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论环境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论环境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一、文化与环境《辞海》(1979年版)指出:“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 既然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
其实,人类文化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产物,人类文化是在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改造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L?H摩尔根,把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分为: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等7个阶段。
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
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他们原始的有限环境内,依靠水果和坚果为生。
人类文化的中级蒙昧社会阶段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
人类文化的高级蒙昧社会阶段始于弓箭的发明。
人类文化的低级野蛮社会阶段以制陶术的发明或制陶业的流行为标志;而人类文化的中级野蛮社会阶段以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米等作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头从事建筑为标志;人类文化的高级野蛮社会阶段始于冶铁业。
而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按摩尔根划分的人类文化阶段及标志可以看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
在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
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拥有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各色各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却并不简单。
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在寻求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多样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挑战。
本文将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这些元素之间建立平衡。
一、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是一国文化的基础,代表着一个国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传承,也是一个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加强了普及教育和传承工程,建立了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机制,还开展了大量保护和修缮工作。
例如,2019 年,故宫博物院对大量文物进行了清理整修,以延长文物的寿命和提高其观赏价值。
同时,中国还将其许多传统节日和仪式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沙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措施,如修建生态文明城市、推进可再生能源和制定污染治理政策等。
尽管中国政府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实际上存在一些潜在的矛盾。
例如,一些旅游景点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经常对古迹等地进行开发和改造工作,而这可能会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此外,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实施时也可能会受到经济发展的阻力。
如果没有平衡的决策制定,可能会导致民族文化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给其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重要挑战。
例如,大量的投资和新建项目可能会增加环境负担和生产能力短缺,老龄化人口所带来的社会和医疗压力会给国家造成不小的财政压力。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6个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
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立题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及其分布的组合特征,是地理学与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文化地理学中,以区域为单位的文化地理研究最能反映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云南地理空间除了历代沿革史上的政区含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指一个内部相互联系与外部彼此兼容的完整地域,即云南文化区。
在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其文化多样赖以发生、发展的空间基础。
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
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做到的事情。
首先,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包括着关于人类社会如何治理、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对待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念。
因此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各种智慧和经验,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能量。
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地理区域不再是制约人类交流的因素。
各地区的文化在交融、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仅让世界更加美丽,也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他文化中那些独特而有意思的东西,这不仅仅丰富了每个文化体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
其次,保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维护人类的多元性。
人类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每个人都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中成长,形成独特的人格和思考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保护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就可以让不同人群继续保持其独特性,避免了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压制和统一。
同时也让文化多元化成为了我们人类的财富,凸显了人类的多样性。
然而,如今,文化多样性正在受到很大的威胁。
全球化的进程让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状况日益同质化。
在这种同质化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世界上的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的内容平淡无奇,缺乏独特性,而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当多样性的价值被忽视,它们就会逐渐消失,文化生态就会被破坏,来自不同社群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诗歌、音乐和传统手工艺等的知识传承也会受到威胁。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挑战总结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们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交流和互联网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于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文化多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文化冲突、文化保护等问题。
本文将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挑战进行总结。
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文化多样性可以消除偏见和歧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当我们了解和接纳他人的文化背景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相互理解,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环境。
2. 丰富人类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传统和习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人类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盛宴,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可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3. 促进经济发展与创新文化多样性不仅对于文化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产业,通过将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文化多样性也能够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想象的空间,从而推动科技和艺术的进步。
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1. 文化冲突与文化失衡文化多样性也会带来一些文化冲突与文化失衡的问题。
当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价值观念差异时,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
同时,全球文化的融合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受到边缘化和忽视,从而造成文化失衡的问题。
2. 文化保护与文化转型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各个民族和地区都在面临着如何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的问题。
一方面,文化保护的需要使得许多国家和民族加大了文化保护的力度,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本土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保护也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压力,如何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使得文化能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继续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这一重要的主题。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一大特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文化多样性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实现和谐共处。
首先,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而不受到歧视和排斥。
只有当每个人都感到被尊重和接纳时,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欣赏和理解他人的文化传统。
其次,文化多样性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时,我们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最后,文化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共同享受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美好。
谢谢大家!。
论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一、引言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关系,民族的生存环境与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着其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研究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的关系对于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1. 自然环境与民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居住在高寒地区的民族往往以牧业为主,居住在沿海地区的民族则以渔业为主,而居住在平原地区的民族则以农业为主。
民族的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影响着其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承方式。
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往往有游牧生活的传统,其社会组织和家族制度也相应地以游牧为基础,而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则有稳定的聚居生活和社会制度。
自然环境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而对民族的心灵、行为和言语产生深远影响。
土地神话、民间传说、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都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这些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对民族的文化建构产生着深远影响。
3. 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创造自然资源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河流、矿产等,这些自然资源对民族的文化创造产生着重要影响。
森林民族会因为身边环境中的树木、山川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和神话故事;草原民族则以草原为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元素,河流上的民族也会因为水资源的特点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而矿产资源的丰富也会促进民族的工艺品创作和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建构。
三、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的意义和影响1.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研究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
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题】民族文化【英文摘要】China is of multi-ethnic,multi-eco-enviromental and multi-cultural.In China the etnic culture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nvironment.The idea and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e from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among humanity,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How to make use of the traditionalcultural function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now an important task worthy of deep research dur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ethnic cultures/eco-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正文】一、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元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由于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的话题。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多样性。
而和谐社会,则是指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社会。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文化,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艺术、不同的风俗,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正如一幅画需要不同颜色的调和才能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也需要不同文化的交融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然而,文化多样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误解、隔阂甚至冲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如何在文化多样性中实现和谐共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实现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的统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
其次,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
只有通过交流,不同文化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从而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要推动文化融合与共享。
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共享。
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文化
多样性的保护这一重要话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丰
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然而,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
护它,让它得到传承和发展。
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
元素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彩图景,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保
护文化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让每一个文化都能
够得到尊重和发展。
其次,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让不同文化
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只有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和平、友好的世界。
最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有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不断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只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文化多样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文化多样性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文化多样性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0807402036 赵婷【内容提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的发展,在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千百态的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
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宽松,对缓解目前已出现的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效地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多地并存源,人类21世纪的生存环境将仍然是美好的。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存环境【正文】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梦想彻底征服自然。
开始是凭巫术,以后是凭信仰、凭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人类经济秩序。
其结果是人类在局部问题上使自然按照人类的意志发生了改观,但在总体上却不断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还是控制,是利用还是征服,是依存还是对立?本文拟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加以分析。
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不同,其他生物物种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生物属性,在生态区域内参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任何一个物种在其间失去平衡,该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物种都会相应按生物规律做出反应,使之重归于平衡。
人则不同,就其生物性而言,他与其他生物物种无异都得摄取生物能,消耗生物能,都得接受同一区域并存物种的生物性制约。
而就人的社会性而言,人与其他生物物种就迥然不同,他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凭借文化结成社会,维系成个体集合——民族。
用人类特有的手段——文化去摄取和消耗生物能,因而和人并存的生物,只能在生物性上层面上对人的生息和繁衍加以制约,而在生物层面之外对人类却无能为力,人类却能在生物层面之外凭借文化按自己的意志对于伴生生物加以控制甚至彻底征服。
这样一来,矛盾酿成了,即人类超越于生态系统之外,它可以左右生态系统,却不受生态系统制约。
终有一天人类这个脱控的生物物种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均衡运作,使所处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这一天目前已经迫近了,这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降临。
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地区分生态运作阻滞和生态危机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
生态运作阻滞是生态系统内有关物种的个体数比例失调而造成的生态运作暂时性失衡,一旦外来因素消失,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可以使之重归协调和达成新的平衡。
生态危机则不同,生态危机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而造成的生态系统运作混乱,单纯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无法恢复正常。
对人类总体的生存而言,生态运作阻滞并不可怕,其最终极的严重后果仅止于导致某些民族的兴盛衰亡,从人类总体而言,只需换用另一种文化去从事开发利用,同样可以使之趋于正常。
就农业文化类型而言,在其有效生存环境内,虽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打乱了原有生态运作结构,但这样的文化还必须接受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制约,一旦适应度降低,有关的民族就只有暂时地部分地中断该种文化的运作,同样不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
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仅止于有关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民族的衰亡。
这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
农业类型文化诱发生态危机不是在它的有效分布区内,而是在它的代偿分布区上。
由于不是有效分布区,在出现危机时,可以轻易地退出,自然会促使原来的文化在该地区的重新启用,所造成的危害经过相当时间后,也能趋于缓解,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真正酿成祸患的倒是某些农业民族高度发达,人口聚合度极大,能够持续地积累巨额的代偿力,因而对已经出现生态危机的地区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强行投放代偿力,以维持该民族势力在该地区的存在,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生态危机的质变和扩大其规模。
历史上汉民族在内蒙古西部和塔里木各绿洲的活动正是这种情况。
要缓解这些地区的生态危机,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换用其他类型的文化代替汉族农耕文化的代偿性存在,才能救治这一地区的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与资源危机一样都是世界统一经济秩序的派生产物,在世界统一经济秩序下,只容许一种经济计量体制存在,而不容许多种体制并存,因而处理污染物无利可图,不能纳入文化正常调适之中去加以解决,而最终诱发为全局性的环境污染危机。
在统一的经济秩序下,人口越密集,经济越有利可图,作为20世纪高度繁荣的都市化进程,正是这一不合理需求的表现形式。
而高度都市化导致了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加上对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又促成了废物的超量排放,这是环境污染激化的另一个原因。
环境污染的激化还导致资源的单向倾斜消费。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污染物的存在是早已有之的事实。
只要对自然资源消费不过分地单一化,有限的污染完全可以凭借自然的运作去加以平衡,问题在于人类的消费高度单一化剥夺了自然力平衡的必需时间,从而构成了全局性的环境危机。
环境恶化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是好事。
而文化的可调适性本身具有对付恶劣环境的能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具有抑制不利作用的牵制能力。
问题在于这样的调适从无序到有序得有一个过程。
20世纪的超速发展和对资源超前消费,使不利因素的出现频率加大,从而加速了无序状态的延续时间,使各民族文化的调适难于形成定型的反馈,也使各民族之间的互动牵制力难以有序化,从而无法抑制环境污染因素的蔓延。
基于上述原因的并存,同时导致了同一的结果——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针对环境恶化的症结,对待人类生存环境形势,如下一些认识应当逐步地建立起来:第一,20世纪末,环境专家在评估污染危害时往往与短期的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没有将短期的经济损失与人类长期的延续加以严格的区分。
举例说,人们在评估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时就有如下几种相互关联的结论:一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致使原先富饶的农业区会因为过热干旱而蒙受经济损失;二是温室效应的出现加速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造成足以代表人类高度繁荣的濒海城市彻底报废;三是温室效应会导致某些寒生物的生存危机,而这些生物具有经济价值或者具有生态价值,这些生物生存危机也会带来人类的经济损失;四是温室效应的出现将造成世界气候的震动,使很多原先有效的经济活动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评估的背后,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起着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第二,环境污染诱发的后果具有多重性。
对环境质量的评估如果停留在线性思维模式上,就必然限制人类思维的正常发挥,使人们无法看到因果的多重性,进而把环境的恶化看死,无法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应对环境的变动。
以上述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例,目前学术界谈得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对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却没有形成问题的热点。
事实上,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后肯定会加速植物的生长。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表面二氧化碳的浓度曾经一度较高,但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后,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就相应降低了。
这样的过程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却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
而植物的快速生长对人类来说是具有长远经济效益的。
此外,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也会诱发目前尚不显著的化学反应,进而较多地消耗掉二氧化碳。
总之,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不光作用于人类社会,同样作用于自然,以至于自然的正常运作全为之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提高,这样的变动对人类来说同样得失参半,只有加以有效的扬长避短,环境的危机才不会像线性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那么恐怖。
第三,同样由于20世纪末对环境评估使用的是线性思维办法,所提出的对策也脱离不了线性思维的影响。
这些线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片面地依赖于对污染物排放的硬性控制,而不在于诱导人类社会对此作出有效的调适,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发挥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交互制约力上去有效地调控“三废”的排放。
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说,这种评估是一种被动的评估,提出的对策也是一种消极的对策。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后,我们就可以按照非线性思维的模式去讨论人类文化多样化与各民族文化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既然是族际关系多样化被忽视的必然产物,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对策就得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入手。
首先,应尽力维护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并存,以缓解环境的恶化。
在这一点上,对付环境恶化的对策与对付经济震动、资源危机的对策是同步的,只要解决资源消费的单一化,就能一举而三得。
这从经济投入的效率上看,人类社会是可以承受的。
其次,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威胁具有相同性,但造成污染的直接责任在不同民族间却是有区别的。
因而在族际关系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利益和损害是有差别的。
“三废”的排放,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的互动去形成有效的制约力,以放缓“三废”的排放,事实上在20世纪后期这种制约力已经有所表现。
再次,人类社会的调控能力也不容低估。
20世纪环境污染的症结在于污染物排放的集中与污染物排放的超量,致使自然力无力在短期内消耗这些废弃物,重新使环境清洁。
最后,20世纪环境污染的症结还在于污染物排放的速度超过了必需的调控时间,致使各民族文化对于污染的反馈长期无法定型,因而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总而言之,环境危机是经济秩序统一化的派生产物,核心问题是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的调适能力是否发挥实效,只要这种调适能力有效地发挥其效能,同时又为自然界的复位能力创造一定条件——不言而喻,创造这种条件同样得依赖文化的调适,只要能兑现这些做法,人类的生存环境绝不会像线性思维模式所预言的那样可怕,21世纪的环境对人类来说同样具有光明的一面。
【参考文献】[1][澳]约翰.W.伯茨,马学印、谭朝洁译.全球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2][瑞典]缪尔达尔,顾朝阳等译.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3]王松.生态经济学浅说[N].北京日报,1996年-01-04.[4]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孙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存环境问题[J].新疆社会科学,1999,(3).[6][英]雷蒙德•弗斯,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修订本.[7][美]西奥多•舒尔茨,郭熙保、同开年译.经济生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8]杨庭硕,罗康隆.西南与中原[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9]李笑春.生态整合: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