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阐释在法庭上的重要性是什么?一、法庭是公正的审判场所法庭作为正义的象征,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
在法庭上,法官、律师和当事人通过准确、客观、公正的阐释,确保案件的审理过程公平透明,以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尊严。
法庭的公正审判,不仅仅是解决个案的一种手段,更是社会秩序稳定和法治发展的基石。
二、法庭是证据的辨别地在法庭上,证据是裁判的基础和依据。
而法庭对证据的正确辨别和准确解读,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判决结果。
因此,正确阐释法律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是法庭上的关键之一。
律师、法官和当事人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证据,并运用法律知识和逻辑思维,从中挖掘出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便更好地推动案件的审理进程,确保裁判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法庭是权力的制约场所法庭作为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对政府、行政机关和执法机构的权力行使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当政府或执法机构滥用职权,侵害公民利益时,人们可以通过诉讼途径,通过法庭对违法行为进行控诉和维权。
法庭通过正确的法律解释和权力衡量,可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法庭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法庭作为社会法治的象征,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传递了法律公信力和社会正义感。
法庭的阐释不仅要依法应判,还要关注社会背景和人民意愿,注重尊重人权和和谐稳定的发展。
只有通过正确解释法律,有效实施司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真正体现法治精神,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总结:在法庭上,正确阐释法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法庭是公正的审判场所,是证据的辨别地,是权力的制约场所,也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案情和证据,准确解读法律,法庭可以保障案件的公正审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正确的法律阐释和其实施,对于法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浅论人民法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杨元军发布时间:2010-11-24 15:29:15内容提要: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人民法庭主要负责审理民、商事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人民法庭身处基层,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现。
鉴于此,本文从明确人民法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了影响人民法庭地位和作用的因素,阐述了巩固人民法庭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人民法庭审判综合治理和谐社会新农村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人民法院的最前沿阵地,也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担负着审理大量的民、商事案件和指导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同时,人民法庭身处“基层”的基层,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窗口,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者,其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人民法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法庭工作是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庭分布在乡镇农村,是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明确人民法庭的任务是:1、审理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2、办理本庭审理案件的执行事项;3、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4、办理基层人民法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该《规定》第十八条和第二十四条还要求人民法庭可根据需要进行巡回审理,就地办案:通过审判案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
近年来,人民法庭不仅案件数量增多,而且案件类型多样,包括了离婚纠纷、借贷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雇员受害赔偿纠纷、财产权属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土地征用款纠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等等。
在这之中,有不少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的案件,比如宅基地纠纷、承包地纠纷等;又如因近期土地征用较多,也导致了相关土地征用款案件和由此而延伸的财产权属纠纷案件的上升趋势。
论司法公开的深化刘敏【摘要】司法公开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心,经过近30年的司法改革,我国的司法公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深化司法公开的今天,我国应当着重从听审请求权保障的角度思考司法公开的深化.为此,我国应当做到:公开庭审记录、当事人的起诉状、答辩状、代理人的代理词;进一步公开法官的心证;进一步公开法官的法律见解.【期刊名称】《政法论丛》【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38-143)【关键词】司法公开;深化;听审请求权【作者】刘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18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而进行民事司法改革,司法公开成为了司法改革的重心。
目前,司法公开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解决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推进审判公开,这就是要求司法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促公正,通过公正促公信,即通过司法公开,通过阳光司法,以解决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司法公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综观司法现实,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虽然解决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司法体制、司法制度、司法机制以及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等多种途径和措施,而不能仅仅依靠司法公开这一步棋,但我们仍然应当反思,司法公开本身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1988年下半年起我国开始了审判方式改革,并逐步开展了全方位的司法改革。
在早期的审判方式改革中,改革的重心是司法公开,在199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指出,改革和完善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关键是坚持公开审判,进一步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职责,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角度浅论调解和判决的关系【摘要】判决和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解是否应当重视程序因素,而非简单地为追求实体公正却忽略程序公正性,而判决是否只流于对程序公正的绝对追逐而忽视实体的公正性。
在诉讼爆炸的环境下是否应当倚重调解手段。
二者在运作过程中的法律依据是否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着定分止争的效力。
【关键词】调解;判决;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区分及关系(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定义所谓程序公正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
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而“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而所谓实体公正则是指通过诉讼过程而实现的结果上的实体公正和结果正义。
程序公正重视过程价值,而实体公正更重视结果价值。
二者各有其侧重,且实现途径不同。
(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首先,程序公正保障着实体公正,可以说,没有程序的公正,实体的公正便无从得出,公正的程序保障着当事人对执法者的信任。
它排除了恣意性,促进理性的选择。
其次,程序公正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司法实践中,有着事实的乌托邦,对于已发案件的推理力求还原事实的过程其实与撰写历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按照直接证据及一系列的间接证据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还原出的案发情形布满了人工矫揉造作的痕迹,谁能确认这将是我们的事实呢?那么“以事实为根据”的初衷岂不是根基就不甚牢靠。
故此,我们只能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自认为,事实上我们已经达到了结果的公正。
二、追求实体公正的传统在中国,重实体正义而轻程序正义可谓是传统,重结果而轻过程素来有之。
浅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启动条件【摘要】民事再审制度指的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制度,它的存在有利于亡羊补牢,维护司法的公正。
但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我们又不能过多地用再审程序去裁判案件,要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再审制度的启动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启动条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再审制度;司法公正;启动条件;当事人权利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条件主要包括再审启动主体、启动事由、启动时限三个方面,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其做出了规定,但因为再审启动条件设置相对宽松、或模糊,导致再审程序的轻易启动,导致案子审而久不能决,甚至出现对同一案件反复多次的适用再审程序。
这无疑对法律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增加,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受到侵害,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下文章针对以上问题,先分析启动条件中的问题,再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再审制度启动的主体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将启动民事再审的主体规定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
可见,我国民诉法设置了多元化的再审启动主体,旨在及时纠正有误的法法裁判(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本文中的法院裁判作广义理解,包括调解书)提供尽量多的渠道。
但在启动主体的设定中,法院、检察院的介入无疑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民事案件的诉讼结果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是否危害到当事人的权利,是否需要救济,这都应由当事人自己去判断的,法院、检察院不宜越过当事人加以干涉。
①并且,民事审判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案件双方当事人处于平等的地位,由人民法院居中进行裁判,三者构成了平衡状态,这样的权利制衡才有利于得出公平合理的审判结果。
但法院或检察院积极地能动地启动再审,无疑会打乱这种平衡,审判天平容易向公权支持的一方倾斜。
二、再审制度启动的事由笔者认为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再审启动事由的仍然具有模糊性。
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在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人民陪审员是法庭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能够代表公众参与司法,在审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够增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提高审判质量,推进司法公正。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
1. 增强司法透明度
人民陪审员代表了公众参与司法,可以监督法官的审判活动,确保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透明度。
2. 增加司法公信力
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可以使司法决策更具公正性,增加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人民
对司法的信任也会更加稳固。
3. 促进法治建设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参与感,推动法治建设,
提高法治水平。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1. 参与司法
人民陪审员在法庭上可以参与案件审判,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法官的判决
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保障当事人权益。
2. 提高审判质量
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案件,提供专业素质的建议,有利于完
善审判,提高审判质量。
3. 推进司法公正
人民陪审员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推动司法公正
的实现,增进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结语
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可以增强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提高司法质量,推动法治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将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法治进一步完善。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法院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邀请社会公民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的出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保障公正审判。
人民陪审员作为社会群众的代表,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的意见。
他们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和职业操守,能够客观、公正地参与案件审理。
他们的参与,有助于减少法官的主观意识和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司法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公正审判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增强司法的透明度和监督。
传统上,法官是案件审判的核心,他们负责对事实进行认定、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
但是,法官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能够减少法官的主观判断,并且减少可能存在的人为错误和不公。
公众可以通过监督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来监督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增强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再次,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弥补法律专业人才的不足。
在现代社会,因为法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专业法官的培养和选拔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且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公正和高效审判的需求。
人民陪审员作为法律素养相对较低的普通社会公民,能够提供一种平衡和补充。
他们的参与,既能够减少专业法官的工作负担,又能够带来新鲜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增加了审判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最后,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加强国家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文化。
人民陪审员参与到案件审理中,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他们通过参与案件审理,亲身感受到司法的权威和公正,增加了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
而这种法治的思维和文化,将在社会中逐渐形成和传承,促进社会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总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在于保障公正审判、增强司法透明度和监督、弥补法律专业人才的不足,以及加强国家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文化。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推动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支持。
浅论古代的会审制度摘要清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中最后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将封建法制推向高潮,是整个封建时期法律假设无法逾越的高峰,清朝的会审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刑事审判制度之一,它在继承和发展古前朝的会审审判制度的基础上,清王朝形成了它特有的并且相对独立而且完善的会审制度。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司法审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和法治文明的程度,清朝会审制度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的传统刑事司法审判问题。
本文详细的研究描述和概览了清朝会审制度的面貌,通过对其详细而且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清朝社会经济政治的典型特点,其实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启发是我们通过全面系统详尽的制度化研究能够从中发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会审制度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因此能够使我们在批判前人并且继承这个中国古代传统优秀的司法实践成果,为当代我们的现代化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关键词:会审制度;审判制度;清代;法治Ancient System of Meetings and Trials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last centralized government in China's feudal system. It pushed the feudal legal system to a climax. It was the insurmountable peak of the legal assumptions throughout the feudal period. The Qing Dynasty's review system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iminal trial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ial system of the ancient and the former dynasties, the Qing Dynasty formed its unique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perfect system of trials. The judicial system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repres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gree of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civilization in this country. The Qing dynasty system is indeed a traditional criminal justice trial worthy of our research and attention. The detaile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summariz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Qing dynasty review system. Through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 Dynasty's social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fact, the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for us i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ized research, we can discov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hina's last feudal dynasty Qing dynasty's review system. Therefore, we can criticize the predecessors and inherit the excellent judicial practice results of this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Serve the moder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trial system; trial system; Qing Dynasty; rule of law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内研究现状 (1)1.2.2国外研究现状 (2)1.3研究思路与方法 (2)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3)2 会审制度的主要内涵 (3)2.1会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3)2.2会审制度的三性 (5)2.2.1 会审制度的严格性 (5)(1)会审条文内容的严格性 (5)(2)会审实际执行的严格性 (5)2.2.2 会审制度的结合性 (6)(1)会审过程复奏与复核相结合 (6)(2)会审审录方法的灵活结合 (6)2.2.3 会审制度的固定性 (7)(1)会审制度实施对象的固定性 (7)(2)会审制度实施时间的固定性 (7)(3)会审官员职责的固定性 (8)3 会审制度的价值评断 (8)3.1 会审制度的积极作用 (8)3.1.1 维护司法的公正 (8)3.1.2抑制了司法的腐败 (9)3.1.3推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9)3.2 会审制度的局限性 (9)4 会审制度中“慎刑恤杀”理念 (10)4.1 “慎刑恤杀”价值理念的继承 (10)4.2 “慎刑恤杀”价值理念与实践的冲突 (10)4.3“慎刑恤杀”思想的历史意义 (11)5 会审制度对完善当今司法审判制度的启发 (12)5.1会审制度对完善当今司法审判制度的启发 (12)5.1.1 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律意识 (12)5.1.2 树立现代的司法观念 (13)5.1.3 司法体制改制应考虑到当下社会环境的现实因素 (13)6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通过《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
民事诉讼立案制度是民事诉讼主体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步,该制度与诉讼主体的诉权保障直接相关。
本文通过浅析民事立案制度的概念、历史背景等,立案审查和立案登记的利弊比照和立案登记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对于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笔者会提出几点完善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
标签:立案登记制度;立案审查制度;民事诉讼一、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相关背景概述(一)民事立案的定义。
立案是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立案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一节中。
立案和受理在我国语境中基本没有差别,如果一定要将两者区别开来,可以说“受理更加侧重于审查的过程,受理的结果是法院立案;立案更加侧重于结果,法院审查之后于以受理即为立案”针对民事立案,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程序的起点,也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前沿阵地。
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是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能。
而立案具有确认诉权,保障行使诉权的的功能。
(二)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历史背景概述。
第一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至八十年代中期,法院未设立专门的立案机构,缺少统一标准,立、审、职不独立,且由于缺乏监督,为立案环节的黑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
第二阶段是1986—1996年,此阶段国内部分地区法院试行立案、审判、监督分立,但由于改革上不彻底,仍未斩断立案与审判之间的关联,起诉难问题依旧存在。
第三阶段是1996—2000年,该时期司法改革在全国积极展开,切断了立案、审判和执行间的利益线条,完善了监督体系,缓解了之前的问题。
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在这一阶段内,“立审分立”制度下的立案审查制度逐步完善,起诉条件逐步细化,立案工作被进一步专业、规范化。
这就是我国立案审查制的各个阶段。
二、立案审查制弊端和立案登记制优势(一)立案审查制度的弊端。
浅论司法公正【内容摘要】司法是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司法作为法治的构成要素,其基本功能是借助公共权力对各种法律争端做出最终的权威性解决。
司法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上。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过程,其价值蕴含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司法公正内涵的探讨、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试图找出一些解决方法,提高司法地位、树立司法权威,通过实现司法公正来真正实现中国民主化、法治化。
【关键词】:司法公正和谐社会司法体制改革现代司法理念一、司法公正的概述司法作为解决、裁判社会冲突或争议的活动。
司法公正,是指通过司法活动实现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是指法律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被司法机关准确地在裁判活动中加以贯彻和体现。
实际上就是一种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公平地分配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和利益的活动。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过程,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①]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法治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二、司法公正的内涵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的含义则包括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等。
[③]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
前者可以称为程序公正,后者可以称为实体公正。
它们共同构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
实体公正,是指司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行政实体法、民事实体法和刑事实体法的规定处理各种行政、民事或刑事案件。
就是说司法活动就诉讼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关系所做出的裁决或处理是公正的。
维护实体公正,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司法机关的天职。
陪审员制度的意义一、什么是陪审员制度陪审员制度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在审判过程中与法官共同负责审理案件。
陪审员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司法制度,旨在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民主性。
在中国,陪审员制度分为两种:一是陪审团制度,第二是人民陪审员制度。
陪审团由法院抽取经过筛选的群众组成,参与审理大案要案;人民陪审员则是由选民选举,参与民事、刑事案件的审判。
二、陪审员制度的意义陪审员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推进民主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障司法公正陪审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安排,可以减轻法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提高判决的公正度。
一般而言,法官不可能接触到案件的所有细节和情况,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判结果。
陪审员的参与,使得判决结果能够更全面、公正、合理地反映公众的意愿和社会的期望。
2. 提升司法效率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法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处理案件的难度和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而陪审员的参与,可以使得法官的审判更加高效,从而提升司法效率。
此外,陪审员还能够挑选出不必上庭的案件,从而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提高执行效率。
3. 推进民主司法陪审员的参与,使司法决策更加民主化。
在陪审团制度和人民陪审员制度下,选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民主参与权。
法律法规、社会风气、民族文化等都影响着他们审判的过程。
在选择陪审员的过程中,法院会特别关注妇女、青年、边远、民族等特殊群体的代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代表性。
三、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目前在我国,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还比较有限,目前主要适用于重大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但在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陪审员制度很有可能更新到各个领域。
四、陪审员制度的展望陪审员制度的实施,对于司法公正和民主司法的推进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不断完善陪审员制度,逐渐实现向民主司法的转变。
浅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意义[论文摘要]“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历史的产物,在中国法制史上划下了光辉的一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现今司法制度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它作为我国优良的司法传统,其司法为民的精髓既契合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又符合中国国情。
尤其它部分优秀的体制对现今司法审判制度仍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包括强调实体正义,注重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发挥它的司法功能。
[论文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为民实体正义调解“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是适应我国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环境的审判方式,在当时有效地发挥了司法作用。
当前探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意义具有重大价值。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概况“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于抗日民主政权时期,以在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同志命名,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制度。
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司法为民,走群众路线。
这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本质和精髓,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马锡五同志扎扎实实服务于边区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第二,“注重调解,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司法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断案”。
马锡五同志办案时,在坚决执行政府政策法令,又照顾群众的生活习惯及维护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解,善于通过群众中有威信的人物进行解释说服工作,为了群众又依靠群众;第三,深入实际,重证据、依法断案,以理服人。
法官判案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马锡五同志一直坚持重证据,轻口供,树立了良好的审判作风;第四,巡回审理、就地开庭、方便诉讼、简便利民。
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政策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特色之一,也为现今审判制度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服务于同一宗旨——司法便民。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局限性任何行之有效的制度都有其不可避免的诟病,所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今司法制度相比较仍有其局限性。
2010年第4期(总第79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a t i ve C ad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 wN o.42010(Sum N o.79)浅论民事司法运作中诉之利益的衡量张静(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济南250014)摘要:诉之利益的探讨,在于通过它建立了一种筛选机制,即当法条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或无直接依据时,法官需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变化。
以探求立法者出于今日所可能表示之意思。
一方面法官须在既定的法律规则框架之内寻求当事人所主张的权利依据;另一方面,法官又可在社会需求出现新的现实要求而现有的实体法出现权利空白时,在利益衡量基础上运用解释运动来扩充诉讼程序的张口。
因此,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利益衡量的标准和尺度十分关键。
关键词:诉之利益;尺度;利益衡量中图分类号:D F'/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4—0114一03诉之利益概念的确立,建立了一种筛选机制,使得社会当中发生的种种纠纷经过此种筛选后有选择地被纳入到公力救济的范围内,体现了裁判者运用自由裁量权在司法裁判供给这一问题上所进行的利益衡量。
在这种利益衡量中在既定的法律规则框架之内寻求当事人所主张的权利依据,以及在社会需求出现新的现实要求而现有的实体法出现权利空白时运用利益解释来扩充诉讼程序的张口。
因此,诉之利益的衡量成为我们在运用诉之利益中的重要一环,其利益衡量的标准、尺度以及遵循的原则就成为合理利用诉之利益,但是又防止滥用这一标准的关键所在。
一、诉之利益的衡量的含义I.诉之利益的衡量的含义。
关于利益衡量的含义,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杨仁寿先生做过这样的解说:“法官在阐释法律时,应摆脱逻辑的机械规则束缚,而探求立法者与制定法律时衡量各种利益所为之之取舍,设立法者本身对各种利益业已衡量,而加以取舍,则法之甚明,只有一种解释之可能性,自须尊重法条之文字,若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时,法官自需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以探求立法者出于今日所可能表示之意思,而加取舍,即利益衡量。
浅论“媒体审判”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摘要]目前在我国。
媒体影响力迅速扩大,但是它在行使舆论监督这一功能时,出现了错位越位的现象,对于政府行政和司法公正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平衡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就显得越加重要。
[关键词]媒体审判;舆论监督;司法公正所谓“媒体审判”是指一些新闻传媒在对法院未结案件的报道中,发表倾向性意见或带有明显暗示意味的言论,极力渲染一方当事人的观点,煽动社会公众的情绪,力图激起公众对某一方当事人的憎恨或同情,给法院审判造成强大舆论压力,导致某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理。
即新闻舆论超越司法程序。
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现象,也称舆论审判。
一、冲突实例案例一:“张金柱案”;被告人张金柱系公安人员,喝酒后驾车撞倒两个人,其中一人当场死亡,另一人被卡在汽车底部拖出三里之遥,其犯罪行为十分恶劣,犯罪后满不在乎的态度又实在令人憎恶。
针对这一案件,在法院尚未完全认清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在起诉前和审理中作了广泛报道,连被卡在车底拖走的被害人拍打车门、被告人在车上肯定应该知道车下有人的情节都作了认定,可谓“皆日可杀”,形成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法院后来对其判处死刑。
后来,湖南省高院在二审中排除新闻舆论的干扰,认为被告行为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不相符,应定交通肇事罪,因犯罪情节恶劣,以此罪的最高法定刑15年量刑。
在这起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审判”对司法产生的巨大的舆论压力,导致案件判决背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丧失司法的独立性。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由于新闻媒体的过度干预,严重侵犯了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最终影响判决结果,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案例二:“刘涌案”被公认为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一次漂亮战役。
一个长期通过打砸砍杀等暴力手段聚敛钱财的黑社会(性质)老大,不但是一个企业集团的董事长,竟然还是人大代表、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其为首的犯罪团伙为害社会,情节恶劣。
司法倡导者:公众参与司法的意义与作用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中,司法系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维护着法治的基石,保护着公民的权益,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司法体系的公正与效力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司法的公正性以及人民的信任度,公众的参与在司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司法倡导者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司法,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意义与作用。
首先,公众参与司法有助于增加透明度和公正性。
司法系统中的许多决策和判决直接影响着广大公众的权益和生活。
当公众能够参与其中并了解司法的运作方式,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司法过程,并且对司法机构的决策持有更高的信任度。
这将有助于减少不公正判决和司法腐败的发生,并提高整体司法制度的公正性。
其次,公众参与司法可以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司法倡导者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促使公众更加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当公众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时,他们将能更好地遵守法律规定,并更好地与司法机构合作。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法治水平,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三,公众参与司法可以促进司法的改革与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司法系统的不满意或对司法判决的质疑是常见的。
而公众参与司法可以提供一个反馈机制,使得人们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帮助司法体系修复漏洞和弊端。
司法倡导者可以组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司法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最后,公众参与司法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民主和开放的司法文化。
司法体系的工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人民应该拥有参与其中的权力和机会。
当公众能够投入到司法过程中,他们将会感受到司法的正义和权威,并对其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这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为原则的社会文化,为司法的独立性和威信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司法对于维护司法的公正性、提高法治观念、推动司法改革和建立司法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浅论民事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
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①公开审判制度作为我国民事诉讼
中的一项原则性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确立起来。
中国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
过程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审理前3天公告当事人的姓名、
案由、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开庭审理时,除法律规定的外,允许群众旁听法院民事案件的审
理活动(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
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
法院的审判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和公开。要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关键是要贯彻公开审判
制度。实行公共审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公开审判制度,能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保证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把法院审理
民事案件的活动与过程至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官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
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②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
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作为
国家主人的人民当然享有对司法工作了解和监督的权利。这种了解和监督表现在人民不仅有
权对代表人民行使司法权的审判组织集体进行监督,也有权对每一名审判人员进行监督,同
时对所有证据都有监督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也是这
样才能真正达到以权利监督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
二、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有利于法官依法办案,预防和清除司法腐败。
在审判机关预防腐败,首先必须走出一个误区:即把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混为一谈。不
能认为只有裁判不公的案件背后才隐藏有腐败现象。其实,某些裁判正确的案件中也可能存
在腐败问题。有不少案件,往往是案件一进门,双方都找人。个别审判人员凭借经验在对案
件如何处理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后,接受可能胜诉一方当事人的吃请,贿赂等。而当事人如果
实现诉讼目的,一般也不会举报、反映。因此,在审判机关内预防腐败不能仅盯住问题案件,
而应着眼于全部案件。司法腐败现象的大量出现,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
中的形象,而且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司法腐败已经到
了非除不可的地步。
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是预防司法腐败的最有效方法。当前,除坚持做到“开庭、举证、
质证、辩论、说理、裁判”等六公开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公开行使审判权的范围。如对申诉
复查案件、减刑假释案件、执行异议案件等实行公开听证。③这样的公开审判制度严格规定
①
曹清石、邓力强:《民事法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228页。
②
《新编民事实用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诉讼篇2—54页。
③
韩红俊:《民事公开审判》,《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3页。
了审判活动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效的制度、监督机制,从而能在根本上堵塞了腐败现象产
生的根源,使其失去生存的环境。
三、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有利于提高审判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责任感。
过去由于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实行民主集中制且秘密进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有些审判人员不负责任、随大流的现象,审判长和院长拍板定案的现象,而彻底的公开审判
要求每一位合议庭成员或审判委员会委员都要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评判意见,而对案件的评判
又是一项对审判人员各方面能力综合考察的工作,“怕出丑”、“怕露馅”的心理必然促使其
努力提高审判能力,执法水平,增强责任感。
四、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有利于对人民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
法制宣传是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敢于同违法犯罪分
子作斗争,从而预防犯罪,减少纠纷,促进安定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开审判,是人民法
院进行法制宣传的途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涉及国家机密,个人稳私,未成年人犯罪外,一律公开进行。对能够依法公开审判的案件,
做到一律公开审判,并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就地就审就查,扩大公开审判的社会效果。同时,
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介,也是开展法制宣传工作的有效媒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官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
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④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起到积极的社
会舆论的效果,但也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对庭审活动有负面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作了
一些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101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人民法院对
哄闹、冲击法庭、污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公开审判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一项宪法原则。黑格尔
指出:“法律应予公布是属于主观意识的权利,同样,法律在特殊事件中的视线,即外部手
续的历程以及法律理由等等也应有理由使人获悉,因为这种历程是在自在地在历史上普遍有
效的,又因为个别事件就其特殊内容来说诚然只涉及到当事人的利益,但其普遍内容即其中
的法和它的裁判是与一切人有利害关系的。这就是审判公开原则。”⑤
实行公开审判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裁判结论的公正,将审判活动暴露与社会之中,
使社会公众根据社会公德之共识,对审判做出社会评价,进而让审判人员有一种职业道德自
我约束机制,从最大限度上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性。⑥为了体现司法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要求,
我们应当努力完善现有的审判体制,努力构建一种先进的、民主的体制,从而保障审判的彻
底公开、实质公开。
历史系04级基地班
徐迟 0447009
④
《新编民事实用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诉讼篇2—54页。
⑤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3页。
⑥
邓辉辉:《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