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2.1生物的遗传(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2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2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2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年级_ _八年级_ 学科生物时间_ 3。
1课题第1节生物的遗传(第2课时)地点办公室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说出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教学方法2。
能力目标:1)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2)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2)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材分析重点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
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解决重点基本问题)1。
复习提问:(1)(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图)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哪里?(2)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说明。
集体交流意见或个人备注教学过程(3)设问: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呢?二.小组讨论与交流(兵教兵,互相解惑)1.孟德尔的实验课件播放视频:孟德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认为通过孟德尔的实验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2. 认识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针对孟德尔的实验进一步提问:这个因子是什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概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沁县“长治好课堂”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课题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备课人李剑琴审核人王琴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地位及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节,本节阐述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的深度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人的性别决定和生物的变异等遗传学问题的基础。
教材依次展现的学习素材包括伞藻的移接实验,遗传的定义及特点,染色体的数目、组成及异常导致的疾病,DNA分子结构及特点,基因的定义。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我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拓展性目标我能通过对伞藻移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挑战性目标我能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明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说出遗传、基因的概念难点 1.说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法学法【教法分析】主要通过问题启发的方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为创设情景法、多媒体演示法、引导点评法。
【学法分析】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具体方法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动体验、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情境导入【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现象?引出课题: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回答:遗传从一些常见的俗语来引入遗传,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出示目标1.我能说明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我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3.我能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齐读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目标问题解决核心问题一:伞藻移接实验说明了什么呢?问题1:早期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问题2:实验中选取的实验材料是什么?问题3:为什么选取两种伞藻?问题4:实验二中为什么伞藻的移接体长出了菊花形的帽?问题5: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核心问题二:遗传物质的特点问题1:什么是遗传?问题2: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哪里?问题3: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组成?问题4:染色体的所有部分都是遗传物质吗?问题5:DNA的结构、功能分别是什么呢?它是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核心问题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请用一句话或图形说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第22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1节生物的遗传南通市实验中学茹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包含的生物学本质,提高逻辑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四、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准备两只信封,三枚黑棋子,一枚白棋子,活动单。
五、教学过程师:在历史长河中,认识性染色体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在观察昆虫时首先发现了雄性体细胞中独特的一对染色体,他将其称为性染色体。
到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史蒂文斯进一步把雄性昆虫体细胞中与众不同的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而雌性体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长得一样,称为X染色体。
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别到2003年和2005年科学家完成了对Y、X染色体上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子女性别形成的遗传图解。
组织学生相互点评。
师:请同学们按照规范的遗传图解进行修订和完善。
PPT出示规范的遗传图解。
请同学分析数据,找出男女人口数量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二、性别形成亲代:XY(父)XX(母)生殖细胞X Y X子代XX XY性别女男活动单学习目标:说出男女染色体的组成,阐明后代性别形成的过程。
活动一:说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1. 请同学们数一数人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___________2. 请同学注明两张染色体排序图所示性别(男、女)3. 男女性别决定可能与哪一对染色体关系最大?请同学们在图中圈出。
4. 这一对染色体如何命名?其他染色体如何命名?5.活动二:绘制子女性别形成过程的遗传图解。
活动三:模拟人类后代性别决定的过程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的遗传》学讲活动单(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 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等概念;
2. 举例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遗传变异现象。
活动一:分析人类的某些特征在上下代中传递的方式
1.课前调查
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特征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见书本P2。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
2.合作探究
每小组选择调查表中的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3.交流展示
各小组选一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特征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
4.质疑拓展
(1)同学们刚才交流的大多属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除了这些特征外,你与父母亲还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如:声音,血型等生理特征。
)
(2)学生归纳出性状的概念,举例说明。
(3)学生总结出什么叫遗传?列举一些遗传现象。
活动二: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
1.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P3教材第三段内容及“图22—1生物的相对性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观察到的是番茄、家兔的哪些特征?
(2)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
2.合作探究
什么叫相对性状?举一例说明。
相对性状要满足哪三个条件?
3.学讲演练
4.交流展示:每组随机抽取一人交流探究结果,其他组若能及时纠错给予奖励。
活动三:检测达标,总结反思
补充习题P1—2:1、2、7、8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