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894.75 KB
- 文档页数:3
改革开放30年来,焦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年,是焦作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特别是近五年,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
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9.1亿元,2007年为856.0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12.6%。
1992年,焦作市提前8年实现了“十二大”提出的到2000年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从1978年算起,全市生产总值登上百亿元台阶,用了16年时间,到1993年达到106.3亿元;跨上五百亿元台阶用了12年时间,2005年达到584.0亿元;据测算,到2008年底,3年时间生产总值将在五百亿元的基础上再增一倍,突破千亿元大关。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2亿元,2007年已经超过50亿达到56.6亿元,增长44.4倍。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9.9倍,年均增长15.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年突破了100亿元,从此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2007年全社会完成投资总额491.3亿元,比1978年增长226.3倍,年均增长20.6%,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46.8%。
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2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达268.7亿元,2007年,再上新台阶,达491.3亿元。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要点焦作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十二月项目名称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项目主管单位焦作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国家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徐文龙国家事业单位法人代码:40000905-5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03)院长:徐文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编制完成时间:2008年12月规划编制组成员名单主管院长:赵洪才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方创琳博士,副总规划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郐艳丽博士,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人员:毛汉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规划师黄金川博士,副研究员,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炜博士后,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李铭博士,城市规划师鲍超博士后,城市规划师陈铁柱高级工程师李颖高级工程师刘晓丽博士,城市规划师蔺雪芹博士,城市规划师刘贵利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谭建欣硕士,城市规划师靳志强硕士,城市规划师周游硕士,工程师王蔚蔚硕士,工程师李文杰助理工程师张亮助理工程师李嘉助理工程师徐续助理工程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与布局规划 (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5)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18)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0)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30)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33)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40)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2)第十四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45)第十五章中心城区远景发展设想 (4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8)第十七章附则 (49)说明:文中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依法指导焦作市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焦作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依据。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要点焦作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十二月项目名称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项目主管单位焦作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国家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徐文龙国家事业单位法人代码:40000905-5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03)院长:徐文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编制完成时间:2008年12月规划编制组成员名单主管院长:赵洪才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方创琳博士,副总规划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郐艳丽博士,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人员:毛汉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规划师黄金川博士,副研究员,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炜博士后,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李铭博士,城市规划师鲍超博士后,城市规划师陈铁柱高级工程师李颖高级工程师刘晓丽博士,城市规划师蔺雪芹博士,城市规划师刘贵利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谭建欣硕士,城市规划师靳志强硕士,城市规划师周游硕士,工程师王蔚蔚硕士,工程师李文杰助理工程师张亮助理工程师李嘉助理工程师徐续助理工程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与布局规划 (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5)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18)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0)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30)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33)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40)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2)第十四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45)第十五章中心城区远景发展设想 (4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8)第十七章附则 (49)说明:文中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依法指导焦作市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焦作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依据。
资源型城市焦作市转型期空间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作者:张培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以正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焦作市为对象,对现状城市空间进行绩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指出焦作市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空间配置而导致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提出焦作市在转型期间城市空间发展优化的几点思考,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焦作市,空间绩效评价,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研究背景焦作市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全国第三批资源城市转型试点,是历史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煤城。
但是随着资源的开采,城市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城市转型成为必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将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转型期,城市还是有大量的机会可以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结构之间“选择”。
因此,为了给产业结构提供支撑,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判断是必要的,据此对城市空间结构做出预先调控。
现状空间绩效评价2.1指标体系构建针对于空间利用评价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焦作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视角下,建立了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空间总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总体绩效为目标,从产业空间、邻里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交通空间4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而成。
在不同空间利用类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产业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以清洁生产为目标,从产业密度和投入产出2个方面选取工业用地比例、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量等6个指标构建而成。
邻里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宜居社区为目标,从密度和空间分异2个方面选取居住用地比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面积比例等6个指标构建而成;生态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以生态可持续为目标,从规模密度和形态结构2个方面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匀度指数、城市生态控制区与建成区面积比等4个指标构建而成;交通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以公平高效为目标,从可达性和公平效益2个方面选取公交出行比例、居民工作平均通勤时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等6个指标构建而成。
焦作市区的空间发展规划焦作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焦作市区,最能体现未来焦作建设新风貌的也是焦作市区。
焦作市区是焦作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中心,是焦作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旅游、科教、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
根据焦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确保城市追求数量扩张的同时,重点提高城市经营质量。
这就需要在对焦作市区空间发展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客观审视的基础上,从城区空间协调发展角度,对焦作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规划建成区范围、面积、人口与用地规模、发展性质、用地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与拓展方向、产业功能等做出科学的弹性分析,同时提出三种方案,进行比选。
一、焦作市区发展与建设现状及问题1、城市用地持续增加,但整体分割破碎,发展空间不足从1949年到2003年的54年间,焦作市区城市用地由1949年的2.5平方公里,增加到1956年的6.57平方公里,再增加到1961年的10.37平方公里、1985年的17.64平方公里,到2003年达到67.1平方公里。
历年平均递增速度为6.41%,如图8—1所示。
促使城市用地增加的动因在于采煤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不断提高和采煤塌陷地的扩张,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但由于城市建设与煤炭开采、坑口火电站建设、运煤铁路专用线建设、高压输电走廊建设,以及随即伴随的采煤塌陷和近年来建设的高速路等在焦作市区同时进行,导致城市用地被采煤塌陷地、铁路、高速公路、南水北调线、高压走廊分割得支离破碎(见图8—2),城市用地效率低下,发展空间暂时不足。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只有85.81平方米,比国家建设部规定的100平方米/人低14平方米/人。
但这种空间不足只是由于政府外迁、企业外迁滞后导致暂时用地不足,目前在焦作市区尚有至少近30-60平方公里用地可置换用于城市建设。
图8--2 焦作市主城区用地类型与建设现状示意图2、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但功能分区紊乱混杂,中心辐射作用不强由表8—1看出,受煤炭城市发展性质影响,焦作市区用地结构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明显偏大,二者合计占用地总面积的65-75%以上,其中居住用地占40%以上,主要是平房过多导致占地面积大,工业用地占22-36%,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外迁,工业用地比重逐渐减少,2003年已降到22%左右。
浅析焦作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变焦作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正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焦作的资源枯竭现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实施旅游转型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讨焦作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变过程。
焦作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原经济区和黄河文化带交汇处。
由于长期依赖煤炭、铁矿等传统资源产业,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下跌以及环保的限制,焦作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然而,在危机中孕育着机遇。
焦作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在黄河岸边有许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遗址等。
首先,在自然景观方面,焦作拥有众多名山大川。
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奇峰怪石、古树名木、奇花异草,以及独特的云海、佛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此外,焦作还有焦作大峡谷景区、古井景区等自然景观资源,这些资源为焦作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人文景观方面,焦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焦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风格。
例如,焦作市区内有着悠久历史的宋城遗址公园和南宋大墓群等;还有著名的嵩阳书院、白云寺等人文景观。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
然而,要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在实施旅游转型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包括交通、通讯、酒店、餐饮等方面。
焦作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覆盖面,以方便游客前来旅游。
同时,还需要提高酒店和餐饮业的服务水平和品质,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其次,要开发创新旅游产品。
焦作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旅游产品方面需要创新。
可以开发一些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和项目,例如开展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还可以结合历史文化遗址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等。
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城区段建设规划理念和思考摘要: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城区段建设是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也是一项城市公益性建设。
工程对进一步保证南水北调输水安全,深化焦作市的环境保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焦作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多元化、生态化和本土化的规划理念和思考。
关键词:自然环境公共绿地现状建设水平存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淮海流域)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焦作城区段干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唯一一段穿越城市建成区的,穿越地区位于焦作市区中南部,是城市空间由北向南拓展的衔接过渡地区,是焦作未来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干渠输送水质的安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改善投资、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其建设规划理念应体现功能多元化、绿带生态化和景观本土化。
1、功能多元化远期景观设计充分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对场地布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以形成场地布局的整体脉络。
从研究人的活动入手,依照年龄、不同服务人群等标准对活动进行了归纳与分类,以在场地设置中考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及场地的性格特征。
近期建设虽然以生态种植为主,适当根据人流需要设置了园路等简单游园设施,但景观种植与园路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远期景观建设的布局而趋向于有序化。
在些基础上,从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对场地系统进行了划分,以满足进行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市级考虑服务全市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如南水北调纪念生态公园、站南广场、中心公园带、山阳古城遗址公园等;地区级为诸多主题性游园,如诗园、煤之广场、青年公园、太极广场等等;居住区级主要考虑服务周边居民,依照一事实上的服务半径散布于绿带中,如此一来,形成层级明确、功能符合的场地系统。
在深入了解焦作地方的民风民俗基础上,依照节庆对活动进行了策划以丰富绿化带的内涵,并考虑各类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将其落实于场地空间系统内。
河南省焦作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重构乔旭宁;顾羊羊;牛海鹏;黄贤峰;冯德显【摘要】利用因子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焦作28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各县(市、区)投资环境进行测算,探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并提出空间重构策略.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优势产业作为发展方向,焦作市区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电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沁阳市适合发展电热生产供应业和金属加工业,孟州市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陟县应重点发展造纸印刷业,温县应发展当地特色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和现代农业,博爱县宜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修武县应发展旅游业和轻纺工业.焦作市应构建"一主一副、两带、多集群"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空间重构;空间分析法;产业投资环境;焦作市【作者】乔旭宁;顾羊羊;牛海鹏;黄贤峰;冯德显【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阳550018;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TU9840 引言产业结构是指影响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以及内在联系[1-2]。
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探讨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展开研究,以揭示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宏观、中观及微观经济理论[3]是构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可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供给、需求、劳动力、生产率、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经济全球化[4-7]等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投入产出空间模型[8]和变系数投入产出模型[9]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提供定量分析方法。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
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
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早些年间,焦作市留给人们的是“黑色印象”:黑色的煤山,黑乎乎的煤矿工人,马路和建筑也满是煤灰……煤炭开采超过百年的焦作市以旅游业为龙头实施城市发展转型,把目光从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等绿色无污染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现在来到焦作,记者们看到的再不是“黑色”焦作,而是文化底蕴深厚、“绿色经济”高速发展的活力城市。
焦作:黑色谢幕(“资源依赖城市如何转型”系列报道(2))★《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穆易孙志斌★张利红/河南焦作报道日前,“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目的是通过研究和解析近年来焦作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更好地推动焦作、河南乃至国内旅游业发展。
从1999年以来,焦作市以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而且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业绩。
从景区“创A”到城市“创优”,再到申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最终实现了由“煤城”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
焦作煤城的嬗变,其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城市成功转型的标本。
“从煤城到旅游城,再到山水园林城市,从冒烟工业到无烟工业,焦作市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河南省焦作市市委常务副书记杨树平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而焦作市市委办公室农村调研科科长刘新成则从其身边的变化,让记者体会到这个新兴旅游城的现状:“现在,焦作煤矿的礼堂变成了游泳池,锅炉房变成了娱乐广场,洗煤楼更是脱胎换骨成豪华气派的洗浴中心。
”不堪回首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共辖4个县、2个县级市、4个城区和1个省级高新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40.2万人。
据杨树平介绍,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直到建国后,焦作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煤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曾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
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
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
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
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