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宗教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1.33 MB
- 文档页数:39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香港黄大仙观黄大仙观,亦名啬色园,在香港九龙东北部的竹园区,狮子山南麓。
1921年由道士梁仁菴、梁钧转父子自广东西樵来港时创建。
此处原是私家修道场所,195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该观崇奉赤松黄大仙,因此又称“赤松黄仙祠”。
传说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
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
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
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最终得道成仙。
因此,有时也认为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
也有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
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
祀奉他的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
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黄大仙观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始建于1921年,是香港著名庙宇之一,祠庙设计色彩丰富、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极富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特色。
据祠内的《赤松子自述》记载,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约于公元328年于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出生。
他十五岁得仙翁指示开始学道,并在赤松山一石室中修炼,潜心修道,40年不吃人间烟火,最后修得法道。
他得道后,在民间惩恶除奸,赠医施药。
因为他隐居于赤松山,故又称为赤松仙子。
黄大仙祠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祠旁还设有小园林、三圣堂、从心苑,以及供善信们购买香火及平安符等的小摊位。
祠内的九龙壁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题诗,增添黄大仙祠的中国传统特色。
到黄大仙祠祀,据说“有求必应”,签文尤其灵验,但是求得来的签果,都只是解当年的运势。
因此在农历过年前后,是黄大仙庙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问一整年的运势及还神。
黄大仙黄大仙观在1965年注册为一慈善团体,内部管理实行董事制,并无道徒经忏事务。
香港的宗教发展历程
香港的宗教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时代。
在古代,香港地区是一个渔村,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儒教、道教和民间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
在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基督宗教逐渐传入香港。
英国殖民者带来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并在香港建立了教堂和学校。
20世纪初,香港的宗教多样性继续增长。
佛教成为香港重要
的宗教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僧侣。
此外,还出现了伊斯兰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少数宗教。
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香港的
宗教氛围更加复杂。
一些新兴宗教团体进入香港,如基督教新兴教派、佛教团体等。
同时,民间信仰也继续存在,并在一些社区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近年来,香港的宗教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变化。
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了宗教的表达和实践。
一些宗教组织和信徒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表达对社会不满和追求公义的呼声。
总体而言,香港的宗教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多元的宗教社会。
不同宗教信仰在香港共存并相互交流,为香港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浅析香港宗教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及展陈开科浅析香港宗教现状其发第期香及浅宗教的析港现状其发展开陈科。
,, , ”一会主持乃宗泰山北斗虚云和尚法会模宏大许多社会学家曾断言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科学者禅规。
, ,, , , ,一之至以国昌明理性盛张宗活动会消亡然而在香港极时盛此自唐代来所形成的中化佛教大教将逐渐、、、、, ,不呈日和宗天台土宗密宗法相均在港脚展宗教但没有消亡的迹象反而正益渗透深人到净禅宗等香落、。
, 。
、。
开现今香港人主要是中国人大都信仰佛教据有其社会经济文化及现代化生活之中, ,之团关统计在香港这个弹丸地共有各类佛教社会体、, , ,多个僧侣约尼近正式版的佛教约一香港宗教概况众依徒。
一上的士万众加许多在家信仰佛教但未版依居式。
, , , ,口的为香港人的宗教信仰格局上看呈现多元化的局的信仰者总共占香港总人万蔚大观从,。
面就香港佛教的文化层面来分析它至少具备如下几其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教并存香港人的宗教信仰相当自由和复杂大特色。
, ,以目十一实业弘扬法自三十港教据有关资料统计香港前宗教信仰从类别讲就有多是借佛年代起香佛、、、、、、 , 。
, ,和与种有天主教督教兰教孔教印弘法就实业相结合而且大多饮食业有关最有计佛教基道教伊斯、。
、、、、、、、 ,尼巴的天园园业度教摩教犹太教基士拿教俄国正教锡克教哈名如蟠桃卫乐小抵等这些饮食实全都、、、、。
, ,教力比的教天主教道教是教此弘扬的佛法调整人的伊袄教等其中势较大是佛素莱馆佛徒藉诚善们精、, 。
、心了巨兰神态取得大的成功形成了一股商业素食讲伊斯教、。
一佛教经弘法的风气、。
,,弘法法场的佛教源于印约是公元一世纪前后二是寓化精巧化香港地狭人稠许古代度大传人中公。
, 、 , 。
, , ,,只国此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完全中国化终多弘法者好自创小型寺院或精舍一面作栖身之所。
, , 。
以一于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据可文字材料最早一面又作法场便弘法形成香港特殊生存背景下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真实的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和道士有何区别?
导语: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曾开创出被称为“灵幻功夫片”的新片种,这类以灵异鬼怪与功夫喜剧为主题的电影名噪一时,卖座的《僵尸先生》、《一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曾开创出被称为“灵幻功夫片”的新片种,这类以灵异鬼怪与功夫喜剧为主题的电影名噪一时,卖座的《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让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形象深入人心。
不过港片中的“茅山道士”,当然只是电影语言描绘出来的艺术形象,想象成分居多。
那么老港片中频频出现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究竟是什么?
“茅山道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之外,活跃着喃呒、六壬、茅山等地方教派的从业人员。
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而被学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混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内容,并带有巫术成分。
在电影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中仍很常见。
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茅山师”的法术。
新界北部地区流传的《道统永传》中说:“其习或为黄冠羽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为设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为道教之主。
”他们虽然都号称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来源却不一样,黄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术士,而演法茅山者与设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师。
三者本来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间互有杂糅,连当地人也无意去分清他们的身份异同。
电
生活常识分享。
香港宗教中国香港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
为香港较具规模的大寺,坐落在九龙尖沙嘴弥尔敦道150号。
该寺始建于1896年,由当时英属印度驻军中的穆斯林军人主持兴建,耗资1500万港元,寺址在威菲露兵营。
1902年进行过翻修,至1980年该寺多处倒塌,香港各伊斯兰团体及穆斯林人士又集资重建,于1984年竣工,建筑费近3000万港元。
其间曾得到伊斯兰世界联盟资助。
新寺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为3层楼房建筑,圆顶拱形,两旁矗立对称的望月楼,整个建筑全用大理石贴面。
底层为大礼堂,内设图书馆、会议室、《古兰经》研究室及青年文化进修中心;二楼为礼拜殿,可容纳近千人礼拜;三楼为妇女礼拜殿。
整个清真寺雕筑精细,巍峨壮观,富有现代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
建筑外形九龙清真寺九龙清真寺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嘴弥尔敦道150号,九龙公园一角。
中国香港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
为香港较具规模的大寺。
全寺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为3层楼房建筑,圆顶拱形,两旁矗立对称的望月楼,整个建筑全用大理石贴面。
底层为大礼堂,内设图书馆、会议室、《古兰经》研究室及青年文化进修中心;二楼为礼拜殿,可容纳近千人礼拜;三楼为妇女礼拜殿。
整个清真寺雕筑精细,巍峨壮观,富有现代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
九龙清真寺原本是为香港开埠早期信奉回教的印度籍英军而设立的。
九龙清真寺于1984年重建成现有的外貌,顶部直径5米桃形穹顶及四角尖塔,最具特色。
清真寺以白色大理石建成,表示庄重纯洁,并沿袭传统特色的四层建筑设计,是香港最大的回教寺院。
入寺须脱鞋,女士衣服须端庄。
历史沿革九龙清真寺该寺建筑宏伟,拥有挺拔的唤拜楼,桃形的大拱顶和雪白的外墙,极具伊斯兰建筑特色,加上位居要冲,所以吸引很多市民和游客的注意。
在欠缺现代的建筑知识下建成的九龙清真寺,经过风雨的洗礼后不断出现损毁,包括内部构造。
在十九世纪初,很多回教的海员都没有正式的居所或宿舍,他们聚居在中环(即现时的么啰街),些回教海员的第一次主麻便是在该区的一条街道上进行的。
在香港注意事项在香港旅行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1.尊重当地文化:香港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包括礼仪、宗教和传统。
请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习俗,不要有侮辱或冒犯的行为。
2.遵守法律:香港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例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要闯红灯,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3.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在夜间独自出行,尤其是在偏僻的地方。
保管好个人财物,注意防范扒手和小偷。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当地警察的帮助。
4.交通规则:香港的道路交通繁忙,行车和步行时请遵守交通规则。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遵守站台秩序和车厢的使用规定。
5.言行举止:香港人民以友善和礼貌而闻名。
保持一种礼貌的态度,尽量用他们的母语或英语交流。
避免大声喧哗或引起嘈杂声。
6.珍惜环境:香港是一个小而拥挤的城市,人口密度极高。
请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尽量节约用水和能源。
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整洁。
7.购物和交易: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但请注意谨慎购物。
比较价格和质量,并注意退货和退款的政策。
同时,在交易时保护个人隐私和银行卡信息。
8.网络和电话使用:在香港使用网络和电话服务时,请查明费用和服务提供商的政策。
尽量使用安全的Wi-Fi连接,并避免在公共网络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9.注意天气:香港的天气多变,有时会发生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在旅行前,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并根据需要准备好适当的衣物和装备。
10.医疗保健:在香港旅行时,购买医疗保险是明智的,以防万一。
如果需要医疗保健服务,香港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人员。
总之,在香港旅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则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注意安全、交通规则、环境保护和购物交易等方面的细节也是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享受香港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香港注意事项
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自治权和法治原则,游客在香港旅游或居留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游客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尽量避免冒犯当地人。
2. 遵守法规和规定:香港有严格的法规和规定,游客应该遵守当地的法律,不参与任何非法活动。
3.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香港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游客
应该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垃圾应该放置在指定的地方。
4. 尊重宗教信仰:香港有多个宗教信仰,游客应该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和信仰,不干涉宗教活动。
5.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香港人民很注重公共秩序,游客应该
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进行任何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6. 禁止吸烟场所:香港有很多禁止吸烟的场所,游客应该遵守当地的吸烟规定,不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7. 尊重当地人民的隐私:在香港,人们很注重隐私权,游客应该尊重当地人民的隐私,不要拍摄他人的照片或视频,未经允许。
8. 谨慎使用公共交通: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但游客应该
注意乘坐公共交通的规定和礼仪,尊重其他乘客和司机。
9. 尊重国旗国歌:香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游客应该尊重中国的国旗和国歌,不进行任何辱华行为。
10.保护个人财物:香港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游客仍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财物,不要随意携带过多现金,小心保管贵重物品。
总之,作为一个游客,在香港旅游或居留期间,我们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遵守法规和规定,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隐私,保护个人财物,以及尊重国旗国歌,这样才能够愉快地度过在香港的时光。
香港回归日回顾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宗教与信仰自由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回顾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宗教与信仰自由,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过去的几十年里,香港一直秉持着宗教与信仰自由的原则,为居民提供了包容和多元的宗教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香港的宗教状况与信仰自由与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密不可分。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香港的历史上,曾经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片土地上传播。
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保留了以往的宗教传统,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与信仰自由的保护。
根据香港的基本法,香港居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立法和政策提供了保障和扶持。
首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宗教自由条例》,明确保护个人和团体的宗教信仰自由。
这些法律规定了各个宗教团体的权益和义务,确保宗教界的正常运作和活动。
其次,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支持各大宗教团体的发展和宗教事务的管理。
他们成立了宗教事务及修例局,负责协调、推动和管理宗教事务。
这个机构与各个宗教团体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香港的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也享有广泛的自由,可以自由组织宗教活动、进行宗教宣传和传教活动。
许多宗教团体在香港设有宗教场所、修道院和学校,提供宗教仪式、教育和服务。
香港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选择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实现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寄托。
在香港,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可以在相对宽容和包容的环境下自由信仰和交流。
香港的宗教团体以及信教群众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不同宗教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宗教和文化的融合,增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香港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些外来的宗教和信仰也在香港逐渐兴起,给香港的宗教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
试论香港全真派的由来与特点钟国发一、现代香港道教的由来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起初本来几乎没有道教。
20世纪上半期在香港道堂的发展,基本上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发展。
20世纪下半期在香港崛起的道教,主要是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据现有资料分析,英国1842年夺取香港岛和1860年夺取九龙半岛南部时,所得地区都只有某些民间祠庙,没有正规的道教宫观。
[1]至于新界地区,1898年被英国强租以前,已经有了道教宫观青云观,但已日久失修,渐形荒圮,大约1918年,其地被佛教徒建为青山禅院。
清末有罗浮山道士来到大屿山,于光绪九年(1883)创建纯阳、普云仙院二座,但是这两座仙院远离民众,它们在新界离岛1898年归港英当局管辖以后,与香港地区的道教运动也没有什么关联,住持罗元一反而于1943年主动把自己的仙院交给了观清法师,让他改成了佛教寺院。
中华传统社会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局部解体,导致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
清末民初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有较高组织程度并且流传较广的会道门,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先天道等;另一类是各种互不统辖、或只有松散联系的地方性道堂,大多以扶乩为主要活动方式,可以称为“鸾堂”。
会道门联系群众面较广并且组织程度较高,往往有较明显的政治反叛色彩,而零散的地方性鸾堂则多由地方士绅文人主持,侧重于劝善教化及慈善救济,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
清朝末年,由先天道发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陆续传入香港,成为香港现有道教组织发展的起点。
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经过持续的震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宗教方面,与帝制相关联的儒教旧体制瓦解了,以儒教信仰者自居的人数锐减;佛、道二教也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虽有振兴的努力却效果不明显,仍然处于衰落状态;伊斯兰教依靠民族载体维持既有格局;基督教和天主教发展较快,但对中国社会的总体而言仍然缺少分量;只有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各种会道门、道堂蓬勃发展,活力十足,它们成为中国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