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一种颠覆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知的理论——大陆漂移说。
这个理论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后来被证实是地质学上的重大突破,对后世的地壳演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格纳(Alfred Wegener)生于1880年,他在年轻时就对地球的地质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担任气象学教授,参与过一些极地科学探险,并深入研究了南极洲的地质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魏格纳观察到,南极洲的岩石层与南美洲的某些岩石层非常相似,甚至可以拼接在一起。
他还发现南极洲和南美洲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有相似之处,这使得他开始思考这两个大陆的关系。
他观察到,这两个大陆之间有着相似的地形、相似的动植物群落以及相似的岩石构成,但它们的现在的位置却相隔甚远,看起来完全无法连接在一起。
于是,魏格纳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猜想: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在地球表面上漂移。
他认为,原始的超大陆“泛古陆”在很久以前曾存在过,后来逐渐分裂成今天的大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陆还在不断地移动。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备受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几千年的时间内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各地的地质现象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以及大量的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对比,得出了这一大胆的理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魏格纳开始寻找更多的证据。
他研究了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图,发现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大陆边缘地带。
他还研究了世界各地的地壳构造,发现很多大陆边缘的断层线相互呈现出一种“拼图”状,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还通过研究各洲古生物化石和岩石地层,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相似性,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理论。
他将这些证据整理成著作《大陆漂移论》,并在1912年向科学界发表。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遭到了许多地质学家的反对和讽刺。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
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
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断就是恰当的话,我一定必须用事实去证明它!”魏格纳又淡定地思索出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分隔的大陆原来就是一整块的话,那么,构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必须就是相似的,外木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理应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存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不好之后,魏格纳踏遍了大西洋两岸,展开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中他辨认出:存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将远涉重洋,也没法听闻过曾经有人“引入”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办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道。
他表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05 魏格纳如何证明大陆在漂移?今天咱们先来说一说,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100多年前,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很相似,并由此想到了“大陆漂移学说”。
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证据,完善这个学说。
他是怎么证明大陆真的在漂呢?今天我给你好好讲讲这个故事。
| 魏格纳不是第一个发现者魏格纳是在病床上发现大西洋两岸可以拼合在一起的。
关于这件事,魏格纳在自己写的书里并没有详细讲过,只说他有一次看地图的时候产生了灵感。
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是不是真的,我们今天也不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魏格纳不太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
因为找一个不太懂地理的人,看上一眼世界地图,大概也能发现非洲和南美洲两边的陆地轮廓很相似。
那么,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谁?现在我们知道的这个“第一人”,是一位叫奥特柳斯的地图学家。
他把这个发现写在了1596年出版的一本书当中。
奥特柳斯肖像,来源:维基百科本来地图就是地图学家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他们当然有机会比别人更早发现这个问题。
奥特柳斯猜测,美洲可能是由于地震和洪水的原因,才与欧洲、非洲分开的。
奥特柳斯绘制的世界地图,来源:维基百科此后的几百年里,有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证据,比如法国有个博物学家叫布丰的,他就发现,大西洋两岸的生物具有亲缘关系;而德国的地理学家洪堡,则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岩石也很相似。
这些人当中,对魏格纳影响最大的是奥地利的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
爱德华·修斯肖像,来源:维基百科修斯在188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提出,在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现了相同的动植物化石,而且分布的地层也很相似。
可惜,修斯在解释这种现象时,没有考虑大陆漂移的可能性,而是觉得这些大陆曾经彼此连接,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古陆地。
后来,连接这些大陆的陆桥沉入海底,它们才被海水彻底分隔开来。
大陆漂移学说发现的故事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吗?这事儿可老有意思了。
话说有个叫魏格纳的哥们儿,这家伙可不得了。
有一天啊,他生病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就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看。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一个超级奇怪的事儿。
你看啊,南美洲大陆的东海岸和非洲大陆的西海岸,就像是两块被撕开的拼图一样,形状特别吻合。
这就好比你把一块饼干掰成两半,那边缘的形状肯定是能对上的呀。
魏格纳就想啊,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吗?他这脑袋里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觉得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
然后呢,他就开始到处找证据。
他发现啊,不仅是形状像,两边大陆的地层结构啊,就像盖房子的楼层一样,也是特别相似的。
这就好比两栋楼,从一楼到顶楼,每一层的布局都差不多,这可太神奇了。
而且啊,两边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也很相似。
就像在南美洲和非洲都发现了同一种古生物的化石,要是这两块大陆一直离得老远老远的,那这些生物怎么能在两边都有呢?魏格纳就琢磨啊,会不会以前这两块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分开了,就像一艘大船裂成了两半,然后慢慢地越漂越远呢?于是啊,他就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不过呢,他这个学说刚提出来的时候,可没少被人笑话。
那些老学究们就觉得,这么大的大陆怎么可能像船一样在海上漂来漂去呢?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嘛。
但是魏格纳可不管这些,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继续找证据,到处去考察。
虽然魏格纳后来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他的生命也结束在了寻找证据的路上。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就像海底扩张啊,板块构造这些理论的出现,都在证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它的道理。
现在啊,大陆漂移学说已经成为了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啦。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学发现故事呢?。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引言大陆漂移说是指地球上的陆地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移动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各大洲是由一个超大陆“潘古亚”分裂演化而来的,而大陆漂移是由于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及相关研究成果。
1. 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大陆漂移说的一个关键证据是不同大陆上极相似的地石构造。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是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山脉,但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包括岩石的类型、岩石的年龄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
这种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只有通过大陆漂移的理论解释才能合理解释。
2. 拼合综合法拼合综合法是一种通过拼合不同大陆的岩石构造来推测它们过去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大陆岩石构造的拼合,可以发现它们在过去可能是相连的。
例如,将南美洲的巴西东南部海岸线的岩石与非洲的加纳海岸线的岩石拼合时,可以发现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从而推测它们在过去曾经相连。
这种拼合综合法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大陆漂移说也可以解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些板块边界正是大陆漂移的主要发生地点。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和火山带是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汇处,这些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
4. 海底扩张理论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理论相辅相成。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海底在扩张,从而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这一理论的主要证据是在海底脊发现了新生的岩石,而且这些岩石与古老的岩石相比非常年轻。
海底扩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解释框架,解释了地球上陆地漂移和海底扩张现象之间的关系。
5. 卫星测量和地质记录近年来,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大陆板块的运动,并获取到更多的地质记录。
通过卫星测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观测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移和变形,从而揭示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众所周知,大陆漂移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要追溯到100年前,这个理论却受到了一些质疑和嘲笑。
因为当时魏格纳教授是唯一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他面临着来自同行的冷嘲热讽和不被接纳的困境。
那么,是什么使魏格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坚持自己的理论呢?故事发生在1912年,魏格纳教授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一直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地质学界和大部分人认为地球的形成来源于一次大爆炸,然后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才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和海洋。
魏格纳教授在自己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中,却发现了一些令人疑惑的现象。
他发现了地球上的大陆的形状和位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南美洲和非洲的东海岸线,形状极其相似,就像是两个拼图的一部分。
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于是,魏格纳教授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整理了大量的地质、地形和动物化石等数据,他甚至开始收集这些数据构成一幅详细的地球图谱。
通过对整个地球的地理图进行了逐一比较和分析,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大陆是可以移动的!魏格纳教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像是在液体的上面漂浮一样,不断地变换位置和相互碰撞。
通过这种运动,大陆形成了不同的形状和位置。
当魏格纳教授第一次公开演讲和解释他的理论时,他遭到了一些教授和学者的反对和嘲笑,他们认为他的理论是毫无根据的猜测,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
魏格纳教授并没有被打击,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魏格纳教授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采样工作,他亲自参与了多次的航海和陆地考察,采集了海洋地形和大陆地貌的大量数据。
他发现了许多支持自己理论的证据,比如地层的连续性、动植物的分布和相似性等等。
最终,在几十年后的196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证据的积累证实了魏格纳教授的大陆漂移说。
从那时起,大陆漂移说成为地球科学中的基石之一,并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和地球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地质学家,他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名字与大陆漂移说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大陆是在漂移移动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当时的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一新理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他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地图,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计算,最终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反对声音和批评,但他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科学的实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承认,大陆漂移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
魏格纳除了大陆漂移说的贡献外,他在地质学领域也有着其他的重要发现。
例如,他发现了海底山脉和地震造山作用,这些发现都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支持。
魏格纳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现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早熟的意义的贡献和成果。
同时,魏格纳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与他人的观点相左而放弃探索和实证科学真理。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发现世界各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是一片巨大的大陆,名为“盘古大陆”,后来相互分离漂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科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革命,遭到了当时地质学家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但是经过科学探索和事实的证明,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魏格纳出生于1880年,长于旺代,天赋异禀,勤奋好学,1915年获得教授职称。
早在1912年,他便开始发表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文章。
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证据不足,大多数人对此抱以怀疑的态度,而他的学说也不断受到质疑和反对,无法得到公认。
魏格纳的观点是这样的:地球外部是一层固体地壳,里面是高温的熔岩,二者之间是被称为岩石圈的大气层,由于内部的热力和外部的力量作用,岩石圈会发生不规则的运动。
早在三亿年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大陆,穿梭于南北两极之间,后来因为运动漂移并且分裂成了不同的板块。
魏格纳的学说首先遭到了美籍德国地质学家德罗斯特(Alfred Wegener)的反驳,后者认为纯粹的地理学不能解释地壳的运动,而应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
他认为移动大陆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惯性的物理作用,即受离心力的推动,众所周知,地球自转自东向西,因此向赤道两侧靠近的陆地受到了离心力的推力,使它们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分布。
但是这个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大洋中脊是地球上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而它的存在却没有可以用物理学解释的原因,WKV学说在现场引发了一大堆的逻辑上的困惑,说明了这个学说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地球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缺陷。
打破谷歌的谷歌doogle,追寻信息中间道路的成功,多图今日谷歌,美籍德国地质学家迪罗斯特成功制造出曾经证实了魏格纳的学说的实验,他取两个细大的鸡蛋(先是一个平球形的橡胶皮囊,相当于一个半球),闭住气口,用胶带缠好,外面涂上5毫米厚的细泥做成地球模型;然后打进摇晃盆里,手从盆一面伸进去,往里向上推这个地球模型,但只推到一半,放开后,就观察出一个惊人的现象: 该模型上覆盖的泥土突然就出现了互相错动的现象,密密麻麻的裂痕从两个鸡蛋表面纵横交错,最后,裂痕出渗出来的黄色泥土液体,仿佛火山的喷发般,喷上了一片火星。
一些蜘蛛还会在昆虫撞上以后把本来伸直的网放松,死死地缠住猎物。
而且蜘蛛是非常贪吃的动物,它们每天平均的进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
对于蜘蛛而言,逮住猎物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蜘蛛必须精确地判断昆虫的/着陆点0,通常它们是凭借着自己的网在何处重量突然增加而感知的。
研究人员统计,一般地,被缠住的昆虫在蜘蛛网上的停留时间大约为5秒,而大约80%的昆虫会逃脱,而且自然界中/武功0好的昆虫也不少,有一种名叫/炮手甲虫0的家伙一旦被蜘蛛网缠住,就会向蜘蛛喷射出滚烫的液体,然后逃之夭夭。
当然蜘蛛也会给自己的猎物注射毒剂,或者用一些更加粘性的丝把猎物死死地重重包裹起来,有的蜘蛛还会暂时躲在一个安全的距离范围内,等到看到自己无法吞掉对手后,就会果断地切断缠绕猎物的丝并溜之大吉,如果网被严重损坏,蜘蛛马上会重新编织。
蜘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史要比人类长的多,在许多著名的/化石库0中都发现了蜘蛛的化石,它们与现生的种类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
科学家发现,蜘蛛丝比尼龙丝的弹性更强,比钢铁更结实,有的一根蜘蛛丝可以达到30多米!它可以用来悬挂重物、结网、保护自己的卵、保温、御敌和捕食;蜘蛛织出的丝可以调节粗细、可以或湿或干,或者发黏或者像羊毛一样蓬松。
有些蜘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只大网,可以网住蝗虫之类的大猎物,然后大伙一起上手,分而食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程新民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一、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者目前一提到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想到就是魏格纳(A.wegener),但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并非魏格纳。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退利斯(Tha2 les)曾设想大陆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圆盘。
也有人推想陆地就像一只在海上漂浮着的巨大木筏或船只。
当然这些略带诗意的想法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自从大西洋两岸首次绘制成地图以来,才有可能出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陆漂移的设想。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
卡尔·魏格纳,一个年轻的地质学家,对地球的演变和动力学非常感兴趣。
他一直在研究陆地的分布和地质构造,但他发现仅仅通过地质学来解释这些现象是不够的。
一天,魏格纳参加了一个关于地质学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他被一幅地图吸引住了。
这幅地图展示了不同大陆的地形和地质构造。
魏格纳开始研究这些地图,并且注意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形状非常相似,这使得他感到非常惊讶。
他在地图上进一步观察,发现其他大陆的地形也有相似之处。
这个发现引起了他的好奇,他开始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魏格纳仔细研究了地图,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岩石组成非常相似。
他开始怀疑这个相似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魏格纳收集了大量的地质和地形数据,包括山脉的分布、岩石的种类以及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差异。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得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是可以移动的。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巨大的陆块组成的,他称之为“旧陆”。
之后,由于地球内部的动力学作用,这个旧陆开始分裂成几块,这些块体便开始在地球表面上移动。
这种运动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魏格纳提出的理论遭到了当时科学界的强烈反对。
许多地质学家认为这种大陆漂移的理论是不可信的,并给魏格纳贴上了"疯子科学家"的标签。
魏格纳并没有被他人的质疑所打击。
他继续收集证据,并进行实地考察。
他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他发现一些山脉的构造非常相似,尽管它们位于不同的大陆上。
他还研究了地震活动和地热现象,并发现它们都与大陆漂移理论相一致。
最终,魏格纳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20世纪的科学家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得出了更详细的大陆漂移模型,这也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不仅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新方向,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证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哦。
想象一下,地球的大陆就像拼图一样,曾经紧紧贴在一起,后来慢慢分开,四散开来。
听起来像是一个大自然的“分手”故事。
魏格纳,这位德国科学家,真的是个大胆的家伙,他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大家可不一定都买账。
毕竟,当时的科学界可没有人觉得大陆会漂移,大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是,魏格纳可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他四处搜集证据,像个侦探一样,逐渐揭开了这个地球的秘密。
魏格纳找到了形状的证据。
你知道吗,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简直就像是剪刀和纸的完美配对。
他们的海岸线就像是相互依偎的老朋友,谁能想象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呢?这就好比两块积木,原本是紧密结合,后来却被移动了十万八千里。
再看看印度和非洲,哎呀,那简直就像是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弟,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总是那么相似。
大家可以想象,魏格纳在研究地图时的兴奋,简直像是发现了一个大宝藏。
再说说化石,魏格纳可真是个幸运儿。
他发现,很多古老的化石在不同的大陆上都有出现。
这些化石就像是大自然留下的线索,帮助魏格纳拼凑出这个“拼图”的故事。
比如,在南美洲和非洲都发现了一种叫做“古土龙”的化石,这些龙可是很古老的生物,根本不可能游过大海那么远啊。
就像你和朋友分享了一个共同的记忆,虽然你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那种联系是永恒的。
魏格纳的证据可不仅仅停留在形状和化石上。
他还注意到一些气候变化的迹象。
就像是人类的情绪一样,气候也有起伏,曾经温暖的地方,现在却变得寒冷。
比如在南极,发现了很多煤炭,这可是热带植物留下的痕迹。
想象一下,南极以前居然是个热带天堂,多么不可思议啊!就像那些曾经的繁华,最终归于平淡。
魏格纳用这些证据,向大家展示了地球的变迁,就像是给人们讲述了一部史诗。
可是,尽管魏格纳的理论如此精彩,却也遭遇了不少质疑。
科学界可不像电视上的侦探故事,真相并不是总那么容易揭晓。
大家都在想:大陆怎么可能漂移呢?这样的变化需要多少时间啊,简直不敢想象。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Alfred Wegener)是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的理论。
在那个时候,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陆是固定不动的,相信地壳是静止的,魏格纳的理论被视为异想天开。
魏格纳的理论是基于他对地球地质研究以及大陆形态间的相似性的观察。
他发现了很多各个大陆上的山脉、河流、岩石和化石的相似性。
他认为这些相似性不能只是巧合,而是表明这些大陆曾经拥有过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
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形态的相似性是因为他注意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非常相似,并且两个大陆间存在正好对应的山脉。
他还发现其他的类似性,比如南美洲沿海和非洲沿海都有相似的岩石,植物和动物化石。
他还认为南美洲和非洲的拟合更加紧密,这说明它们曾共同存在于一处。
魏格纳进一步研究了地球上其他大陆的相似性,他发现了北美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相似的山脉和岩石,也发现了印度和南极洲之间的类似性。
他将这些研究结果整理成一份报告,在1912年发表了《大陆的起伏运动》一书。
魏格纳的理论遭到了当时科学界的批评和反对。
他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地质学观点相违背,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说法。
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相似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纯粹的巧合。
魏格纳并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他在多年的研究中不断的寻找支持他观点的证据,他发现了地壳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模式与他的大陆漂移说是相符的。
他还研究了不同大陆上的冰川遗迹,发现它们曾经连接过,这也是支持他大陆漂移说的证据之一。
尽管他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但他的研究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后来,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不断地漂移和变形,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和海洋。
魏格纳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他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并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大陆漂移说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作为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
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
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话,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它!”魏格纳又冷静地思考起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
他指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少年探险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
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
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考察研究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
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1930年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的雪原上。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
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
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
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第1篇一、引言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对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1. 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泛古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漂移。
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2.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并非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现象。
于是,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应运而生。
三、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类型地球表面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欧洲-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等。
2. 板块运动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水平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水平方向移动;②垂直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③旋转运动,即板块围绕某一点旋转。
3. 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流会导致岩石圈发生形变,进而引发板块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影响板块运动。
4.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接触的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俯冲边界,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②张裂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③走滑边界,即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5. 地质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板块俯冲边界附近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形成裂谷和海沟;板块走滑边界附近形成断层和山脉。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
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
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
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
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
说”。
少年探险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
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
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考察研究
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
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大陆漂移说一提
出,就在地质学界引
起轩然大波。
年轻一
代为此理论欢呼,认
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
时代,但老一代均不
承认这一新学说。
魏
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1930年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的雪原上。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