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21 KB
- 文档页数:3
1下列哪位作曲家希望听众按照他的表现意图去理解音乐( )(分)分A、柴可夫斯基B、理查·斯特劳迪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巴赫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2关于《忐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分A、歌唱者是龚琳娜B、在这首歌曲中,人声是作为乐器出现的C、歌曲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D、这首歌有确定的歌词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我们在演奏“激情型”乐句时必须拿下“制高点”的原因是:()(分)分A、规律因素B、惯性因素C、客观因素D、主观感受因素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审美能力中的能力要素:()(分)分A、直觉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知觉能力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的再现认知:()(分)分A、变化主题再现B、变化音色再现C、变化速度再现D、变化力度再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6下列哪个演奏家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最具有丰富性( )(分)分A、Kraus,LB、Schiff,AC、Gould,GD、Cortot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7青主先生的音乐专著是下列哪一部:()(分)分A、《大江东去》B、《乐话》C、《我住长江头》D、《清歌集》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下列哪位演奏家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最为精准的传达了内心感受( )(分)分A、李斯特B、格伦古尔德C、卡琴D、瓦格纳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9()是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普通的演奏家真正的区别:(分)分A、技术B、注意力专注的程度C、音乐的感受能力D、理解的深度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10人类听力的“绝对阈限”值是( )。
(分)分A、20赫兹到20000赫兹B、50赫兹到15000赫兹C、80赫兹到12000赫兹D、15赫兹到13000赫兹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1下列哪首作品体现了爱情与自由的冲突( )(分)分A、朴树的《平凡之路》B、崔健的《出走》C、窦唯《艳阳天》D、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2下列哪位演奏家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使用了明显的强烈的强弱对比手法:()(分)分A、拉赫玛尼诺夫B、里赫特C、卡钦D、科特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3《Embrace you》出自下列哪一位作曲家:()(分)分A、格什温B、施特劳斯C、肖邦D、比卡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4下列哪位人物改编了巴赫的大量作品( )(分)分A、李斯特B、普索尼C、富尔特文格勒D、吉特里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5《英雄生涯》是谁的作品( )(分)分A、斯美塔那B、海顿C、理查·斯特劳斯D、里姆斯基·科萨克夫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6伟大的演奏家与一般演奏家的真正区别在于( )。
小号吐音技巧运用分析何欢【摘要】以大量交响乐片段和小号独奏曲为例,从单吐、双吐、三吐以及滚舌等方面分析了小号吐音技巧的运用,介绍了在演奏跳音、保持音、重音、顿音、断音、半断音等不同类型音乐时所使用的不同技巧.【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小号吐音技巧;单吐;双吐;三吐;滚舌【作者】何欢【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1.6小号乐器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发展,其地位日益得到提高,并且演奏技巧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在制造工艺、音质音准等方面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演奏技术的高度发展,曾经很多令人遥不可及的吹奏,如今都能够轻松地完成。
在一些改编自其他乐器的乐曲和许多现代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传统概念中所不曾有过的技巧。
吐音是小号演奏中最为重要、运用最多的演奏技巧之一。
单吐可以说是小号演奏中最基本的却也是最重要的技巧,是小号起吹的重要因素。
虽然说起吹并不只依靠吐音来完成,气流运用及嘴唇的控制都是起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使用舌头无疑能使小号演奏起吹更加精确。
第一个音如果吹好了,后面的音是连是吐都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第一个音吹不好,可能会影响后面一连串的音。
因此人们在起吹的瞬间会用舌尖抵住上牙,在给气的刹那舌尖离开,打开密封口,让气流突然从两唇间涌出使嘴唇在精确的片刻中震动。
这整个过程就叫作单吐,可以用“tu”“ta”或者“ti”来概括。
单吐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的要求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细类。
1.Staccato跳音或断音。
谱面标记为音符上加“·”,实际演奏时值大约为音符时值的一半,经常用来表现活泼灵巧的音乐。
例如,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第二乐章第228小节处小号声部:谱例1 《乐队协奏曲》小号声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短的音符,都由音头、音干、和音尾组成。
演奏断音时要求音头果断,音干渐渐消失,音尾结束轻巧、不用舌头,但是决不能为了追求音符的短促而阻碍气息的进行。
理查施特劳斯:变响诗全集(第一集)唐璜;死与净化;阿尔
卑斯山变响曲;英雄的生涯
科贝
【期刊名称】《《现代音响技术》》
【年(卷),期】2004(000)005
【总页数】1页(P100)
【作者】科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大众文化视阈下的R·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以《英雄的生涯》和《家庭交响曲》为研究对象 [J], 余鑫;吴娜娜
2.交响诗主题形象的塑造r——论理查斯特劳斯《死与净化》配器布局 [J], 宋超
3.阿尔卑斯山礼赞——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J], 邹彦
4.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J], 吴代鸣
5.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生涯》 [J], 金毅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舞蹈场景的疯狂表达作者:李雪峰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施查·施特劳斯作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他的歌剧创作盛极当时,在他的创作中,两次出现了疯狂的舞蹈场景,其中定有其必然性。
本文以《埃莱克特拉》和《莎乐美》为例,探索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舞蹈场景的疯狂所在。
关键词:舞蹈主题;权力;舞蹈动机;死亡1898年,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ss)创作的《英雄的生涯》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也标志其19世纪交响诗创作的终结。
这一年,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从柏林宫廷歌剧院指挥的位置上退休后,施特劳斯在同年4月与该剧院签订了合同,正式接管了歌剧院,直至1908年。
彼时的柏林已不是60年代施特劳斯刚出生时人口只有60万的普鲁士首府,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
年轻的德国这个充满生机的中心吸引着国内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并给这些充满理想的人们提供了极富创造性的环境。
在柏林宫廷歌剧院的早期,施特劳斯停止了交响诗的创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歌剧创作中。
在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中,他的纵欲主义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他决定把相关素材搬到歌剧舞台。
《莎乐美》于1905年12月9日在德累斯顿首演时,因充满争议的故事情节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响,几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这部充满了性欲、乱伦、砍头与复杂的半音音阶、使人头晕目眩的配器相结合的作品,它是迷人的,同时却又令人反感。
[1,2]施特劳斯喜欢自己的每一部歌剧作品都与之前的作品形成题材上的反差,但当他在1905年收到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的剧本《埃莱克特拉》时,便被剧本中更具肉欲和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打动了。
他决定采用这个故事作为脚本创作一部歌剧,因此《埃莱克特拉》创作完成后,形成了与《莎乐美》姐妹歌剧的局面。
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是继瓦格纳、勃拉姆斯之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对整个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沃尔夫、马勒等人一同将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一、艺术歌曲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意义艺术歌曲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他的创作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交响诗和歌剧,但他对这种小型创作体裁始终有着偏爱,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从歌开始,以歌结束。
1870年,六岁的理查•施特劳斯为伯母写下《圣诞之歌》,到临终前的1948年留下遗作《锦葵》,此曲到1983年才被发现,在此之前《最后四首歌》一直被认为是他最后的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歌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也影响着他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
二、在演唱中如何把握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特点一关于声音的要求理查•施特劳斯很多歌曲的歌词来自于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因此,要表现这些诗歌浪漫的格调和幽静、细腻的情感,就要善于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演唱艺术歌曲大多用钢琴伴奏。
但理查•施特劳斯的许多艺术歌曲是用乐队伴奏,因此,演绎他的一些作品时需要一定的声音强度来表现其作品风格的,这样也会增强作品戏剧性的色彩。
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不宜加入过多的胸声,尤其不能让声音在喉咙或口腔中,要在声音圆润清澈的基础上加进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以完美诠释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般来说,在演唱歌曲时往往越向高声区声音的强度越大,但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曲中,很多向上的、向高声区走的音程,却没有按常规让声音强度变大,而是有意识地使声音收住一些。
如此在音程上行时的控制,符合理查•施特劳斯一些歌曲音乐风格的要求,从而显出其合理性和作品的优雅。
这从很多歌唱家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二关于旋律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比早期浪漫主义德国艺术歌曲那种近似古典主义的典雅、内敛、规整、精致更富伸缩性,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则更为热情和富于戏剧性。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一)一、音乐的结构类型对管弦乐法布局产生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随着管弦乐法不断地演变、发展,配器技术开始摆脱长期束缚于其他音乐因素的地位,逐渐成为作曲技术中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同时作曲家开始对“音色”概念在管弦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音色因素在他们手中有了独立的呈示、展开和布局线索,并逐步成为乐思陈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予了它在音乐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将音色的总体设计与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表现上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考虑。
根据音乐自身性质的不同运用相应的配器处理方式。
进而影响到作曲家对作品不同段落的具体乐器配置的变化调整。
由此可见,音乐作品自身的结构类型,就成为影响管弦乐法布局总体设计的最直接和密切的对应关系要素。
恰如美国艺术理论家L·博林在讨论诗歌的“体式”时所说。
“艺术最终还是个组织问题,它追求的是秩序,是形体”,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混乱的经验经过裁剪、安排,变为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结构”。
那么,如何使管弦乐队的音色在音乐结构的总体和局部得到更加合理的设计、分配;如何在创作中构建合乎逻辑的管弦乐法布局以加强乐曲在呈示、展开、高潮、收束时的结构力,并获取丰富的管弦乐队的色彩表现力,以适应新的乐队思维,音色观念,以及音乐结构的发展变化,就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二、呈示型结构中的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在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中,大多数乐曲的曲式结构的构筑都是以适应交响诗标题文本内容情节发展和音乐的戏剧性展开需要为基础的,作曲家为了获得更具合理性、逻辑性的乐队管弦乐法布局,常根据各个段落的陈述类型。
以及结构功能上的差别。
采用不同的音色对比方式和方法。
改变音色对比的强弱程度,同时在乐曲中各个不同的段落音色变换的频度和音色节奏的变化上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
在乐曲的呈示型结构中,音乐一般都承担着较完整的陈述、表达基本乐思的作用,它们往往具有较为单一的性质,并不包含过多的对比性的因素,“色调的统一”正是处理这一类型结构管弦乐法布局的出发点。
1下列哪位作曲家希望听众按照他的表现意图去理解音乐?( )( 1.0 分)0.0 分A、柴可夫斯基B、理查·斯特劳迪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巴赫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A2关于《忐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1.0 分)1.0 分A、歌唱者是龚琳娜B、在这首歌曲中 ,人声是作为乐器出现的C、歌曲节奏变化多端 ,表演夸张 ,歌词神秘D、这首歌有确定的歌词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3我们在演奏“激情型”乐句时必须拿下“制高点”的原因是:()( 1.0 分)1.0 分A、规律因素B、惯性因素C、客观因素D、主观感受因素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审美能力中的能力要素:()(1.0 分)0.0 分A、专业资料整理直觉能力专业资料整理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知觉能力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C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的再现认知:()(1.0 分)1.0 分A、变化主题再现B、变化音色再现C、变化速度再现D、变化力度再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6下列哪个演奏家的《 A 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K331》最具有丰富性?( )( 1.0 分)0.0 分A、Kraus,LB、Schiff,AC、Gould,GD、Cortot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A7青主先生的音乐专著是下列哪一部:()(1.0 分)1.0 分A、《大江东去》B、《乐话》C、《我住长江头》D、专业资料整理《清歌集》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8下列哪位演奏家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最为精准的传达了内心感受?( )(1.0 分)1.0 分A、李斯特B、格伦古尔德C、卡琴D、瓦格纳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9()是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普通的演奏家真正的区别:( 1.0 分)0.0 分A、技术B、注意力专注的程度C、音乐的感受能力D、理解的深度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D10人类听力的“绝对阈限”值是( )。
1下列哪位作曲家希望听众按照他的表现意图去理解音乐( )(分)分A、柴可夫斯基B、理查·斯特劳迪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巴赫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2关于《忐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分A、歌唱者是龚琳娜B、在这首歌曲中,人声是作为乐器出现的C、歌曲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D、这首歌有确定的歌词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我们在演奏“激情型”乐句时必须拿下“制高点”的原因是:()(分)分A、规律因素B、惯性因素C、客观因素D、主观感受因素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审美能力中的能力要素:()(分)分A、直觉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知觉能力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的再现认知:()(分)分A、变化主题再现B、变化音色再现C、变化速度再现D、变化力度再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6下列哪个演奏家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最具有丰富性( )(分)分A、Kraus,LB、Schiff,AC、Gould,GD、Cortot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7青主先生的音乐专着是下列哪一部:()(分)分A、《大江东去》B、《乐话》C、《我住长江头》D、《清歌集》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下列哪位演奏家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最为精准的传达了内心感受( )(分)分A、李斯特B、格伦古尔德C、卡琴D、瓦格纳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9()是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普通的演奏家真正的区别:(分)分A、技术B、注意力专注的程度C、音乐的感受能力D、理解的深度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10人类听力的“绝对阈限”值是( )。
(分)分A、20赫兹到20000赫兹B、50赫兹到15000赫兹C、80赫兹到12000赫兹D、15赫兹到13000赫兹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1下列哪首作品体现了爱情与自由的冲突( )(分)分A、朴树的《平凡之路》B、崔健的《出走》C、窦唯《艳阳天》D、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2下列哪位演奏家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使用了明显的强烈的强弱对比手法:()(分)分A、拉赫玛尼诺夫B、里赫特C、卡钦D、科特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3《Embrace you》出自下列哪一位作曲家:()(分)分A、格什温B、施特劳斯C、肖邦D、比卡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4下列哪位人物改编了巴赫的大量作品( )(分)分A、李斯特B、普索尼C、富尔特文格勒D、吉特里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5《英雄生涯》是谁的作品( )(分)分A、斯美塔那B、海顿C、理查·斯特劳斯D、里姆斯基·科萨克夫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6伟大的演奏家与一般演奏家的真正区别在于( )。
探析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及钢琴伴奏的特色
理查·施特劳斯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涉及了交响诗、歌剧、艺术歌曲等诸多体裁。
他的艺术歌曲主要作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艺术歌曲经历重要变革的时代,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思想内容上来看,他的二百多首歌曲反映出了这样的变化,同时也凸显出其歌剧思维对艺术歌曲创作产生的影响。
《最后四首歌》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巅峰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整套作品深奥而富有哲理性,令笔者忍不住去探寻他的创作背景,来源,以及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四首歌原本是为声乐和管弦乐队而创作,但之后由于麦克斯·沃尔夫(Max Wolff)发行出版了声乐与钢琴版本,从而使笔者大胆的以钢琴与声乐表演方式深入体会此版本,并从钢琴与声乐表演的版本出发,和乐队与声乐的版本作以比较,从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角度来感受《最后四首歌》给听众带来的“新”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以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从日常练习与舞台演奏中的理解与感受出发,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对钢琴伴奏者的要求,以使得今后计划演绎本套曲的同行们予以参考。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舍赫拉查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交响诗,描绘了一个传奇英雄的故事。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是整个交响诗的开头,以其宏大的音响效果和华丽的配器而闻名。
以下是对《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非常丰富多彩,展现了施特劳斯的典型风格和他对管弦乐色彩的独特处理。
他运用了大型交响乐团的各种乐器,创造出令人难忘的音响效果。
在主题的开头,乐队的低音区开始奏出齐奏的重复音符,这由低音提琴、大提琴和低音管等低音乐器演奏,并且加入了定音鼓的重击音。
这些乐器一起形成了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低音基础,为主题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主要旋律由长号演奏,这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的铜管乐器。
长号的音色非常温暖和柔和,能够表达出主题的悲壮和豪迈。
在主要旋律上方,木管乐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横笛和单簧管演奏了高亢的音乐句子,为主题增添了轻盈和活力。
而弦乐器则以不同的演奏技巧包围着主旋律,如分解和弦、颤音和滑奏等,为整个音乐画面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施特劳斯巧妙地利用了铜管和打击乐器来营造战争和战斗的氛围。
在主题的高潮部分,号角和打击乐器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张力。
大锣的重击、军号的叫唤声以及定音鼓的震撼声共同构成了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配器技巧是弦乐器的持续音。
在主题的后半部分,弦乐器以大量的快速连续音符奏出了一个持续音乐句。
这种持续音的奏法使得音乐在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延续,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紧迫感和动力。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非常精妙和丰富多样。
施特劳斯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了一个宏伟壮观的音响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战争、英雄主义和情感的传奇故事中。
Northern Music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研究张 梦 张飞宇(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摘要】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涉及歌剧、交响诗、协奏曲和艺术歌曲等多种体裁。
文章主要对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中人物动机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动机的构成与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人物情绪与音乐内涵。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交响诗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他在创作中沿袭了李斯特创立的“交响诗”,将交响诗的标题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音乐诗歌(Tondichtung)”来命名自己的交响诗。
《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诗,也是唯一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交响诗。
这部作品与理查·施特劳斯以往的交响诗创作不同,它没有详尽的文字来进行音乐背景、内涵上的说明,而是只有“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这一大标题。
整部交响诗被其分为六部分:一、英雄;二、英雄的敌人;三、英雄的伴侣;四、英雄的战场;五、英雄的业绩;六、英雄的归隐,并用这六个小标题来概括了英雄的一生。
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李斯特对主导动机的创作手法,尝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对主导动机进行处理,并广泛运用到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中。
作曲家在创作中以人物性格为核心,为交响诗中的主要人物分别设计了特定的原始短小动机,通过对原始动机的处理和发展,使主题材料贯穿全曲,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力求达到主题与音乐内涵的完美统一。
下面将交响诗中主要人物的音乐动机列举如下。
谱例1为“英雄动机”,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最主要动机并贯穿全曲,采用E大调的调性,以E大调分解和弦从乐曲第一小节的开始,在一小节内以连续三连音的方式将旋律连续上升两个半八度,接连出现的两组三连音给人以紧凑感和节奏上的错位感但又不失连贯性。
理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抒情性与戏剧性作者:***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11期理查·斯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200余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早期的创作,以强烈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将德奥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斯特劳斯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声乐舞台和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并不像莫扎特、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那样有着较高的传唱率,但其早期作品中钢琴伴奏所展现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特色对于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为例,对作品中的钢琴伴奏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并借此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奥艺术歌曲风格。
聆听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既能感受到莫扎特般的典雅精致,又能感受到瓦格纳的浪漫绚丽,他的歌曲旋律抒情性与戏剧性极强,清晰流畅的乐句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辩证的哲学、美学思维。
28岁创作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如是说》让人为之震撼,为何年纪轻轻却能将尼采神秘晦涩的哲学以音乐的方式做出充满说服力的诠释?这与其成长与创作经历密不可分。
1864年6月,斯特劳斯诞生在一个音乐家庭,受父亲影响,斯特劳斯从小就接受了文学教育,深厚的文学素养让斯特劳斯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6岁对歌曲创作的初探到16岁对瓦格纳的沉迷,斯特劳斯在展现过人的音乐才华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2年,18岁的斯特劳斯进入慕尼黑大学,一年后他来到柏林,在这里开阔了自己的音乐和文化视野。
之后,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歌剧院担任乐队总指挥,期间所创作的《F大调圆号协奏曲》《c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以及声乐合唱套曲《流浪者的冲锋歌曲》等让他迅速成名。
1885年,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担任宫廷乐手,此时,他有了第一次艺术思想的转变,他不再被古典主义吸引,突然转变的浪漫主义风格使他的作品受到质疑。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音诗《英雄生涯》的音乐内涵及创作成就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一生共完成九部交响诗作品,其中的第七首,也是他在十九世纪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音诗《英雄生涯》被誉为理查·施特劳斯最成熟的交响诗,同时也是其唯一一部刻画作曲家本人的音乐作品。
分析理查·施特劳斯所创作交响的《英雄生涯》的音乐本体,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作特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晚期浪漫派音乐创作技法,尤其是交响音诗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手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作为研究对象,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此部作品进行剖析:(一)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追朔交响诗《英雄
生涯》的产生原因及社会反响。
作为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标志性器乐体裁,交响诗与十九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紧紧相扣,因此,在分析《英雄生涯》的创作背景之前,必然要对交响诗的结构和发展进行阐述。
(二)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英雄生涯》中的作曲技术
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常以音乐手段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和抽象的事物,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英雄生涯》在继承前人创作技法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以创作的各个情节为线索,从调性布局、多声部音乐语言的运用、曲式结构的构建,音色的运用与编配等多方面展开分析。
尽可能的将理查·施特劳斯在《英雄生涯》中也表现出的卓越的音乐创作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一、理查·施特劳斯与《英雄生涯》
理查·施特劳斯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很强的音乐天赋,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代表性的作曲有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和交响诗等诸多艺术作品。
在这些音乐作品展示了他新颖大胆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配器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线条,也展示了他强大的对位技术,我们在分析总谱时完全可以感受到它在线条设计时巧妙的构思。
《英雄生涯》又译“英雄的一生”和“英雄的生活”,创作于1898年。
这部作品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作曲家不懈努力并获得成功后却被人嘲笑和批评、爱人给他的有力支持和经历沧桑世事后的隐退。
在《英雄生涯》中他巧妙的提炼和融合了李斯特交响诗的成功经验和柏辽兹的细节描绘技巧,使得他的交响诗创作获得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为处理统一性的问题,他采用注释和作品关联的方式提升作品的连续性,但很明显,这部作品并不与往常的创作相同,没有采用任何的说明文字。
二、《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1.主题的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语言一部分来自对“意味深长的复调”的亲身实践,另一部分则得益于其对瓦格纳乐谱的分析、研究,有人在对理查·施特劳斯配器艺术的评价中这样写道:“他的总谱能获得如此美好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因为乐器组或某个乐器精致的演奏,而是因为在音乐创作上他高超的造诣,因为他声部处理上的逻辑性和丰富多彩性”。
由此可见,他本人较为注重丰富的复调体裁是问题关键所在。
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配器风格来说,其并没有将线条性和绘画性作为两个互不联系的部分,而是将它们相互结合在其一,而理查·施特劳斯本人最为喜爱的表达方式复调也在其作品中得到了较好的采用,其尤其重视线条化写法的表现,并通过放弃高音乐器音
高尚的方式,选择更适合音乐作品的乐器来表达因鳄鱼旋律。
2.乐器使用频度的分析。
在《英雄生涯》中频度出现最高的是弦乐组音色,占到了70%-90%左右。
自古典时期以来,弦乐组在管弦乐队中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成员,它在交响乐队中核心和基础地位从未被动摇过,这主要在于弦乐组的力度、音色及演奏技巧的多样性,这些特点使得其拥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包容性”。
木管组不同于弦乐组,它有变型乐器和原型乐曲之分,这两种乐器能够构成很多的组合可能,例如,通过音色的渗透、组合和对比构出变化万千、色彩斑斓的画面,这正是其比较可贵的缘由。
在《英雄生涯》中,木管组具有不可小窥的重要作用,变型乐器音色频度为15%-49%,而原型乐器音色为48%-69%。
3.乐器编制。
双管编制是古典派后期以及浪漫派早期的交响乐创作过程总确立的,其木管组包含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个声种,大多数的乐队都采用三管编制,《英雄生涯》作品中使用的四管编制,采用的木管乐器组包含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大管、低音大管、长号等,打击乐器组包括三角铁、定音鼓、大鼓、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
其中木管组在力度变化的可能性不如弦乐组和管乐组有优势,而且只有在与其他乐器组合奏才能取得较好的演奏效果;铜管组在整个乐队中是最响亮的乐器,而弦乐组在力度变化上的优越性要高于木管组和铜管组。
4.乐器演奏技术的分析。
木管组乐器的基本奏法包括连奏和断奏两种类型,在连奏的过程中,若干个因连线连接起来的音可以通过起吹产生持续不断的气流。
除此之外,在闭塞音与阻塞音两种奏法中,前者常常被用在强力度的演奏,演奏者会将把拳头塞于喇叭口低端然后大力吹响,以产生强烈的金属声,阻塞音则是将拳头浅塞在喇叭口进行演奏,产生有效果的弱奏。
5.乐器的分奏与合奏。
管类乐器的发音是单音,而其中很多特定的组合,比如平行八度的旋律,要求使用纯音色的乐器,这时候就要选择两件以上的乐器作为演奏乐器,乐器的分奏与合奏在演奏中所采
用的比例,合奏要大于分奏,在各类演奏组合中,木管组和铜管组乐器分奏与合奏的比例是1:3,相比其他的乐器组合,这两者的组合要复杂的多,并包括变型乐器和原型乐器两种,原型乐器在两件以上,变型乐器也有1-2支,在这种乐器组合背景下乐器组的音色构成更加多样化。
而弦乐组的分奏与合奏与其他组乐器相比,演奏双音、三音、四音和弦具有较好的优势,但是因为受到手指张力、跨度、指法等因素的限制,要演奏双音以及和弦的可能性还是有限制的,这就使得分奏成为必要的演奏手法,除此之外,受弦乐组各类乐器音色的影响,分奏是创作者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法。
三、结语
在《英雄生涯》中,理查施特劳斯充分展现了其对配器使用的高深造诣,其不仅最大限制的拓展了乐队的编制,让整个演奏取得了更有气势的演奏效果,而且通过保持和加强乐器组的音色和个性,避免了声部过于拥挤,让整个配器表达以层式立体思维发展,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