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14.92 KB
- 文档页数:5
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俄国文学中所说的“小人物”小说,是指那些真正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小说,作家关注的一般都是出于社会阶层下级小官员和小职员的,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驿站长》1830年普希金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了《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驿站长》、《风雪》、《射击》、《棺材匠》、《村姑小姐》。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它叙述了一个忠厚善良的小人物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
他终日辛劳为旅客服务,遭到往来官吏的欺凌,在这不宁静的生活中只有单纯美丽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欣慰。
女儿被拐走后,他怅然若失,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杜妮娅。
可是狠心的军官明斯基却将他拒之门外。
维林孤苦无靠,回去之后不久就悲愤而死。
小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者以同情和尊敬的心情描写了小职员的命运,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普希金的《驿站长》(1830)是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的第一篇小说,描写一个贵族明斯基拐骗驿站长的女儿杜妮亚的故事。
驿站长是个十四品文官,过路旅客他要接待,紧急信件来了他得想办法立即送出,整天为交通工具——马匹发愁,受尽过往贵族官僚的气。
他死了妻子,只有一个女儿杜妮亚,他与女儿相依为命,视她为掌上明珠。
一天,一个青年军官骑兵大尉明斯基来了,他本来要立即赶路,催着驿站长赶紧喂马,但见了驿站长的女儿杜妮亚后,便装病不走了。
过了几天,说是带他女儿上教堂,套上最快的马车,把他女儿拐走了。
驿站长先是上当同意,后来觉察事情不妙。
呼天抢地,一直追到彼得堡,终于找到了一间豪华的旅馆中,果然发现了明斯基和杜妮亚,杜尼亚正坐在膝上玩弄明斯基的鬈发。
驿站长被明斯基逐出,回家后死去。
小说是倒叙的,若干年过去了,一辆六匹马的四轮马车来到驿站长的故乡,车上坐着一个穿得十分华丽的年轻太太,带着三个孩子,一个保姆,还有一头小黑狗。
鼻子的遭遇
马晨跃
【期刊名称】《新作文(小学456年级)》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我对自己的五官有一处不满意,那就是我的鼻子,它没有央视主持人李咏的鼻子那么尖,也不像影视明星成龙的鼻子那么挺,而是扁扁的塌塌的,活像在一个小山坡中开了两个不合格的矮山洞。
【总页数】1页(P26)
【作者】马晨跃
【作者单位】211200,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四(3)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中“鼻子”的隐喻--以果戈理的《鼻子》为例
2.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鼻子”--浅析《鼻子》
3.牢牢牵住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牵住“牛鼻子”的重要论述
4.抓紧"牛鼻子",摆脱"牵鼻子"
5.抓紧“牛鼻子” 摆脱“牵鼻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布拉德利•伍德沃斯 康斯坦斯•理查兹圣彼得堡果戈理的涅瓦大街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居民在果戈理的文学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1831年和1832年,果戈理连续出版了两本具有乌克兰语言特色、体现其文化传统的小说集。
这成功地确立了果戈理在文学界的地位。
真正带给果戈理声誉的是1835-1842年出版的一系列有关彼得堡的作品。
通过这些故事,果戈理发扬光大了普希金的传统,描写了圣彼得堡的神奇性和荒诞性。
其中的一些故事进入世界上最优秀短篇小说的行列。
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进入人们隐秘、深奥的心理领域。
它们或是描写美好的人类希望与残酷现实状况之间繁琐而痛苦的冲突,或是探讨环境和地域对人类无意识的深刻影响。
研究果戈理的学者唐纳德·范杰这样写道,“果戈理是这座城市的神话创造者。
他采用极富个人特色的手法,描述了人物的个人体验,编织了这座城市的神话。
正如安德烈·别雷所言,这种神话的最重要元素是恐惧,最常见的主题是孤独无依和精神异化……果戈理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优雅尽失的心灵之城,并把它叠加到用地图和风俗组成的彼得堡城市之上。
”(Fanger 120)果戈理的作品《涅瓦大街》的开头和结尾都详细地描绘了彼得堡市中心的这条街道。
故事展示了作为艺术家的果戈理绝没有比涅瓦大街更好的地方了,至少在彼得堡是这样;对它来说,涅瓦大街囊括了一切。
这条大街—我们首都的美女,真是美不胜收!我知道,没有一个住在这条街上的平民胡子、身穿十分得体的长礼服的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而且就连那些下巴颏上钻出白胡子、脑袋光滑得像银盘似的人,站在涅瓦大街上也都感到心旷神怡,更不用说女士们了!涅瓦大街简直使女士们欣喜若狂。
再说,又有谁会不喜欢它呢?(Gogol 245)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长达200多年的沙皇俄国的首都)最著名的街道。
它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好比香榭丽舍大街在巴黎的地位。
这条大街总长约3英里。
从海军部大厦到起义广场这一段非常笔直(沙皇时期称作兹纳缅斯基广场),长约1.25英里。
果戈理:涅瓦大街1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涅瓦大街了,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对于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
这条街道流光溢彩——真是咱们的首都之花!我知道,住在彼得堡的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无论是谁都是宁肯要涅瓦大街,而不稀罕人世上的金银财宝。
不仅年方二十五岁,蓄有漂亮的唇髭和身着精心缝制的礼服的年轻人为它所倾倒,即便是满腮苍髯、脑袋光如银盘的老年人也对它情有独钟。
而淑女们呢!啊,淑女们对涅瓦大街就更是青睐有加了。
又有谁不钟爱这条大街呢?只要一踏上涅瓦大街,一种游乐气氛便扑面而来。
即便是你有要紧的事情要办,然而,一踏上大街,准会把一切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
这是唯一的清闲去处,人们到这里来并非为生活需求所迫,亦非为实惠和淹没彼得堡全城的买卖利欲所驱使。
在涅瓦大街上遇到的人,似乎不像海洋街、豌豆街、铸铁街、平民街和其他别的街上的人那么自私自利,在那些地方,贪欲、自私、势利分明摆在那些步行的和坐在各式马车里疾驰如飞的人们的脸上。
涅瓦大街是彼得堡的交通要冲。
住在彼得堡区或者维堡区的人,如果好几年没有拜访过住在沙滩地或莫斯科关卡①附近的朋友,那么他尽可以相信,一定会在涅瓦大街上彼此碰面的。
无论是官员职名录②,还是问讯处提供的信息,都不如涅瓦大街那样准确无误。
①彼得堡区、维堡区、沙滩地、莫斯科关卡等均为彼得堡各处的地名。
②旧俄每年编印一次的高级官员职名地址。
涅瓦大街可真是无所不能!它是缺乏游乐的彼得堡的唯一消遣之地。
人行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天哪,那上面留下了多少脚迹啊!一个退伍的老兵,穿着又笨重又肮脏的皮靴,踩在花岗石的路面上仿佛要咔嚓欲裂;一位少妇足登小巧玲珑、轻捷如烟的女鞋,就像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似的,不停地转动着小脑袋去看那五光十色的商店的橱窗;一个满怀升迁希望的准尉挎着铿锵作响的军刀,在地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他们都迁怒于这条大街,蹬着或重或轻的腿劲儿。
一天之内,在这条街上发生着多少神速的光怪陆离的变幻!一昼夜之间,它又经历着多少世事的变迁!我们从一大清早说起吧,这时,彼得堡全城飘溢着热烘烘的、刚烤好的面包的香味,衣衫褴褛的老太婆们蜂拥着奔向教堂和怀有恻隐之心的过往行人。
《鼻子》《鼻子》是肖斯塔科维奇在1927—1928年根据果戈理(NikolaiGogoli)的原作短篇小说《鼻子》创作的三幕歌剧,1930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即彼得堡)的马路易剧院首演。
《鼻子》是一部充满讽刺与幽默感的作品,讽刺的对象是社会上市侩的势利主义。
歌剧的故事情节有些离奇,但音乐却充满活力。
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部歌剧大创作中运用了高深的作曲技法,在管弦乐配器上颇具特色:最成功的段落,是表现骑马行动的铜钹与几种打击乐器的合奏,描写醉鬼打嗝儿的竖琴、小提琴和木管,以及用低音提琴去表现柯瓦利约夫少尉剃胡子的声音等,可以说妙趣横生。
《鼻子》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27—1928年根据果戈理(Nikolai Gogoli)的原作短篇小说《鼻子》创作的三幕歌剧,1930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即彼得堡)的马路易剧院首演。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年)出生俄国矿山技师家庭,父亲是音乐爱好者,母亲是彼得堡音乐院出身的钢琴家。
肖斯塔科维奇早年就出名,被誉为“俄国孕育的第一位麒麟儿”。
歌剧《鼻子》是一部充满讽刺与幽默感的作品,其情节可以说是异想天开的,但音乐却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
而此剧的最大特色是在管弦乐上。
虽然取用的乐器每一种只限定一支,却产生令人目瞪口呆的奇特效果。
最成功的段落,是表现骑马行动的铜钹与几种打击乐器的合奏,描写醉鬼打嗝儿的竖琴、小提琴和木管,以及用低音提琴去表现柯瓦利约夫少尉剃胡子的声音等,可以说妙趣横生。
此剧的剧本,是由作曲家和扎马丁(E.Zamyatin)、易欧宁(G.Ionin)与普雷斯(A.Preis)共同执笔的。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作曲家,只要相信发现了某一真理,他就会把整个身心投入在创作里。
这时他的激情、气质与才能,会总动员起来。
这部奇特的歌剧,就是以这样的热情燃烧出来的。
《罪与罚》中的彼得堡作者:蒋桑橙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罪与罚》是俄国和世界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彼得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代表作《罪与罚》虽然在西伯利亚收尾,但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彼得堡。
作家用天才的笔触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典型城市景观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底层穷人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彼得堡彼得堡(又称圣彼得堡),这座位于涅瓦河上的俄罗斯“北方首都”,被看作是一本由俄罗斯诗人和作家创作的巨大石书。
[1]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与彼得堡有着深厚的联系。
1838年,生于莫斯科的他进入彼得堡军事学院学习,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缘分。
一方面,彼得堡是作家的现实世界,债台高筑,为癫痫所困,忙于创作是作家的生活常态。
另一方面,彼得堡又为作家提供灵感来源,是他大部分中长篇小说,比如《地下室手记》(1864)、《罪与罚》(1866)、《白痴》(1868)、《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故事发生的舞台。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心理哲理小说的代表作,也被视为其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
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的彼得堡为背景,讲述了法律系的贫困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生计所迫而杀人,后在他人的感化之下认罪,最终接受惩罚并重获新生的故事。
作家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彼得堡干草市场等典型环境,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拉斯柯尼科夫、马尔美拉多夫、索尼娅等形象,展现了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
《罪与罚》自问世以来,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本文拟从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的角度出发,剖析这部作品中对彼得堡和底层市民的细节描写。
一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物质生活环境中,以历史的眼光进行哲理思考,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自觉追求。
果戈理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剧作家,评论家,果戈理成为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同时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果戈理的文学创作中,彼得堡主题占据了极为特殊的地位,这一主题给读者们留下了无尽的联想。
可以说,果戈理本人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彼得堡城市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
他在彼得堡的生活经历在极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一特殊的偏爱。
无论是在俄罗斯文学中,还是在俄罗斯整个社会意识里,彼得堡自其建立以来,就不仅仅意味着一座具体的城市,或者新首都,而是新俄罗斯和俄罗斯未来的象征。
彼得堡主题引起了众多俄罗斯许多作家和诗人的关注。
而“彼得堡文本”作为一种庞大的文学系统,确定了俄罗斯的甚至世界的不同文本之间的某种关系。
“彼得堡文本”指的是俄罗斯文学中“一组与彼得堡相关的基本文本”,具体指从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开始到21世纪当代作家笔下以彼得堡作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
果戈理创造的彼得堡的艺术形象里,展现了社会和道德的本质。
果戈理的彼得堡是艺术家、底层官员、穷人的城市,与涅瓦大街上极致的辉煌形成对比。
在果戈理早期的作品中,彼得堡是一个梦幻、美好的城市,随后就逐渐变成了阴郁、可怕、疯狂的地方。
在“彼得堡文本”中,果戈理不仅描写了浪漫的艺术家和国家官员,还有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为了努力战胜人自身的罪恶,治愈他们的恶习,抨击生活中的弊端,果戈理使用了最厉害的武器——他的笑和幽默。
俄罗斯学界有诸多对“彼得堡文本”的研究,但在中国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
彼得堡文本在俄罗斯文学进程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彼得堡文本的理论、发展以及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文本”的特点,这对深入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俄罗斯文学历史有很大帮助。
果戈理究竟怎么描写彼得堡,又是怎么刻画彼得堡上流社会以及底层小人物的,作家笔下描绘的那个彼得堡究竟是怎么一个世界,其背后又深藏着怎样的秘密,隐匿着怎样的人文文化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果戈理自身和他笔下的小人物主题上,系统地对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文本研究在中国还相对较少;2)对果戈理作品中的彼得堡文本的研究对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点非常重要;3)以果戈理为例,对彼得堡文本进行研究对了解19-20世纪俄罗斯文本中的彼得堡主题很有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文本,尤其是中篇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彼得堡故事集》、《钦差大臣》、《死魂灵》。
本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1)系统分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理论及其发展;2)对果戈理笔下不同作品中的彼得堡形象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3)研究了果戈理彼得堡文本中的城市和人物特点。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是:从彼得堡文本的角度来分析果戈理的作品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果戈理创作特点,了解作者的世界观。
我们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今后该方向的科研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也为其他愿意研究类似题目的人指明方向,提供较好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喜爱俄罗斯彼得堡文本和果戈理文学作品的读者们更深刻地了解果戈理的创作特色。
此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俄罗斯其他经典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文本也不无裨益。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层次分明的三章内容,从彼得堡文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分析了果戈理和彼得堡的关系以及作家笔下彼得堡文本的特点,把其作品中的城市和人物形象予以完全呈现,以客观的角度对他的生活与创作进行分析。
本论文的结构是由引言、正文(共四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的。
引言部分简述了果戈理的生平及其创作,交代了本论文的选题理由、现实意义、学术新意、研究对象、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研究目的,并简述了本论文的结构。
正文第一章分为三小节,简要介绍了对“彼得堡文本”这一文学系统的理解,彼得堡文本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以及果戈理和彼得堡之间的关系。
正文第二章由四小节构成,详细分析了果戈理早期作品到中晚期作品中彼得堡形象的发展。
正文第三章分为两小节,分析了果戈理彼得堡文本中城市所具有的矛盾性和双重性。
正文第四章由三小节构成,主要论述了果戈理彼得堡文本中“人”的特点,描述了艺术家和小人物在彼得堡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城市与人的关系。
结语部分回顾全文并得出以下结论:1.鉴于在彼得堡特殊的生活经历,果戈理在自己的
文学作品中对彼得堡主题有一种特别的偏爱。
对彼得堡的失望情感也充分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2.在果戈理早期的作品中,彼得堡是一个梦幻的城市,随后逐渐变成了一个阴郁、可怕、疯狂的地方。
1)初到彼得堡的果戈理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在其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中有所体现,这是一座梦幻、美好的城市。
2)果戈理创作了一组以彼得堡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彼得堡故事集》,其中包括《涅瓦大街》、《外套》、《鼻子》、《肖像》、《狂人日记》等小说,其中彼得堡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充满欺骗性的世界。
3)果戈理重要作品《钦差大臣》、
《死魂灵》中的彼得堡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在这里官位、金钱和国家权利决定一切。
3.果戈理笔下的城市具有矛盾性和双重性。
彼得堡在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两面:极度的奢华也极度的空虚,人们满怀梦想也深藏罪恶,这是一个现实又荒诞的世界,美好又可怕。
4.果戈理的彼得堡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空间,是国家和权利,进步与文化的体现。
另外,这也是一个可怕荒诞的城市,是罪恶力量和俄罗斯现实的悲剧矛盾的反映。
5.果戈理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彼得堡,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地点,还是作品主人公生活和行动的社会环境。
彼得堡中的“人”是果戈理彼得堡文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1)彼得堡的艺术家属于在彼得堡的特殊阶层,他们善良、温和、羞怯、无忧无虑。
他们具有才能但不富裕,喜欢静静追求自己的艺术,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同时在内心深处对美好的人和事物、财富有深切的向往。
最后他们被财富、虚幻的美好所诱惑,对虚幻华丽生活的追求折杀了他们的天赋,最后成为了枯燥庸俗现实的牺牲品。
2)“小人物”主题是果戈理彼得堡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官员,没有杰出的能力,他们精神贫乏,志趣狭窄,性格孤僻,懦弱胆小,形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因而他们的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在与严酷的现实条件的斗争中常以发疯或自杀收尾,最后成为生存状态、国家体制、罪恶力量、社会关系和人内心矛盾的牺牲品。
6.人和非人性的生活条件是彼得堡文本中最主要的冲突。
在果戈理描绘的彼得堡中,人们的关系被扭曲了,庸俗战胜了一切,天赋被埋没和折杀。
就是在这样可怕疯狂的城市里,在彼得堡生活的人们身上发生着如此疯狂荒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