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背诵,是学好古文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背诵;古文学习;重要性

【正文】

要想学好古文,背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高中教材改革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去掉了大量古文背诵篇目。虽然要求背诵的篇目逐渐减少,但有些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背诵高考要考的名句。这样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利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虽然不会从课本内选择文言文,但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对应的知识点。背诵课本内的文言文名篇不仅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而且能增强语感,比教给学生一大堆的语法和句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背诵文言文名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

高中教材的古文名篇的背诵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背得多了,许多东西自然会潜移默化地转化成文言文语感和对人生的领悟。学生一次做课外文言文《三国志·蜀书》中有关费祎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时,其中有句“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就有学生根据背诵过的古文名篇判断出“向”译为“先前”,“聊”译为“姑且”,“信”翻译为“确实、实在”,因为《兰亭集序》中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中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句子。因此,对教材熟悉能帮助学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阅读文言文及古诗词,关键是要读懂原文,然后才能涉及其他,而能读懂原文的前提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背诵的文言文多了,内容就会特别熟悉,以后遇到同一个词语自然会想起以前背诵过的句子。

二、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认为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之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哭之人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哭之人不友。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这三篇千古至文里读出那么深的感情了,原因固然有古人今人思想观念的不同,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

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脱离文言文语境的学生来说,只有背诵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三、背诵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古人写文章落笔谨慎,务求每一个字都准确妥帖,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和文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极其讲究。这种朴素严谨的文风对现代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初高中教材所选古文都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通过背诵这样的古文,学生更容易领会《六国论》的结构之精,《阿房宫赋》的文采之丽,《滕王阁序》的句式之美,《游褒禅山记》的哲理之深……通过背诵,学生才能把古人的文化精华融入自己的头脑中,为自己的写作之路垫上坚实的基石。

学生和语文老师们如果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多背些古文名篇,就会为自己的古文学习铺平道路。虽然在刚开始背诵古文时会很艰难,但正如人类学习走路一样,总有一段困苦过程,经过了这个阶段,古文学习的路将会越走越好走,而且毫不费力,其乐无穷。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 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1.了解中华语言的发展史 汉语现如今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作为学生,在学好现代汉语的同时,不能摒弃对古 汉语的学习,语言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使用、语法规范有好多是从古代 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比如,“诸”这个字,现汉中有“付诸实施”的用法,其实“诸”本身是个兼词,来源于 《列子·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意思是“之于”,其中“之”是代词。 2.提升古典文化修养 文言文是与现代文相比较而言的,作为一种书面呈现形式,文言文传承了古代辉煌灿 烂的文化。《论语》介绍了很多儒家的礼仪规范以及为人处事的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 著作《山海经》,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皆用古文而作。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学习古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语言形式,更是继承学习古代文化, 重塑中华传统之必须。 3.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央视《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在传承介绍祖国文化上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领会到古人的多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利用文言文的音韵美,让孩子学会背诵 文言文一般读来朗朗上口,文字简短凝练,节奏抑扬顿挫,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强 文字功底,让孩子在理解字词中学会“推敲”,减少作文中的“废话”,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 语感。英语学习需要语感,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其实,学习文言文的很多小方法、小技 巧是和学习外语相通的。 此外,孩子一般喜读那些韵律感较强的文章,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背诵文言文的小 技巧,比如,标注停顿、读背中注意理解、读出感情等。 2.利用孩子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去引导 小时候,家人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集,文字是古文,但配以精美的插图,加上家里 藏书不多,因此这本小书成为我们的启蒙读物。空闲时,时常翻看,里面的故事虽不是很 理解,但因为有注释的缘故,读来也颇有趣,也留下些印象。后来记得是小学时,央视一 套在热播《三国演义》,刚好家里有本《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字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需求的膨胀,人们的心态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一切讲究利益,一切讲究实用,做任何事都想要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社会风气影响到了我们的学生。学生们认为,学习数理化可以使他们思维缜密、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习英语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学习语文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但是为什么要学拗口难懂又文绉绉的文言文呢?将来能用 文言文去谈生意吗?能用文言文去搞科研吗?能用用文言 文去治病救人吗?似乎都不能!学生们问,这么不实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学? 文言文中的一篇篇臻品佳作就是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这些文章创作形式多样,文章结构严谨缜密,语言造诣登峰造极。文章内容涉及到了古代历史、典章制度和人物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文言文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翻开《古文观止》,我们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成为 我们的写作范文。例如《陋室铭》,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

文章结构却非常严谨,紧扣中心逐层论证。文章先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做铺垫引述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题,前一句不仅是起到铺垫引述的作用,其实它也充当了本文论证观点的论据。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可见其结构之巧妙,也是学生写议论文时该学习借鉴的方法之一:开篇制奇,一举两用。紧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惟吾德馨”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1.陋室环境优雅;2.交往朋友文雅;3.生活情趣高雅。这“三雅”充分反映出了陋室主人的“德馨”,论证虽简洁却非常有说服力。这是学生写议论文应学习的方法之二:紧扣中心,论证简洁有力。文章最后运用举例和引用进行补充论证:东汉时的诸葛亮也住过茅庐,西汉时的扬雄也住过凉亭,房子破漏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因为主人的“德馨”而熠熠生辉呢!列举这样的名人经历是具有何等的说服力呀!这也是同学们该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三:列举名人事迹,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事半功倍。 当我们仅仅学完这篇短短的《陋室铭》就能从中学到三种写作议论文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古文观止》222篇文章都学完的话,那该掌握多少种写作方法呀? 二、学习文言文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你首先要接触到的是文章的作者,而这些作者在古代都是各有建树的名人。我们可趁学习他们

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文言文在阅读篇目中的比例明显增大。文言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以文言词法.句法.文学文化常识等背景知识为辅助手段,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因此,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和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 过程。朗读.背诵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朗读背诵可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像幼儿起初学话,能辨声而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还不完全,待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才有了完全 的语感,也说明:语感来源于听,其次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只有在一个“活”的语境中,多听,才能较快学好另一种语言。 然而,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简洁.典雅,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人们平时说话是不用它的,因此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活"的语境,但这是可以弥补的,因为 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活动起来了。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日积月累,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朗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 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艺术化朗读,更利于理解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若把阅读材料看作“茶”,那朗读背诵则是“泡”和“煨”,学生只有通过读才会“煨”出“茶色茶香”,以品尝.消化.吸收。 .此种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诵读教学法,即以朗读背诵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景物描写(诗歌部分)

景物描写辅导(诗歌部分) 古人云:“诗言志。”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四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中景,景中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的目的是为抒发感情。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只写景,不写情,其实是景中含情。

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旧体诗分为三类: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近体诗分律诗(八句)、绝句(四句)。绝句又分七言绝句(七字一句)和五言绝句(五字一句)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对仗),双句必须押韵。 小结: 1.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几种? 2.诗歌创作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什么? 3.有纯写景的诗歌吗?为什么? 一、村行 宋王禹偁(che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一.注释 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 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 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 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二.阅读训练: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并解释。 万壑()晚籁()惆怅()()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榔坪中学郑金兰 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还应该占用时间和精力去教学文言文吗?要认识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应给文言文教学以必要的地位和赋予应有的意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应该保持适当的比重,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具有多重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意义,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古迄今,汉语书面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和今天的书面语相比较,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质。为了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就要作相应的阅读训练。从训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文言文的性质和各种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对未来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医学、农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其基础训练的意义尤为重要。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文言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法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学习到汉语运用的知识,又可以感受到古汉语的力量和作用,进而受到写作的启示,学习到写作方法。不仅诗词、文学散文可使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得到美的体验,就是一些政论文,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文言文和现代语体文在内容方面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它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前人的生活、过去的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作者的观察、认识和文字表达,了解到古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思考感受方式等。把它们和现代生活相比较,可以判明应该批判些什么,继承些什么,使古代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当然,要了解古代社会,要继承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学习它,毕竟是了解先人的历史,探究古代的社会,以及古代文化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的必要途径。文言文中对现代有直接意义的内容,可以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思考社会、文化、人生等等的意义。 文言文学习的第四个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文言文学习与现代语体文的学习一样,都不单是满足智育目标。任何阅读的意义都不止于语言的、文化的,必然包含着世界观的和道德伦理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习从来不止是语言能力教育,在思想感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好处

写在前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组织开展诵经典读古诗活动,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文也有十大好处: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学生所背古诗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诗有词、有歌有赋,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诗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言教学的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言教学往往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要善导主体,师生互动相长;重诵读、重感悟、重赏析,将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归宿。 一、强化预习、主动探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除让学生明白言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应千方百计地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为任何创新与灵感都是在主动性极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再好,教师再有水平,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无法引导他们欣赏语这个“大观园”的美。这正如一个演员,若不能通过独自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设计自己的表演而全靠导演指点,那他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演员。学语也一样,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言的教学目的和以育人的任务才能完成。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指导预习时,我们尤其注

意诵读的指导,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第一遍参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再默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疏通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词句,并尽可能制成问题卡片,为上课时质疑问难做准备。总之,只有让学生课前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求知的苦与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导主体,互动相长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仅是教学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唱。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分组讨论中,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再引导他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感知课,理清的思路,指导他们整理常用的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事先把筛选出的知识点归类,然后组编成练习题,

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诗歌是我过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传承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慷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舰丽的风景线。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占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一、诗歌教学的意义 在如今真实的诗歌课堂中,有多少诗被我们的老师这样的肢解,诗歌课堂因而变得苍白。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我们的诗歌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1、让诗意蔓延于教师的心灵 在如今的经济浪潮中,文学退居到一个小小的角落,而诗歌也从文学的中心走向边缘,在世俗的眼光中,诗歌似乎已无处容身。但是,诗歌理智清明而明察秋毫,能表达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二步陷入情感,诗歌能把情感推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与理想的可能世界。 2、让诗意弥漫于诗歌的课堂 诗歌是人类某种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情与思想像一条河,只要闸门打开,它就会奔流不息。当教师的激情喷发之时,很容易感染面前的听众(学生)的,诗意就能弥漫于整个课堂。 3、让诗意渗透于学生的生命 把诗的种子播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都被诗化,让诗意渗透学生的整个生命。人一旦有了这种诗人的气质,就能更多地保住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许正是诗歌教学的真谛。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感受性最细致和想象力最博大”的人。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

谈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1254555.html, 谈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丽娜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1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何谓朗读呢?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虽是古人学习的经验,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文教学中仍不失为好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把古诗文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诗歌再鉴赏诗歌,跟诵读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有哪些作用呢? 一、音韵的铿锵美需要诵读来展现 古代的诗歌多是能配乐演唱的,诗句具有韵律的铿锵美,读来回环往复,余音绕梁。要领略诗歌的节奏之感,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且要求学生不光在心里默读,还要大声的诵读,并且反复多遍的诵读,才能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只有读好了古诗文,体会到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这种古典文学特有的美感,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 二、作品的情感需要诵读来传递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留下的古诗文蕴涵着古代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情感。而要将这种情感真正地传输到自我的内心中,诵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试想不去酣畅淋漓地大声演绎《月下独酌》,如何感受李白内心的愤懑与他豪放飘逸的情感?不去铿锵有力、声声血泪地诵读《石壕吏》,如何领会杜甫那同情百姓,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去缠绵凄恻,哀婉绵长地诵读《蒹葭》,如何领会主人公苦苦寻找“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情怀。而一旦诵读运用到古典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那些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是很容易在读中被掌握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感的培养需要诵读来提升 我们都知道古典文学学习中,语感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毕竟有很大的距离,想要读懂它或读好它,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虽然篇幅很少,但对于小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以后更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大有帮助。 关健词:文言文,教学,阅读,翻译,情感 一、过好语言阅读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与今天的白话文差别很大,要学习它,就必须过好语言阅读关。《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初步的接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言文语句作出直接的辨识,在不断的诵读尝试中读准文章的声调、节奏,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提示在头脑中迅速地再现出与文章相应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字美和音韵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礼记?学记》)。”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通过个人自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

读训练,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将文言文读通、读顺,读出抑扬顿挫,结合课后的注释弄清文章的大意。 二、过好翻译关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且课后都有注释,应该说,小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将文章的大意弄清楚。但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逐字逐句直译的良好习惯对于以后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是大有帮助和益处的。文言文每句话中每个汉字的意义都是比较固定的,古代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只要把每个单音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连缀起来就翻译过来了。例如《矛与盾》(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下同,省略为第X册)中“其人弗能应也。”大意是这个人回答不上来,借助课后“应”的注释“回答”,逐字逐句直译为“这个人不能回答”。“使弈秋诲二人弈(《学弈》,十一册)”,使,让;诲,教导;弈,围棋,下围棋。连缀起来就是“让弈秋教导二人下围棋”。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文言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一个方向,但由于文言文是过时的书面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的组织引导,适时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文字的古义与今义大相径庭时,教师的提醒和总结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物莫能陷也(《矛与盾》,第十二册)”中的“陷”在现代汉语中有“①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1)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一般已密密麻麻地小字记在书上原文下面),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

力。 二、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三、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浅谈古诗教学中想象对领会诗歌的作用

浅谈古诗教学中想象对领会诗歌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10-12T08:51:13.82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学新[导读] 诗歌是古人用各种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概括的反应。 李学新 (互助县加定镇中心学校青海互助 810500) 【摘要】诗歌是古人用形象思维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概括的反应,诗人总是把现实作为想象基础,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写景,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之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去创作完美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诗歌;意境;想象 诗歌是古人用各种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概括的反应。在创作中,除了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外,还飞驰着诗人丰富的想象。诗人总是把现实作为想象基础,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写景,将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去创作完美的艺术境界。正如雪莱所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因此,探究诗歌的意境,意会作品塑造的形象和挖掘主题,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向导。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图景完美结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创造词的意境时说道:“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境界越高,诗歌的价值就越大。诗贵含蓄,意在言外,就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宋代诗人梅绕臣曾对欧阳修讲:“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而教学诗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诗人的难写之景显于学生面前,将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给学生以清楚的揭示,把学生带进作品的境界中去。 正因为诗歌写得隐晦、含蓄,所以使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尤其重要的。一首诗,如果仅仅是就字说字、就句说句地讲解,即使把字句讲的烂透,也还是达不到诗歌教学的目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与亲。”如果离开语言形象的分析,硬说这首诗歌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感情充沛,语言凝练,等等,你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如坠雾里露里,这只能是架空分析。 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只能遵循诗歌的特点,从分析语言形象入手,启迪学生的想象,给他们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之如临其境,方通其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果单就字面而言,也并无其美之词。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而一直被人们交口称誉,就在于诗人描绘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与故友依依惜别的真情实意。而要完全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也就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动人的春江送行图,诗人伫立江畔,翘首凝眸,深情的凝望着故友乘坐的一叶扁舟,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的天际间,只留下烟波浩瀚的长江在天际间奔流。这里虽然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留恋,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没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表白,但是,此种种情感不都凝聚在这意境深远的图画中,凝聚在如醉如痴、怅然若失的诗人的形象之中吗?如果说前一幅在表达主题上还比较抽象、概括的话,那么后一幅图景则是具体形象的描绘,是上幅图画的补充注释,凝聚着无声的深情,也是全诗的旨意所在,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天地。后幅画看似简单,实则情感集中,真挚动人。 至此可知,想象在诗歌理解、诗歌教学中该是多么重要啊! 不能不借助于想象的心理再创造的过程。这首诗主要有两幅图画:一幅是在烟花三月四个字上。试想,烟花三月的江南是一个怎样的景象:绿草如荫,冉冉无涯,杂花生树,争芳斗艳,好鸟争鸣,嘤嘤成韵,碧水绕青山,微风鼓白帆。真是景色秀丽,生机盎然啊!就在这极富诗情画意、最宜诗人结伴同行的花季里,“故人西辞黄鹤楼”,要离别远行了,自己挽留不住,又无法联袂同游,只好将深切的离别之情,溢于言表。另一幅图画是在诗的下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动人的春江送行图,诗人伫立江畔,翘首凝眸,深情的凝望着故友乘坐的一叶扁舟,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的天际间,只留下烟波浩瀚的长江在天际间奔流。这里虽然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留恋,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没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表白,但是,此种种情感不都凝聚在这意境深远的图画中,凝聚在如醉如痴、怅然若失的诗人的形象之中吗?如果说前一幅在表达主题上还比较抽象、概括的话,那么后一幅图景则是具体形象的描绘,是上幅图画的补充注释,凝聚着无声的深情,也是全诗的旨意所在,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天地。后幅画看似简单,实则情感集中,真挚动人。 至此可知,想象在诗歌理解、诗歌教学中该是多么重要啊!收稿日期:2011-08-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