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19.00 KB
- 文档页数:7
《派车》教学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5节派车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 5 节课,这是最后一节。
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有意义的、可以触摸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示掌握、运用、整合、实践知识的过程,使不同学生在课内实现不同的发展。
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设计派车方案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来设计方案,学生可以都乘面包车,也可都乘小轿车;可以两种车都乘;每种车可以乘满达到限乘标准,也可以不乘满。
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出发点不同,设计的派车方案是不同的。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派车方案,这个过程既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和倾听,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的重要性。
3.数学教学要渗透语文教学的因素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数学是靠问题引路的。
派车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教学目标:1、有余数除法的灵活运用。
2、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资源: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每年的10.1黄金周和5.1黄金周,许多喜爱旅游的人都要到外地观光旅游,陈导游刚刚接收一个旅游团,在派车方面遇到了一点困难要我们去帮帮她.。
板书:派车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符合小学生天真好奇的性格,调动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二新知探索:1、出示:导游带领大家乘车去机场的情境。
2、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答什么?(共有25人,有两种车,一种限乘8人,一种限乘3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3、小组讨论:“合理”是什么意思?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保证这25人,都要到机场,并且还要花最少的钱;相关信息是:两种车,一种限乘8人,一种限乘3人,共有25人。
)4、小组交流乘车方法。
5、自学课本。
6、教师讲解:如果用限乘客8人的面包车,则25÷8=3(辆) (1)(人),这样需要派4辆车。
如果用限乘3人的小轿车,则25÷3=8(辆)……1(人),这样则需要派车9辆。
仔细观察分析刚刚的算式我们得出:无论是用限乘客3人的小轿车,还是用限乘客8人的面包车都没有把车坐满,如果我们用这两车同分配一下呢?经思考我们可以用2辆限乘客8人的面包车和3辆限乘客3人的小轿车,即: 2×8=16(人) 3×3=9(人) 16+9=25(人)这样正好一次把25人运走。
一个人也不多,也不少。
7、试探练习:如果有29人,你会怎样派车?怎样派比较合理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
学会交流,开阔思维,勇于表达认真倾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拓展练习:1、在()里填数。
()÷6=()……()2、把正确答案填在□里。
《派车》教学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5节派车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5节课,这是最后一节。
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 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