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标识关键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7.01 MB
- 文档页数:21
浅谈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上的应用[摘要]行车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和政府的关注,汽车厂商更是全力研发安全措施,以此作为亮点、卖点,因而大量基于汽车安全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主动、被动及事故后三方面安全电子技术措施。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应用中图分类号:u4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安全法规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汽车厂商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其中电子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电子技术提高汽车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有abs、ebd、asr等如下十个代表性的电控装置。
1.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一种防止制动过程车轮抱死的汽车主动安全装置。
abs系统在制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与路面的滑移,由abs电控单元做出判断,并通过电磁阀调整制动力的大小,使轮胎滑移率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10%~20%),来保证车辆制动时有较大的纵向制动和抗侧向外力的能力,防止可能发生的后轮侧滑,甩尾,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和转向操纵的能力,并能提高附着系数利用率,缩短制动距离,减少轮胎磨损。
汽车防抱死系统是目前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2.汽车驱动防滑系统汽车驱动防滑系统(asr)是在汽车起步和加速时将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5%~15%)内,防止驱动轮快速滑动,提高汽车的驱动力。
asr在控制中,通过轮速传感器反馈来的信号经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指令,调节发动机的输出转矩,从而调节驱动轮的驱动转矩。
目前asr的装备大多是在abs系统增设一部分部件的方法来实现,可看成是对abs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3.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附着的地面条件往往不一样。
比如,有时左前轮和右后轮附着在干燥的水泥地面上,而右前轮和左后轮却附着在水中或泥水中,这种情况会导致在汽车制动时四只轮子与地面的磨擦力不一样,制动时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电子标签的封装及安装方法分享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标签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仓储等领域。
电子标签的封装和安装是确保其正常使用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分享电子标签的封装及安装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技术。
一、电子标签封装电子标签的封装是将其内部电路和芯片进行保护,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常见的电子标签封装方法有以下几种:1. 胶封封装:胶封封装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标签封装方法。
它通过将电子标签的芯片和电路用胶水进行封装,形成一个整体的封装结构。
这种封装方法具有成本低、封装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2. 真空封装:真空封装是一种高端的电子标签封装方法。
它通过将电子标签放入真空封装机中,利用真空环境封装,以确保电子标签的长期稳定性和防尘防水性能。
真空封装方法适用于一些对封装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医疗器械、军事设备等领域。
3. 贴片封装:贴片封装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标签封装方法。
它通过将电子标签的芯片和电路贴片到封装板上,然后进行焊接和封装,形成一个整体的封装结构。
这种封装方法适用于小型电子标签的封装,具有尺寸小、重量轻等优点。
二、电子标签安装电子标签的安装是将其固定在被标识物体上,以实现物体的追踪和管理。
常见的电子标签安装方法有以下几种:1. 胶粘安装:胶粘安装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标签安装方法。
它通过使用胶水或胶带将电子标签粘贴在被标识物体上,以实现固定和封装。
这种安装方法适用于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具有简单、方便等优点。
2. 焊接安装:焊接安装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标签安装方法。
它通过使用焊接工具将电子标签焊接在被标识物体上,以实现固定和连接。
这种安装方法适用于一些对安装牢固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汽车、航空等领域。
3. 扣压安装:扣压安装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标签安装方法。
它通过使用扣压装置将电子标签夹持在被标识物体上,以实现固定和连接。
这种安装方法适用于一些对安装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如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1. 智能网联汽车中的“智能”主要体现在( )。 A. 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 B. 车辆的外观设计 C. 车辆的内饰豪华程度 D. 车辆的颜色种类 答案:A。解析: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重点在于其具备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的功能,而外观设计、内饰豪华程度和颜色种类与“智能”的核心内涵无关。
2. 智能网联汽车通过( )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 A. 发动机 B. 传感器和通信设备 C. 座椅 D. 仪表盘 答案:B。解析: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信息,通信设备用于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信息交互,发动机主要提供动力,座椅和仪表盘不承担信息交互功能。
3.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 A. 激光雷达技术 B. 机械制造技术 C. 高精度地图技术 D. 车路协同技术 答案:B。解析:激光雷达用于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辅助导航和定位,车路协同实现车与路的信息交互,都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不属于智能网联汽车特有的关键技术。
4. 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主要依靠( )。 A. 音响系统 B. 摄像头和传感器 C. 车载娱乐系统 D. 空调系统 答案:B。解析: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采集车辆周围的图像、距离等信息,用于环境感知,音响系统、车载娱乐系统和空调系统与环境感知无关。
5. 车联网的核心是( )。 A. 车辆的连接 B. 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C. 车辆的外观设计 D. 车辆的速度控制 答案:B。解析:车联网强调的是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连接是基础,核心在于信息的共享与交互,外观设计和速度控制并非车联网核心。
6. 智能网联汽车的决策系统主要基于( )。 A. 驾驶员的经验 B. 预先设定的算法和模型 C. 车辆的颜色 D. 道路的宽窄 答案:B。解析:决策系统依靠预先设定的算法和模型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驾驶员经验不是智能网联汽车决策系统的主要依据,车辆颜色和道路宽窄与决策系统的核心关联不大。 7. 高精度地图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作用是( )。 A. 提供音乐播放列表 B. 辅助车辆进行精准定位和路径规划 C. 调节车内温度 D. 显示车辆剩余油量 答案:B。解析:高精度地图能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地理信息,辅助车辆实现精准定位和规划合适的行驶路径,与音乐播放、温度调节和油量显示无关。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本文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背景,阐述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最终确立了适合本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三阶段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和“386”课程体系。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81-021 概述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越来越系统化、整体化,相对于其他汽车技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更具智能化,大量高新电子技术在提升汽车性能的同时,也给传统汽车维修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同车型汽车电路图的识别、汽车各控制单元的匹配、汽车总线技术的诊断与维修,都急需大批拥有汽车电子技术知识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因此,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期间,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进行专业调研时,除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外,重点在于征求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由企业提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讨开发了基于学院现有办学条件、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三阶段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和“386”课程体系。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
理论与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探讨出“三阶段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汽车电子技术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按“企业实际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技能)→专项技能和职业技能→基本技能”的逻辑顺序,由实际岗位要求确定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由顶岗实习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以及校企合作企业对特定车型维修岗位技能的要求确定专项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由专项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确定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由此形成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can标准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标准是一种串行总线网络技术,由Robert Bosch GmbH公司于1983年开发,目的是解决汽车上的复杂
电子集成系统中单个系统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控制和通信系统的问题。
这种技术大大改善了汽车的控制和通信效率,并成为汽车电子技术的
基础。
CAN总线工作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三层之上,它详细
规定了 CAN 总线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硬件部件如何连接,以及 CAN总
线上传输的数据包如何组织,以实现各种通信服务。
CAN标准使用两种模式:正常模式和离线模式。
正常模式用于传输
消息,离线模式下节点只接收数据,不发送数据。
这两种模式是 CAN
总线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证 CAN 总线流畅运行的关键所在。
CAN标准定义了 CAN 协议数据包有六个基本字段,包括标识符、
标准帧格式(SFF)、远程帧格式(RFF)、扩展帧格式(EFF)、数据
字段1和数据字段2。
CAN 协议数据包长度最大可达8个字节,它可
以存储 8 个字节的数据信息,或 32 位的指令信息。
CAN标准的重要特点是其支持的网络结构灵活性,多种功能,抗干
扰性能佳,时延低,它可以将汽车的控制网络变成一个安全,可靠,
可配置的互联系统。
CAN标准是国际标准ISO11898-1和 ISO11898-2的基础,它规定
相关技术参数,特别是波特率、帧格式、网络 topology和网络行为等。
CAN标准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车载通信协议,它的核心特性已被应用在
智能车辆、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家庭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RFID 基础知识1.什么是RFID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即射频识别。
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一套完整RFID 系统由Reader 与Transponder 两部份组成, 其动作原理为由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限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Transponder 电路将內部之ID Code 送出,此时Reader 便接收此ID Code 。
Transponder 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RFID 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盜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RFID 标签有两种: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
以下是电子标签内部结构: 芯片+天线与RFID 系统组成示意图2 .什么是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即为RFID 有的称射频标签、射频识别。
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 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2 .什么是RFID 技术?RFID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 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
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4. 什么是RFID 解决方案RFID解决方案是RFID技术供应商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制定的RFID应用方案,可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要求“量身定做” 。
RFID射频识别技术09通信技术王然然刘盼盼RFID(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简介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射频识别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应用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一、RFID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能够储存有关物体的数据信息。
在自动识别管理系统中,每个RFID标签中保存着一个物体的属性、状态、编号等信息。
标签通常安装在物体表面。
二、读写器。
用于识读及写入标签数据,其主要功能是:查阅RFID电子标签中当前储存的数据信息;向空白RFID电子标签中写入欲存储的数据信息;修改RFID电子标签中的数据信息;与后台管理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
三、发送接收信号的天线。
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
四、通信网络系统。
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其他信息系统。
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处理读写器传送过来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
其他信息系统根据需要向读写器发送指令,对标签进行相应操作。
射频识别系统能支持多种不同的频率,但应用得最广泛的主要有四种:低频频段(大约在125kHz)、高频频段(大约在、超高频频段(大约860~960MHz)、微波频段或。
在不同的国家各个频段具体的使用频率有所不同。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239信息技术与安全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curit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我国于2018年提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智能汽车产品的发展,应由以往的机械化转为智能化控制方式。
并将其单纯的出行功能转变为现代人居家、办公和娱乐的一体化、智能化移动空间,以此增加汽车产业的附属价值。
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程中,安全性问题仍是其较大的技术挑战。
因此在研发智能网联汽车时,需要充分利用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以充分保证汽车行驶运行的安全性。
1 智能网联汽车概述智能汽车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汽车产业优化升级的先进产品之一。
其是在汽车上增设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比如雷达、摄像头等,以此通过车载环境感知系统、信息终端尽可能实现车、路、人的信息交换,保证车辆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环境感知能力,有利于自动分析车辆行驶安全和危险状态,有效替代人来实现驾驶决策和操作。
而将智能汽车与网络相连接,则能够构成智能网联汽车,其是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利用自主的环境感知能力和车联网体系,保证车载信息终端与业务平台实现无线通信和各类信息交换。
所以,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跨技术、跨产业域的新兴汽车体系[1]。
对于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其中广义的智能网联汽是指以车辆为主体和节点,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促使车辆与外部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化控制,保证车辆的运行安全。
在狭义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其以及执行器,基于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V2X 智能信息交换和贡献,具有对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以及协同控制和运行执行等功能,替代人来驾驶操作的新一代汽车产品[2]。
2 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安全隐患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符合未来社会的前进趋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其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即是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