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7.3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模和行政管辖区域扩大了一倍多,城市空间东西断续绵延30多公里。

二 银川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分为外延式扩展和内涵式扩展,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所谓外延式扩展,即指城市空间在数量上的增加,在空间上的蔓延;而内涵式扩展主要是指城市空间利用集约度的提高和空间使用性质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年度变化

从1978—2002年银川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量分析,城市空间逐年扩大,但由于市区人口的增长,银川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下降;随着人口向市区集中,市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也不断提高。2002年,城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居住用地、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但城市主城区内人口密集,2003年兴庆区人口密度为1072人/平方公里,与2002年相比仍呈扩大趋势(见表1)。

表1 银川历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表

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米)

197830.07136.70

198634.90106.70

199547.60100.20

200260.1486.80

200378.43109.20

2.银川城市扩展的空间特征

银川市城市空间的扩展主要为水平方向上城市地域的蔓延,即城市向西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银川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条,总长度近100公里,使城市边缘区外扩。

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城市扩展几乎是全方位的扩张,没有连片集中建设,这样做不利于在短时期内形成完善的配套设施。边缘地区的规划大都是不成系统的一片片用地拼加起来,城市的架子拉开很大,却缺乏全局性的总体关照。这些问题使得目前银川城市空间的扩展只停留在“量”的改变上,而未能与城市功能的调整很好地协调起来。

3.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

在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序列上,运用A rc2 map软件对1958—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特征分析(如图1)可以看出,银川城市空间扩展反映出较强的动态特征。20世纪50-60年代因包兰铁路建设而开发建设的新市区,是一次城市空间的跳跃式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中部开发区的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在进一步拓展的同时逐步充实;进入本世纪后

,城市中部地区的进一步崛起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另外,银川市在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上一直处于摇摆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重点虽然以西向为主,但是在不同的区位上来回振动。1950年代以后城市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主要发展力量都集中在新城区(现西夏区)。但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国有企业的萎缩,城市第三产业逐步壮大,原旧城区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集中在兴庆区发展。同时,由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金凤区也在缓慢发展中。21世纪以来,金凤区进一步崛起,城市发展又开始向西部倾斜。另一方面,城市总体布局近年来过于受制于产业园区,城市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协调性都存在问题。

图1 银川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4.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功能特征及问题

城市空间发展是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同时也是城市功能的支撑实体。银川一直以来都是周围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中心,具有混合型的城市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和完善,在上世纪末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强化了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承载功能。目前城市的功能定位尚在转换之中,传统产业面临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