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国泰君安一.流动性陷阱1.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接近零利率),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由于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2.什么造成流动性陷阱整个宏观经济陷入萧条之中,需求不足,居民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零利率。
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仍旧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仍旧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使得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好的货币,也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央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储蓄起来,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造成货币政策失效。
另一方面,当市场利率降至很低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
同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当利息收入太低时,几乎每个人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3.流动性陷阱对经济、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对债券市场而言,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
而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二.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1.3轮EQE过后,美国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银行惜贷、企业投资意愿低、居民消费谨慎、市场风险厌恶情绪高,短端利率降到0.1%左右,而长端利率难以下降,出现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美联储为加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减少产出缺口而推出QE。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概念源自经济学家JohnMaynardKeynes的著名论文《投资与利率》,指的是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经济体内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但是实际需求仍旧没有增加,货币不断地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投资或者消费,或者被投资或者消费的速度比预期要低,进而导致经济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状态。
二、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1、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住房市场的繁荣导致投机者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价格急剧上涨,而各家金融机构也因此增加了注入的资金,压低金融利率,让贷款条件变得越来越宽松,投机者借入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者也纷纷乘机抛售资产。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利率越来越低,经济增长也没有看到明显的提升,这就造成了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由于银行只把钱以低利率的方式放贷,投资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钱币供给量大,但是实际的投资却没有明显上升,从而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2、日本1990年经济危机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原因在于日本大量发行了货币,而国家产业和用途却没有很好地把这些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因此这些货币便处于闲置状态,日本政府和银行为了刺激经济便大量发行了有关新货币,但使用效果却很差,因为日本的利率已经处于很低的水平,没有什么额外的利率可再降低,而日本却还发行了新货币,虽然货币供给量大,但是投资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激活,引发了经济的明显下滑,因此也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三、解决流动性陷阱的措施1、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为了解决流动性陷阱,政府首先应该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比如减税等,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状态,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货币可以用来实际购买物品,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
2、降低利率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的状态,降低利率可以使投资者有更大的信心去投资,从而有效地把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让货币发挥最大的作用。
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日本是首个陷入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和长期通缩的主要工业国。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国的名义利率接近零而物价仍然下降,货币当局已经无法再通过货币政策以提振投资需求,使经济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即需求下降导致生产萎缩,生产萎缩致使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再导致投资消费需求不振。
同时,物价下跌导致实际债务上升,通缩预期又导致消费推迟,对经济造成额外打击。
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曾持续减息以期提振经济,却在90年代陷入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在99年下降至零,但物价进入通货紧缩状态,日本央行此时已无法通过减息降低实际利率,经济陷入十余年的长期低迷,失业率持续上行。
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持续低迷可以从信贷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来解释。
需求方面因素与美国现状非常相似,首先,资产泡沫破灭是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的直接原因。
由于对未来经济的过度乐观,日本80年对房地产及股市过度投资。
而随着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的破灭,日本家庭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
至2000年土地价格从1991年的高位下降了35%,商用土地价格跌幅超过50%。
股市在92年年中时已较89年底暴跌60%,此后资产价格的长期不振也抑制了其投资于房市和股市的意愿。
此外,对实体经济的过度投资亦导致泡沫破灭后的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带动企业投资显著萎缩。
尽管在97年和2000年产能利用率有所反弹,但主要是由外部需求带动,由于日本内需依然低迷,产能利用率仍远低于90年代初的高位。
过度投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消化,直接导致企业投资及贷款需求不振。
第二,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是投资需求疲软的长期性因素。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日本老龄人口赡养比例从80年代末起大幅度上升,至2025年将达到目的50%。
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工作人口的萎缩,那么即便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单位资本对应的劳动力也在下滑,直接造成了预期资本回报率下降,并抑制了投资意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案
例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日本政府承诺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竞争力大幅衰退。
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曾持续减息,以期提振经济。
却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流动性陷阱。
名义利率在1999年下降至零,物价进入通缩状态。
日本央行此时已无法通过减息降低实际利率,经济进入20年的长期低迷,失业率持续上升。
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日本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它已经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
”。
日本经济与“流动性陷阱”
尹玉梅;刘洪仓
【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尹玉梅;刘洪仓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31.344
【相关文献】
1.日本经济发展新途径的尝试——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经济走向简析 [J], 胡令远
2.再论我国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T型流动性陷阱假说 [J], 朱富强;瞿建波
3.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与启示
——剖析日本经济低迷之谜 [J], 宋慧中;别曼
4.通货紧缩与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经济与股市及对中国的启迪 [J], 谢百三
5.从战后日本经济波动解读日本经济体制的变迁 [J], 平力群;刘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动性过剩的案例:日本的零利率政策分析日本曾经创造了一个神话。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几乎达到年均9%的发展速度;但从1974、1975年以后进入一个转折点,这个阶段基本上是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维持年均4%的经济发展速度;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日本的年均发展速度降至1%左右。
但是从8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段所谓的泡沫经济,其主要表象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增长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出口拉动所贡献。
随着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保护主义的抵制。
因此,日本在80年代中期不得不开始逐渐把日本的企业部分转移,比如汽车产业。
由于日本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冲击,美国就要求,或者逼着日本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生产放在美国,这样就可以给美国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减少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除了国际上的保护主义,还有汇率因素导致了“日本病”。
1985年的“广场协议”,使日元在很短的时间大幅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急剧下降。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速度骤降,日本政府当时就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年年增发国债,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几乎无法运用财政杠杆调节经济。
为了防止景气进一步恶化,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
2000年8月,日本经济出现了暂短的复苏,日本银行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
2001年,日本经济又重新跌入低谷。
2001年3月,日本银行开始将金融调节的主要目标从调节短期利率转向“融资量目标”,同时再次恢复实际上的零利率政策。
2006年7月14日,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政策决策会议全票通过解除实施了5年零4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并将短期利率(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诱导目标从零调高至0.25%,同时将央行再贴现率从0.1%调高至0.4%。
日本为避免再陷流动性陷阱已投鼠忌器作者:暂无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6年第6期4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投资者在大感意外之余,对日本央行的政策以及日元的走势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文/王石山4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维持现有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变,继续对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维持-0.1%的存款利率,同时维持每年80万亿日元的基础货币投放速度,并且调降了2016至2017财年的通胀和经济增长预期。
这一举措,让已经习惯了日本央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感到大为吃惊,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此次日本央行会将负利率延伸至借贷领域,同时会扩大股票ETF的购买。
尽管日本央行维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不变,但还是低于市场的预期,在此消息公布之后,日元汇率快速拉升,消息公布之时,盘中即暴涨超2%,日经指数大跌超4%。
两天内,美元/日元直接从111下跌至106,创2014年10月以来最低,日元升值近6%。
而从2016年初至今,美元/日元则共贬值近10%。
“安倍经济学”已黔驴技穷?面对日本不断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元却一路走强,这个现象确实也颇有意思。
毕竟对于深陷通缩泥潭的日本而言,为了刺激经济无所不用其极,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转型三大重拳齐出。
而对于安倍政府,偏爱货币政策这个工具,自2012年年底实施“安倍经济学”之后,将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谓发挥到极致了。
在安倍新政实施初期,政府确实尝到了不少甜头,美元/日元汇率在安倍政府的预期引导下,大幅度贬值,从2012年年底的不到80,贬值至2014年年底的120,核心通胀率也从2012年年底的-0.2%上升至2014年年中的3.4%。
然而,在实施了连续多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后,货币政策效用递减的魔咒开始显现。
美元/日元在快速贬值至120上方之后,不能再持续贬值,尤其是在日本央行宣布没有进一步宽松之后,已经习惯了日本央行进一步宽松的市场便开始不买单,日元又以加速度反弹升值。
案例八:固定汇率以迷离流动性陷阱在20世纪30年代漫长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名义利率达到了零,美国处于经济学家们称之为流动性陷阱的状况中。
在第13章中我们知道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在易物的方便性方面独一无二。
流动性陷阱之所以称为陷阱是因为一旦一国的名义利率降到了零,中央银行就不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即增加经济的流动性)而进一步降低利率。
为什么?如果利率为负,那么人们将在货币和债券之间严格偏好货币,那么债券将过度供给。
尽管零利率会使得借款者高兴,因为他们可以免费的借款,但是宏观经济的制定者却会非常担忧,因为他们陷入了一个不能用传统的货币扩张手段来调节经济的状况。
但是,正如本案例分析说明的,政府可以通过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一个充分贬值的水平以避免流动性陷阱的发生。
经济学家认为,流动性陷阱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明显地陷入这种陷阱。
尽管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一再地降低利率,但日本的经济停滞还是持续了十年以上。
截至1999年,该国的短期利率实际上达到了零。
例如,2001年11月,日本银行报告说隔夜拆借利率仅仅为0.004%。
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而发展迟缓时,通过考虑当国内利率R=0时的利率平价条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即出或汇率没有影响,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处于陷阱中”。
在流动性陷阱问题中,我们早先的假设——预期汇率固定在E e是很关键的。
假设中央银行能够令人置信的允诺永久性的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当货币当期供给增加时,E e也会同时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AA曲线会向右移动,同时也会向上移动,这样,产出将会增加货币将贬值。
但是日本的观察家争论说,日本的官员非常害怕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正如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中央银行一样),以至于市场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让货币永久性贬值的允诺。
相反,他们怀疑政府有意在未来重新恢复日元的升值,以至把所有的货币扩张都视为临时性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拉斯·E.O·斯文森(Ears E.O.Svensson)提出了一个很可能能够使得日本经济跳出陷阱的方法,他建议日本将汇率钉住一个贬值的水平,这样就能够更直接地控制市场预期。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流动性陷阱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
在正常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
人们会试图用持有的多余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
在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中,人们确信目前的债券价格过高、以后可能下跌,利率也相应太低、今后还会升高。
人们因此认为,现在购买债券无疑会造成资本损失,还是应该选择持有现金。
其结果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是闲置持币余额上升,而对利率没有产生影响……。
流动性陷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
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更不能增加经济中的产出。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的确具备了“流动性陷阱”的一些特征。
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随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率,2001年底日本的净资产为2 907.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减少了56.2万亿日元,以至于有人感叹这是“失去的十年”。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政府想方设法刺激经济的复苏,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日本的中央银行连续下调利率,1995年日本的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到1%的水平,1998年下降到0.37%,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甚至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但是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复苏。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虽然日本银行不断地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并没有刺激经济中的投资,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只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没有进入到经济循环中,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的景气,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银行不愿意向企业发放贷款。
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如果银行不愿发放贷款,相当多的企业就难以生存发展。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
流动性陷阱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
在正常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
人们会试图用持有的多余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
在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中,人们确信目前的债券价格过高、以后可能下跌,利率也相应太低、今后还会升高。
人们因此认为,现在购买债券无疑会造成资本损失,还是应该选择持有现金。
其结果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是闲置持币余额上升,而对利率没有产生影响……。
流动性陷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
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更不能增加经济中的产出。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的确具备了“流动性陷阱”的一些特征。
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随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率,2001年底日本的净资产为2 907.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减少了56.2万亿日元,以至于有人感叹这是“失去的十年”。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政府想方设法刺激经济的复苏,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日本的中央银行连续下调利率,1995年日本的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到1%的水平,1998年下降到0.37%,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甚至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但是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复苏。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虽然日本银行不断地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并没有刺激经济中的投资,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只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没有进入到经济循环中,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的景气,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银行不愿意向企业发放贷款。
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如果银行不愿发放贷款,相当多的企业就难以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倾向于增加存款准备金,从而把大量的货币滞留在银行系统内部。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货币乘数下降,虽然日本银行不断增加基础货币,但是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并不能相应扩张,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在日本案例出现之前,流动性陷阱被认为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设想,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1994 年,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的经济学教科书《宏观经济学》第6 版出版。
在这本书中,他们是这样写的:“凯恩斯自己也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流动性陷阱)。
在60 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也不知道。
”日本明显地符合流动性陷阱的绝大多数经济特征。
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在内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证实了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日本现在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0.02%,1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从1990 年9 月开始已经由8.7%下降为1.8%,而一些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仅为0.055%。
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存在问题的银行体系是否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必要前提条件?克鲁格曼(1998)认为,即使银行系统运行良好,流动性陷阱也可能出现。
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基础货币量的增加不会导致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因为:第一,公众将大量持有现金,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第二,大量现金将转化为储备;第三,银行将增加作为基础货币的准备金,而减少贷款。
所有这些的发生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体系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