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0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强调国际体系中存在强势国家(霸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其演变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极到多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往往会经历周期性的替代和转移。
近代以来,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不同霸权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这种趋势可预见在未来的演变中可能会持续存在。
2.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传统的霸权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来维持其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的霸权国家可能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维持其稳定与影响力。
3. 从冲突到合作: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还包括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竞争和冲突,也包括合作和互惠。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4. 从国家到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未来
的演变趋势可能是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国际组织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是由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包括国际体系的架构变化、强国的实力转移、合作与对抗的转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将会持续影响和重塑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稳定。
2010年第4期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3钟飞腾 【内容提要】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
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
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
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 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
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经济政策;学术史【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04-0109-143本文为提交给2009年7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文,作者感谢会议举办方的邀请,同时对I PE 专场主持人田野的评论表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观点形成于同王正毅教授的探讨,曲博、杨毅在本文写作中提出不少意见。
另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人认真审读本稿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
笔者对以上诸位学者的批评和帮助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纰漏由笔者承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 导言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I PE)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霸权稳定论何为霸权 霸权表现(举例) 霸权的影响 当今的形式霸权是否能持续内容:一战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对世界各国的形式有重大影响力,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并声称是为了世界和平,然而美国多次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世界的相对和平引发了他国对美国的猜疑,他国渐渐发展自己的经济与军事以达到自由经济,美国的霸权也越来越受到威胁,本文分析当今形式,试论霸权主义的未来。
关键词 霸权主义 自由经济 霸权主义的未来所谓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霸权表现在控制他国经济,控制他国政治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对他国有一定的侵害使他国遭受战争威胁,贫穷等等。
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有自己的主权不由外国干涉据报道,4月1日上午,在我海南岛东南104公里海域上空,美国EP3侦察机正针对我沿海军事目标进行间谍飞行。
8时45分,我方出动两架J8II型战斗机对美国侦察机进行跟踪监视。
9时07分,在双方飞机相距400米左右,美国飞机突然大动作向我机方向转向,撞毁我一架战斗机,该架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被迫跳伞,迄今下落不明。
随后未经中方允许,美国间谍飞机侵入我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领水军用机场。
事后,美国方面却恶人先告状,诬称是中国飞机撞伤了美国飞机,并无知地宣布EP3间谍飞机为美国政府财产,享有豁免权,中国方面不得登机检查云云,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
美中撞机事件表面上看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偶然当中有必然。
这次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美国对华采取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台以来强悍外交作风的反映,更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大框架所制约下两国关系状况的真实写照。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荚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霸权主义一、对霸权稳定论基本观点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虽然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而且认为“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
”那么,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是否与事实相符呢?大家都知道,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无论被称作“单级世界”还是“一超多强”,美国都无疑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成为目前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可是,当今世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和平状态。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美英联军先后两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等等,所有这些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密切相关。
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霸权不可能至少是不利于产生和平和稳定。
如果就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一)从霸权国(美国)方面来看“权力必然使权力占有者腐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使美国统治阶级的扩展欲望欲发强烈。
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优势,大力追求对其他国家的支配地位,积极充当世界“宪兵”,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达到美国独霸世界之目的,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在中东实施“民主”改造计划,就是美国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浅析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视角看全球环境政治【论文关键词】全球环境政治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集体行动【论文摘要】全球环境威胁彰显了生态相互依存与各自割裂的国家体系(相互承认主权且互不干涉)之间的矛盾,日益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国家是趋向合作还是单独行动?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全球环境问题方面表现得如何明显?两新理论在国际结构、国际制度、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相互依赖、行为者的多样化等方面对国际合作的认知来理解全球环境政治中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近三十年来,因人口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资源消耗的急剧增加,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断浮现,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森林减少、土壤流失等,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国家民族、地区间,可能会出现转嫁污染、争夺资源的冲突,甚而引发战争。
环境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不仅仅是一国的内政事务,其无论在影响层面还是解决途径上,都超越了国家与区域的界限,而与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密不可分,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
随着冷战结束,东西对抗格局的崩溃,包含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非军事性议题的”低级政治”(1owpolitics)领域日益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并从而促成全球环境政治的兴起。
一、全球环境政治所面临的问题在如何处理或解决全球环境议题时,各国都面临如下困境:任何国家均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
但很少国家会愿意付出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代价,大多数会抱着搭便车(freerider)的心态,希望在不付出的情况下从其他国家的行动中获益。
这样,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现实主义所认为的国家本质将明显浮现。
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即获得相对利益。
换言之,若要某国接受一项对其国家权力和经济发展不利的环保合作计划,将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由于全球环境问题议题牵涉层面的广泛、管辖权范围的跨国化使得国家内部利益与国际利益交换的难度提高,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协同行动的机会更加渺茫。
论美国的现实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一个近代词汇,是一个出现在二战后的历史新概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目的由争夺殖民地升级为争夺全球霸权,二战结束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开始四处推行自己的霸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诞生。
中东巨变、苏联解体以后的美国更是十分强大,美国一些人认为,“只要它愿意,它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全世界;只要它喜欢,它就可以把全世界的注意力转到国际危机上;只要它希望,它就可以调动起全世界的舆论。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把称霸全球作为其战略目标。
为防止出现对美国的“领导作用”构成潜在威胁的对手,美国推行了一系列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力图利用国际格局调整的时机,建立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单极世界。
一、以军事同盟为手段,竭力谋取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建立一个有利于美国的能共同承担全球责任的地缘政治核心;注重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协调,力保美国成为多个力量中心的中坚,防止未来在亚欧出现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挑战的任何国家或实体。
为此,美国推行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主要手段是在东西方扩大军事同盟,建立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安全体系。
在欧洲,美国的战略意图是把北约变成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战略的工具,不仅没有解散,反而实现了北约的“三个扩大”。
在亚太地区,美国与日本签订新防卫合作指针,与日本联合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把美日军事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了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
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对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崛起中的大国进行防范与遏制。
美国的军事扩张,引起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地区性大国的警惕和不安。
出于害怕美国将来对其内部事务的干涉,许多国家表现出了增加军费、强化军事同盟的倾向,阻碍了世界裁军进程的发展。
二、以维护“民主”、“人权”为名干涉别国内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各国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已成为国际关系通行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