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翻译观:英译儒经中的会通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14.58 KB
- 文档页数:3
辜鸿铭的“归化”翻译作者:徐俊娥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一、引言《论语》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体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长期以来,英译儒家经典被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所垄断,而"清末怪杰"辜鸿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首次独立地向西方介绍中国儒家文化,是第一位完整地英译《论语》的中国人。
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增补隐含信息,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并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归化与异化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2]。
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就声称其译文是"努力按照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
在《中庸》译序里他更明确表示其翻译"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3]。
在翻译实践中,他的确努力去追求这个目标,其做法与翻译的"归化法"不谋而合。
三、辜氏"归化"翻译表现手法1. 增译法通常认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汉语重内省和体悟,语言简约;而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要求语言依赖于各种手段承上启下。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辜氏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并增加衔接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以符合英语阅读者的习惯。
例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 引言1.1 辜鸿铭英译策略的重要性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英译策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来说,英译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通过准确地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这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提高中国文化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精准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影响力。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对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辜鸿铭的经验,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之举。
【2000字】1.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音乐、文学作品被引进到国际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也吸引着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市场上并不为人所了解,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国作品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广方式和策略。
借鉴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作者: 葛明永[1]
作者机构: [1]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页码: 47-5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庸;翻译;辜鸿铭;归化
摘要:学贯中西的晚清名士辜鸿铭在中国处于极度虚弱,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之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辜鸿铭以为只有中国的儒家经典才可以使世界人民免于强权和不义的伤害,他在翻译《中庸》时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更容易接受。
研究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归化翻译策略仍不失为非常有效的策略。
从《论语》的英译史看现当代文学的外译摘要: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比之过去相对薄弱,而《论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经典之一,一直都不乏翻译版本。
在这其中,理雅各和辜鸿铭的版本是较为突出且被广泛传阅的两个版本。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论语》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展开分析比较,试图探究现当代文学翻译相对薄弱的原因并为其外译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关键词:《论语》理雅各辜鸿铭现当代文学0 前言《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由孔子弟子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总结编写而成,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表达他们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核心的作品之一,《论语》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学者了解和研究儒家经典以及中华文化的必读书目,针对《论语》英译版本的研究对其他儒家经典的翻译和后续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
也正因为《论语》重要的学术地位,其英译本数量可以说最多,影响力也最大。
[1] 在翻译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层次的译文读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1 译者背景介绍理雅各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香港英华书院校长。
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
[2]他所完成的多卷本《中国经典》、《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塞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16 世纪末,随着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陆之间的交流愈发密切,西方传教士们不远万里怀着传播基督教的美好期待来到中国。
当时的明朝信仰儒家思想,为了消解基督教和儒家思想的冲突,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们实行了“补儒”与“合儒”的举措,他们主动与中国士大夫来往,认真阅读了许多中华典籍,尤其是诸如《论语》、《中庸》、《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
[3] 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他们对这些儒家经典进行了翻译出版,并在自己的国家里进行传播,在整个西方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
它以姚斯(H.R.Jauss)、英伽登(R.In garden)和伊瑟尔(W.Iser)等理论家为代表,要求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确立“读者中心论”,认为文本因读者的阅读而产生不同意义,而这些有个性的接受应受到重视。
姚斯注重读者的接受对文本意义生成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的启示。
他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借用并提出以“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为基础的文学接受理论,系统阐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文学接受的重大意义。
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的定向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由以往的阅读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视野。
主要有两大形态: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文学期待视野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宽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读者的期待视野既可能与其阅读实际一致,使其快速完成理解,也可能与其发生偏离或冲突,使读者的理解受到限制。
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受到作品的制约,又受到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而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因而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就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姚斯的理论彰显了对作品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接受的重视,强调读者接受的动态性特点。
翻译活动旨在理解接受源语文本,不仅涉及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接受,还关系译入语文本受众的理解接受。
本文将从读者接受理论出发,以清末明初被世人称为“一代鸿儒”的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和《中庸》为例,浅析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读者接受理论浅析辜氏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来自影响者的文学作品或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
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姚志奋(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摘 要: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显化的视角,描述辜鸿铭儒经英译中语内显化和语用显化,并重点分析其语用显化之因与过,以期为当下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显化; 语用显化; 儒经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0)04-0122-03经过十多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途径,又称语料库翻译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其研究侧重于翻译共性,翻译共性又集中于对显化的研究。
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行为[1](P128),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显化这一新视角,重新考量我国典籍英译先驱者辜鸿铭所译儒家经典,以期为当下的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显化概说翻译中的显化指 译语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语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成分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2](P55)。
B l u m-K ulka第一次对显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 显化假设:翻译过程会使译文相对于原文更加冗长,其表现形式为衔接方式的显化程度提高。
Segu i no t认为Blu m-K u l ka的显化假设不全面,因为显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冗长。
她认为显化不仅指源语文本中不存在而译语文本中添加的表述,而且指源语文本所暗示或只有通过预设才能认识到的信息在译语文本中的明晰化[3](P102)。
Py m则从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显化作出了阐释:译者常会尽可能地向译语读者提供理解译语文本的交际线索,以达到与读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成一个成功的交际过程[4](P34)。
我国学者柯飞指出: 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显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转换,即在译文中添加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5](P306)。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的《论语》英译作者:郭丽斌徐曼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摘要: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翻译以传播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与跨文化阐释视角,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为例,探讨翻译儒家经典和文学著作策略。
翻译工作者应认真严谨,胸怀博大,思维开阔,热爱原著;采用跨文化阐释式翻译,合理把握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翻译与阐释的度,再现源语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风格,体现其文学艺术美、思想哲理美,传播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关键词:《论语》辜鸿铭理雅各翻译与跨文化阐释哲学思想一、引言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中华文化应时代需要走向世界。
在此进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是重中之重。
本文从跨文化阐释与翻译视角,以两位杰出翻译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为例,探讨翻译儒家经典策略,促进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翻译传播。
二、翻译背景和动机辜鸿铭(1857-1928)是首位英译《论语》的中国人,其学贯中西,精通欧洲哲学、宗教文史,继承欧洲学术敢于质疑传统的观念,钻研中国儒家经典,中文功底深厚。
鸦片战争后,西方蔑视中华文化,辜因热爱国学而译《论语》,传播中华文化。
此外,辜不满西方儒经译本是其英译的直接原因,他写道:“理氏的儒经翻译向普通英文读者所呈现的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就如同普通英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的穿着一样,必定有一种离奇怪诞的感觉。
”[1]翻译目的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翻译策略。
理雅各(1815-1897)是传教士,近代英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
其从小学习《圣经》,宗教使命感浓厚,深信基督教义;英文文法水平较高。
其首要目的是异邦传教: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采用融入本土文化策略;翻译儒家经典。
这直接影响其领悟程度和翻译策略。
三、分析策略和理论基础(一)分析策略两译本应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分析,才能理解译者翻译策略和其局限的原因。
翻译方法本身没有优劣,对于不同文章,多个翻译方法度的把握,由译文体现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