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知音 1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15
小学语文《知音》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知音》中的生字词。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领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朋友。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知音》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的重要性。
故事中主人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认识到知音的珍贵,并学会了珍惜朋友。
2.2 生字词教学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写法。
学生能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4.3 讲解生字词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写法。
4.4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可以包括朗读课文、默写生字词、写读后感等。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互动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6.2 课后作业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音》资料俞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为汉阳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与《》、《史书》、《》等书中均为“伯牙”。
伯牙详述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1.小学三年级语文《知音》原文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叫俞(yú)伯牙的人,他非常喜欢弹奏古琴。
他经常带着古琴到花树下,到流水边,一边弹,一边不知不觉地把情感和心境(jìng)都融(róng)进琴声,常常陶醉得忘了时间。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听出他蕴涵(hán)在琴声里的心意,所以他每次弹琴,都会觉得很寂寞。
一个夜晚,俞伯牙乘船游览(lǎn)。
面对清风明月,他非常愉(yú)快,又弹起琴来。
悠扬的琴声,传出很远很远。
忽然他听到有人叫好。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
伯牙看这个人穿着普(pǔ)通,心中很不高兴,想:一个樵夫,对琴声叫好,一定是乱叫的。
俞伯牙接着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他听樵夫说道:“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sǒng)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tāo)的乐曲时,樵夫又说:“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知道这个人是知音。
他当即请樵夫上船,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他兴致勃勃地为樵夫演奏了一曲又一曲。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两个人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临别时,两人结拜为兄弟,并约定第二年再见面。
时光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
俞伯牙想念钟子期,当他如约来到钟子期家,却听到子期已不幸去世的噩(è)耗(hào)。
他悲痛地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把古琴摆在坟前的石阶上,盘膝(xī)坐好,一面弹,一面回忆(yì)去年和钟子期结拜的往事,弹出的曲调也越来越悲凄。
一曲终了,他突然举起琴,狠(hěn)狠地摔在地上,“哐(kuāng)啷(lāng)!”一声,琴身裂成了几段。
俞伯牙抱着墓碑痛哭:“子期,你死了,我弹琴给谁听呢?现在我把琴摔碎,一辈(bèi)子再也不弹它了!”俞伯牙果真再没有弹过琴,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知音》资料知音故事故事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曾带着他到东海的,师傅说是找,便走了许久。
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
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
这时师傅突然出现,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赞叹弟子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相传是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