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25 KB
- 文档页数:1
化脓性脑膜炎(一)概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PM)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系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部分患儿病变累及脑实质。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5岁以下儿童多见,婴儿期是患病的高峰期。
(二)致病菌和入侵途径多种化脓性细菌可引起本病,致病菌类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0-2个月患儿以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3月-3岁患几以流感者血杆菌感染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
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1.血行感染最常见。
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婴幼儿中耳炎常诱发化脓性脑膜炎,其次是乳突炎。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严重头部外伤或伴有复合性颅骨骨折所致的脑脊液鼻漏,脑脊膜膨出破损,椎管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多为急性起病,患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全身感染或菌血症,可出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皮疹等;小婴儿表现为拒食、嗜睡、易激惹等。
3.神经系统表现(1)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最常见,其他Kerigsign 和布氏征阳性,婴儿可表现为举颈啼哭。
(2)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增高、心动过缓;婴儿可出现前囟增大、隆起、张力增高,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等;严重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脑疝体征。
颅内高压久时可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3)惊厥:发生率20%-30%,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发生惊厥的原因有脑实质炎症、梗死或电解质紊乱。
(4)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
(5)局灶体征:可出现脑神经受累的症状。
4.新生儿及3个月内婴儿化脑表现(1)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2)颅内压增高可不明显(前囟和颅缝的缓冲作用):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
脑脓肿治疗,抗生素的应用
……
抗生素的应用使脑脓肿的病死率由61%降到30%一40%。
早期应用可防止脑炎转化为脓肿,出现症状小于一周比大于一周的病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效果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疗程、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及药物在脓肿中的浓度等。
脓肿穿刺液培养出结果前,应选择性应用抗生素。
鼻源性脓肿主要为羧酶性链球菌,它对青霉素敏感但对甲硝唑耐药。
耳源性脑脓肿通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早期青霉素、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是必需的。
万古霉素加第三代头抱菌素对先心病的患儿有效。
由于耐青霉素的厌氧菌在脑脓肿中占主导地位,故用药应考虑到对病原有效而又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甲硝唑、羧噻吩青霉素(替卡西林)伍用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亚胺硫霉素(泰能)、新青霉素、磺胺增效剂等。
应谨慎使用泰能,因为大剂量会导致惊厥发作。
应用青霉素时应与甲硝唑合用。
近年来头孢噻肟和优力新(舒巴坦和氨节青霉素联合制剂)联合应用或头孢噻肟和甲硝唑联用已被广泛采用。
抗生素治疗脑脓肿通常需大剂量静脉输入4-6周,继而口服抗生素2-6个月,治疗期间CT扫描至少每周一次,治疗不连续后改
为每月一次。
经CT动态观察,脑脓肿体积缩小需2-8周,脓腔消失需3-6个月,病灶完全消失需8个月以上(增强扫描)。
在多数病例,因为影像学脓肿消退所需时间远较抗感染疗程长,所以CT增强后残留对比强化不应作为需要额外治疗的指标。
应注意的是对比增强的加重通常见于停激素的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脓肿的再长。
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脑脓肿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炎药物:有助于减轻脑脓肿患者的症状,并控制炎症的发展。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脑组织的水肿情况。
•镇痛药:用于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
2. 外科手术
•脓肿引流术:对于较大的脑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引流脓液,并清除感染灶。
•开颅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来清除脓肿。
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用于那些手术无法完全清除脓肿的患者,以确保脓肿不会再次复发。
4.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合理补充营养等。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脑脓肿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是关键。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避免劳累和感染,有助于快速康复。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了解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
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经常面临着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选择的困扰,究竟哪种用药途径治疗效果更好呢?本文就将就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进行比较。
我们来看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常见症状和危害。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暴力性打击后引起的颅内结构和功能损伤,这种损伤不仅可能导致大脑损伤,还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起脑脓肿、脑膜炎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方法。
而在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抗生素的用药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抗生素用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脑室内给药。
接下来我们将比较这三种用药途径的治疗效果。
首先是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为常见的用药途径,它简单方便,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管理。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吸收速度和率不够稳定,特别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受到内环境影响,口服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因而可能影响到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而言,口服给药的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到疗效的达成。
其次是静脉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是指将抗生素溶液注入病人的静脉中,通过血液循环迅速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其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很高。
这种用药途径可以迅速提高抗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更容易达到治疗剂量,是应急情况下的首选途径。
静脉注射给药也有缺点,如易引起局部静脉炎、渗出和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是脑室内给药。
脑室内给药是直接将抗生素通过脑室引流管或脑室穿刺引流注入患者的脑室内,使药物在脑脊液中浓度迅速升高,对脑内感染病灶起到直接杀菌和抗炎作用。
颅内感染治疗方案颅内感染治疗方案引言颅内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颅腔和脑组织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颅内感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执行在颅内感染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颅内感染的常用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内容。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在颅内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复制,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喷他必利等。
抗生素治疗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在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时,应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药物的选择,尽量使用高效抗生素。
- 治疗开始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种类。
- 抗生素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4周,治疗期间应坚持按时、按量用药,避免漏药或过量用药。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颅内感染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能够清除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减少病原体的负荷,并且可以通过打开颅骨减轻脑脊液的积聚,降低颅内压力,改善颅内环境。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脑脓肿引流术:对于出现脓肿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排脓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引流术和经皮穿刺引流术。
- 颅内感染灌注治疗:通过颅内灌注冲洗,将抗生素溶液直接注入脑室或脑组织,以达到高浓度抗生素的目的。
- 颅内引流术:对于伴有脑积水的患者,可以通过颅内引流管将多余的脑脊液引流出来,降低颅内压力。
辅助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颅内感染的治疗还需辅助其他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常见的辅助治疗包括:-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颅内循环,减少颅内压力。
-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
- 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液或胃肠道喂养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结论颅内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
脑脓肿护理常规一、定义: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
由于脑组织直接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
二、症状体征:(一)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脑膜刺激征等,周围血象显示中性白细胞增多。
(二)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在急性脑炎阶段急剧出现,然而多数在脓肿形成后出现,此时头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头痛剧烈时伴呕吐、脉缓、血压升高以及眼底水肿等。
(三)局灶性症状:根据脑脓肿所在部位的不同而出现各种相应脑受压的症状,如颞叶脓肿常有感觉性或命名性失语、对侧偏盲及轻度偏瘫等。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由颅内感染所致。
(二)颅内压调节能力障碍与颅内体液容积失调有关。
(三)急性疼痛:短时间内的严重疼痛。
(四)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四、护理措施:(一)注意观察病人神志,雕孔、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及时通如医生。
(二)若脑脓肿形成,颅内压增高进展较迅速,呕吐频繁、反应迟钝。
(三)脑脓肿为颅内化脓性感染疾病,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开颅术后应住在单独的隔离间。
(四)术后有引流的病人,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菌素。
(六)体温高热时给于降温处理,并定时监测体温,做好记录。
(七)脑脓肿常有全身感染症状,病人多体质虚弱、营养状况差,护理上应该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
五、健康宣教:(一)加强体育银炼,使病人体质尽快恢复,(二)增加营养,营养状况,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三)注意体温变化,每日定时测量,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感染。
(四)防止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如经常有轻度头痛,应来院复诊。
(五)按时服药。
头孢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领域有哪些?一、耳鼻喉科领域头孢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除了在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外,在耳鼻喉科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头孢可以用于治疗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对于这些疾病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感染均有效。
头孢在抗耳鼻喉感染中的应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和繁殖。
二、皮肤科领域头孢在皮肤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皮肤科的感染性疾病往往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头孢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增殖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效果。
头孢对于青少年痤疮、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等皮肤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神经内科领域在神经内科领域,头孢主要用于治疗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严重感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由细菌感染引起,而头孢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效果。
头孢对于脑膜炎球菌、脑脓肿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四、泌尿科领域头孢在泌尿科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常由细菌引起,头孢可以通过抗菌活性进入尿液及前列腺,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头孢对于常见的尿路感染病原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五、儿科领域头孢在儿科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头孢作为一种儿童常用的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
头孢对儿童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综上所述,头孢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领域有耳鼻喉科、皮肤科、神经内科、泌尿科和儿科等。
这些领域中的感染性疾病往往由于细菌感染引起,而头孢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通过抗菌活性发挥杀菌作用,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选择。
然而,使用头孢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合理使用和避免滥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头孢的应用将在医学领域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希望。
青霉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引言: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青霉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在神经系统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霉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
一、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是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步骤,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二、青霉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1. 脑膜炎的治疗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感染,常常由细菌引起。
青霉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抑制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的生长。
临床研究表明,青霉素治疗脑膜炎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2. 脑脓肿的治疗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常常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有效地抑制引起脑脓肿的细菌的生长。
临床研究发现,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情恶化和手术治疗的需要。
3. 脑脊髓炎的治疗脑脊髓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常由细菌引起。
青霉素能够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抑制引起脑脊髓炎的细菌的生长。
临床研究显示,青霉素治疗脑脊髓炎的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青霉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效果评估1. 临床疗效评估临床疗效评估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针对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疗效评估主要包括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病原学转阴等指标。
青霉素在神经系统感染治疗中通常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使病原学转阴率提高。
2. 并发症和死亡率评估神经系统感染常常伴随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水肿、脑梗死等。
青霉素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临床研究表明,青霉素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3. 药物耐药性评估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发展。
青霉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观察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青霉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青霉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观察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抗菌机制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它能够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革兰阳性菌特有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这种作用机制使得青霉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青霉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应用1. 脑膜炎的治疗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一种严重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青霉素是治疗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通过穿透血脑屏障,青霉素能够在脑脊液中达到高浓度,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临床观察表明,青霉素治疗脑膜炎的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脑脓肿的治疗脑脓肿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青霉素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细菌的生长。
临床观察表明,青霉素对脑脓肿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
3. 脑脊髓炎的治疗脑脊髓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一种严重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青霉素能够通过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抑制细菌的生长。
临床观察表明,青霉素对脑脊髓炎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迅速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三、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尽管青霉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在使用青霉素时,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四、青霉素的合理应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青霉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中的作用,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应用该药物。
首先,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其次,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C H工N A H E A L T H 工NDUSTRYM e d工c m e a N D n e a L T H M a N a g e M e N T医药卫生管理1 DOI:10.16659/ki.l672-5654.2017.02.123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曹镇洋吉林省电力医院外科,吉林长春130022[摘要]目的探究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了 2014年3月一2015年12月于该院进行 颅脑手术的234例患者,按照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给予相应种类、剂量的抗生素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3月之 前,未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进行规范管理的234例颅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颅脑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判断标准,确定对照组及观察组的颅内感染人数,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 察组的234例患者,其中有13例患者在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发生率为5.56%曰未对合理使用抗生素 进行规范化管理的234例患者,其中89例患者在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8.03%,对照组与观 察组进行统计学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脑手术患者进行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能够降低 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使用;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率[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1(b)-0123-02Application of Rational Medication Management of Antibiotics in the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CAO Zhen-yangD epartm ent of Surgery,Jilin Electric Pow er H ospital,Changchun,Jilin Province, 130022 China[A 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m edication m an agem en t of antibiotics in the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M ethods234 cases of patients w ith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 in o u r hospital fro m M arch2014 to D ecem ber2015 w ere selected as th e observation grou p w ith rational m an agem en t of antibiotics,an d 234 cases of patients w ith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 w ith ou t rational m an agem en t of antibiotics before M arch 2014 w ere selected as th e control group,an 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n um ber of th e tw o grou p s w 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criterions after th e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Results There w 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 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n um ber an d incidence rate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betw een the observation grou p an d th e con trol grou p (13 cases, 5.56% vs 89 cases, 38.03%), (P<0.05). Conclusion The rational m edication m an agem en t of antibiotics for patients w ith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 can reduce th e incidence rate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w hich is conducive to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Key w ords]Antibiotics;R ational use;Craniocerebral opera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 rate颅脑手术后患者极易出现颅内感染,主要是由于手术破坏了保护脑组织的头皮、脑骨及脑膜等物理屏障,使得细菌人侵免疫力相对较差脑组织的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加之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得颅脑手术患者极易发生颅内感染。
头孢菌素在神经科用药中的应用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在神经科用药中,头孢菌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头孢菌素的分类、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头孢菌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多个代表性类别,包括头孢菌素C类、头孢菌素N类、头孢菌素P类等。
每个类别的头孢菌素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因此在神经科用药中的应用也会有所差异。
头孢菌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头孢菌素可以与细菌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靶标——穿孔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在神经科用药中,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与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常由细菌引起。
头孢菌素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有效治疗脑膜炎。
此外,头孢菌素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脑脓肿、脑脊髓膜炎等。
除了感染性疾病,头孢菌素还可以用于预防手术相关感染。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头孢菌素常被用于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在手术前给予头孢菌素,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创口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头孢菌素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等。
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严重者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过敏测试。
此外,头孢菌素的滥用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由于头孢菌素广谱抗菌活性,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基因,从而降低头孢菌素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在神经科用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治疗与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可用于预防手术相关感染。
耳源性脑脓肿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耳源性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治疗耳源性脑脓肿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耳源性脑脓肿应该吃什么药。
*耳源性脑脓肿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1.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2.颅内压增高时,可用脱水疗法以降低颅内压,酌情应用尖固醇激素类药物等。
3.及时行乳突探查术,清除乳突病灶,除去破坏的骨板至暴露正常脑膜,自乳突腔穿刺、切开排脓。
4.注意支持疗法及水与电解质平衡。
5.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应立即静脉推注20%甘露醇,气管插管,给氧,人工呼吸,并紧急作钻脑脓肿穿刺术,必要时行侧脑室引流,降低颅压,以挽救生命。
*二、中医*1、中医疗法:1)针灸2)按摩3)推拿*2、中医偏方:1)白虎汤:生石膏50g,知母15g,银花15g,连翘10g,败酱草20g,皂角刺8g,赤芍 10g,丹皮10g,生甘草6g,恶寒者,加荆芥疏表散邪;呕吐者,加代赭石降逆止呕;壮热面红、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釜底抽薪;神昏谵语、抽搐者,配合紫雪丹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2)复脉汤:熟地10g,白芍10g,麦冬10g,阿胶10g,火麻仁10g,丹皮10g,地骨皮10g,青蒿1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乳香10g,没药10g,炙甘草6g。
舌苔厚腻者,阿胶改沙参,并佐陈皮、茯苓、法夏健脾化浊;神昏不语者,配服至宝丹。
阳虚脑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薏苡仁15g,附片10g,败酱草20g,当归10g,丹参20g,乳香10g,没药10g,黄芪30g,白术10g,鹿角霜10g,白芥子10g。
昏睡不语者,配合苏合香丸。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耳源性脑脓肿怎么治疗,耳源性脑脓肿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耳源性脑脓肿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耳源性脑脓肿”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室炎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室炎798河北医药2002年10月第24卷第一10J~j1]HebeiMedicalJournal,Oct2002,Vol24,No.10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室炎郭二坤范振增吕中强孙国柱【摘要】目的探讨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室炎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的10例化脓性脑室炎,对所用药物浓度及灌流时间及及其疗效作一分析.结果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脑室炎优于其他方法.结论脑室置管持续灌流抗生素是治疗化脓性脑室炎的重要方法.【关键词】化脓性脑室炎;脑脊液;灌流化脓性脑室炎,又称脑室室管膜炎,是指发生在脑室系统及其周围的炎症….临床表现较一般颅内感染凶险,单纯药物及腰穿椎管内注药治疗难以获得满意效果,故预后极差.我科自1998,2002年共收治化脓性脑室炎1O例,经采用脑室置管抗生素溶液持续灌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O例,男6例,女4例;年龄15,6o岁,平均26岁,病程平均为20d.病因:本组病例均并发生于术后.其中脑室外引流术后4例,开放性颅脑颅脑损伤术后1例,V.P分流术后4例,脑室内肿瘤术后1例.1.2临床表现高热1O例,剧烈头痛1O例,恶心,呕吐9例,反复抽搐3例,颈项强直1O例,瞳孔改变1 例,眼底水肿8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C,CS评分,3,5分4例,6,8分4例,9分2例. 1.3实验室检查1O例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为(12, 46)×1/L.10例脑脊液(CSF)混浊,白细胞数均有增高,为(120—34o0)×106/L,其中粒细胞>80%者1O例, 脑室内积脓者4例,且脑压极高.CSF生化结果:1O例蛋白均为O.4g/nll以上,糖降低者8例,氯化物降低者8 例.CSF培养检出细菌9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白色葡萄球菌2例,克雷伯杆菌2例,大肠杆菌2例,绿脓杆菌1例.1O例患者CT扫描示:V.P分流术后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4例,弥漫性脑水肿6例.1.4化脓性脑室炎诊断标准(1)临床上有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2)脑脊液白细胞WBC>50×106/L其中多核白细胞 50%.血WBC>10.0×10;9/L,蛋白定量>4.5g/L.(3)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4)有肯定的感染原因,如脑室外引流或V.P分流术.1.5治疗方法双侧脑室双管灌流引流5例,单侧脑作者单位:O5OOOO河北医科大学第--N院神经外科室灌注加椎管引流5例,灌流引流时间为5,9d.灌流方法有两种,一种为24h持续灌流引流,灌流液先以每500ml生理盐水,加入菌必治0.5g或庆大霉素 16万U持续灌流引流,每日量为1000,1500ml,另一种为灌流液先以每100ml生理盐水加入菌必治0.1g 或庆大霉素4万U灌流引流,每日2次,以后可根据病菌药敏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静脉应用第二,三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并加强静脉营养.1.6疗效及预后治愈标准:临床上所出现的颅内感染症状和体征如高热,头痛,颈项强直消失;CSF检查白细胞数,蛋白,糖定量连续三次化验结果正常.本研究治愈8例,无效死亡2例.2讨论化脓性脑室炎是一种致命性颅内感染,一直是神经外科难以克服的障碍,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常常导致死亡.文献报道感染与颅内置管,脑脊液漏及手术时间长等原因有关_3J,脑室引流或分流术后化脓性脑室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国外报告高达6%,39%.本组颅内置管8例,其中6例为下级医院转来,1例为脑室内手术且时间长,术后还并发脑脊液漏.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可因感染程度,致病菌不同及不规则治疗等多种因素而致症状多样化.早期仅表现有颅内感染的一般症状,随着颅内感染加重,炎性渗出液的大量增加,病情突然恶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意识障碍,颈项强直,频繁抽搐,瞳孔改变以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等.晚期可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人可迅速死亡,此点可与化脓性脑膜炎加以鉴别.我们认为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脑室炎?J:(1)颅脑外伤或开颅术后数天出现不规则发热,病人曾有脑室分流或外引流术史.(2)术后3,5d经正规抗感染治疗仍有持续发热,或病情好转后再度加重,出现头痛,寒战,项强,谵妄或进行性意识障碍.(3)自外引流管内引流出脓性液,手术部位逐渐隆起,伤口溢脓,经抗感染,脱水河北医药2002年l0月第鲞箜Q塑堕!』1:丝:9 治疗,症状难以缓解者.(4)脑脓肿患者如症状突然加重,迅速出现昏迷及呼吸改变时,多考虑脑脓肿破人脑室.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化脓性脑室炎唯一可靠的依据.脑脊液白细胞>50×106/L,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者既可确诊.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表现,术后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自脑室引流管内溢浓4例,脑脊液混浊 6例,CT可见脑室变形甚至闭合,后期可见脑室扩大, 注射对比剂后,室管膜边缘密度增高等特征.这些可与单纯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本组CT 扫描4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均为脑积水术后,6例显示脑室缩小.一般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 以前我们治疗化脓性脑室炎主要采用鞘内注射抗生素,不但需要反复腰穿,增加再次感染的机率,而且能达到脑室系统的药物浓度难以控制,常常脑脊液药物浓度低,文献报道治疗化脓性脑室炎,需使脑室中药液浓度达到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的50,100倍才能凑效J,而仅静脉给药或鞘内注射抗生素均难以进人脑室发挥作用,因此疗效差,且治疗周期长.近年来大多数学者主张从脑室直接注人抗生素,并辅以静脉给药, 可大大提高治愈率,但主要为双侧脑室置管冲洗J,对三脑室,四脑室炎症治疗效果较差,且造成幕上脑积水可能性较大,而脑室穿刺置管滴注抗生素,腰穿置管引流作者未见报道.我们认为本病的治疗关键,应建立在脑室引流通畅的基础上.本组病例均采用脑室双管引流通畅的基础上,采用脑室双管抗生素溶液持续灌流引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有以下优点:(1) 799可迅速缓解症状,(2)能不断排除脑室内炎性或脓性CSF,达到解除颅高压目的,并可冲洗,引流炎性物质及蛋白,减轻毒素反应,防止蛛网膜粘连.(3)双管引流是以液体力学为基础,冲洗液徐徐滴人脑室内,始终保持呈单路循环进行,故不易发生脓液逆流和感染扩散.与单管引流相比,可减少导管堵塞的弊病,起到边冲洗边引流的双重作用;(4)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作用持续.采用脑室双管持续灌流引流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诊断确定后应及时置管灌流引流,引流时间的迟早是影响预后的因素;(2)临床热退,症状改善,脑膜刺激症状消失,脑脊液细胞数正常,CSF澄清并证实脑室系统通畅既可拔管.一般需5,9d,如脑室炎已控制,而脑室压力仍高,应终止脑室内注药,而仅行控制性脑室引流;使脑室压降至正常,稳定24,48h方可停引流;(3)严密观察,控制滴速,应使灌流速度等于或小于引流速度,每分钟10滴左右,速度不宜过快,压力浓度不宜过大;(4)脑室内注药一般以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定.给药时,剂量不宜过大,以免抽搐发生,一旦出现,可用安定及地塞米松等对症处理.参考文献1张惠民.婴儿硬下积液脑室膜炎.陕西医学杂志,1988,11:52. 2柳国良,罗世祺,王涛.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死亡原因及教训1.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297.3WaldSL,08bomAG,CubbedeyDA,erebrospinalfluidantibioticlevelsduringtrealmentofshuntinfections.JNeur~urg.1980,52:414刘胜,曹作为,王国安,等.脑室双管持续灌注引流治疗化脓性脑室炎.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22.5鄢裕光.骆宗.脑室炎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杂志.1986.1:233. 昏迷患者胃管置人法的体会刘莉插胃管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昏迷患者胃管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利用胃管提供营养, 还可预防并发症(如应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了能更顺利的将胃管置入以减少病人的痛苦,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昏迷患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8 76岁.其中食管切开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576 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50例.1.2方法常规组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置管.对照组病人取平卧位给予充分吸痰后将胃管内插入一根长于胃管的圆作者单位:O500OO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护理园地?头不锈钢丝,然后将胃管用油球润滑长度为置人胃内的全部以减少置入时的磨擦力,当胃管置入l4l8em时(气管切开病人相当于切开口处),将病人头部稍抬高,右手向后上方用力,然后向下缓慢插入至所需长度后将钢丝取出固定胃管.一般固定胃管的方法胶布易脱落,现可将胶布撕开至1/2处,将宽端自鼻根贴至鼻尖,撕开的两条,交叉缠绕胃管,这种粘贴法固定较好. 2结果与讨论对照组一次置胃管成功率89%,常规组置管成功率70%, 经统计学计算P<0.01差异非常显着.病人充分吸痰减少咽部分泌物阻塞;充分润滑胃管减少置管时阻力;胃管内置钢丝增加胃管硬度使置管顺利减少病人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手术后的应用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并潜在危险的疾病,在手术后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本文将为各位医务工作者提供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手术后的应用指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
一、背景介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较为复杂,病原体多样,常见的有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手术后的感染患者因免疫抑制和手术创伤等因素,可能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
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二、抗生素治疗原则1. 治疗前的药敏试验:在开始抗生素治疗之前,应尽可能进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以确定敏感药物,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2. 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根据患者感染的具体部位和严重程度,可选择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或者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3. 初始治疗和调整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开始初始治疗,随后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治疗。
4. 治疗时间和剂量:抗生素治疗的时间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避免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生素选择1. 细菌性脑膜炎的抗生素选择: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
2. 脑脓肿的抗生素选择:多数情况下,需通过手术治疗或引流才能有效清除感染灶。
治疗中可选用头孢唑肟、舒巴坦等广谱抗生素。
3. 脑脊髓炎的抗生素选择:脑脊髓炎常被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可选用抗菌谱广、能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4.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常见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
抗真菌治疗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1. 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在应用抗生素时,医务工作者应遵守相关抗生素使用指南,尽量选择明确作用机制且疗效较好的抗生素。
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仔细了解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相互干扰。
青霉素钠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匠5-30%。
氨苄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但在脑膜发炎时则透过脑膜的量明显增加,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ivgtt. 150mg/kg,前3天脑脊液浓度可达2.9ug/m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舒巴坦-氨苄西林可通过有炎症的脑脊髓膜。
哌拉西林静脉用药后,脑脊液浓度与血清浓度比为0.36-3.65 。
阿莫西林静脉用药2g后1.5小时脑脊液浓度达2.0-40.0 ug/ml,为血清浓度的8-93%。
头孢唑啉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也都不能测出药物浓度。
头孢拉定在脑组织中含量较少,仅为血药浓度的5-10%;脑脊液中浓度更低,静脉滴注2-.4g, 脑脊液浓度仅有1.2-1.5ug/ml,甚至不能检测到。
头孢克洛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低。
头孢呋辛能透过所有组织包括有炎症的脑膜,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但高于敏感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头孢噻肟钠脑脊液浓度与脑膜炎症程度和脑脊液中细胞数有关。
头孢他啶难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当脑膜受损或发炎时,可透过受损脑膜进入脑脊液中。
头孢曲松钠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论脑膜有无炎症,脑脊液均能达到抑制大多数阴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约为2mg/ml) 。
头孢哌酮钠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差,脑膜无炎症病人的脑脊液中不能测到药物,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静注2g后的脑脊液浓度为0.95-7.2ug/ml,为血药浓度的1-4%,以头孢哌酮钠100 mg/kg,的剂量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儿童,20分钟静滴结束后,1.5-2.5小时的脑脊液浓度为1.4-19.2 ug/ml,脑脊液中头孢哌酮浓度随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增高,与脑脊液中细胞数无关。
头孢吡肟可通过炎性血脑屏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的浓度甚低。
美罗培南(美平)可透过血脑屏障。
硫酸阿米卡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正常婴儿脑脊液中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10-20%,当脑膜有炎症时,则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
一、引言诺卡菌脑炎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诺卡菌引起。
诺卡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灰尘和水中。
诺卡菌脑炎的发病率较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本文将详细介绍诺卡菌脑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
二、药物治疗1. 抗菌药物治疗(1)早期诊断:诺卡菌脑炎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抗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诺卡菌脑炎的治疗首选药物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3)疗程:诺卡菌脑炎的治疗疗程较长,一般为6-12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辅助治疗(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水肿。
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以免加重感染。
(2)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三、手术治疗1. 手术指征(1)脑脓肿形成:若脑脓肿形成,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清除脓液,防止脑组织受压和坏死。
(2)脑室炎:脑室炎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需进行脑室引流术。
(3)脑膜瘤:若脑膜瘤与感染灶相连,需进行手术切除。
2. 手术方法(1)脑脓肿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脓肿,清除感染灶。
(2)脑室引流术:通过脑室引流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
(3)脑膜瘤切除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四、综合治疗1. 加强营养支持:诺卡菌脑炎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2. 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心理护理:诺卡菌脑炎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预后及随访1. 预后:诺卡菌脑炎的预后与患者病情、治疗方法、治疗时机等因素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2. 随访:患者出院后,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抗生素的应用使脑脓肿的病死率由61%降到30%一40%。
早期应用可防止脑炎转化为脓肿,出现症状小于一周比大于一周的病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效果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疗程、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及药物在脓肿中的浓度等。
脓肿穿刺液培养出结果前,应选择性应用抗生素。
鼻源性脓肿主要为羧酶性链球菌,它对青霉素敏感但对甲硝唑耐药。
耳源性脑脓肿通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早期青霉素、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是必需的。
万古霉素加第三代头抱菌素对先心病的患儿有效。
由于耐青霉素的厌氧菌在脑脓肿中占主导地位,故用药应考虑到对病原有效而又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甲硝唑、羧噻吩青霉素(替卡西林)伍用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亚胺硫霉素(泰能)、新青霉素、磺胺增效剂等。
应谨慎使用泰能,因为大剂量会导致惊厥发作。
应用青霉素时应与甲硝唑合用。
近年来头孢噻肟和优力新(舒巴坦和氨节青霉素联合制剂)联合应用或头孢噻肟和甲硝唑联用已被广泛采用。
抗生素治疗脑脓肿通常需大剂量静脉输入4-6周,继而口服抗生素2-6个月,治疗期间CT扫描至少每周一次,治疗不连续后改为每月一次。
经CT动态观察,脑脓肿体积缩小需2-8周,脓腔消失需3-6个月,病灶完全消失需8个月以上(增强扫描)。
在多数病例,因为影像学脓肿消退所需时间远较抗感染疗程长,所以CT增强后残留对比强化不应作为需要额外治疗的指标。
应注意的是对比增强的加重通常见于停激素的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脓肿的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