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0年第4期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3钟飞腾 【内容提要】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
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
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
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 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
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经济政策;学术史【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04-0109-143本文为提交给2009年7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文,作者感谢会议举办方的邀请,同时对I PE 专场主持人田野的评论表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观点形成于同王正毅教授的探讨,曲博、杨毅在本文写作中提出不少意见。
另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人认真审读本稿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
笔者对以上诸位学者的批评和帮助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纰漏由笔者承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 导言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I PE)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互动摘要: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经济领域上的国际组织结构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关贸总协定发展到现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都有着霸权国家主导的影子。
至今国际社会已经不存在绝对的霸权国家之说,有的只是大国之间由利益互动形成的霸权稳定结构。
在此全球化背景下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其带来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这点入手探析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国际体系一、引言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围绕一个自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否需要一个霸权国家的领导以及单一霸权国的存在是否一定早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
这些学者的工作为我们理解霸权稳定论的产生和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基础将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二者互动模式及二者互动模式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与发展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冲突的,国家为争夺经济资源和财富的斗争同样激烈,仍要求各国全力竞争。
而此时一个信奉自由主义原则的霸权国的存在,是国际市场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霸权稳定论最终在国际关系的路线下而非经济学的路线下成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范式,很大程度上与其出现之前国际社会中关于一体化进程、公共物品等问题的探讨有重要关系。
当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提出一个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政治领导力这样一个命题时,霸权稳定论的雏形开始出现。
这一理论的提出完全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对美国货币政策失误的解释——货币主义对大萧条缘起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金德尔伯格认为之所以发生大萧条时因为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了继续领导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而能力上能担当这一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的失序是不可避免的。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理论最早由查尔斯·金德伯格提出,此后克拉斯纳与吉尔平等人相继予以补充完善.按照其最初提出的霸权稳定理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在研究霸权稳定论的学者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是旗手,其理论也就成为霸权论的一个“范本”。
吉尔平提出:“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稳定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道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
霸权稳定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结论之间环环相扣。
理解理论的逻辑是真正理解一个理论的基础,也是质疑这个理论的必要前提。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
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
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
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
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
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
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