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陷阱1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1、GDP和GN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3、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4、凯恩斯陷阱: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劵,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
5、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账富的心理倾向。
6、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7、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8、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9、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0、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平衡妨碍政府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利率效应: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13、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1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15、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糟糕的决策常常可以追溯到做决策的方式——没有搞清楚界定可行方案,没有收集恰当的信息,没有准确地衡量成本和收益。
但是,有时候错误不在于决策过程,而在于决策者的想法。
大脑思考的方式能够阻碍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约翰·哈蒙德、拉尔夫·基尼和霍华德·莱法研究了8种最有可能影响商业决策的心理陷阱:1.锚定陷阱(anchoring trap)使人们给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以不相称的权重;2.现状陷阱(status-quo trap)使人们即使有更好的选择也倾向于维持现状;3.沉默成本陷阱(sunk-cost trap)使人们容易重复过去的错误;4.证实性陷阱(conforming-evidence trap)导致人们去寻找可以支持现有偏好的信息,而忽视反面的信息;5.框定陷阱:如果人们不恰当地阐述了某个问题,影响了整个决策过程,则为框定陷阱(framing trap);6.过分自信陷阱(overconfidence trap)让人们高估预测的准确性;7.谨慎陷阱(prudence trap)使人们在估计不确定性事件时过分小心;8.可回忆陷阱(recallability trap)使人们给最近发生的、鲜活的事件以过多的权重。
避免这些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警觉,预先提防就可以预先准备。
但是管理者也可以采取其他简单的方法来让自己和组织避免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误。
——摘编自约翰·S·哈蒙德、拉尔夫·L·基尼、霍华德·莱法《决策中的隐蔽陷阱》一文一、决策中的陷阱糟糕的决策往往可以追溯到决策方式的错误上——没有准备好备选方案,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没有权衡成本和收益等等。
可是,有些时候管理者明明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步骤,却还是犯下了严重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有时毛病并不出在决策过程上,而是出在决策者的思维上。
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永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商品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均衡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储蓄函数:储蓄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自主投资:利率为0时的投资量引致投资: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化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有效需求: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短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到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与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投资抵免税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以从他们的所得税中扣除其投资总值得一定百分比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机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动机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太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可能再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凯恩斯陷阱”狭义的货币供给: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额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个人和企业所持有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也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IS-LM模型是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中国掉到“凯恩斯陷阱”里了
李明华
【期刊名称】《环渤海经济瞭望》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1996年5月以来,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存款利率累计下调4
23个百分点,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贷款利率累计下调517个百分点,达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按降息后一个年度计算,五次降息可减轻企业利息负担2400多亿元。
但连续降息并没有...
【总页数】1页(P24-24)
【作者】李明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3
【相关文献】
1.谁掉到了井里? [J], 曾艳兵
2.从"云"里掉到"雾"里——"云计算"和"雾计算" [J], 张臣雄;
3.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与央行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J], 姚文宽
4.王府井,会掉到“井”里吗?——从上海华联集团的连锁经营想到的 [J], 安刚
5.摩尔根又掉到井里去了 [J], 史梯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凯恩斯在《通论》中论述有效需求的决定时,提出了流动偏好学说。
认为流动偏好是影响有效需求变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但是,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在解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时,曲解了凯恩斯的理论,错误地推论出流动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忽视了凯恩斯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论述,得出了重视财政政策的结论。
根据莱荣霍夫德的看法,造成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这一错误的关键原因在于,凯恩斯学派的四物品经济模型是建立在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1.四物品经济模型。
为了比较凯恩斯经济模型与凯恩斯学派经济模型,莱荣霍夫德先例举了五种物品:消费品、资本品、货币、政府债券(或公债)和劳动。
莱荣霍夫德指出,凯恩斯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个重要差异就在于,把这五种物品归类为四物品经济模型时,各自归类所依据的标准和建立的经济模型是不同的。
在凯恩斯学派的四种物品经济模型(或称标准模型)中,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单纯以总量生产函数来决定产品和产量,所以将消费品和投资品合并为一类物品,统称为商品。
标准模型所包含的四种物品是商品、公债、货币和劳动。
莱荣霍夫德认为,在凯恩斯的经济模型中,消费品是作为单独一类物品,而资本品与公债(包括股权资产)被合并为一类物品,称为非货币资产。
莱荣霍夫德认为,这种划分和归类的理由在于,公债和资本品都与预期收益流量有关,可以用同一利率(长期利率)来计算它们的现值。
此外,非货币资产是一种长期资产,它们与货币和消费品这些短期因素决定的资产是有区别。
根据这一归类,凯恩斯经济模型中所包含的四种物品是消费品、货币、非货币资产和劳动。
1是在《货币论》(1930年)还是在《通论》中。
凯恩斯都是主张将消费品和投资品区别开来的.凯恩斯学派所建立的标准模型无疑是违背了凯恩斯的原意。
(2)“单一商品模型”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排斥了相对价格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依照莱荣霍夫德的分析,在凯恩斯经济学中,相对价格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资本品和劳动之间的相对价格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
试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
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
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2)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1、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
主要有: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β)。
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
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
(2)乘数理论揭示了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3)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②如果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不是相互独立,会限制乘数作用。
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
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
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
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
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
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
货币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1(Y)+L2(r)=m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 (一)从支出角度看 I C GDP += (二)从收入角度看 S C GDP +=(三)储蓄和投资恒等式 S I S C I C =⇒+=+ 二、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一)从支出角度看 G I C GDP ++= (二)从收入角度看 r T T S C GDP +++= (三)政府预算盈余(赤字)r T G T BS --=(四)三部门的国民收入恒等式BS S I T G T BS T T S C G I C rr+=⇒⎩⎨⎧--=-++=++ 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一)从支出角度看 ()M X G I C GDP -+++= (二)从收入的角度看 r r K T T S C GDP +-++= (三)四部门购民收入恒等式()nx K BS S I M X nx T G T BS K T T S C M X G I C r rr r -++=⇒⎪⎩⎪⎨⎧-=--=+-++=-+++ 四、名义GDP 与实际GDP(一)名义GDP 用当年价格来计算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i i ti t qp nGDP 1(二)实际GDP 用可比价格来计算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i i ti qp rGDP 1(三) 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关系实际GDP=名义GDP ÷GDP 的折算指数;折算指数:∑∑===ni i ti ni i tit qp qp r GDPdeflato101一、相对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
(一)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1.消费习惯——” 棘轮效应”2.周围消费水平——” 示范效应” (二)棘轮效应 长期和短期消费函数的不同yc y c l s ββα=+=在一个经济周期(衰退、萧条、复苏、繁荣)波动内,实际收入也会随着下降或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受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降低。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习题一、名词解释1.资本边际效率2.自主投资3.加速原理4.投资边际效率5.IS曲线6.LM曲线7.流动性偏好8.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9.货币供给10.IS—LM模型11.谨慎动机12.投资13.古典区域14. 货币的交易需求15.货币的预防性需求16.货币的投机需求17.凯恩斯区域18.产品市场均衡19.货币市场均衡二、选择题1.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函数决定( )。
A.名义利率B.实际利率C.价格水平D.消费水平2.若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企业投资( )。
A.过多B.过少C.正好D.都不对3.根据托宾的“q”说,当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新建企业的成本,则( )。
A.新建企业更合算B.购买旧企业更合算C.两者都一样D.无法确定4.( ),LM曲线向右移动。
A.名义利率下降B.总产量增加C.货币需求增加D.货币供给增加5.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右下方的组合表示( )。
A.产品供大于求、货币供大于求B.产品供大于求、货币求大于供C.产品求大于供、货币供大于求D.产品求大于供、货币求大于供6.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C.减少货币供给量D.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7.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8.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9.IS曲线表示( )。
A.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B.产品市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C.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D.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10.以下关于IS曲线斜率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经济学习题1一(20分),1,某消费者拥有货币收入180元,他想用这些收入购买商品A 和商品B,商品A 和商品B 的价格分别是2元和六元,在其效用函数为:U=AB 时,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应该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是多少?总效用是多少?2,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试图使自身的效用最大,请结合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答: 1, 消费者的预算方程式为: 18062=+B A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函数分别为:B MU A =, A MU B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需满足的条件是: 62==A B MU MU B A根据这一条件,可知在效用最大化时, B A 3=代入预算方程式中,可得: 1545==B A ,总效用为: 6751545=⨯=U2,消费者要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需要不断地在预算线上对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做出调整,这就需要分析预算线同无差异曲线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情况。
然后由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得出均衡条件。
(省略分析三种情况和图)二(15)已知生产函数225.05.02),(K L KL K L f Q --==,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10=K 。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各自达到最大值时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3,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的产量曲线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在第II 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答:1,把10=K 代入生产函数可得总产量505.0202--=L L TP L ;L L L TP AP L L 505.020--==;L dLdTP MP L L -==20 2,当020=-=L MP L ,即20=L 时,总产量最大。
当L L AP MP =时,平均产量L AP 最大,代入有关参数可得L LL -=-20505.0-20,求解可得10=L 。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资本投资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存款创造乘数凯恩斯交叉图IS曲线LM曲线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凯恩斯陷阱2.什么是IS-LM模型?3.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方倾向?5.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均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6.作图说明收入和利率组合位于IS曲线左下方时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
7.试用图形说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与IS-LM模型的异同?8.作图推导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并说明IS曲线的性质。
9.作图推导LM曲线,并说明LM曲线的性质。
10.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醒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
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11.假定每年通胀率是4%,上题中回收的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这些项目仍然值12得投资吗?12.若货币交易需求为Y .20L 1=,货币投机需求为r 5002000L 2-=。
(1)写出货币需求函数。
(2)当收入为10000,货币供给为2500时,均衡利率是多少?(注: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O.8Y ,投资I=150-6r ,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 (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 和LM 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14.假定:(1)消费函数0.8Y,+50=C 投资函数为;(2)消费函数为,0.8Y +50=C 投资函数;(3)消费函数,0.75Y +50=C 投资函数为10r -100=I (价格水平不变)。
(a )求(1)(2)(3)IS 曲线;(b )比较(1)(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为敏感时,IS 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c )比较(2)(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 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庇古效应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
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
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
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
2.凯恩斯效应所谓凯恩斯效应亦称利息率效应是指通过在公债管理上调整公债的利息率和影响其供求状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抑制性影响。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支出(投资)I增加-产出Y 增加。
在IS-LM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价格变化对金融市场有影响。
出于金融市场平衡的条件{{{2}}}(M/P 是实际货币供应,L是整个经济对于货币的需求)价格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小。
这导致在金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提高。
由此经济参加人愿意出售证卷。
在证券交易所上产生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它导致私人净投资的降低。
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由此可见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的作用一样。
3.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
它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加速原理: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原始存款是存款货币创造的基础。
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提现率: 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