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8
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王秋龙;晋秀龙【摘要】以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系统分析全省A级旅游景区近13年来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通过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聚集分布,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不均衡;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湖泊河流及地势对全省A级旅游景区结构演变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从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整合资源、完善交通、彰显自然环境优势等方面对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提出优化方案.【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影响因素;演变特征;空间结构;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作者】王秋龙;晋秀龙【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的载体。
目前我国主要用景区的质量等级指标测评一个景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与优劣程度。
在各区域追逐质量等级的同时,区域内景区结构也发生着相应变化,景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末,对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方法、角度也日趋完善。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数理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1-2]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主要采取数理分析以及图表计算等方法。
[3-4]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A级景区建设发展迅速,从2001年的50家发展到2014年的488家,13年中增加了438家。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景区或地域盲目追求质量等级,“南热、中温、北冷”的旅游发展格局[5]使得某些区域在超负荷承载,而某些区域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
中等城市以片区、单元推进更新的探讨——以安徽省安庆市
为例
宋密
【期刊名称】《城乡规划》
【年(卷),期】2024()1
【摘要】目前,中等城市的更新存在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盲目跟风大拆大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出现了一些肆意扩大片区(单元)范围,以满足“2250”管控要求,以“城市更新之名”行“新区开发之实”的实施误区,中等城市的更新路径亟待明晰。
文章基于安徽省部分城市以片区(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融资的方式,结合安庆市在推进城市更新中的规划、实施、管理实践,提出中等城市可采用新区“大片区”、老城“小单元”的方式统筹推进更新;同时,结合安庆市的更新实践,提出中等城市在以片区、单元推进更新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其他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的更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8页(P52-59)
【作者】宋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分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更新改造与传统文化的共生r——以《龙岗区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例
2.上海市片区层面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张江西北片区单元为例
3.深圳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形塑过程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更新单元为例
4.推进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深圳梅林片区更新工作规划研究
5.古城有机更新中的“更新单元”实践研究——以苏州古城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庆长江新城规划方案背景介绍安庆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坐落于长江上游。
近年来,市政府提出了“以建设长江新城为引领,实现安庆城市与长江发展全面融合”的目标,希望通过发展打造一个以长江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
在此背景下,安庆长江新城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规划目标安庆长江新城规划的目标是在长江旁边建设一个现代化、宜居化的城市。
通过规划,新城将带来以下影响:1.提高城市形象2.带动经济发展3.改善人民居住环境4.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规划范围安庆长江新城规划的地理范围为安庆市江南区长江大道以南、长江以北、高速公路以东、市和县部分以西的土地资源,共计约20平方公里。
规划原则规划的原则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理念,形成安庆长江新城的特色和形象。
这是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来确定的。
创新新城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打造具有现代气息、文化内涵、现代化设施的新城区。
协调规划要协调新城各元素的关系,实现新城规划体系的内部协调、外部协调,体现新城的和谐与优美。
绿色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个规划和建设环节中。
开放安庆长江新城将与全球城市、全国城市同步发展,营造国际化、开放型的城市环境。
规划建设安庆长江新城规划分为五个区域:滨江区域滨江区域是新城的核心区域,包括中央商务区、旅游观光区和科技创新园区三个主题区。
文化教育区域文化教育区域包括大学城、学术中心、文化中心和博物馆等区域,是新城充满文化气息的重要区域。
大型公共服务区域大型公共服务区域包括市级医疗卫生中心、公共远程教育中心、市级干部培训中心等,服务全市百姓。
居住区域居住区域将建造各类不同等级的住宅小区、公寓、别墅、平房等,形成人口稠密区域。
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包括高速公路互通区、火车站、公交中心站和直营机场四个区域,是新城交通枢纽。
结论安庆长江新城规划方案旨在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具体包括滨江核心区域、文化教育区域、大型公共服务区域、居住区域和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规划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原则。
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安庆古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被誉为江南古镇的瑰宝。
安庆古城景观文化在现代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安庆古城的景观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历史文物的保护方面。
在城市规划方面,安庆古城保留了古代的格局和风貌,住宅区、商业区、庙宇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座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建筑风格方面,安庆古城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木结构建筑、石雕、彩绘装饰等都体现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
在民俗风情方面,安庆古城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走街串巷的花会、船灯节等,让人们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安庆古城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观文化遗址、大观街历史风貌区等,确保了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和保护。
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方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庆古城成为了众多游客的热门景点之一。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古城的美景,感受到古城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购买到纪念品。
安庆古城的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安庆古城的景观文化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安庆古城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进驻,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这些创意产品以古城文化为主题,融入了现代设计和时尚元素,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和人们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景观保护、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古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人们也十分重视安庆古城的景观文化,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保护和传承古城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使得安庆古城的景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学习交流的场所。
安徽省安庆市总体规划安庆,这座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面临着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至关重要。
一、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安庆市的定位应当是成为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区域交通枢纽和文化旅游胜地。
在经济方面,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
交通上,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
文化旅游方面,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发展目标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产业布局与发展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安庆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同时,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产业布局上,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产业的集中发展。
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对于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三、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的血脉。
安庆市应构建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方面,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市内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铁路方面,争取更多的铁路线路经过安庆,提升铁路运输能力。
水运方面,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货物吞吐量。
航空方面,适时推进机场的扩建和航线的增加,提高航空运输的便利性。
此外,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公交服务的覆盖率和准点率。
鼓励发展绿色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步行道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四、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安庆市应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目录一、城市基本情况 (3)(一)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3)(二)自然环境 (4)(三)社会经济发展 (5)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 (6)(一)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点 (7)(二)近几年规划建设实施情况 (9)三、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原由及主要内容 (13)(一)影响城市发展的宏观因素分析 (13)(二)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改的原因 (16)(三)关键问题的分析 (19)(三)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区域 (29)四、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局部调整 (30)(一)指导思想 (30)(二)规划原则 (30)(三)规划依据 (32)(四)规划期限 (34)(五)城市规划区 (34)(六)城市性质 (34)(七)城市发展方向 (34)(八)城市规模 (35)(九)城市结构 (35)五、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36)(一)建设用地的现状特点 (37)(二)建设用地调整的目标 (38)(三)建设用地布局的局部调整思路 (38)(四)建设用地的总体调整 (40)(五)主要建设用地规划调整 (42)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2)(一)综合交通建设目标 (52)(二)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2)(三)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53)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一)绿地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 (55)(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7)八、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58)给水排水规划 (58)(二)电力电信网规划 (59)九、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9)(一)近期建设规划措施 (59)(二)近期建设用地规划 (59)(三)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60)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衔接部左岸,与鄂、赣两省接壤。
地理座标是东径117º02′,北纬30º31′。
现辖机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宿松、太湖、潜山、岳西等一市7县,以及迎江、大观、郊区三区,距省城合肥178公里。
安庆市杨桥镇老城镇街道改造设计探讨翟伶俐【摘要】老城镇通过有效的景观改造方式提升其文脉的承续关系,凸显旧街道的文化共性与街道个性特征,营造更好的城市公共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安庆杨桥镇街道景观改造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理念,通过街道建筑、环境、道路、空间景观等方面的改造,使之既保持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市镇.【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6(023)004【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街道改造;建筑整治;节点设计【作者】翟伶俐【作者单位】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1.1 规划概况杨桥镇位于安庆市北郊,距安庆市中心市区约15km,处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南临宜秀区白泽湖乡和大桥办事处,东与枞阳县交界,北接罗岭镇,西与五横乡和大龙山镇相邻。
本次规划点位于杨桥镇镇区内主要街道,沿着主要道路,西至加油站东至镇政府,长度接近1.4km。
本次规划区域内用地性质较全面,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医疗卫生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是政府所在地,位于规划区域的东侧。
商住用地与商业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布与道路两侧。
公用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加油站、变电所、邮政所等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主要是现状卫生院。
绿地主要是规划区西侧的三角绿地。
1.2 现状建筑质量与外立面分析本次规划区域为杨桥的镇区主要道路及道路两侧建筑,建筑性质分类较齐全,有商业建筑、商住建筑、居住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以及工业建筑。
规划将街道两侧的建筑依建筑结构、建筑年代、建筑质量、建筑使用状况、建筑文化价值等方面综合评定,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质量较好建筑,二类为质量一般建筑,三类为质量较差建筑(图1)。
现状建筑层数种类较多,从一层到五层,并且分布较为杂乱,导致沿街立面参差不齐,立面效果较差,风格与色调也较杂乱,部分建筑立面尚未粉刷,与周边不协调。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叶圆圆【摘要】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了研究和分析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方法,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1年、2007年、2013年三个年份,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并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构建原则的条件下,建立了三个单项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城市化率和空间城市化率)和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综合城市化水平),同时根据搜集、归纳和整理的数据资料和地图资料,测度出了2001年、2007年、2013年安徽省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城市化率、空间城市化率和综合城市化水平,同时运用了GIS软件,将不同年份及不同评价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化水平用可视化的方法表达出来;最后总结得出了安徼各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时空演变规律.【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7页(P93-99)【关键词】安徽省;城市化;测度方法;时空演变【作者】叶圆圆【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背景的研究新型城市化[1-2]的发展历程、演进趋势以及时空变化的地域性规律,是近些年来包括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探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对于新型城市化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而对于如何城市化如何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当中,存在着众多的模式。
城市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国家甚至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1年,安徽省正式出台了《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规划中明确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即全省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最终全省形成近期“一圈一带一群五区”,远期“两圈一群两带五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广场绿地停车场——安庆市旧城区静态公共空间策略
陶中东
【期刊名称】《当代建设》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安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建城已有738年,其间178
年是安徽省会所在地,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辉煌的经历,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历史事件。
八十年代以前,安庆市旧城区道路狭窄,建筑多为皖江一带传统的院落式布局,砖木结构,层数低,密度大。
经过近二十年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数以千计的城市工作者和市民们的艰辛劳动,在政府财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林立,商业繁荣,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普遍提高。
但同时,旧城改造给城市也带来不少的社会问题,高地价、少公共空间、少绿地和交通低效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一、旧城区静态公共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陶中东
【作者单位】安庆市规划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城市特大型地下停车库静态交通的设计探索--成都高新科技广场地下停车场交通规划设计 [J],
2.旧城区公共停车场发展研究——以中山市旧城区为例 [J], 李志
3.旧城区公共停车场发展研究——以中山市旧城区为例 [J], 李志;
4.上海奉贤区公共绿地的养护管理及功能提升——以文化广场绿地和住宅局绿地为例 [J], 管颖欢
5.公共空间的“日常性”健康活力研究——以2个柏林绿地广场为例 [J], 刘韩昕; 李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总第252期2013年8月(下)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2August2013(C)安庆市老城区商业如何承接产业转移———浅议老城区商业中心更新升级尚可孙杰(安庆市规划局安徽·安庆246001)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4-0205-02摘要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更新及商业业态升级改造的成因之后,利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我市老城区商业中心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加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老城区商业城市更新升级改造On How Commerces in Old Town of Anqing City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Up-dating of Commercial Center in Old Town//Shang Ke,Sun JieAbstract The Sate Council's approving of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region of 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qing City.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our city.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old town updating and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ity.Key words old town;commerce;urban updating;updating and transforming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旧城更新”是指为了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而对城市的局部区域的建成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化。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1张帆1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10096)email: zf2004282@摘要:简述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时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安庆1.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图1)1.1 建国前时期安庆早在六千年前已是先民所开发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此作枞阳盛唐之歌。
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亮屯所。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筑城栅,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
地处东郊的长风沙,唐代已是长江下游知名的舟船停靠地,北宋建隆元年(960)置长沙风镇。
北宋熙宁八年(1075),在今市境置同安监,铸铜钱。
至安庆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有冶炼等手工业和商业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集镇。
图1 安庆城市形态演变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兵南下,安庆知府黄干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旧城区)筑城垣,以备战守。
绍定四年(1231)又加以修筑。
景定元年(1260),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8076)资助- 1 -- 2 -使马光祖复筑城墙,奠定了城市基础。
城墙以砖石包砌,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
设城门5座:东枞阳门、东南康济门、南盛唐门(后称镇海门)、西正观门(又称八卦门)、北集贤门。
元代城墙增高二丈六尺,东、北、西3面建有护城壕,深一丈。
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城垣,砌城垛758个,增建炮台、火药房、窝铺等设施。
至清代中期,除城外围建有一些寺观外,城市建设几乎集中在城墙范围内进行,城市显单一紧凑块状形态,此时城市规模很小,仅2.7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图2)。
清代后期,城市规模开始扩张。
同治元年(1862),因西门外长江和皖河在此接流,水路交通便捷,民舟大多汇集于此,遂在古城西部加筑一道月城,辟金保、玉虹两城门(图3)。
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南增辟同安门。
城内面积2.7平方公里,加月城面积共约3.67平方公里。
图2 清道光安庆城池图 图3 清同治安庆城池图1853到1862年,太平军和清政府军在安庆反复战斗,安庆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时期。
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腹地的物产和经济潜力也不能与皖南诸府县相比,况安庆连同周围府县已被纳入芜湖市场贸易圈的集散范围。
因此,安庆虽被列强划为通商口岸,但将其正式辟为商埠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1]。
这种状况,影响着安庆近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民国时期随着沿江防洪堤的修建,怀集路通东,以及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于西部和南部受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阻隔,没有发展空间,城市以怀集路和华中路及长江为伸展轴,向北和东两个方向发展。
城市处于轴向延伸阶段,呈星状形态。
但直到1949年解放初期,安庆城区范围变化不大,城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以多进天井式布局最为典型;数百条街巷狭窄弯曲,起伏不平,素有“九头十三坡”之称;宽达八九米的干道有5条,共约4公里。
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解放初期,安庆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迅速恢复,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的3倍多。
“一五”计划时期,由于财力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
安庆市盲目拆除了旧城墙及5座老城门,城区建设逐渐向北、向东拓展,北部石化总厂的建设成为重点。
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
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一再降低城市建设标准,压缩城市非生产性建设,致使城市住宅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得不采取降低质量和临时处理的方法来节省投资,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
“大跃进”时期,安庆市盲目兴建钢铁厂、炼焦厂等企业,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猛增至1959年的34%,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城市和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加重了旧城负担,造成城市住宅紧张、市政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环境日趋恶化等严重问题,加速了旧城的衰败。
“文革”10年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到处见缝插针,乱拆乱建、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严重侵占和破坏,给以后的旧城改造设置了难以解决的障碍。
进入70年代后期,旧城改造的重点转向还清30年来生活设施的欠帐。
到1978年,安庆市先后拓宽或新建了18条主要道路,并对原有下水道进行了疏通或改造。
1.3 改革开放以来时期1.3.1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安庆城市发展仍表现出对长江水运的较大依赖,沿江东部水运条件较为便捷的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市空间轴向生长与填充速度加快,中心城区面积逐渐增大,城市呈现了以旧城为核心的“L”形态。
1988年与1949年相比,安庆城市人口由不足8万人增加至24万人,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增加至18.4平方公里[2]。
旧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建筑质量和环境质量都十分低下,再加上人口密度的增加,旧城区设施已难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安庆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到改变,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市民居住生活问题。
1980年代后,先后整修、拓宽或新建集贤路、龙山路,湖心路、人民路、孝肃路、沿江路等主干道路,治理污染严重的大湖,新辟莲湖公园和狮子山公园,新建第二自来水厂、汽车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工程;成片拆除危旧房屋,重建为商业街市和单位住宅楼。
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由于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致使旧城人口越来越多;且采取的开发方式是“拆一建多”,建筑形式系多层条式盒状,布局形式多为兵营式模式,日照间距多为1:1,这种形式的改造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肌理。
旧城环境不但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引发出交通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传统风貌和古城格局遭到重创。
1.3.2 1990年代1990年代,安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北部新建了开发区,在大桥以东建设未来的城市中心区。
通过对滨江城市景观带、菱湖风景区的建设,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等措施,使得城市景观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形象得到加强。
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善(如合安公路拓宽改建、合九铁路开通、合安高速公路建设、安九公路建设、安庆长江大桥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安庆的对外联系。
到1998年,安庆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与1978年相比,道路总长由35公里增加至120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4.6%提高到30%以上,市区每年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由564万元增加到上亿元,人均居住面积由3.9平方米增加到8.2平方米[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的商品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更进一步推动了旧城更新改造的发展。
特别是旧城内工业“退二进三”速度加快,工企业用地大部分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产业用地。
尽管从1996年起,安庆市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避开老城积极拓展新区、以带状组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图4)。
但实际上,由于旧城浓厚的文化氛围、较好的物质基础(名校、一流医院等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均分布在旧城区),旧城区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反磁力中心并未形成,城市结构仍呈现“单中心式”。
旧城一直也是皖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随着安庆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其中心功能更强,目前人民路地区已从过去的零售业为主发展成为商业、商务、金融、办公等功能为主的商业商务复合中心。
一些高层建筑的开发与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布局较散乱,成为老城中的不和谐音,影响并- 3 -改变着安庆老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轮廓。
伴随着城市中心的高度集聚,旧城越来越拥挤,3.67平方公里的旧城容纳了15万左右人口,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之多(2003年);交通拥挤,公共活动场地及绿地匮乏,生活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向加重。
图4 安庆市2003年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图2.旧城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2.1 建国前时期2.1.1 旧城空间结构特征安庆古城格局与其他古城颇有差别,既有山城错综的韵味,也可略见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
城址选择注重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古城建于临江近湖的一群丘陵阶地上,城的形制不规整,轮廓大致接近方形,部分采用曲线;道路格局为不规则的方格网状,道路走向为南北和东西略偏西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性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左布寺观,右置社坛,衙署居中且偏城西最高处,也是古城两列阶地的两脊交汇处,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
市民主要聚居在南厢,仓库依长江渡口设在城南;房屋建筑个体的布置多顺地势建造,朝向多变、因地制宜;城门设置不构一格,东、西二门偏于南隅而近长江;城垣沿岗地边缘临江岸而筑,城内多古塘,与城外护城河及长江相通。
建城后,四方贸易活跃,盐粮漕运经此转输,皖西南各地货物在此集散,逐渐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活动的增强,形成了龙门口——庆云街(人民路)一条东西向城市主轴线,及南侧平行于主轴线的倒扒狮、四牌楼一带的商业活动区。
古城选址体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的思想。
城市格局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体现封建城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周礼·考工记》)以及“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大匡》) 的思想。
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严谨,整体性较强。
- 4 -2.1.2 旧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城址的选择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扩展,无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在古代安庆开始出现和形成时期,气候、环境和地理区位等条件对城市选址和空间布局曾起过决定性作用。
城市空间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的自然环境(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限制。
2) 交通条件。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发展并改变城市外部形态,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安庆滨临长江黄金水道,以往陆路交通不发达,对外联系主要依赖水运,城市沿长江发展。
安庆素有“千年渡口百年港”之称,历来担负着沟通东西、承转物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