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50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第二节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第三节心力衰竭第四节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第五节晕厥第六节心源性休克第七节心脏瓣膜病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九节心肌疾病第十节心包疾病第十一节常见心血管疾病溶栓和抗栓治疗第十二节肺血栓栓塞第十三节冠心病心脏康复第一节冠心病一, 稳定性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1.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
有以下特点:⑴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⑵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⑶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⑷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⑸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是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⑴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⑵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⑶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0.1mv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⑷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2.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CT):静息时心肌缺血区在运动后可显示灌注缺损。
3.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3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3第二节心力衰竭(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9第三节心律失常(心内一科阮冬云)16第四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二科)57第五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内一科余茂生)74第六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内一科余茂生)96 第七节瓣膜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20一、二尖瓣狭窄120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27三、主动脉瓣狭窄132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7五、三尖瓣狭窄142六、三尖瓣关闭不全144七、肺动脉瓣狭窄146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48第八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50一、房间隔缺损150二、室间隔缺损154三、动脉导管未闭158第九节心肌炎(心内二科邱赟)162第十节心包炎(心内二科邱赟)166第十一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二科胡耀)171第十二节心肌病(心内二科胡耀)177一、肥厚型心肌病177二、扩张型心肌病181三、限制性心肌病187第十三节心脏骤停195第二篇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08第一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08 第二节起搏器植入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24第三节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32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55 第五节瓣膜病球囊成形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08第六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17第七节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心内一科刘元庆)321第八节其他有创操作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42第九节心肺复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64第十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70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型(ICD-10:I20.806 )(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07 年)及2002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A CC/AHA)与 200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 <10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 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酸激酶 CK、CK-MB、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 T 或 I (有条件查)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 1 个月以上。
(三)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发作,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
1.非药物治疗: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控制危险因素等。
2.药物治疗:扩张冠脉、降低心肌氧耗、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对症等缓解症状及改善预后治疗。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 2002 年 ACC/AHA与 2006 年 ESC相关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 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 年版基层部分)等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心肌酶等综合判断。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1、高钠、低钾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盐摄入量>12g/天。
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h尿钠/钾,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2、超重和肥胖:BMI≥24kg/m,发生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的3~4倍;腰围≥90(男性)或≥85cm(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3、过量饮酒4、长期精神过度紧张5、年龄增长、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mmHg)分类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 和(或)<80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和(或)80~89高血压≥140 和(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和(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诊断性评估】1、询问患者生活方式2、准确测量血压及稳定状态下血压值3、寻找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4、评估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疾病。
5、筛查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测量】测量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以柯氏音第1音和第5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3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3第二节心力衰竭(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9第三节心律失常(心内一科阮冬云)16第四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二科)57第五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内一科余茂生)74第六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内一科余茂生)96 第七节瓣膜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20一、二尖瓣狭窄120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27三、主动脉瓣狭窄132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7五、三尖瓣狭窄142六、三尖瓣关闭不全144七、肺动脉瓣狭窄146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48第八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50一、房间隔缺损150二、室间隔缺损154三、动脉导管未闭158第九节心肌炎(心内二科邱赟)162第十节心包炎(心内二科邱赟)166第十一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二科胡耀)171第十二节心肌病(心内二科胡耀)177一、肥厚型心肌病177二、扩张型心肌病181三、限制性心肌病187第十三节心脏骤停195第二篇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08第一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08 第二节起搏器植入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24第三节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32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55 第五节瓣膜病球囊成形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08第六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17第七节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心内一科刘元庆)321第八节其他有创操作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42第九节心肺复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64第十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70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引言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
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
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 家医院,对10714 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 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 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 和LVEF 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
一般来说,HF-REF 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 指舒张性心衰。
LVEF 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
LVEF 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 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 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同酮系统(RAAS) 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ICD-IO编码:I20.902),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瘀血痹阻证(2)痰浊壅塞证(3)阴寒凝滞证(4)气阴两虚证(5)气虚血瘀证(6)阳气虚衰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常见疾病病种分级诊疗指南(试行)心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 ,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 ,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证据 (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 ),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 ,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 ,从而产生脏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目前认为 ,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 ,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 ,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 (特别是心室颤动 )所致。
根据上述分类 ,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接诊冠心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接诊冠心病危重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尽快转诊到建立应急系统的有资质开展直接 PCI的三级医院,估计转诊时间延误超过90分钟的 ,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症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可以先溶栓治疗再转诊。
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应进行危险分层,择期转诊至有资质开展直接PCI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危重及病情急性加重的冠心病患者应在三级医院行 PCI治疗.经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 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2007 至2008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 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 %,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 %,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4 种类型,其中,2 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680 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 余万人。
目前,2 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ESC2015指南:肺动脉高压诊疗(中文版)ESC2015 指南:肺动脉高压诊疗(中文版)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
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 。
2015ESC 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的主要亮点为:1. 该指南的一大亮点是提供了新的治疗流程,并对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的分型方面进行了更新。
对儿科情况也进行了分类,并将肺血管抵抗纳入肺高血压诊断。
2. 指南基于近期研究证据对序贯和初始联合治疗方案做了推荐,并首次推荐「肺移植治疗」。
3. 指南推荐从超声心动图判定开始诊断流程,继以常见的病因检查。
4. 新指南强调专家中心对肺高压管理的重要性,推荐用于确诊PAH 和CTEPH 的右心室导管检查,应在专家中心完成。
关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导管检查(RHC )的若干意见1. 建议使用RHC 确诊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I,C)2. 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建议在专业的医疗中心行RHC 治疗,毕竟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I,B)3. 建议根据RHC 结果判断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效果。
(IIa ,C)4. 对于先天性心脏分流,建议行RHC 检查,以协助确定治疗方案。
(I,C)5. 如果肺动脉高压是由左心疾病或者肺部疾病引起,而且考虑行器官移植治疗的话,建议行RHC 检查。
(I,C )6. 如果肺动脉楔压结果不满意,可以考虑行RHC 检查,以明确左心舒张末期压力。
(IIa ,C)7. 对于疑似肺动脉高压和左心疾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建议行RHC 检查,以辅助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IIb,C )8. 建议使用RHC 确诊慢性血栓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支持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 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
7022
0200040006000
8000
1000012000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 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肌病等。⑵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三、冠心病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冠心病筛查: 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宜尽早开始冠心病筛查,重点关注病史中有无胸痛以及胸痛的特点,注意心电图的动态ST-T改变以及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对于无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2年筛查1次,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二)冠心病诊断: 1.冠心病的诊断: 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①隐匿型冠心病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 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缺血改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必要时借助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可确立诊断。 ②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主要依靠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摒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缺血性心脏病。A.有心脏明显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B.超声心动图有心功能不全征象;C.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但是必须除外由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引起的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以及由孤立的室壁瘤等原因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它们并不是心肌长期缺氧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直接结果。 ⑵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年龄>30岁的男性和>40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更年轻)主诉符合心绞痛时应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但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相鉴别。随即进行一系列的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检测,以判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抑或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①心绞痛诊断标准: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 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可考虑做心电图负荷试验。发作不典型者,诊断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多次复查心电图或心电图负荷试验,或做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如心电图出现阳性变化或负荷试验诱致心绞痛发作时亦可确诊。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心绞痛并不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需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如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及非冠状动脉心脏病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诊断才能成立。 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标准: 根据“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存在下列任何一项时可以诊断心肌梗死: A.心肌坏死标记物(最好是肌钙蛋白)增高≥正常上限2倍或增高后降低,并有以下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 a.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b.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即新的ST段改变或左束支阻滞(又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c.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d.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 常。 B.突发、未预料的心脏性死亡,冠状动脉造影或尸体解剖显示新鲜血栓的证据。 C.基线肌钙蛋白正常,接受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定为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D.基线肌钙蛋白值正常,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5倍并发新的病理性Q波或左束支阻滞,或有冠脉造影或其他心肌活力丧失的影像学证据,定义为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E.有AMI的病理学发现。 2.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可根据临床评估、负荷试验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⑴临床评估:典型心绞痛是主要的预后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有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者预后不良,易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分支阻滞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也高。 ⑵负荷试验:运动早期出现阳性(ST段压低>1mm)预示高危,运动试验能坚持进行预示低危;超声负荷试验有很好的阴性预测价值,而静息时室壁运动异常、运动引发更严重的异常提示高危;核素检查运动时心肌灌注正常预后良好,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 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似,相反,运动灌注异常预示高危,应该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治疗。 ⑶左室功能:是长期生存率的预测因子,LVEF<35%的患者死亡率>3%/年。 ⑷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预后的预测指标,最简单、最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CASS注册登记资料显示正常冠状动脉12年的存活率91%,单支病变74%、双支病变59%、三支病变50%、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分层: ⑴低危组:新发的或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⑵中危组:就诊前1个月内(但48小时内未发)发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⑶高危组:就诊前48小时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三)冠心病的评估: 1.病史采集: ⑴病史:最重要的是了解胸痛的特征,如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⑵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体力活动,育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