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与黄州——<苏东坡传>导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定风波》教学设计1一、复习、沟通、检查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沟通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同学沟通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解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沟通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宁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受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黄州突围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生平及人生历程,特别是在黄州的四年生活。
2、感悟苏轼潇洒、乐观的人格魅力。
3、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潇洒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传统文化中,苏轼的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以《定风波》为突破口,去感悟,经历了黄州突围的潇洒东坡。
二、欣赏诵读,初步感知1.欣赏名家诵读2.自由朗诵3.解释词意三、少年成名、乌台诗案1.年少成名:学生讲述苏轼年少成名的故事2.乌台诗案:学生表演话剧,重演乌台诗案。
二十多岁的苏轼,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他会一帆风顺吗?事,还得从北宋后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党争,开始说起。
请大家看一幕剧!(生表演话剧,画苏轼贬谪路线图)突然之间批评苏轼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到了一起。
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四、黄州突围、东坡由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1.物质生活,三大难题:第一难,花销问题。
第二难,住房问题。
第三难,吃饭问题。
2.东坡由来:经过多方申请,当地政府批给他一块地。
苏轼潇洒地,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这块50亩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五、解读潇洒、感悟不朽1.什么叫潇洒?潇洒,是你面对具体困境时的表现。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
(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
标记一下)——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没。
2、你怎么知道?——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
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3、那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轼的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苏轼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定风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苏轼的简介和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定风波的背景。
引导学生对苏轼感兴趣,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学习兴趣。
2. 文本阅读与分析(30分钟)将苏轼的定风波全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理解并感受全文的情感表达。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定风波的主题思想、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结构等要素。
3. 艺术欣赏与表演(30分钟)播放苏轼的定风波音乐朗诵或相关的视听资料,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让他们感受苏轼的情感表达,并展示自己的朗读作品,表演给全班同学。
4. 创作写作(40分钟)给学生分发苏轼定风波的几个片段,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片段进行创作,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符合整体氛围和主题的短篇文章或修改片段。
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写作方式,如散文、诗歌等。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概括苏轼定风波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对定风波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展示苏轼的其他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苏轼的进一步研究和欣赏。
三、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对学生的讨论和表演进行评价。
2. 学生的文学分析报告,评估他们对苏轼定风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作品评估,包括创作作品和修改作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这堂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轼定风波,既有文本阅读与分析,又有艺术欣赏与表演以及创作写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掌握手法,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本词导入。
刮风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遭遇风雨之后我们会有很多感慨,那么,经受过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之后的苏轼又有何感想呢?请看苏轼的词《定风波》。
二、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以“谤讪新政"为名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他在黄州东门外开辟了五十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打亲自耕田,并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三月七日,他在几个朋友陪同下去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诵读,整体感知: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在朗读中感悟、学习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
3、了解本词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感悟、学习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提到苏轼,我们脸上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我们知道他这一生仕途不顺,屡遭流放,一生颠沛流离。
而他无论被流放到哪里,他都能随遇而安,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这就是苏轼,一个不同于常人的苏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定风波》来进一步了解苏轼。
(二)整体感知1、音读(1)请一位同学朗读,如有字音错误,进行纠正。
(2)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读出节奏。
(3)按照PPT上划分的节奏做好笔记,然后齐读。
2、意读这首词在讲一件什么事?苏轼去沙湖的途中遇雨,没有雨具,苏轼却不当回事,继续前行,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
(三)品读悟情(1)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从哪里看出来的?突如其来的大雨(穿林打叶)。
(2)如果是我们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没有雨具,我们是什么反应?惊慌失措地跑。
可以用小序的哪个词形容?(狼狈)(3)但是苏轼是什么反应?他是怎么做的?拄着拐杖,穿着芒鞋,在大雨中吟咏长啸。
(4)芒鞋是什么鞋?(草鞋)同学们想想穿着草鞋在下雨天走在泥路上是什么感觉?拖泥带水,还得小心翼翼。
但穿着草鞋的苏轼是什么感觉?(轻胜马)(5)为什么他是这种感觉呢?古代什么人穿草鞋?平民、寒士。
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文,他就是一个闲人了啊。
所以无官一身轻,由于心里轻松才觉得轻胜马。
所以对于外界的风雨,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一种“任他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潇洒。
(6)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一字传神”或“一词传神”,如“莫听”一词就是这样的范例。
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苏轼对风雨毫不在意的心态。
请同学们在上阙再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并做简要分析。
A、何妨:为什么不?反问语气,下雨和“我”没关系,“我”慢慢地走自己的路,让风雨飘去吧,带着一种倔强。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请调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外放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食荔枝》左迁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他”是谁?没错,他就是苏轼。
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山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定风波>:苏轼与黄州——<苏东坡传>导读》教学设计
作者:樊宝玲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教材分析:《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作品。
在学习了《念奴娇》,领悟了苏轼借古人、古迹来浇胸中块垒之后,再看《定风波》,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泰然处之的态度便很好理解了。
黄州既是苏轼生命的转折点,亦是其文才的爆发点,更是其心境的沉淀之地。
在这里,苏轼实现了精神突围,“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本课通过学习《定风波》,连缀《念奴娇》《卜算子》和《东坡》,以此窥探黄州期间苏轼心境的转变,从而进入对《苏东坡传》的整体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命题,整本书阅读如何操作,课标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法。
研究不同文本的整本书阅读值得探究。
本课希望引导学生学会传记文体的阅读,找到解读传主精神品质的抓手。
学情分析:在必修一至必修三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首古典及现代诗歌作品,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苏东坡传》的整本书阅读粗读业已结束,但是读人物传记,要深入文本,从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当中去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素养,这才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①赏析苏轼形象;②体会双关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刻含义;③结合《苏东坡传》,体会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结合《苏东坡传》,体会苏轼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本词中双关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刻含义。
教学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梳理探究法。
一、导入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
二、自学小序
1.默读小序,口头翻译。
小序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者写作本词的背景。
2.小序当中哪些句子令你很有感触?有何感触?
明确:“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笑对风雨的乐观洒脱。
三、体会情感,分析形象
1.从这首词中看出词人怎样的形象?从何看出?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等句,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本词中有哪些一语双关的句子?如何理解其双关意义?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点睛之笔,语含双关,“萧瑟处”指刚才遇雨之地,也指人生危难之境。
“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现象,也指人生中的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苏轼把喜乐哀愁不放在心上,表现了他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四、《苏东坡传》“老练”部分的精读。
1.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苏东坡传》中黄州部分内容,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定风波》四首作品写作时间排个顺序,说说你如此排序的理由。
明确:《卜算子》:1080年冬——《定风波》:1082年春——《念奴娇》:1082年秋——《东坡》1083年。
《卜算子》时他初到黄州,不愿随便拣根寒枝歇下自己的灵魂,只得寂寞地落到寒冷的沙洲。
“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则是他面对小人的诽谤决不妥协不迂回的内心剖白。
《定风波》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包括《赤壁赋》,是苏轼消解苦难的重要阶段。
在黄州安顿下来,他便开始将心灵放置于大自然中,放置在清风明月大地山水之间。
《赤壁赋》中曾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的无私、宽广、沉
静,洗去了人生的喧闹,诗人从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和内心的寂寞中反省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东坡》是在黄州末期所写,平和洗练,情感宁静从容,显现出一种圆融通达。
2.归纳苏轼在黄州期间心态的变化。
苏轼到黄州一共四年零三个月,他经历了“清冷孤寂”——“自我开释”——“不断消解”——“平静圆融”的过程。
3.结合《苏东坡传》中黄州部分内容,谈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苏轼发生这样的心态变化。
东坡在黄州,读老庄、读《易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儒、道、禅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矛盾冲突。
同时与农人、渔夫樵夫、僧道结交,他种田、酿酒、打鱼、烧菜,在田野乡间、在世俗生活、在清风明月中满满开释自己,消解痛苦。
他以旷者的胸怀,达人的修养,哲人的睿智来对待逆境中的苦难生活。
佛家走向内心而否定人生,儒家走向社会而忽视人生,道家走向自然而简化人生。
苏轼将佛教的走向内心当作探索人生的手段,淡化客观环境的困窘,把道家地走向自然作为丰富人生的契机,而始终将儒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哲学作为自己人生观的核心,批判改造吸收了佛老齐荣辱,忘得失,达生达观,不执一时得失,对贫富、贵贱、荣辱漠然视之,对人生所受的打击泰然处之,消解了生活给他的坎坷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他的心态逐渐平和。
从抑愤到平和,他实现了精神的突围,实现了文学的突围,从“苏轼”到“苏东坡”这是人类跨时代的伟大转变!
从繁华跌入低谷,从恣意走向深远,从世俗文豪化身自然之友、百姓之友。
就像珠蚌的身体里不幸包括了砂砾,他便用自己的肉体、用时间将这砂砾打磨,最终磨砺成一颗饱满圆润的珍珠。
你能看到珍珠的美好,却不知这过程中他吞咽了多少血与泪、悲与痛。
五、教師小结
黄州时期佳处迟留的顿悟,使苏轼独特的旷达人格初步形成,我们看到了一个回归与清纯空灵,像玉一样光洁温润,但不刺眼;像茶一样香满人间却不炫耀;像轻风一样为人送爽却不声张,做到既有换人生,又热爱生命,既严肃执著,又豁达乐观的无处不超然的东坡居士。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定风波》《卜算子》《东坡》。
2.写一篇题为“苏轼与黄州”的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