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蜡烛燃烧后一部分蜡烛受热熔化变蜡油
- 格式:ppt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25
蜡烛燃烧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哎呀,你们知道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其实发生了好多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呢。
先说说物理变化,你们看,蜡烛一开始是固体的,然
后点上火之后,变成了液体的蜡油,还有固体的灯芯。
这可真是神奇呀。
还有呢,你们看到没有,当蜡烛燃烧的时候,还冒出了那么多的
烟呢。
这些烟其实是由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和微小的残渣组成的。
这
个过程也是物理变化哦,因为烟不是新的物质,而是由原来的物质组
成的。
唉呦,再来说说化学变化吧。
当蜡烛燃烧的时候,其实是发生了
化学反应呢。
蜡烛里的蜡油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火焰中发生了燃烧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所以呢,燃烧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化
学变化的结果。
嘿,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化学变化要说呢。
那就是火焰的颜色变化。
哎呀,你们有没有发现,蜡烛火焰是橘黄色的呢。
这是因为燃烧过程中,释放出了能量,激发了火焰中的气体和微粒子产生了特定的光谱。
呀,这就是一种化学变化导致的光学效应呢。
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还是挺有意思的嘛。
无论是固体蜡变成液体蜡油,还是火焰中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都充满了神奇和奇妙呢。
希望大家以后点蜡烛的时候,能够更加关注这些细节,发现更多有趣的地方。
2021届高考高频考点一:化学与生活【题型特点】近年高考经常以“生活”为载体来考查化学知识,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题型1:化学与环境例1.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对减少光化学烟雾无任何作用B.如果发生氯气泄漏,附近人员应迅速远离液氯泄漏地点,并顺风往低洼区域疏散C.“低碳生活”倡导生活中尽量减少耗能,从而减少CO2排放D.向煤中加入适量CaSO4,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答案】C【解析】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减少氮的氧化物的排放,有助于减少光化学烟雾,A错;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往低处移动,故发生氯气泄漏时人员要往高处疏散,B错;C对;要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应该向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D错。
【解题技巧】熟悉化学考点氯气泄漏的处理、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减少SO2排放的措施。
题型2:化学与材料例2.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A.棉、麻的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尼龙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属于合成纤维B.涤纶是合成纤维,真丝巾的成分是蚕丝C.Si3N4、Al2O3是常用的高温结构陶瓷D.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D【解析】棉、麻的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尼龙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属于合成纤维,A正确;涤纶是合成纤维,真丝巾的成分是蚕丝B正确;Si3N4、Al2O3是常用的高温结构陶瓷C正确;碳化硅和碳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解题技巧】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材料。
题型3:化学与能源例3.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经过催化重整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B.太阳能自古使用,不属于新能源C.氢气属于新能源D.煤的干馏固态物质主要是焦炭【答案】B【解析】石油经过催化重整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A正确;太阳能属于新能源,B 错误;氢气属于新能源,C正确;煤的干馏固态物质主要是焦炭D正确【解题技巧】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使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光源实验现象:①点燃蜡烛: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②细钢丝发光: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实验结论: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光的传播实验现象:①激光呈一条直线②小孔呈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七色光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第二单元《热传递》热传导实验现象:实验1:①在一端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从加热的地方慢慢向另一端扩散熔化;②在中心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从中心慢慢向四周扩散熔化。
实验2:烧杯里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槽里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最后二者温度相等实验结论: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冷水热水实验1的地方。
热对流实验现象:①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遇到水面的冷水后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下降,到达杯底后会再次聚向杯底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②线香的烟向上流动直至罩顶,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实验结论: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物体的传热本领实验现象:铜棒上的珠子最先脱落,然后依次是铝棒、钢棒、塑料棒和木棒上的珠子。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
铜>铝>钢>塑料>木头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2.用番茄酱模拟岩浆,锥形瓶和陶泥模拟山体,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玻璃管模拟火山通道。
3.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最关键的是番茄酱要添加到瓶口下方,木塞要塞紧,玻璃管上方轻轻放小块超轻粘土,要让番茄酱膨胀时能顶破它为宜。
4.预示“火山喷发”的现象:玻璃管上面超轻粘土被顶起来,由白气冒出;瓶内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1.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蜡烛的熔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而蜡烛的熔化过程是一个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蜡烛的熔化过程以及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
通过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关系。
一、蜡烛的组成与性质蜡烛主要由蜡和蜡芯两部分组成。
蜡是一种由烷烃类物质构成的固体,具有高熔点和固态的特点。
而蜡芯是一种纺织品,通常由棉芯或麻芯制成,用于吸收燃烧时产生的液体燃料。
蜡烛通常在固态下保持形状,但当被加热后,蜡开始融化并转变为液态。
二、固态到液态的转变当我们点燃一个蜡烛时,蜡芯会燃烧并产生热量。
这种热量传递给周围的蜡烛蜡,使其逐渐升温。
当蜡的温度达到其熔点时,蜡烛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蜡烛的分子开始逐渐脱离固体结构,分子间的引力逐渐减弱。
当蜡烛的温度继续上升,分子的速度增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弱,达到液态的状态。
在液态下,蜡烛的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并占据不同的位置。
这种自由度使蜡烛变得更具可塑性,可以用于塑造不同的形状。
三、熔化过程的能量变化在蜡烛的熔化过程中,能量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向蜡烛施加热量时,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破坏分子间的引力,使蜡烛熔化。
这种能量称为熔解热。
熔解热是蜡烛特有的,它通常与蜡烛所使用的材料的类型和性质有关。
不同类型的蜡烛具有不同的熔点和熔解热值。
例如,蜂蜡和石蜡的熔点较高,所需的能量更多,因此它们通常比较不容易熔化。
四、蜡烛的凝固过程当我们将蜡烛蜡的温度降低时,蜡的分子将逐渐失去热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更强。
当温度降低到蜡的凝固点以下时,蜡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在凝固过程中,分子重新排列并重新形成固态结构。
这种固态结构使蜡烛恢复到固态,并保持其初始的形状。
五、应用与思考蜡烛熔化过程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设计蜡烛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蜡烛的熔点和熔解热来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和设备。
同时,对蜡烛的熔化过程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固态、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蜡烛燃烧原理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它的燃烧原理是怎样的呢?要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蜡烛的组成。
蜡烛主要由蜡和蜡芯两部分组成。
蜡芯通常由棉线或麻线制成,而蜡则是由蜂蜡或石蜡等材料制成。
当蜡烛点燃后,蜡芯周围的蜡开始熔化并被点燃,从而产生明亮的火焰。
蜡烛的燃烧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首先,当蜡烛点燃后,火焰会使蜡芯周围的蜡熔化,然后蜡芯吸收熔化的蜡,使蜡熔化的蜡在蜡芯内燃烧。
在燃烧的过程中,蜡分解成气体和固体两部分,气体在火焰处燃烧,而固体则在火焰外部燃烧,产生明亮的光和热能。
蜡烛的燃烧过程其实是一个氧化反应。
蜡烛燃烧时需要氧气参与,氧气和蜡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火焰中心的温度非常高,高温使得蜡芯周围的蜡熔化,然后被点燃。
火焰的颜色是由燃烧产生的物质所决定的,蜡烛的火焰通常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蜡烛的火焰中心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约1000摄氏度,这也是为什么蜡烛可以发出明亮的光的原因。
蜡烛的燃烧原理还涉及到了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对流是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火焰周围的空气不断地流动,从而加速了燃烧过程。
而热辐射则是指火焰释放出的热能,这种热能可以被我们感受到,也是蜡烛可以取暖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蜡烛的燃烧原理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它需要蜡、蜡芯和氧气三者共同参与。
在燃烧过程中,蜡分解成气体和固体两部分,气体在火焰处燃烧,而固体则在火焰外部燃烧,产生了明亮的光和热能。
同时,热对流和热辐射也加速了蜡烛的燃烧过程。
这就是蜡烛燃烧的原理。
细蜡烛做成粗蜡烛的原理细蜡烛变成粗蜡烛的原理涉及蜡烛的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变化过程。
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的蜡质燃烧产生热量,并逐渐融化成热蜡。
这个热蜡会通过燃烧过程的炭烤现象产生液态热蜡表面的蒸气压力并且扩散到蜡烛周围的空气中。
当热蜡液态表面降低其融点时,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液态池。
蜡烛火焰周围的空气会加速热蜡的融化,导致热蜡温度升高并在火焰表面蒸发。
焰心内部的热蜡蒸汽通过火焰的流动推动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雾上升。
当蜡烛内部融化的热蜡与焰心内的热蜡蒸汽接触时,蜡烛下部渗入的热量就会通过传导,对蜡烛上部的热蜡进行加热,导致上部热蜡融化并产生液态池。
这个过程就是细蜡烛变粗蜡烛的基本原理。
细蜡烛变成粗蜡烛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当蜡烛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量会让蜡烛表面的蜡质融化,并产生热蜡的液态池。
随着燃烧的进行,火焰周围的空气会加速热蜡的融化,并导致液态池的膨胀。
此时,熔化的蜡质会被引入焰心,通过火焰的流动将热蜡蒸汽带上升,使蜡烛的燃烧得以持续。
当蜡烛燃烧的时间增加时,液态池逐渐扩大,上部的蜡质也会逐渐融化。
这个过程中,热蜡的液态池位于蜡烛的中间部分,并且通过热蜡蒸汽的辐射和对流扩散,使得蜡烛上部的细蜡融化并加入蜡烛燃烧系统,导致蜡烛的直径逐渐增大,从而实现了细蜡烛变成粗蜡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蜡烛的燃烧表现为一种自我推动的过程。
燃烧产生的热蜡会不断引入蜡烛的上部,导致热蜡融化并形成液态池。
液态池中的热蜡会通过热蜡蒸汽的辐射和对流传递到蜡烛上部的蜡质中,导致上部的蜡质融化并再次形成液态池。
这样循环往复,持续推动着蜡烛的燃烧过程,并使细蜡烛逐渐变成粗蜡烛。
要注意的是,细蜡烛变成粗蜡烛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燃烧过程中,蜡烛的蜡质需要具备一定的融点范围才能实现流动和燃烧。
不同蜡烛的融点范围有所差异,因此蜡烛的密度和形状可能会影响细蜡烛变成粗蜡烛的速度和过程。
此外,蜡烛的燃烧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空气流动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探究蜡烛熔化、燃烧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
3. 分析蜡烛燃烧产物,并验证其成分。
二、实验原理蜡烛主要由石蜡、棉线等材料制成。
石蜡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当蜡烛受热时,石蜡熔化并气化,形成石蜡蒸气。
石蜡蒸气在火焰中燃烧,产生光和热,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三、实验材料1. 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燥的烧杯一个4. 澄清石灰水适量5. 水槽一个6. 小刀一把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 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槽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2. 点燃蜡烛-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熔化、燃烧的现象。
- 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 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声音、气味等。
3. 探究火焰各层的温度- 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片刻,观察火柴梗的碳化位置,确定火焰各层的温度。
4. 观察燃烧产物-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 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5. 熄灭蜡烛- 观察熄灭蜡烛后的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其现象。
五、实验现象1. 蜡烛的物理性质- 蜡烛为白色、圆柱状固体,硬度较小,稍有气味。
- 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 蜡烛燃烧现象-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产生烟雾。
3. 火焰各层温度- 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4. 燃烧产物- 蜡烛燃烧时,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产生了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5. 熄灭蜡烛后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蜡烛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 蜡烛主要由石蜡、棉线等材料制成。
2. 蜡烛燃烧时,石蜡熔化、气化,形成石蜡蒸气。
九年级化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步骤提出问题示例文章篇一:《对蜡烛及其燃烧步骤提出的那些有趣问题》我呀,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的时候,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可好奇啦。
蜡烛,这东西咱们平常都见过,生日的时候要点蜡烛,停电的时候也可能会用到蜡烛。
可是当它进入化学的世界,就变得特别神秘。
咱们先说蜡烛燃烧前。
我就想啊,这蜡烛是用啥做的呢?我跑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蜡烛主要是石蜡做的。
那石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又好奇得不行。
后来我自己去查资料,才知道原来是从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
这就好比大树是从种子长出来的一样,石蜡是从石油这个“大种子”里提炼出来的。
我看到蜡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就问同学:“你说这蜡烛的颜色是不是想加啥就加啥呢?”同学说:“应该是吧。
”可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后来老师说,确实可以添加一些颜料来改变蜡烛的颜色,但是这些颜料得是安全的,不会在燃烧的时候产生有害的东西。
然后就是蜡烛燃烧的时候啦。
我看到蜡烛一点着,就有火苗。
我就琢磨着,这火苗是怎么来的呢?我就想象蜡烛里面是不是住着一群小火精灵,一点着就把它们放出来了。
当然这是我瞎想的啦。
老师说呀,这是因为蜡烛燃烧是个化学变化,石蜡和氧气发生反应,就产生了热量和光,这热量和光就是咱们看到的火苗。
我又想,那火苗为啥是那个形状呢?我在家盯着蜡烛看了好久,我发现火苗有点像个小圆锥,底部宽,上面尖。
我就想这是不是和空气有关系呢?我就做了个小实验,我拿个小扇子在蜡烛旁边轻轻扇,发现火苗会晃动。
这就像风吹树一样,风一吹,树就摇晃,空气一流,火苗就变形。
那我就问小伙伴:“你说这火苗里面温度都一样吗?”小伙伴一脸懵,说不知道。
我又去问老师,老师说不一样呢,外面的温度高,里面的温度低。
我就想,这可真神奇,就像一个小世界一样,里面还有不同的温度区域。
还有啊,蜡烛燃烧的时候会有蜡油流下来。
我就想,这蜡油是怎么流下来的呢?是因为上面烧得太热了,把下面的蜡给融化了吗?我就拿了个小棍去蘸蜡油,发现蜡油热乎乎的,还很黏糊。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1课蜡烛的变化1.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始终是蜡这种物质。
2.点燃蜡烛,燃烧后的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另一只烧杯内壁变成白色;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烟灰。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这些都是不同于蜡的新物质。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4.水的三态变化、盐溶解于水、铁水变成钢锭都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烟花绽放、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等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第2课铁钉生锈1.铁锈是红褐色的,非常松软。
生锈铁制品随处可见,如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2.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因为铁是灰色的、有光泽,很硬,能被磁铁吸引,能传热……而铁锈是红褐色的、没有光泽,很松软……3.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锈最多。
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4.防锈方法有很多,如: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缝衣针用锡纸包装;在油管上喷漆、在枪炮和大型机器上涂抹矿物油脂、在铁制品外层覆盖一层塑料膜、在门把手上镀金属铬、在制罐头用的马口铁上热镀一层无毒、不易锈蚀的金属锡……第3课制作汽水1.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自制汽水中的气体是柠檬酸(或醋酸等)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