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静脉全身麻醉 - 牡丹江医学院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34
第37章静脉全身麻醉静脉麻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56年。
首次用注射器进行静脉麻醉是在1853年。
然而直到近20年,静脉麻醉才真正流行起来。
静脉麻醉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最突出的就是无需经气道给药和无污染。
静脉麻醉之所以在麻醉150多年的发展史中进展很慢,主要是因为缺乏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和合适的给药方法。
静脉麻醉药一直存在着某些局限性:⑴无任何一种静脉麻醉药能单一满足手术麻醉的需要;⑵可控性不如吸入麻醉药;⑶药物代谢受肝肾功能的影响;⑷依体重计算用药不科学;⑸个体差异较大;⑹无法连续监测血药浓度变化。
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前,长达40多年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的应用非常普遍。
这完全是历史原因的一个产物。
而80年代后静脉麻醉的兴起,完全是由于现代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新型静脉麻醉药产生,如速效和超短效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麻醉性镇痛药(雷米芬太尼)和肌肉松弛药(罗库溴胺)等;以及新的静脉麻醉给药方法和技术的诞生,如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computerized drug delivery system),所有这些使静脉麻醉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第1节静脉麻醉方法静脉麻醉的方法通常可以按给药方式分类,或按药物的具体应用方法分类,如:硫喷妥钠静脉麻醉、羟丁酸钠静脉麻醉、氯胺酮静脉麻醉、丙泊酚静脉麻醉、阿片类静脉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等。
目前常用的这些静脉麻醉药的药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剂量本书第二篇一些章节已详细介绍。
本章重点讨论静脉麻醉的给药方式。
静脉麻醉的给药方式包括单次给药、间断给药和连续给药,后者又包括人工设置和计算机设置给药速度。
理想的静脉麻醉的给药方式应该是起效快、维持平稳、恢复迅速。
目标是达到预期和满意的药物作用和时间过程。
单次静脉麻醉用药只能完成一些短小手术;间断给药是早年的常用静脉麻醉方法,缺点是血药浓度上下波动,注药后瞬间产生血药的峰值浓度,然后持续下降直至下一次注药,造成麻醉忽深忽浅(图37-1)。
第四节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
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有关,是可控可逆的。
当药物从体内排除或被代谢后,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麻醉作用消失。
一、全身麻醉药实施全身麻醉过程中,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需要以下药物: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
(一)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吸入麻醉药。
一般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也可用于麻醉诱导。
可分为气体和液态可挥发性两类。
1理化性质及麻醉性能(1)油/气分配系数(即脂溶性):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与脑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强度与油/气分配系数成正比关系,油/气分配系数越高,麻醉强度越大(表7-4)。
吸入麻醉药的强度是以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衡量的。
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50%的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2)血/气分配系数: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与其血/气分配系数成反比关系。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吸入麻醉药,其在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分压越容易达到平衡状态,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浓度越容易控制,故其诱导和恢复速度均较快。
血/气分配系数越高,被血液摄取的麻醉药越多,肺泡中麻醉药浓度上升减慢,麻醉诱导期延长,麻醉恢复也较慢(表7-4)。
(3)代谢率:一般说来代谢率越低,其毒性也越低。
吸入麻醉药绝大部分由呼吸道排出,仅小部分在体内代谢后随尿排出。
由于药物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肝和肾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衡量药物的毒性则涉及其代谢率、代谢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毒性。
2常用吸入麻醉药(1)异氟烷:麻醉性能强。
授课教案(理论)L一般介绍静脉麻醉的概念、静脉麻醉分类方法。
2.重点讲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3.一般介绍氯胺酮麻醉、芬太尼静脉麻醉、咪达噗仑静脉麻醉、依托咪酯静脉麻醉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
难点:丙泊酚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提纲):第七章静脉全身麻醉第一节概述一、静脉麻醉的特点二、静脉麻醉的分类三、监测下的麻醉四、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输注系统第二节丙泊酚在静脉麻醉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 第七章静脉全身麻醉一、芬太尼特点:•脂溶性高,镇痛效应强,约为吗啡的75-125倍•单次注射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不抑制心肌收缩力,循环影响轻微。
适应症及麻醉方法:•全身麻醉诱导:3-5ug∕kg•全麻维持:l-3ug∕kg.min•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麻醉:总量50-100ug∕kg注意事项:•循环系统:心率减慢。
•呼吸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刺激;延迟性呼吸抑制;呼吸遗忘•肌肉僵直•恶心、呕吐二、舒芬太尼特点:•镇痛效应强,强度为芬太尼5-10倍。
消除半衰期短、镇痛持续时间长,为芬太尼的2倍。
•更适合于心血管手术麻醉。
缺点:与芬太尼相似应用方法:•麻醉:大剂量8-50ug∕kg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中剂量2-8ug∕kg用于较复杂普通外科手术;低剂量0∙12ug∕kg用于全麻诱导及门诊小手术。
•给药方法:三种三、瑞芬太尼特点:•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消除半衰期9分钟。
•镇痛强度同芬太尼。
•作用时间短,恢复快,无蓄积。
•不依赖肝肾代谢应用:•全麻诱导:2-4ug∕kg•维持:O.25-2ug∕kg.min并发症: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肌肉僵直术后疼痛发生早为其特点。
第四节氯胺酮在静脉麻醉章的应用讲授法10分钟特点:唯一可以产生强效镇痛作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
•麻醉方法:•单纯氯胺酮麻醉•肌肉注射法:主要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常用剂量:4—6mg∕kg,2岁以内6—8mg∕kg;•药效特点:2-—5分钟起效,维持30分钟追加½-1/3静脉注射法:首次剂量1—2mg∕kg药效特点:维持10-—15分钟静脉滴注法:0.1%浓度静脉氯胺酮复合麻醉:主要是与强镇静而弱镇痛的药物复合,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