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 格式:docx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新生儿黄疸,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①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1)或每天上升>85/umo1/L(5mg/d1):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1)。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生化、B超、ECT等。
【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清胆红素;保护肝脏,控制感染:保证营养,及时纠正缺氧和酸中毒。
二、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三、护理措施1、光照疗法护理2、病情观察(1)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每天用黄疸测定仪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程度。
(2)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前囟和肌张力,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色泽变化,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速度,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3、营养支持精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4、用药护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
5、健康教育(1)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疑诊为母乳性黄疸暂停喂母乳,已确诊母乳性黄疸可改为间隔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一6一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制品,保管患儿衣物时勿放樟脑丸,注意治疗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常见疾病并发症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3、新生儿窒息:惊厥、高胆红素血症。
4、新生儿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
5、新生儿败血症:化脑、感染性休克、DIC。
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窒息、肠穿孔。
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肺出血、DIC二、儿科疾病1、小儿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
2、婴幼儿腹泻: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失调(急性);营养不良、菌群失调(迁延性、慢性)3、肺炎:心力衰竭、胸腔积液、脓胸、脓血胸、肺大泡、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
4、支气管哮喘:心律紊乱和休克、呼吸衰竭、胸廓畸形、哮喘猝死、气胸等。
5、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6、心力衰竭:药物毒副作用与长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有关。
7、急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脑病、肾功能衰竭、严重循环充血。
8、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等。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内脏出血。
10、过敏性紫癜:消化道出血、紫癜性肾炎。
1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颅内压增高、惊厥、脑疝。
12、癫痫发作及癫痫:脑水肿、酸中毒、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13、儿童糖尿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14、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心脏受损1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包炎等。
16、急性白血病: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17、急性CO中毒:中毒性脑病18、上感(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鼻窦炎、中耳炎、喉炎、咽后壁脓肿、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年长儿患链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
新生儿黄疸怎么退得快?营山县人民医院李富由于我国二胎政策开放,新生儿的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论是刚刚迎接新生命降生的爸爸妈妈还是再次迎接新生儿降生的父母们,婴儿的健康成长是他们最大的希望,然而因为新出生的婴儿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弱,可能或多或少的会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对父母来说都是牵肠挂肚十分紧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之一,虽然生理性黄疸可以自行治愈,但病理性黄疸可以引起新生儿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发生无法估计的结局。
小编通过收集资料证实,有65%以上的新生儿父母对于新生儿黄疸并不是十分清楚和了解,所以小编想带领读者们一同去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是如何发生、出现何种表现,进行什么治疗,对新生儿黄疸有着更全面的理解。
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小编相信很多读者和自己一样听说过新生儿黄疸,但对于什么是新生儿黄疸以及为何会发生新生儿黄疸还不是十分的清楚。
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28天内发生黄疸就被临床上成为新生儿黄疸。
那么新生儿黄疸是怎么产生的呢?黄疸产生的原因是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新生儿黄疸是因为婴儿在此期间发生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
对于新生儿黄疸有两种类别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来说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婴儿从母体中出来后身体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出现代谢异常而发生此种情况,该患儿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黄疸的临床症状表现,5天左右达到高峰,一般患儿7~10天消退。
但因为早产儿情况比较特殊黄疸的持续时间可能稍有延长,同时伴有轻微不爱进食的情况,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表现。
病理性黄疸是指患儿发生黄疸时间迅速,出生24小时就有黄疸的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升高较快,对婴儿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患儿黄疸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症状超过2周仍未消退,早产儿黄疸症状超过4周仍未消退,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黄疸症状加重或者虽然黄疸消退了,但又复发的情况以及当患儿出生一周至数周内期间发生黄疸的症状,临床上都可以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 μmol/L (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 μ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 μmol/L(30 mg/dl)。
图1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Bhutani等[])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342 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 μmol/L mg/dl)、>35周的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干预方法作者:黄广阔王秀菊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08期【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病因;早期干预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08-0128-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
现将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男53例,女39例,男女之比1.36∶1。
其中足月儿41例,早产儿48例,过期产儿3例,发病日龄28 d 3例。
1.2诊断标准(1)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 μmol/L;(2)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 μmol/L;(3)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早产儿>255 μmo l/L;(4)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黄疸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或加重。
1.3检测方法经皮测胆(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4病因(1)缺氧46例(占50.0%):脐带绕颈或绕四肢21例,宫内窘迫18,出生时窒息7例;(2)早产14例(占15.2%);(3)感染20例(占21.7%):新生儿败血症2例,肺炎8例,脐炎4例,皮肤感2例,胎膜早破(>10 h)3例,TORCH感染1例;(4)母乳性黄疸1例(占1.08%);(5)溶血6例(占6.2%):ABO溶血5例,RH溶血1例;(6)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占1.08%);(7)原因不明4例(占4.3%)。
2结果患儿住院期间全部经蓝光照射治疗,此外针对病因治疗,分别抗感染、应用碱性液体、中药退黄、肝酶诱导剂、静脉注射白蛋白等综合治疗。
痊愈68例(73.9%),好转12例(34.1%),发生胆红素脑病1例(1.08%),自动出院2例(2.17%),转上级医院3例(3.26%)。
2012年9月第9卷第26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30%~50%[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居新生儿住院首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而沉积在中枢核团,导致胆红素脑病进而危及新生儿生命,2/3存活者留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者,亦有可能遗留视力、听力[2]及智力损害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0世纪70年代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以感染因素为主,80年代后则以围生因素为主,目前原因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逐渐增多[3],部分患儿胆红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但病因尚未明确。
因此,本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病因素、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及早实施干预及治疗,减少后遗症提供借鉴。
1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以往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一直沿用欧美标准,即以血清胆红素测定值>12mg/dL 作为诊断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但由于东西方人群体质差异,此标准有时不妥。
近年血清胆红素诊断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较以往已提高[4]。
目前我国大多使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血清胆红素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5]:即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 ),或每日上升>85μmol/L (5mg/dL )。
2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存在个体差异,也与种族、地区、各种围生因素等有关。
近年来高疸红素血症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及检出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发病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
发病情况与地域、医疗条件、技术条件有关。
日本曾报道新生儿住院病例中占首位[6]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而国内报道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达60%,早产儿发病率高达80%[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全文)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1]。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3]。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4],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5]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 μmol/L (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 μ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 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342 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8.5 μmol/L (0.5 mg/dl)、>35周的新生儿。
什么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导读】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从母体环境来到新世界,或多或少都有普遍出现一些小疾病。
除了宝爸宝妈们熟悉的常见病症新生儿黄疸外,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也是出生一周内新生儿可能会遇到的疾病之一。
那么什么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是否会有后遗症等问题,准爸准妈们都要提前作一番了解,以防不幸宝宝患病能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相对于出现概率很大的新生儿黄疸症状,不少准爸准妈或新爸新妈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却都是了解不深,甚至是完全没有了解。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在临床上出现的几率不是很大,但一旦发病,病情都会相对比较严重。
什么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这是不少人看到该名词时的第一想法。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
在过去,胆红素脑病被称为是核黄症;现在,由于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导致的慢性和永久性的脑损伤称之为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疸多是情况比较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呈重度黄染,若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早产儿在胆红素水平较低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和胎龄呈正相关。
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1-2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溶血性黄疸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
早产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
胆红素脑病几乎仅仅发生在新生儿时期,症状表现有轻有重,严重者可表现为核黄疸,轻者可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在脑干诱发电位等辅助检查则可发现异常表现。
当爸妈们发现新生儿出现嗜睡、拒食、拥抱反射减弱、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把宝宝送院检查,因为宝宝很可能就是患上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出现的几率虽然不算大,但发病的情况严重时确实让不少新爸新妈感到揪心,因此了解清楚引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这对预防和治疗该病症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
1、出生早期胆红素产生过多,新生儿肝脏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
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2、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游离胆红素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3、新生儿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下时,使游离胆红素增加,胆红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症状
虽然绝大部分的宝宝都要经历新生儿黄疸,但是如果胆红素高到透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发展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其造成的危害将是新爸新妈们难以面对的情况。
所以,在发现宝宝有以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症状的时候,爸妈们一定要尽快送宝宝到院检查治疗,避免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
1、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
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
历时12-24小时。
2、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
持续约12-24小时。
3、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
消失。
历时2周左右。
4、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
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后遗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这是不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父母担心的问题。
虽然有点难过,但我们还是遗憾告诉大家,患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患儿一般都会留下后遗症,这是程度轻重会有所不同。
1、运动障碍:表现相对持久或持续终身,主要表现为手足徐动。
严重受累的儿童可有发音困难、表情怪异、流涎以及咀嚼和吞咽困难。
2、听力异常:听力损害是胆红素神经毒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3、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转动困难,特别是向上凝视受限,常呈“娃娃眼”。
4、牙釉质发育异常:有绿色牙或棕褐色牙,门齿有弯月形缺陷,由于釉质发育不全。
5、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脑瘫。
如果新生儿诊断确实是患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那么考虑后遗症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发现及时并积极配合治疗,还是有一定的康复可能。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虽然发病时情况比较相对比较严重,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表示没有治疗康复的可能。
只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病情缓解还是会有明显效果。
那么,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1、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及早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其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如注意保暖、纠正缺氧及酸中毒、供给足够的营养。
2、避免输注高渗药物、不使用能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的药物等。
3、在警告期根据病情及时采用换血、光疗、输注白蛋白等各种措施,尽快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
4、药物治疗:苯巴比妥5mg/(kgod),分3次口服。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重症溶血症的早期,用量为1g/kg,4~6h内静脉滴注。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 静脉滴注;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
如何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防止疾病的出现,重在做好预防工作。
因此,想要防止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准妈准爸们就要了解清楚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相关方法有哪些。
如何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1、出生早期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早期发现,及时光疗。
2、慎用与胆红素争夺白蛋白的药物。
3、如前一胎新生儿黄疸程度较重,应检查病因,以便对下一胎提供保护措施。
百科提醒: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预防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环节是生后对黄疸的监测和出院后有效的随访。
特别是孕周小、低体重的早产儿更要引起重视。
什么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症状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如何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