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鉴真东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鉴真东渡1、知识目标: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明对外交往与以前对外交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能正确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插图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观察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历史意义的学习,正确认识到中西文化技术交流是双方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时期的我国四大发明开始传入西方世界,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相比,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认识到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举动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和共同进步,他不畏艰难的精神更值得同学们学习。
1课时郑和下西洋一、宋元海外贸易1、港口城市2、交易物品:瓷器、丝绸3、历史意义二、郑和下西洋1、条件造船水平高超经济实力强大2、时间:1405~14333、规模到达国家数最远地区4、交易物品5、历史意义我们已经了解了汉代和唐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情况,那么,在宋元时期,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又涌现出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十七课的内容。
一、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教学设计〗1、让学生阅读课文3~5分钟。
2、让学生给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画一幅地图。
从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朝鲜、日本、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将它们画在自己的纸板上,大致位置即可。
将上述地名连线,看一看中国的商船最远到达了哪里,有多远。
朝鲜阿拉伯日本中国南海印度洋东非马六甲海峡3、看图引发学生讲出海外贸易交易的物品?——丝绸和瓷器4、讨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影响有哪些?二、郑和下西洋〖人物简介〗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
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
历史鉴真东渡教案教案标题:历史鉴真东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3.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鉴真东渡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鉴真东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鉴真东渡的好奇心。
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鉴真东渡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影响。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鉴真东渡的具体过程,包括鉴真的背景、启程、途中的困难以及抵达日本后的传教活动等。
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并记录下来。
展示与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补充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鉴真东渡的文章,并展示给全班。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与鉴真进行比较。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 学生提交的文章和研究报告,评估其对鉴真东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历史事件,如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历史人物的影响等。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鉴真东渡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3. 学生提交的文章和研究报告。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玄奘西行。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 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2.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科举制, 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 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材料三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唐服日本和服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析材料, 回答问题。
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鉴真东渡主要目的是(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教精义2.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鉴真B. 吉备真备C. 玄奘D. 阿倍仲麻吕3.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 《大唐西域记》B. 《西游记》C. 《马可·波罗行纪》D. 《史记》4.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2.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当时很多日本人来到中国是为了什么?《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什么重要史事?鉴真和尚为什么要多次东渡日本?这些有关的人和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积极的贡献?二、新课讲授(一).遣唐使1.日本遣唐使来华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1.玄奘前往天竺2.玄奘的贡献3.《大唐西域记》的影响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离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拓展提高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图。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日本为学习唐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开元通宝”在日本曾大量出土,“和同开”在中国境内也不断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二中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案:初中历史《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了解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鉴真东渡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景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教学难点:(1)鉴真东渡日本的过程。
(2)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鉴真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
(2)学生分享对鉴真的初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鉴真东渡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真东渡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学生撰写鉴真东渡的心得体会。
(2)学生调查身边的日本文化,了解鉴真东渡对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真东渡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态度。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和作业完成的积极性。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教学问题设计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遣唐使【问题1】观察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结合课文回答: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了什么情形?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阅读“相关史事”,结合课文回答:“遣唐使”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二、鉴真东渡【问题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鉴真的贡献有哪些?【问题2】1.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对图片中历史人物进行简介(姓名、身份、事迹、贡献等方面)2.你知道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吗?鉴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和借鉴?【问题3】分析:唐朝文化对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比文字、都城、服饰、货币等方面)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识图,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认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回答问题。
生:阅读郭沫若诗句,提取关键信息。
概述鉴真的贡献。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整理材料,对鉴真进行人物介绍,明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感受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生:小组讨论,概括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政治:日本效仿唐朝进行政治改革。
文化:日本参照汉字创立了日本文字。
生活:日本的和服,日本的茶道等。
风格:东京都采用了洛阳宫殿风格,西京都采用了长安风格。
三、玄奘西行【问题1】1.畅所欲言:《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其创作原型就是唐代的玄奘西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中日文化交流、唐与新罗、玄奘西行)了解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玄奘西行的影响。
能力目标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本课,理解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日本文字、鉴真像、《西游记》唐僧图)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观察第一幅图---日本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观察第二幅图,鉴真像与唐僧图,你认识他们吗?学生交流,教师明确:第一组图片,日本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很相似。
日本国本没有文字,一千多年前,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
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
至今一些很正式的文书上,都是汉字为主,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二幅图是鉴真,他---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幅是唐僧,其原型人物是唐朝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难险阻,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
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了解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1.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说,唐朝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钱文忠(中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鉴真东渡日本教案教案标题:鉴真东渡日本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主要历程和成就;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 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和原因;2. 鉴真东渡日本的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与影响;2. 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多媒体设备;2.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3. 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名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并简要复述一下。
2. 提问:你认为鉴真东渡日本对唐朝和日本有什么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讲解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唐朝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因素。
2. 讲解鉴真东渡日本的历程和成就,包括他在日本的传教活动、对日本佛教的影响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组名单。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鉴真东渡日本对唐朝和日本有哪些影响?b. 鉴真东渡日本的成就有哪些?c. 你认为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是什么?3.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课堂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与影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总结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历程和成就,并谈谈你对鉴真东渡日本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拜访与鉴真东渡日本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化交流》教案《唐朝的中外⽂化交流》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化对⽇本的影响;②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③知道⽞奘西⾏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的重⼤影响,培养学⽣的分析能⼒。
②通过出⽰⼤量的⽂字、视频、图⽚等素材,引起学⽣兴趣,并引导学⽣进⾏深度思考,提升学⽣阅读、综合感悟历史事件的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积极上进、⾃强不息的精神动⼒。
②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的重⼤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奘西⾏。
【教学难点】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
【教学⽅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PPT展⽰:全世界的唐⼈街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是什么地⽅吗?这就是世界各地的唐⼈街,为什么外国⼈会称中国⼈为“唐⼈”?因为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活跃,给许多国家都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习惯把中国⼈称为“唐⼈”。
那么今天我们就⼀起来领略⼀下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
⼆、新课学习(⼀)遣唐使1.唐朝时期,中国和⽇本的交流⾮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化,⽇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和留学僧等。
(>>>PPT播放⽇本遣唐使图⽚)⽇本派出的遣唐使有⼗⼏批,最多的⼀次达到500多⼈。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历法、⽂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本。
鉴真东渡的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鉴真东渡的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背景介绍。
2. 鉴真东渡的目的和意义。
3. 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经历。
4.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鉴真东渡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鉴真东渡对日本有什么影响?知识传授:3. 通过讲解,介绍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背景和意义。
4. 分析鉴真东渡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影响。
讨论与合作: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经历,并总结出关键事件。
6.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扩展与应用:7. 针对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8.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如制作海报、PPT或口头报告等。
总结与评价:9.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鉴真东渡的理解和认识。
10. 进行课堂评价,例如通过小组讨论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介绍鉴真东渡的素材。
2. 书籍、文章或网页等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3. 小组合作讨论和研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鉴真东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研究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学生在展示研究成果时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教学延伸:1. 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与比较。
2. 探究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对东亚文化交流的影响。
3. 深入研究鉴真东渡后日本佛教的发展和变迁。
注:以上教案仅作为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0 鉴真东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日本的概况。
2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交往频繁,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教学重点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
教材说明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篇首部分及“交流会”、“小舞台”和“列国志”三个栏目的内容组成,主要是介绍日本的概况。
先由一衣带水的含义引出,说明日本和中国的距离很短,是我国的近邻;接着通过“交流会”栏目,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日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小舞台”让学生欣赏日本民歌《樱花》,从中体会日本音乐的浓郁风韵。
《樱花》是日本最典型的五声音阶的民歌,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茉莉花》。
《茉莉花》采用的是中国的五声音阶,即全曲只有do、re、mi、so、la五个音,没有fa和si,而日本的五声音阶由la、si、do、mi、fa五个音组成,没有re和so,因而具有独特的韵味。
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列国志”部分用文字配上日本地图、富士山照片、日本国旗和“工业原料输入、工业品输出”图,介绍了日本的地理、经济及对外贸易概况,其要点是:日本是个群岛国家,由四个大岛及附近小岛组成;日本面积小、人口多;日本多山多港湾多火山地震;日本森林水力资源丰富而矿产贫乏;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国和世界经济大国之一;日本首都是东京。
日本资源贫乏为什么经济发达,原因很复杂,如果学生有兴趣探究,教师不妨从以下角度去提示:一是日本人民勤劳勇敢,善于学习和创造;二是日本在甲午战争等侵略战争中获得了巨额赔款和大量资源,使其有了丰厚的原始积累和发展基础;三是日本在战后被规定不得发展除自卫以外的军事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四是美国出于自己的目的对日本的扶助。
第二部分:“历史坊”——鉴真东渡。
这是介绍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密切交往。
这个故事要把握的要点是:第一,唐朝时中国强盛,日本19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力之大和日本人善于学习;第二,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获成功,说明中日两国人民要交往的热情是风浪挡不住,大海隔不断的;第三,鉴真到日本后不但传播佛学,还传播中国文化,这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明中日两国历史渊源的深远。
集体备课导学案年级:七学科:历史主备人:日期:201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师引导完成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教学过程:问题设立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探究展示(1)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多媒体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史料解读(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师讲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多媒体出示问题: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一)开始——珍妮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唐招提寺图片)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鉴真东渡的故事)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的有怎样的影响?教师指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游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
初中历史鉴真东渡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及宗教产生的影响,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鉴真东渡的重要性,并体会其对日本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3.课堂布置: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1.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2.通过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鉴真东渡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
1.讲解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影响。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及影响。
第三步:讨论与分享
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鉴真东渡的理解及看法。
2.引导学生思考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及宗教的影响。
第四步:小结与扩展
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鉴真东渡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学生是否对鉴真东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3.是否有其他更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鉴真东渡的影响?
教学扩展: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鉴真东渡的历史痕迹。
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的历史了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学习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
难点: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创造了辉煌的盛世。
强大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繁荣的社会同样催生出繁荣的文化。
尤其是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信。
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师横绝西域的千里跋涉,还有鉴真法师横波万里的弘法。
其九死一生,坚忍不拔之精神至今传唱。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
成为一代高僧,被大唐誉为国宝。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
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
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涛九死一生,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以大无畏心,大慈悲心。
遂决意东渡。
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
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
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
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
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三亚一带。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鉴真以忘我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彦、而又届66岁高龄之时,不顾生死,坚持“东渡理想”,不顾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劝阻,义无反顾,发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众生,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
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体现了普济天下的
志向、一诺千金的信义、百折不挠的执著和勇于献身的情怀。
大唐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日本天平胜宝五年,经过四十天惊心动魄的海上颠簸,六十六岁的鉴真踏上了日本国土。
整整十二年,六次启行,三次航海,几经绝境,随从人员中先后有三十六人为此丧生,更有二百八十多人彻底黯然退出,而最后,经历了可怕的飓风、绝望的漂流、炼狱般的饥渴……鉴真还是站在了大海东岸。
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一行抵达奈良,封号“传灯大法师”,佛教中有个说法:一灯可灭千年暗,一智可灭千年愚。
以此封号来表示鉴真为日本带来了光明和智慧。
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
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造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
鉴真按照中国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
鉴真携来的乾漆夹纻(zhù)像,及其弟子技工们指导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说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点。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传说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仓院所藏药物一一加以辨证,还为人治病,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在很长时期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
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日本人民热爱中国书法艺术至今不衰;同时,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