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03 《智子疑邻》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6
《寓言四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寓言的特点。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二)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说明(1)根据文体特点,掌握学习方法。
每备一课首先教师就得探讨清楚“怎样去阅读这篇文章”,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有了探险课文的途径,这条“路”如何走便胸有成竹了。
首先,让学生探究寓言,寻找学习方法。
生成了“品读故事——品析寓意——获得启示”的阅读思路,完成了从“面”进入“点”的学习规程,生成了阅读寓言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探究故事内容,生成过程甚于结果。
游向大江对岸是目的,但下水时,江水滔滔,对岸迷蒙,此时协调好动作,减少体能消耗,游好这段路程,此时就更显重要了。
过去我们教学重视的是结果,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很少让学生在这“大江”中游一游,殊不知,游好这段路程,更重要。
因此让学生畅游其中,这其中便是探讨结果的经过,这个过程的路上有困难,刺激,成功的喜悦,更有结果来源的所以然。
在情节的品读中,我让学生探究、合作、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了情节是:天雨墙坏——儿子与邻人说出同一预测——富人做出不同的判定;读罢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顺势结出寓意,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了品读情节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生成了过程甚于结果。
我当时也受到熏染,心中充满了欢乐的涟漪。
(3)有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新课标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重视和保护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本课从寓言中得启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解读。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型:文言文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结合生活体验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①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意动用法、文言中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导语: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介绍寓言3、作家作品介绍《韩非子》《淮南子》二、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马无故亡.而入胡不为.福乎?”其父曰:“此何遽..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马家富良..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背诵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寓言四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能归纳寓言寓意。
拓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与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句子。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
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知道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故事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些都是寓言故事。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出示幻灯关于寓言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
(二)资料助读投影显示:《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听课文朗读,思考: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材分析]:《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
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
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
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一、《智子疑邻》学习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导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及寓意。
3、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寓言寓意。
4、从不同角度灵活地理解寓意。
【知识链接】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自学导航】1、借助工具书,将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iāo像()庇护()粘住()何jù( )jùn马()塞上()饶头()爱慕()lǎ叭( ) 堕()弦()髀()跛()2、文学常识填空。
(1)寓言,用___________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____,也可以是拟人化的____________。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__,它是一部_______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______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3)《智子疑邻》节选自___________,韩非,__________末期著名的_________家。
(4)《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淮南王__________等编著。
第三课时学习《智子疑邻》【知识链接】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
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