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及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11
城市触媒理论
城市触媒理论是从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
它指出,城市在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在城市触媒理论中,城市被看作是一种触媒,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城市触媒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社会结构、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
首先,城市可以影响社会结构,包括物质利用、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其次,城市可以推动社会运动,促进新的社会变革,改善社会机制和社会状况。
最后,城市可以改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关系,改善城市生活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城市触媒理论提出了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的远郊地区。
然而,远郊地区的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远郊地铁站及其周边区域。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便捷、舒适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首先,远郊地铁站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
远郊地铁站的位置应该方便居民的出行,附近应有公交站点和停车场,以方便人们换乘和停放私家车辆。
此外,地铁站内应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和便利的服务设施,如自动售票机、洗手间和便利店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
其次,远郊地铁站周边的规划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站点周边,应规划建设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
居住区的建设可以提供住房选择,吸引更多人前来定居。
商业区的建设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店和服务设施,方便居民购物和就业。
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提供娱乐、健身和社交活动的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远郊地铁站周边还可以规划建设绿化空间和文化设施。
绿化空间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和放松的场所,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
文化设施的建设可以提供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后,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
例如,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应合理规划道路和人行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出行。
综上所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出行需求、生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能够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王欣宜(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石景山100000)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每一次大事件的开展都对所在城市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概念。
就我国而言,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南京的“世运会”、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足够让大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让各类城市对大事件的举办注入了极大的热忱。
而任何一个即将或正在筹备或已经承办大事件的城市,都应该全方位认识到从筹备到举办的过程中大事件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才能借此机会,把握住机遇。
大事件;城市触媒;影响经济基础来实现,另一方面,大事件从筹备、举办到后期利用的过程都可以促使或推动城市物质经济的良好发展。
2城市触媒城市触媒理论起源是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在1988年发表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
该书由5个章节组成,从美国典型城市的设计开发案例入手,剖白他们对都市设计与其后续发展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并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以及作用机制。
其理论最主要的特征是描述如何从树立目标到最终实现的过程。
2.1城市触媒的定义“触媒”也被称为催化剂,《辞海》中对触媒的解释是:比喻促进事物变化的媒介。
“触媒”一词来自于一个化学方面的概念,指一种小计量使用的,与反应物相作用的物———以改变某些化学进程的速率为作用,且反应过程中其本身不被消耗。
百度百科对于城市触媒的定义为:指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可以改变城市发展速度的元素。
通过这种元素的引入,在城市间发生“链式反应”。
从而使城市的发展按照人的意志进行持续、渐进的变化。
在韦恩·奥图(Wayne Atton )和唐·洛干(Donn Logan )所发表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在城市中激发与维系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体”可能是一间书店、一个公园或一个商业综合体;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地铁站、剧院或重新改造过的开放空间;或者是小规模的、特别的实体,如一组雕像或广告牌,后又引申为亦可能是一种思潮、一个城市事件等等。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挑战。
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进行适度的更新。
本文将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
城市触媒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各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城市触媒可以被理解为推动力和催化剂,它可以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保留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和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同时,城市触媒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是使其适应现代需求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城市触媒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功能、活动和业态,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例如,可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小型商业、旅游服务等,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需要注意平衡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关系。
保护过度可能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僵化和失活,而更新过度可能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本土特色丧失。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政府、社区和市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支持。
社区和市民应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
综上所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适度的保护和更新,可以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保留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政府、社区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触媒理论运用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城市进入空前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新城的兴起伴随着旧城老城区的衰败。
城市复兴计划慢慢提上日程,“城市复兴”概念产生于20实际下半叶,涉及针对失去活力地区的再生,d 对失去生态平衡地区的环境进行修复,以及改善旧城邻里的人际关系,提升商业活力,促进就业等众多方面。
一.城市触媒含义1.1城市触媒触媒(Catalyst)也被称做催化剂,在化学领域中指一小块物质,它的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反应,而自身在反应却不会被消耗。
而城市触媒理论是20世纪末80年代初,建筑师韦恩·奥图通过对美国中西部典型城市的复兴案例进行分析,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城市触媒是指能促进城市发生变化,并且能够加快和改变城市发展的新元素,即引入新元素,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进城区的发展,从而使城市按照人们的意愿持续地,稳定地发展下去。
(图1)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触媒可以是城市整体中的某一个物质元素,如城市中的CBD综合体,城市触媒也可以是一种建城思潮,一个标志性事件或者是特色活动。
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与介入,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并向城市外围进行辐射,从而带动一大片区的发展。
1.2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片区复兴在历史文化街区引入“触媒”可以快速地激活古城的活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影响作用,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应该正确的的分析触媒战略的应用角度,全方面解读、多角度考虑街区衰弱的原因。
城市触媒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城市触媒的建立与更新。
该阶段主要以修复人文资源,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潜力分析,树立历史街区的文化定位,塑造片区城市特色,刺激片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第二阶段:城市触媒产生初步效益阶。
该阶段主要以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注重片区发展的整体化,对不和谐的发展势头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三阶段:片区在城市出煤的刺激下持续、稳定发展。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摘要:城市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不同时代背景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的分析,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望能探索出理论的精华,为探索出适合中国城市的城市触媒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上海新天地空间作用0.引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不同,同时也引发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探索,正是依靠着一步步的理论进步和实践探索,我们的城市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
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于对当时美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及理论创新,该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其特殊的空间作用机制使其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触媒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1.1触媒与城市触媒如果要对城市触媒一词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不得不先对“触媒”一词进行剖析。
“触媒”一词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主要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促进化学反应速率而其自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任何永久性物质变化的物质,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对整个反应的促进作用被称为“触媒效应”,总体概括起来“触媒”一词其实就是催化剂的意思。
将“触媒”一词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相结合也就产生了“城市触媒”一词。
“城市触媒”就是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速度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相应的,城市触媒反应则可以理解为在城市中通过对城市触媒要素的植入与塑造,引起周边地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产生变化,进而逐步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2城市触媒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城市建设多采用了欧洲的城市规划理论,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产生相应的水土不服的状况。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唐·洛干认为应当基于美国本土城市的现状,建立一套适应美国城市风格的城市规划理论。
基于“触媒理论”城市滨水工业遗址改造的探索摘要:城市滨水地区因其通航优势聚集了大量工业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及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变化,使得城市中的老旧工业区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老旧工业区被迫荒废,这些老旧工业区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在当前城市更新不断推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址受到关注与保护,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与风采。
本文基于“触媒理论”深入探索城市滨水工业遗址改造的方法,通过对触媒理论进行深入梳理及理解,结合案例探索如何深入激活城市工业区的价值,探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的方式,旨在发挥滨水工业遗址的精神文化价值。
将触媒理论应用到工业遗址改造中,实现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
关键词:触媒理论、滨水工业遗址、空间重构引言:2020 年 6 月 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城市滨水地区港口和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用地更新,修复城市沿岸厂房、仓库和其他历史遗存”“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场”,强调了有关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1]]1、城市滨水工业区问题分析依托港口和码头等航运的发展,大量工业区聚集在城市滨水地区,滨水工业区不仅承担了生产功能,同时还担负着储存、航运等功能。
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以及现代运输方式的改变,城市滨水工业区逐渐衰败,滨水工业区的空间重构与复兴逐渐成为城市更新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存量发展与城市更新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层出不穷,如何在城市空间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使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及再利用?如何在活化工业遗产的同时避免同一化,彰显其独有的历史印记激发工业区自身的特点?如何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生活?这些成为滨水工业遗址利用重要的议题。
2、触媒理论概述“触媒”这一概念来源于化学,又称为“催化剂”,指加入一种新的元素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质量、组成等都会与参与化学反应前保持不变。
装饰装修天地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余琦长安大学陕西省710000摘要:旧城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和发展,酝酿出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城市铸就了独有的物质环境风貌与精神气质。
根据“城市触媒”理论,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原理;旧城区;更新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城市触媒理论,如果我们站在“化学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把它当做一个化学反应去看,每个城市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这样它们之间产生的反应我们是可以通过加入或创造某些“触媒元素”进行调控的。
规划片区的元素与发展是可控的,在植入新元素之前,每个旧元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之前盛行的人文主义、系统主义、形式主义等都有各自的盲区,而且都建议城市应该具有简单而统一的特征。
它颠覆了之前单一的改变形式,不受限于任何手段而是从不同角度去改变城市发展。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
一、城市触媒理论的内涵城市触媒能够促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在城市中策略性的植入触媒元素,通过对触媒元素的塑造引起周边环境质量的改变。
通过触媒元素与周边区域的相互作用,逐步推动后续城市建设持续、渐进地发展。
城市触媒可以是城市物质形态中的某一元素,例如,一个建筑实体的建造、一个街区的改造、一片城市中心区的开发等,也被称为实体触媒;城市触媒元素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非物质形态,例如颁布的一条法律,出台的一种政策,甚至是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可以称为虚体触媒,只要这些虚体触媒发挥出良性的作用,都可以刺激城市更新发展。
它从精神层面去改变城市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
无论是“实体触媒”还是“虚体触媒”,其都应该是地区活力的来源,对刺激周围环境和事物起积极正面的作用,只要对触媒运用恰当,无论在小范围内还是区域性的影响,其“触媒效应”都是巨大的[1]。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5
36
城市管理前沿Forefront of Urban Management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品牌化策略
一、城市品牌构建的风险困境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在城市的品牌、形象、声誉与城市对内外部目标受众的吸引力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基于这种认知,越来越多的城市愿为自身品牌构建提供财务支持,以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吸引投资、就业、旅游或其他发展目标。对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城市的品牌化,最为常见的途径是推进形象广告营销,其次是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或重要赛事、改造城市景观风貌等。无论是非物质性手段的大规模广告投放,还是物质性手段的形象工程建设,上述做法均需不菲的经费作支撑。一旦决策失误,城市将面临巨大的财政风险与舆论压力,甚至落入投资入不敷出的窘境,城市形象进一步恶化。因此,面对常规的城市品牌建设路径的高昂预算,尽管深知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对投入回报缺乏把握,一些城市政府对品牌建设举动十分审慎。而一些财力不足的中小城市迫于财政压力更是望而却步。那么是否有更加精明而非粗放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品牌构建?是否有更加灵活、高效、可控的城市品牌构建方式?作为一种强调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城
市规划思想,触媒理论或可为城市品牌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二、触媒理论介入城市品牌构建触媒(Catalyst)本是化学中的“催化剂”概念,指“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其自身在此过程中不被消耗的物质”,后被引申为“促使、引发变化的因素或人”,20世纪60年代起,被西方学者先后引入城市设计领域。虽然不同学者提出触媒概念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有所差别,但对其定义基本一致,并通常用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的语境中。综合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把城市触媒定义为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加快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素。城市触媒的上述特征对于城市品牌的构建颇具启发性。城市触媒理论不追求一次性、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而是提倡以特定元素的介入,带动周边及更大范围的振兴,引发链式反应,激活城市潜力,推动城市持续、渐进地发展,从而得到较高的投入收益比。如果在城市传播实践中,在巨额广告投放以外,也能找寻到可“催化”品牌传播的元素,以较小投入巧妙实现对城市品牌持续的、加速的、广泛的传播,则可帮助城市大幅缩减宣传开支并提升品牌建设效果。
城市建筑综述 2019年3月第16卷总第312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41城市触媒理论的文献综述陈劼(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城市触媒理论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对中外城市规划方法形成了深刻影响。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国际、国内的城市触媒理论研究文献,厘清理论的细化与分支,关注理论的前沿发展。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Literature Review of Urban Catalyst TheoryChen Jie(School of Ar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Abstract: U rban catalys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Since it was formally put forward in the 1980s, after years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urban planning methods in global.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urban catalyst theory, clarify the refinement and branches of the theor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rontie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Key words: urban catalyst theory; urban renewal; literature review1城市触媒理论(Urban Catalysts )“触媒(catalysts)”,指催化剂——以少量物质促成显著的化学反应,高效率运行的同时,该物质原本质量与属性损耗少或者不损耗。
186187第六篇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触媒可以是城市环境中的某一物质实体,如建筑物、构筑物、广场、绿地、市政项目等传统的物质形态;城市触媒也可以是国家政策制度、设计概念、文化形式等非物质形态;城市触媒还可以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体,如一些城市事件触媒既有非物质的部分,也有物质实体支撑。
3 触媒作用的形式分类城市触媒的作用形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在城市环境中嵌入触媒,触媒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或帮助功能转型及资源整合;其次,带动周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造或吸引更多新的城市元素的聚集,触媒与周边环境融合,形成整个区域的增长点;最后,该区域既能影响更大的城市空间范围,其内部也有动力进行渐进式的自我更新。
根据各种城市触媒所起作用的不同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激发式、链条式和缝合式(图2)。
3.1 激发式在城市某一平静区域(指因缺乏某些条件建设滞后或更新慢的区域)嵌入触媒,在触媒的激发下,吸引或补足建设条件,达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目的。
这种激发式是最常见的形式。
“要致富,先修路”直观地反映基础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激发作用。
如地铁站、轻轨站、高速铁路客运站等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能快速打破城市格局,快速聚集各种城市元素,成为区域增长极。
又如对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设计师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其新的功能使之成为时尚与品位的场所。
在“新天地”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周边地价飙升,原有的衰败地区变为文化与艺术的聚集地,成为上海市重要旅游目的地。
3.2 链条式链条式是指阶段性明显、持续性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一种形式,能够产生链条式影响的往往是重大城市事件。
如北京借着2008年奥运会,使城市中轴线进一步扩展,最重要的是带动了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市民素质也借着奥运会大步提高了,可以说奥运会成为北京发展的加速器。
在奥运会期间,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北京,给北京的酒店、餐饮、服务、旅游等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马仲坤发布时间:2023-05-08T02:30:58.411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5期作者:马仲坤[导读] 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时代变化更新,一些曾经繁荣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出现不同程度衰败。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发展主要见证,但是当前其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匮乏、功能混乱情况,缺乏运用保护更新措施解决其所面对实际问题。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时代变化更新,一些曾经繁荣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出现不同程度衰败。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发展主要见证,但是当前其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匮乏、功能混乱情况,缺乏运用保护更新措施解决其所面对实际问题。
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物质环境改善,对各种建设活动进行控制,以及对历史人文脉络进行延续等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供全新发展思路。
本文以城市触媒原理为基础,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并就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城市里,历史文化街区所体现的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精华,所以,相关人员不仅要对它加以保护,而且要对它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发展。
一、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理论综述(一)城市触媒理论所谓“触媒”,其实就是“催化剂”的别名,指的是一种无需消耗就可使化学反应发生速度加快或改变的过程。
触媒因素的引入,能促进周围环境有机改变,进而促进周围地区发展。
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是在触媒元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将媒介理论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能推动城市理论更新,同时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城市触媒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内的一个独特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有针对性建设的特殊区域。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当今城市的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城市触媒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复兴已经成为当下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要性的研究课题。
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保留街区独有环境特质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宜的改造和功能更新,使其能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且能够广泛容纳现代与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主要包括两个不可避免的相互对立过程:振兴与保护。
前者需要我们在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极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多样变化;而后者则力求从根本上限制街区的变化以保护整体历史街区的特色。
事实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街区环境,最终将会导致自身的衰落和消亡。
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回民街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城市触媒理论概述城市触媒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观点,“城市环境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他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和带动其它元素发生改变。
城市触媒就是有效通过在城市改造中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从而复苏城市现有元素且不需彻底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会影响相继引进新元素的形式与特质”。
城市触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李天彬(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探讨了城市触媒的含义及其功能以及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有机城市理论,提出了引入城市触媒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
主题词 建筑 城市规划 市场经济 城市触媒 有机城市理论正在规划建设占地276公顷的大庆某民营科技园区项目,与油田的产能规划和产能建设发生冲突。
由于该园区位于油田西部油水分界线内,地处油田高产区块,因此它的规划建设影响了油田的产能规划和建设,油田井位、油水管线和油田电力系统等规划布局不得不做出调整。
而该科技园区的立项和建设与在建的某大型工程密切相关。
这一现象充分印证了城市触媒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表明了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尽快引入城市触媒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城市触媒理论城市触媒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托和唐・洛根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触发剂”,在城市建设中将它作为新元素导入后可以迅速激发相关元素发生反应,就是通过某一个项目的开发能够立刻引起其它项目的连锁式开发。
城市触媒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触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城市建设产生激发、引导和促进作用。
而市场经济是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健全,引入城市触媒理论将对我国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21城市触媒的含义及其功能城市触媒有各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个构筑物、一座建筑物,如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或是群体建筑,如CBD、大学城等;某些自然景观元素也可以成为“城市触媒”,如风景名胜等。
从本质上说,城市触媒是对人及其活动能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由此产生高强度的聚集效应,其结果造就了众多的商机,此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包括商业、房地产业在内的各种资本的自发进入,进而引发“城市触媒”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建筑设计·理论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7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16触媒理论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夏钰程,张 垚(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时代的更迭,大学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校区的公共使用空间逐渐面临着过时、空间不够等问题,部分大学为了解决问题,开始对校园空间进行更新优化。
本文在校园公共空间不足、使用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运用触媒理论的知识对大学校园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并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对大学校园空间更新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以触媒理论为基础的校园空间改造方式,为校园的空间更新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校园空间;触媒理论;触媒要素;片区联动;更新策略[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0.34Research on Renewal Strategy of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Based on Catalyst Theory—— A Case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Xia Yucheng, Zhang Yao(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nging of the tim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have also changed.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on campuses is gradually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obsolescence and insufficient space. Some universities began to update and optimize campus space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uses the knowledge of catalyst theory to renew the campus sp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sufficient public space on campus and the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se. Taking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way of renewing the campus space, and then establishes a campus space transfor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atalyst theory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of campus space.Key words: campus space; catalyst theory; catalyst elements; area linkage; renewal strategy1研究背景1999年,教育部指示高等教育进行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