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配料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锂电池制造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主要有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外壳等五大部分组成。
2、锂离子正极材料种类有钴基材料、镍基材料、锰基材料、铁基材料、镍钴锰三元材料等。
3、ISR18650PC-1300正极合浆需要的主要材料有三元材料、SP、KS-6、PVDF、NMP。
负极水系合浆中CMC的作用是提高浆料粘度,防止浆料沉降。
4、ISR18650PC-1500mAh中I指负极为碳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S指正极材料为三元 ,R指圆柱型 ,PC指高功率型 ,1500mAh指电池额定容量为1500mAh 。
IFP36115200-60表示为电池高度为 200mm ,宽度为 115mm ,厚度为 36mm ,铁基正极能量型方形锂离子蓄电池,额定容量为60Ah。
5、方形电池装配工艺流程: 制片卷绕冷热压入壳激光焊注液。
6、锂离子电池正极的集电体是铝箔 ,正极片采用铝极耳,负极的集电体是铜箔,负极片采用镍极耳。
7、型号为ISR18650PC-13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制片工艺参数:正极极耳焊点尺寸: 2.5 * 45 (mm);负极极耳焊点尺寸: 3 * 4 (mm)。
8、极片焊接强度检验标准为:用废片或光箔试焊,极耳手动剥开,应2/3有基带残留物。
9、极耳焊接贴胶外观标准为:平整无褶皱、胶带与极片宽度平齐、胶带贴住浆层1-2mm。
10、型号为ISR18650PC-1300/15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卷绕工艺参数:卷针规格: Ф4 ;绝缘电阻设置: 250 V/ 10 MΩ。
11、60B方形卷绕工序的关键控制点有隔膜规格、卷针尺寸、负极包覆正极情况、隔膜包覆负极情况、正负极片/极耳对位、极耳中心距等。
12、型号为IFP36115200-60的方型锂离子电池电芯成型过程中:热压温度: 70℃ ,热压时间: 13s ,冷压时间: 13s 。
13、注液间房间湿度要求控制在 -34.8以下,由于锂离子电池遇水会发生分解产生氧气,电池会气涨甚至爆炸,因此要控制房间人员进入数量,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锂电池组成成分
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由多种成分组成。
本文将以锂电池的成分为标题,逐一介绍其组成及作用。
一、正极材料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化合物,如锂铁磷酸铁锂(LiFePO4)、锂镍锰钴酸锂(LiNiMnCoO2)等。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的能量储存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
二、负极材料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即碳材料。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可逆嵌入/脱嵌锂离子的特性,因此适用于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的作用是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脱嵌锂离子。
三、电解液
锂电池的电解液是连接正负极的介质,通常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
电解液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锂离子的传输通道,使其在正负极之间进行迁移。
四、隔膜
锂电池的隔膜是位于正负极之间的物理屏障,可以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
隔膜通常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绝缘性。
隔膜的作用是防止内部短路和电解液的混合。
五、集流体
锂电池的集流体是正负极与外部电路连接的部分,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
集流体的作用是将正负极的电荷传导到外部电路中。
六、壳体
锂电池的壳体通常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用于固定和保护电池内部的各个组件。
壳体的作用是提供机械支撑和防护,同时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
锂电池的主要成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集流体和壳体。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作用,实现了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嵌入/脱嵌,从而实现电能的转化和储存。
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辆等领域。
四大锂电池材料介绍锂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和电动车辆等领域的高能量密度、重量轻、环保的化学电源。
锂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材料,其中四大锂电池材料指的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大锂电池材料。
一、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存储和释放锂离子的功能,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
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四种正极材料分别是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
1.钴酸锂(LiCoO2):钴酸锂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优良的循环寿命。
然而,钴酸锂材料昂贵且稀缺,且存在一定的热失控和安全性问题。
2.锰酸锂(LiMn2O4):锰酸锂是一种相对便宜且稳定安全的正极材料,具有高电压和优异的热稳定性。
但锰酸锂材料容量相对较低,循环寿命较钴酸锂差。
3.三元材料(LiNiMnCoO2):三元材料是由镍、锰、钴以及锂组成的复合材料,兼具了高容量和高循环寿命的特点,成为当前锂电池领域的主流正极材料。
4.磷酸铁锂(LiFePO4):磷酸铁锂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同时还有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和较低的内阻。
然而,其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在大功率应用领域的应用。
二、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锂电池中接受和释放锂离子的地方,也直接影响着锂电池的性能。
常用的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硅和锂钛酸三种。
1.石墨:石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负极材料,具有稳定的循环寿命和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
然而,石墨材料容量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快速充放电需求。
2.硅:硅是一种有潜力的负极材料,其容量较石墨大约10倍。
但是,硅材料容量大幅度膨胀和收缩会导致电极结构破坏,影响循环寿命。
3.锂钛酸:锂钛酸是一种具有良好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的负极材料,基本消除了锂电池的过充和过放安全隐患。
然而,锂钛酸材料较石墨容量较低。
三、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电池中连接正负极材料的介质,能够促进离子间的传输。
通常,锂电池中的电解液是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的。
锂电池配料考试试题锂电池配料考试试题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移动设备等领域。
为了确保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对锂电池配料的考核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关于锂电池配料的考试试题,希望对大家了解锂电池配料有所帮助。
一、简答题1.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什么?请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2.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是什么?请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3. 锂电池的电解液是什么?请简要介绍其组成和作用。
4. 锂电池的隔膜是什么?请简要介绍其作用和要求。
5. 锂电池的电解质添加剂是什么?请简要介绍其作用和种类。
二、选择题1.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以下哪些?(多选)A. 磷酸铁锂B. 三元材料C. 氧化锰D. 氧化铁2.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有以下哪些?(多选)A. 石墨B. 磷酸铁锂C. 硅D. 氧化铁3. 锂电池的电解液主要由以下哪些组成?(多选)A. 锂盐B. 有机溶剂C. 无机溶剂D. 电解质添加剂4. 锂电池的隔膜主要起到以下哪些作用?(多选)A. 防止正负极短路B. 传导锂离子C. 隔离正负极D. 提供电解质添加剂5. 锂电池的电解质添加剂主要有以下哪些种类?(多选)A. 硫酸B. 氢氟酸C. 丙烯腈D. 磷酸铁锂三、综合题1.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但其价格较高。
请简要介绍其他常用的正极材料及其特点。
2.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导电性,但存在安全隐患。
请简要介绍其他常用的负极材料及其特点。
3. 锂电池的电解液通常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其中锂盐的种类和浓度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
请简要介绍常用的锂盐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4. 锂电池的隔膜材料通常要求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良好的隔离性能。
请简要介绍常用的隔膜材料及其特点。
5. 锂电池的电解质添加剂可以改善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请简要介绍常用的电解质添加剂及其作用。
通过以上试题,我们可以了解到锂电池配料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材料的特点。
锂离子电池原理简介原理1.0正极构造LiCoO2(钴酸锂)+导电剂(乙炔黑)+粘合剂(PVDF)+集流体(铝箔)正极2.0负极构造石墨+导电剂(乙炔黑)+增稠剂(CMC)+粘结剂(SBR)+ 集流体(铜箔)负极3.0工作原理3.1充电过程如上图一个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LiCoO2=充电=Li1-xCoO2+Xli++Xe(电子)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3.2 电池放电过程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恒阻放电的实质都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电阻让电子通过。
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
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但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二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人们将这种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转移来完成电池充放电工作的,独特机理的锂离子电池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俗称“锂电”。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
这就需要一个电极在组装前处于嵌锂状态,一般选择相对锂而言电位大于3V且在空气中稳定的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做正极,如LiCoO2、LiNiO2、LiMn2O4。
◎做为负极的材料则选择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电位的可嵌入锂化合物,如各种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合成石墨、碳纤维、中间相小球碳素等和金属氧化物,包括SnO、SnO2、锡复合氧化物SnBxPyOz(x=0.4~0.6,y=0.6~0.4,z=(2 +3x+5y)/2)等。
第一部分锂电池浆料沉浆理论计算配料(也称混料)是锂电池制备过程中第一道工序,同时也是最重要工序之一。
混料简言之就是将各颗粒材料与胶液或溶剂混合,形成稳定的悬浮液。
既然是颗粒悬浮,必然颗粒将受重力影响沉积(行业术语称沉浆)。
下面谈谈沉浆的理论公式stokes方程 (1) (2)其中,V:表示颗粒的体积1:表示胶液密度2:表示颗粒密度:表示粘度a:表示颗粒半径V0:表示沉浆速度搅拌工艺要求 (3)分散盘 (4)线速度转速其中,r:表示分散盘半径V:分散盘线速度n:分散盘转速下面举例讨论固含量对沉浆速度的影响(固定加料顺序因子的影响)正极体系配方比例94:2.5:1:2.5固含量S.C= W%,总量干粉为a克m(PVDF胶)=2.5% a ,m(NMP溶剂)=a(1/W-1)即PVDF胶的固含量S.C= 2.5a/[2.5a+a(1/W-1)]=2.5/(1/W+1.5)结论①一致,浆料固含量↑,S.C(PVDF)会↑,V0将↓,(PVDF)↑②固含量一致,将↑,V0将↓负极体系配方比例94.7:2:1.3:2固含量S.C= W’%,总量干粉为b克即CMC胶的固含量S.C= =1.3/(1/W’+0.3)结论负极沉浆后加入CMC是提高胶液密度,使负极颗粒悬浮。
第二部分锂电池极片设计理论在确定生产何种电池时,首先需要对电池进行理论计算,如配方、理论容量、极片长宽、敷料面密度及压实、电解液注液量等等。
下面先简单扼要推论电芯的设计。
下面的公式暂不讨论延伸率、反弹率、极耳体积、胶纸体积、极耳间隙位体积、留白体积、面垫体积等。
下面以圆柱型电池为例首先定义正极片(正极为控制电极,即负包正设计)壳内径=R设计容量=C正极活性物比例=a正正极克容量=C’正正极宽度=W正正极压实密度=P正正极面密度=A正正集流体厚度=H正计算出壳体横截面积=П R2 (1)正极片长度=C/C’/A正/W正/C’正/2 (2)正极片厚度=A正/P正+H正 (3)负极过量比N/P=1.1负极活性物比例=a负负极克容量=C’负负极宽度=W负负极压实密度=P负负极面密度=A负负集流体厚度=H负负包正长=H’负极片长度=正极片长度+H’ (4)负极片厚度= A负/P负+H负 (5)隔膜厚度=H隔膜入壳率=[正极片长度*正极片厚度+负极片长度*负极片厚度+2H隔膜*(负极片长度+2П R)]/ П R2 (6)注:入壳率≈98%第三部分锂电池极耳设计理论公式一般的锂电池正负极端是通过内部镍极耳(铜镀镍)或铝极耳分别与负极、正极盖帽连接。
锂电主材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二次电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电池的主要材料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
本文将从锂电池主材的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锂电池主材的材料结构1.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能量来源,一般采用的是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锂钴酸锂(LiCoO2)、锂镍酸锂(LiNiO2)和锂铁酸锂(LiFePO4)等。
这些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
以锂钴酸锂为例,其晶体结构为层状结构,由钴离子、锂离子和氧离子组成,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使得锂钴酸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释放出电荷。
2.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储存器,一般采用的是碳材料,如石墨。
石墨的晶体结构由层状的石墨烯组成,其中碳原子形成六角形的晶格结构,锂离子嵌入石墨层之间的空隙中。
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石墨层之间的扩散来完成。
3. 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介质,一般采用有机溶剂和锂盐混合而成。
有机溶剂可以是碳酸酯、醚类、酮类等,锂盐可以是氟化锂、磷酸锂等。
电解液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锂离子的传输途径,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高离子导电性。
二、锂电池主材的制备方法1. 正极材料的制备:正极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固相法和溶液法。
固相法是将金属氧化物和锂化合物作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得到所需的正极材料。
溶液法是将金属盐溶解在溶液中,通过沉淀、热处理等步骤得到正极材料。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2. 负极材料的制备:负极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机械球磨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
机械球磨法是将石墨粉末和其他添加剂放入球磨罐中,通过机械力的作用使其混合均匀,再进行热处理得到负极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将碳源和气体反应生成石墨层状结构,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负极材料。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制备出具有高纯度和均匀性的负极材料。
磷酸铁锂生产配料及工艺
本文档旨在介绍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配料和工艺。
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一种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过程需要精确的配料和工艺控制。
配料
磷酸铁锂的制备配料主要包括以下成分:
1. 磷酸盐:作为磷酸铁锂的主要成分之一,可选择磷酸氢二钠(Na2HPO4)或磷酸氢二铵(NH4H2PO4)。
2. 铁源:常用的铁源包括硫酸亚铁(FeSO4)或硫酸亚铁七水合物(FeSO4·7H2O)。
3. 锂源:可选择碳酸锂(Li2CO3)或其他锂盐作为锂源。
在配料过程中,需要注意确保以上成分的纯度和质量,以及合适的配比比例。
工艺
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配料和混合:按照经过优化的配方,将磷酸盐、铁源和锂源
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称量,并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确保均匀性。
2. 烧结:将混合后的配料进行烧结处理。
烧结过程一般在高温
下进行,以使各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磷酸铁锂结晶。
3. 粉碎和分类:烧结后的产物进行粉碎和分类处理,以获得粒
径合适的磷酸铁锂粉末。
4. 表面处理:为了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对粉末进
行表面处理,如涂覆碳涂层等。
5. 制备电池:将磷酸铁锂粉末与电解液等其他组件组装成电池,形成完整的磷酸铁锂电池。
以上是磷酸铁锂生产配料及工艺的基本介绍。
在实际生产中,
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艺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磷酸铁锂
电池的性能和品质。
> 注意:文档中提供的信息仅为基本介绍,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具体配方和工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确保合规。
三元锂电池 原材料1.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三元锂电池的原材料。
这可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啊,里面的配料比做一道米其林大餐还讲究呢!2. 说到三元正极材料,那可是整个电池的"主角"。
它由镍、钴、锰这三个"小伙伴"组成,就像是三个超级英雄联手,一起发挥着神奇的威力。
这三种金属的比例可讲究了,调配起来比大厨炒菜还要精确!3. 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它就像是电池里的"海绵",能把锂离子吸来吸去。
有的还用硅碳负极,这玩意儿储能能力比石墨还强,就像是换了个更大的"海绵"似的!4. 电解液可是个关键角色,它就像是电池里的"快递员",负责运送锂离子。
里面主要是碳酸酯类溶剂和锂盐,这些东西可娇气了,见不得水,比大熊猫还难伺候!5. 隔膜像是电池里的"交警",把正负极分开,只让锂离子通过。
要是没有它,正负极碰到一起,那可就要"打架"了,轻则电池报废,重则可能起火爆炸,可吓人了!6. 集流体通常用铜箔和铝箔,它们就像是电池里的"高速公路",让电子能快速地跑来跑去。
铜箔用在负极,铝箔用在正极,配合得可默契了!7. 粘结剂就像是电池里的"胶水",把活性物质牢牢粘在集流体上。
要是没有它,电池里的材料就跟散沙似的,根本没法工作。
8. 导电剂通常是碳黑,它就像是电池里的"电线",帮助提高导电性。
没有它,电池里的电就像堵车一样,走得慢腾腾的。
9. 外壳材料也很重要,常用铝壳或者软包装,就像是给电池穿上"铠甲"。
这个"铠甲"不但要结实,还得轻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选的。
10. 添加剂可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电池的"调味料",有的能提高性能,有的能延长寿命,有的能提高安全性,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绝活"。
锂离子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一、电极的组成:1、正极组成:a、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源,为电池提供锂源。
b、导电剂:提高正极片的导电性,补偿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正极片的电解液的吸液量,增加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c、PVDF粘合剂:将钴酸锂、导电剂和铝箔或铝网粘合在一起。
d、正极引线:由铝箔或铝带制成。
2、负极组成:a、石墨:负极活性物质,构成负极反应的主要物质;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
b、导电剂:提高负极片的导电性,补偿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反应深度及利用率。
防止枝晶的产生。
利用导电材料的吸液能力,提高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可根据石墨粒度分布选择加或不加)。
c、添加剂:降低不可逆反应,提高粘附力,提高浆料黏度,防止浆料沉淀。
d、水性粘合剂:将石墨、导电剂、添加剂和铜箔或铜网粘合在一起。
e、负极引线:由铜箔或镍带制成。
二、配料目的:配料过程实际上是将浆料中的各种组成按标准比例混合在一起,调制成浆料,以利于均匀涂布,保证极片的一致性。
配料大致包括五个过程,即:原料的预处理、掺和、浸湿、分散和絮凝。
配(一)、正极配料原理1、原料的理化性能。
(1)钴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6-8 μm,含水量≤0.2%,通常为碱性,PH值为10-11左右。
锰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5-7 μm,含水量≤0.2%,通常为弱碱性,PH值为8左右。
(2)导电剂:非极性物质,葡萄链状物,含水量3-6%,吸油值~30 0,粒径一般为 2-5 μm;主要有普通碳黑、超导碳黑、石墨乳等,在大批量应用时一般选择超导碳黑和石墨乳复配;通常为中性。
(3) PVDF(聚偏二氟乙烯)粘合剂:非极性物质,链状物,分子量从300,000到3,000,000不等;吸水后分子量下降,粘性变差。
(4) NMP(N-甲基吡洛烷酮):弱极性液体,用来溶解/溶胀PVDF,同时用来稀释浆料。
锂电池配料基础知识
一、电极的组成:
1、正极组成:
a、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源,为电池提高锂源。
b、导电剂:提高正极片的导电性,补偿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正极片的电解液的吸液量,增加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c、 PVDF粘合剂:将钴酸锂、导电剂和铝箔或铝网粘合在一起。
d、正极引线:由铝箔或铝带制成。
2、负极组成:
a、石墨:负极活性物质,构成负极反应的主要物质;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
石墨两大类。
b、导电剂:提高负极片的导电性,补偿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反应深度及利用率。
防止枝晶的产生。
利用导电材料的吸液能力,提高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可根据石墨粒度分布选择加或不加)。
c、添加剂:降低不可逆反应,提高粘附力,提高浆料黏度,防止浆料沉淀。
d、水性粘合剂:将石墨、导电剂、添加剂和铜箔或铜网粘合在一起。
e、负极引线:由铜箔或镍带制成。
二、配料目的:
配料过程实际上是将浆料中的各种组成按标准比例混合在一起,调制成浆料,以利于均匀涂布,保证极片的一致性。
配料大致包括五个过程,即:原料的预处理、掺和、浸湿、分散和絮凝。
三、配料原理:
(一)、正极配料原理
1、原料的理化性能。
(1)钴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6-8 μm,含水量≤0.2%,通常为碱性,PH值为10-11左右。
锰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5-7 μm,含水量≤0.2%,通常为弱碱性,PH值为8左右。
(2)导电剂:非极性物质,葡萄链状物,含水量3-6%,吸油值~300,粒径一般为 2-5 μm;主要有普通碳黑、超导碳黑、石墨乳等,在大批量应用时一般选择超导碳黑和石墨乳复配;通常为中性。
(3) PVDF粘合剂:非极性物质,链状物,分子量从300,000到3,000,000不等;吸水后分子量下降,粘性变差。
(4) NMP:弱极性液体,用来溶解/溶胀PVDF,同时用来稀释浆料。
2、原料的预处理
(1)钴酸锂:脱水。
一般用120 oC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
(2)导电剂:脱水。
一般用200 oC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
(3)粘合剂:脱水。
一般用120-140 oC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烘烤温度视分子量的大小决定。
(4) NMP:脱水。
使用干燥分子筛脱水或采用特殊取料设施,直接使用。
(1)粘合剂的溶解(按标准浓度)及热处理。
(2)钴酸锂和导电剂球磨:使粉料初步混合,钴酸锂和导电剂粘合在一起,提高团聚作用和的导电性。
配成浆料后不会单独分布于粘合剂中,球磨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为避免混入杂质,通常使用玛瑙球作为球磨介子。
4、干粉的分散、浸湿:
(1)原理:固体粉末放置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吸附部分空气在固体的表面上,液体粘合剂加入后,液体与气体开始争夺固体表面;如果固体与气体吸附力比与液体的吸附力强,液体不能浸湿固体;如果固体与液体吸附力比与气体的吸附力强,液体可以浸湿固体,将气体挤出。
当润湿角≤90度,固体浸湿。
当润湿角>90度,固体不浸湿。
正极材料中的所有组员都能被粘合剂溶液浸湿,所以正极粉料分散相对容易。
(2)分散方法对分散的影响:
A、静置法(时间长,效果差,但不损伤材料的原有结构);
B、搅拌法;自转或自转加公转(时间短,效果佳,但有可能损伤个别
材料的自身结构)。
1、搅拌桨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搅拌桨大致包括蛇形、蝶形、球形、桨形、齿轮形等。
一般蛇形、蝶形、桨型搅拌桨用来对付分散难度大的材料或配料的初始阶段;球形、齿轮形用于分散难度较低的状态,效果佳。
2、搅拌速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一般说来搅拌速度越高,分散速度越快,但对材料自身结构和对设备的损伤就越大。
3、浓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浆料浓度越小,分散速度越快,但太稀将导致材料的浪费和浆料沉淀的加重。
4、浓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浓度越大,柔制强度越大,粘接强度
越大;浓度越低,粘接强度越小。
5、真空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高真空度有利于材料缝隙和表面的气体排出,降低液体吸附难度;材料在完全失重或重力减小的情况下分散均匀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6、温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下,浆料流动性好、易分散。
太热浆料容易结皮,太冷浆料的流动性将大打折扣。
5、稀释。
将浆料调整为合适的浓度,便于涂布。
(二)、负极配料原理(大致与正极配料原理相同)
1、原料的理化性能。
(1)石墨:非极性物质,易被非极性物质污染,易在非极性物质中分散;不易吸水,也不易在水中分散。
被污染的石墨,在水中分散后,容易重新团聚。
一般粒径D50为20μm左右。
颗粒形状多样且多不规则,主要有球形、片状、纤维状等。
(2)水性粘合剂(SBR):小分子线性链状乳液,极易溶于水和极性溶剂。
(3)防沉淀剂(CMC):高分子化合物,易溶于水和极性溶剂。
(4)异丙醇:弱极性物质,加入后可减小粘合剂溶液的极性,提高石墨和粘合剂溶液的相容性;具有强烈的消泡作用;易催化粘合剂网状交链,提高粘结强度。
乙醇:弱极性物质,加入后可减小粘合剂溶液的极性,提高石墨和粘合剂溶液的相容性;具有强烈的消泡作用;易催化粘合剂线性交链,提高粘结强度(异丙醇和乙醇的作用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大批量生产时可考虑成本因素然后选择添加哪种)。
(5)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稀释剂,酌量添加,改变浆料的流动性。
(1)石墨:A、混合,使原料均匀化,提高一致性。
B、300~400℃常压烘烤,除去表面油性物质,提高与水性粘合剂的相容能力,修圆石墨表面棱角(有些材料为保持表面特性,不允许烘烤,否则效能降低)。
(2)水性粘合剂:适当稀释,提高分散能力。
3、掺和、浸湿和分散:
(1)石墨与粘合剂溶液极性不同,不易分散。
(2)可先用醇水溶液将石墨初步润湿,再与粘合剂溶液混合。
(3)应适当降低搅拌浓度,提高分散性。
(4)分散过程为减少极性物与非极性物距离,提高势能或表面能,所以为吸热反应,搅拌时总体温度有所下降。
如条件允许应该适当升高搅拌温度,使吸热变得容易,同时提高流动性,降低分散难度。
(5)搅拌过程如加入真空脱气过程,排除气体,促进固-液吸附,效果更佳。
(6)分散原理、分散方法同正极配料中的相关内容,在三、(一)、4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予详细解释。
4、稀释。
将浆料调整为合适的浓度,便于涂布。
四、配料注意事项:
1、防止混入其它杂质;
2、防止浆料飞溅;
3、浆料的浓度(固含量)应从高往低逐渐调整,以免增加麻烦;
4、在搅拌的间歇过程中要注意刮边和刮底,确保分散均匀;
5、浆料不宜长时间搁置,以免沉淀或均匀性降低;
6、需烘烤的物料必须密封冷却之后方可以加入,以免组分材料性质变化;
7、搅拌时间的长短以设备性能、材料加入量为主;搅拌桨的使用以浆料分散难度进行更换,无法更换的可将转速由慢到快进行调整,以免损伤设备;
8、出料前对浆料进行过筛,除去大颗粒以防涂布时造成断带;
9、对配料人员要加强培训,确保其掌握专业知识,以免酿成大祸;
10、配料的关键在于分散均匀,掌握该中心,其它方式可自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