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前言一、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种类?(一)什么是美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艺术”这个专门名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s”,由此演变成现代英语中的“art”,原意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制衣、栽培、医术等。
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
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
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
“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部分。
一种精神产品,“美术”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意义、语言艺术的文学,具有造型性(形象)、可视性(视觉)、静态性(瞬间)、物质性(材料)的一种空间(二或三维)艺术。
名词概念:1.美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反映。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个人收集整理-ZQ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地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地进化划分出地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地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b5E2R。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地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到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p1Ean。
•彩陶:在打磨光滑地地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地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地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地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地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地陶器通称彩陶.()DXDiT。
•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地,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RTCrp。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地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地是甲骨占卜地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jLBHr。
1 / 7个人收集收拾整顿-ZQ•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地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摆布对称展开夔龙或XXX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地图腾符号.xHAQX。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地铸造青铜器地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地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地器物纹饰.XXX。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地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地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地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Zzz6Z。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地图画.现存最早地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地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dvzfv。
2021年考研必备的80个中国美术历史名词解释汇编(精选)1.四王指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以正统派的姿态统摄当时的官方画坛。
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力图集古人之大成的代表,致力于在摹古或摹古中求变化,将元四家“逸笔草草”的画法和萧瑟淡远的境界在形式上总结为一些笔法符号。
他们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构成一种元人已经达到的理想境界,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深入、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其贡献在于对绘画传统笔墨与意趣的总结和2.四僧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他们是有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所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系统,他们重视感受生活,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上,发挥了笔墨技法,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有较大影响。
3.浙派中国明代绘画流派,因开创人戴进为浙江人,后人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
其主要成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
浙派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其作品往往显露出南宋院体画的痕迹,但构图、笔墨等表现形式均有个人风格。
他们的笔墨更为精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
其中戴进的作品劲爽清微,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略有情节的人物活动,代表作《春游晚归图》。
4.松江派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松江人董其昌为代表,故称松江派。
董其昌提倡“元四家”,轻视“吴门画派”,极力鼓吹纯“文人画”。
山水作品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追求似与不似,在美术理论上以禅宗南北之分来总结画史,认为从唐开始,以王维的水墨渲淡一派为南宗,注重抒情,有文人气。
以李思训工笔重彩一派为北宗,注重写实,有工匠气,他崇南贬北。
董其昌的实践与理论得到松江地区画家陈继儒等的支持,弟子满门,流风不绝,人称“松江派”。
名词解释:1.多利亚式1.理解的循环 1.理解的循环是解释学一直讨论的问题,其内涵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
在理解艺术作品时,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比如历史文化背景等,才能进而了解作品整体。
在艺术接受理解活动中,没有人能逃避这一理解的循环,所不同的是谁能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循环,从而达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2.优美与崇高 2.优美与崇高的关于主体和客体审美关系中一对基本范畴。
优美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小、光滑、柔和等;崇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出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巨大、坚硬、突跳等。
优美与崇高的第一次严格区分是由英国美学家博克进行的。
他认为优美和人的快感有关,而崇高和人的自我保存原则相联。
康德遵循了博克的方向,认为优美是建立于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是也能在对象的无形式中发现”。
优美和感性相关,崇高和理性相关。
3.美术世界2. 4.格调 4.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
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
高格调的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用它们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从这类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批判和所开辟的新的艺术领域。
母神雕像样式主义伦敦印象派新客观社1.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即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地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地进化划分出地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地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地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到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彩陶:在打磨光滑地地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地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地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地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地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地陶器通称彩陶.()•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地,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地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地是甲骨占卜地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地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秦国地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地范例之一.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地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地图腾符号.•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地铸造青铜器地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地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地器物纹饰.•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地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地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地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地图画.现存最早地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地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画像石:是刻凿在石料上地图画作品,在汉代地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浅浮雕刻凿等.•画像砖:是模压焙制地砖像图画,作为墓室地主要装饰,画风细腻生动.•铁线描:指绘画中地一种线描方式,用来形容笔法严谨、连绵悠长、笔力似铁线地线条.•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论》中提到地人物画创作地六条原则,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品评地重要依据,对传统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徐显秀墓:北齐武安王徐显秀之墓,发掘于年太原周边,为北齐时期地典型墓葬,墓内壁画分为家居宴饮、出行仪仗两类,色调以暖灰色为主,桔黄色作为退晕渲染出人物地立体效果,反映出北齐艺术地胡化特点.•昙曜五窟:由北魏僧人昙曜主持开造地五所石窟即今天云冈第至窟,其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窟内佛像形体高大,多为三尊佛像,或坐或立,是河西凉、秦二州三世佛形式地延续,为典型地犍陀罗风格.•犍陀罗风格:佛教造像风格之一.犍陀罗为印度西北一地名,公元世纪时该地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其佛教造像受到希腊化风格影响.后来人们将具有这类特点地佛教造像称为犍陀罗风格.•龟兹型窟:为克孜尔石窟地主要窟型,分前后室前室为券顶,在前室之后中心柱有间壁,把前后室分割开.间壁通道与中心柱形成可以环绕进行“右旋”仪式地甬道.壁画题材地分布较有规律,一般是在前室画释迦牟尼地生平事迹和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在后室画佛涅槃后地情景.洞窟券顶则画满菱格地本生和因缘故事,一格一图.•经变:佛教绘画术语.讲说佛经故事叫“变文”,以视觉形象表现佛经故事叫“经变”.“变相”在图解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佛经内容这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唐代地经变故事在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地过程中具有积极地意义.有代表性地有西方净土变、弥勒变、药师经变等.•乐山大佛: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由海通禅师于开元年间开凿,前后持续了九十年,至贞元年间,由剑南节度使韦旱出资续建完成.大佛通高米,依山凿成,是世界上现存尺度最大地佛像.•奉先寺造像:位于洛阳龙门石窟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高宗咸亨三年(公元年)动工,前后费时三年九个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造像,形体宏伟,本尊为“卢舍那佛”,高米,容貌秀丽,是初唐佛教造像地代表作品.•翰林图画院:北宋宫廷继承南唐与西蜀地传统开设翰林图画院,招募宫廷画家为皇家服务,所画作品迎合帝王本人地审美需要,多为工笔写实性较强地作品,在多种画科中均有涉及,机构建制方面,把画家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抵候、画学生四个职别采取公开地考试制度,所考试题多是源于古诗,考察画家地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底,并设立画学培养画家.北宋时地著名画家武宗元、崔白、王希孟、张择端等人均供职于画院.翰林图画院为中国绘画打下写实地基础.•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地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地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要求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地绘画,作品多以水墨山水、花鸟为主,要求“不求形似”,强调笔墨、抒情、写意.其强调身份、强调“士气”地审美趣味,对后世绘画影响巨大.•千里江山图: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所作,今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金碧山水地杰出代表,以长卷地形式表现千里江山,全图刻画工细,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营造出雍容华贵地艺术效果.•缂丝:又称“刻丝”,采用“通经断纬”地织法,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地效果,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代表作品有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地《莲塘乳鸭图》,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地《梅鹊》、《清碧山水》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地独特艺术风格.•大足石刻: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地石窟艺术地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多处,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宝顶石刻赵智凤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地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包括以寿寺为中心地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地山湾.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毗卢洞等.•元四家:元代山水画地四位代表画家地合称.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画风有特点,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体现出强烈地文人气息,是元代山水画地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永乐宫:为奉祀吕洞宾而建,道教祖庭之一,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迁)竣工,由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组成.以三清殿地大型壁画朝元图最为精彩,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共有人物个,表现了众多神仙朝拜原始天尊地场景.•青花瓷:青花瓷属釉下彩瓷.用含氧化钴地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地特点.成熟地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地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地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征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地代表.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地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烧成地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地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地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地色调,沉稳老辣地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地装饰风格.•宣德炉:明代宣德,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地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地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地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地精心铸炼.成品后地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地珍品.•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地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地基础上受珐琅彩地影响而产生地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地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地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地特性,呈现一种粉润地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达到神形兼具地境地,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地刻划 .“泥人”所用材料为纯净胶泥,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塑造好后自然风干,入窑烘烧,温度要达℃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着色等工序,一般要天左右.。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全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全)————————————————————————————————作者:————————————————————————————————日期: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鹳鱼石斧彩陶盆①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③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的珍品。
2.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 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①西安半坡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仰韶文化②1. 鹳鱼石斧彩陶盆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①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年河南省临汝③1978祭祀神灵。
县阎村出土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③造型和生动组合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④文化类型。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③器高47厘M,口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仰韶文化半坡类型⑤径32.7厘M,陶瓷绘有鹳的意念。
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8. 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饕餮纹5. C形玉雕龙①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也叫兽面纹1971年内蒙古自治①②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
址出土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③②的珍品。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出代表2. 黑陶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玉龙为墨绿色软玉③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杰出成就之一。
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兽体身躯。
修目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④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山文的大汶口化、龙文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有发现。
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其烧制工艺是在烧玉龙形象③种动物,故称兽面纹。
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6. 泥塑女神像⑤常饰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于器物的腹浓产炭,水木熄灭后生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红山文化遗址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头像与真人等大,②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渐衰落。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④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9. 的陶黑中蛋、黑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岩画以壳陶①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是用矿物质顡料涂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绘或用石器磨刻,敲彩陶3. 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壁或邃,具有神秘感最早出现于新石器①岩石的图画。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2021年考研必备的90个中国美术历史名词解释汇编(精选)1.月份牌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发源的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融合而成,是近代商业广告和国画相结合的最成功的方式,代表人物有周暮桥、郑曼陀,周是最早被聘请绘画月份牌的画家,以单线平涂的技法来描述故事,郑奠定了擦笔水彩画法,大胆地用时装美女作月份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水彩风景作为衬景,这种作画格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居氏兄弟指清末画家居巢、居廉。
他们是堂兄弟,居氏兄弟绘画均善用粉和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即趁色彩未干之际,注入适量的粉和水,使之互相渗化交融,在画面干后即出现特殊效果,可以说,在中国美术史中,自觉地在熟宣和熟绢上发展成特殊技法的成就应归功于居氏兄弟,居氏兄弟的绘画成就直接影响了岭南画派。
3.天津泥人张是近代天津民间彩塑艺术家的俗称。
清末民间发展起来,最早指晚清案头泥塑的代表人物天津张长林,他将天津泥塑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境界,世称“泥人张”。
他所塑作品细致工整,健康清新,富于生活实感。
张长林以后,“泥人张”彩塑艺术经其子张兆山、其孙张景祜、曾孙张铭的数代积累更加完美,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泥俑陶俑和宗教彩组艺术的优长,又吸取现代雕塑的技巧,成为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
它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体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精致和雅化倾向。
4.北齐南黄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
齐白石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专长画花鸟、水墨淋漓,生气勃勃,代表作如《群虾图》。
黄宾虹以“墨、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代表作有《西湖栖霞岭》,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
中国美术史常考名词解释三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山水画布局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方法。
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
郭解释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
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永乐宫壁画:北方道教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西永济的永乐宫道教建筑群和壁画。
各殿的壁画装饰是在元中后期陆续完成的。
永乐宫三大殿的壁画,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北方宗教壁画中最有艺术价值的经典内容(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出自当地著名画工之手。
构图恢宏,气势非凡。
它们的突出之处是整体性强,在各种前代样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格局。
画家的线条运用能力惊人,其圆浑流畅的长线组织,既表现了衣带飞舞飘逸的动感,又体现出浓烈的装饰效果。
纯阳殿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在这一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中,全部故事都安排在山水的自然环境中,保持了一种统一的画面基调。
它们生动多样地表现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现实情景。
重阳殿的壁画也是连环画形式。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为生活在吴兴的书画收藏家周密作的。
在这幅纸本手卷上,突出地体现了画家借复古以开新的艺术理想和成就。
·以家乡山水为题材创作,其文化内涵十分深厚。
这幅精心绘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在选择风格语言时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复古,完全符合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从画面上看,有开阔的平远之景,远处鹊,华二山遥相对立,形态各异,别具风采;其墨色韵致更接近董源,多用干笔皴擦,但不作刚直方正的线条,因而圆浑又潇洒。
其山石的皴法用披麻皴,富于变化,使细密流畅的线条愈显凝重含蓄之美。
这一作品在元代画史上影响深远,是赵孟頫周围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风格趋向。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
他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交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7、岩画:雕刻图绘在室外崖壁或岩石上的绘画统称岩画。
它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早期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8、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求形似,而是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他的这一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现存《洛神赋》、《女史箴》、《烈女仁智图》等是他的作品的摹本。
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9、张僧繇:齐梁冠冕一代的大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之一。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学习资料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红山文化雕塑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雕塑,是中国原始雕塑,大体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
1982年,在辽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
附近还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残块出土。
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这条玉龙墨绿色完整无缺,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音列)。
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
2、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于该区域。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了一件大玉琮,宽博厚重为目前所知良渚玉器之首,有“琮王”之称。
上面刻画的神徽图案,可能是多个氏族图腾符号组合、演变而成。
良渚文化玉器多用减低平雕加阴刻线的手法作器表装饰,工艺水平更高,其上的兽面纹饰与后来商代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可能有渊源。
3、龙山文化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黑陶与彩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第二章1、三星堆铜塑(13)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案名词解释:唐三彩:是在白色的粘土胎的外表,按设计需要,施以含铜铁锰等油料着色剂,加入铅作助溶剂,经低温烧制后,釉色成光鲜富丽的绿蓝赭三色。
种类有俑和生活器具、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三彩中的精品。
绚丽夺目、鲜艳多彩。
三才的塑造以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感人的形象,成为唐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类别。
画品:南齐的谢赫著作《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其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品第高下,提出的绘画功能继承了曹植的理论思想,明确的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主张。
吴门画派: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文化的传统,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汇,崇尚高洁而优雅的艺术风格,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理想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青山绿水:以石青和石绿色为主要色相描绘的青山绿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表现手法是先施以笔墨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然后在添染浓重之青绿色,其显著特征是颜色覆盖性强,色相鲜丽光彩,具有装饰意味。
院体画:又称院体院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同时也专指南宋画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家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彩陶:新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
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这样的陶器称为彩陶。
画像石和画像砖:兼具绘画和雕塑两种功能。
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雕刻着不同的图画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阀的建筑材料。
1.典型:“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意为铸造用的模子。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典型要求在个体中体现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2.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可信和灵魂,是作者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
3.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流派。
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4.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式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意象。
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向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意象物化: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变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其是指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6.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了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也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7.艺术潮流: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流派。
中国美术史考研知识点
1.史前艺术:考察中国史前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如新石器时代的
陶器图案、彩绘壁画等。
2.古代艺术:主要包括古代帝王墓葬中的壁画、石刻等,如秦始皇陵
的兵马俑和汉代石刻。
3.唐代艺术:考察唐代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如五代十国时期的“泥金”绘画和唐代石刻等。
4.宋代艺术:重点研究北宋和南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如北宋的“草堂”绘画和南宋的山水画。
5.元代艺术:考察元代绘画和雕塑的特点,如元代的骑马铜像和元代
绘画中的民族特色。
6.明代艺术:研究明代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如明代的“文人画”和明
代的石刻艺术。
7.清代艺术:着重研究清代绘画和雕塑的特点,如清代的“工笔画”
和清代的石刻艺术。
8.近现代艺术:研究近现代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如民国时期的绘
画和雕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
此外,还需了解中国绘画和雕塑的理论和艺术思想,如中国古代绘画
的“写意”和“以形写神”的原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列主义美学。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教材和文献,了解各个历史
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同时注意掌握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变化。
此外,
还可以参考历年考研真题和模拟试卷,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1. 鹳鱼石斧彩陶盆①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③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的珍品。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 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
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
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
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9. 岩画①是用矿物质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我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10. 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器。
11. 帛画①中国古代画种。
②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③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④代表有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12. “六齐”①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其合金成分,视用途和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之经》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13. 甲骨文①商同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②主要内容是商王室用来占卜的“卜辞”甲骨文已经具备“六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 失蜡法①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也称横蜡法②先用蜡雕塑成所需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的泥范铸铜器,可以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
③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是我国失蜡法的代表作。
15. 青铜器①是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②主要类型有饮器、食器、酒器、兵器等。
③青铜器艺术是夏、商、周时占主导地垃的美术创造。
此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样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16. 《人物龙凤图》①战国时期帛画②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③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④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⑤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是先秦时期绘画的代表作17. 《人物御龙图》①战国时期帛画②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③画中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立的男子右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驰进人龙尾部企立着一只仙鹤,龙身下有一鱼④该画所表现的是死者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⑤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劲挺优美、潇洒自如。
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⑥画风古拙,装饰意味浓18. 四羊方尊①商代晚期青铜雕塑的代表作②出土于湖南宁乡③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和夔纹。
④尊肩四角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空间⑤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巧妙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19. 司母戊鼎①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②商代后期王室著名的青铜器③鼎的内壁刻有“司母戊”,意思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而铸④造型庄重、纹饰精工,具有气势,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0. 莲鹤方壶①出土于河南新郑②盖顶莲瓣丛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舒展灵动。
壶身附有浮雕的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③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风格21. 长信宫灯①河北满城②西汉工艺品代表作③其造型为宫女双手执灯形象,灯的设计巧妙。
灯盘可转动,灯光的光照速度和照射方向和调节,宫女的袖子和身体中燃烧的烟气可导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④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是汉代工艺雕塑的典范22. 马踏飞燕①又称铜奔马,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②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设计一匹风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③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23. 马踏寻奴①汉代霍去病群雕的主体和代表作②作者以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来象征霍去病,以战马踏翻侵略者来歌颂其抗争战争中的勇敢③作品造型轮廓准确有力,形象醒目,主题突出。
风格古朴稚拙,凝重稳练,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是西汉雕刻艺术成就的标志性作品24. 马王推T字形帛画①西汉时期②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③画面分上中下三段,下段展现的是死后阴域,画面描绘的神灵均为与死神相关的阴神,并且都具有死而复生的功能;中段展现的是自然天空,描写了墓主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上段为墓主最终所要到达的天堂胜境④是西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布局繁复井然,线条刚劲匀称,设色沉着雅致25. 击鼓说唱俑①四川成都出土②作品塑造了一位民间说唱艺人的表演说唱艺术的瞬间,人物左手抱鼓,右手执槌,身体用力前倾,右脚高跷,表现了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自我陶醉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活泼的气息③堪称东汉陶塑的杰作26. 铜灯27. 铜镜28. 瓦当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园或圆形之瓦头,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③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④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29. 画像石①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墓前祠堂和石阙的建筑石材,雕刻着不同画面。
②盛行于汉、魏、六朝和唐代。
③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孝子烈女等。
④表现形式分阴刻和阳刻两大主类。
其作品在结构、造型、线条运用上达到了朴质雄劲的境界。
⑤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
30. 循石造型①两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做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②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
③因为当时就有很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
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31. 高颐阙①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頣墓前的威仪性建筑②位于四川雅安③它是仿木结构的子母阙,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和栌斗,阙楼上周刻楼面平坐木枋和挑檐斗拱,屋顶雕刻椽木及瓦饰,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32. 釉陶①低温铅釉陶出现于西汉后期,代表了汉代陶瓷工艺取得的杰出成就。
②它以铜和铁为主要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铜使釉成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褐色和粽红色。
③由于铅釉陶在低温下烧成,不宜实用,故多做丧葬用的明器。
33. 《孝子画像石棺》①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城郊出土,后流落于海外。
②在石棺的两外侧线刻着内容为孝子故事的画像,如舜、郭巨、董永、蔡顺、王子林等的行孝事迹。
各组故事间以树木分割成三组,独立且连续的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的故事,每幅独立画面上方刻有标题。
③孝子棺石刻画以阴线刻画形象,线的运用十分成功。
人物情态生动,树木山石与人物的比例关系协调,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发展的面貌。
34. 张家样①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佛教人物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②在“张家样”中,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之绘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腴美,故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③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此“张家样”式,是张僧繇区别于其它人物画家的明显标志。
35. 风俗画①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乡生活的作品,即风俗画。
②风俗画在宋代有独特发展且题材相当广泛。
市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郎、婴戏、仕女、盘车等。
③画家们在深入观察市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堪称典范。
36. 娄睿墓壁画①为北齐墓室壁画。
②娄睿墓位于今山西太原③墓中壁画共71幅,总面积2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其手法写实,线条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
④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布局融合了外来艺术成份,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北朝绘画新水平。
37. 顾陆①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②陆探微的人物画师法顾恺之,顾、陆二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的“密体”,因而并称“顾陆”③其中顾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