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学院管理(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2015年5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昌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昌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本人论文中有原创性数据需要保密的部分为:无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说明:独创声明和授权声明不编页码,单独成页。

农产品价格机制研究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产品价格不仅关系到日常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还关系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从而对整个消费市场产生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社会市场机制的核心,对整个市场机制的研究非常关键。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影响农产品价格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关键因素。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市场机制

Research on the Pric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s on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fe plays a vital role. Agricultural pric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aily residents needed life supplies, also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raw material the price of manufactured goods, on the whole more profound and extensive impact on the consumer market.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of the social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study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critical.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gricultural prices, so as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format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ices;Supply and demand;The market mechanism

目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1)

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2)

(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 (2)

(二)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2)

(三)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3)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

(一)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4)

(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不断加大,财政负担日益严重 (4)

(三)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5)

(四)农产品的中间成本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5)

(五)农产品价格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动较大 (7)

四、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措施 (7)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7)

(二)加快建设农产品价格体系,解决农产品倒挂问题 (8)

(三)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8)

(四)农产品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化,改善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现象 (8)

(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建设,提高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8)

(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突出农产品进出口主体 (8)

(七)加强农产品分类管理,健全市场调控机制 (9)

五、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一、导论

(一)研究意义

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衣食所需,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产品的价格跟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当前,农产品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导致居民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生活压力变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农产品种植者并未从中获利太多,不是价格抬升的直接作用者。这些基本是由于其中的运输和存储环节造成的价格上涨,中间商从中谋取暴利,造成居民和农户都是怨声载道。因此,找到当前农产品价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可实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最早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亨利?L?穆尔,他的著述在当时风靡一时,大家纷纷开始进行农产品供需和农产品价格研究。Tinbergen假设上期价格决定供给延伸出了“蛛网模型”,这是分析农产品价格中最主要的理论成果。Trostel以能源危机、金融危机为研究重点,持久观察美元汇率和生物能源,得出农产品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结论。

2.国内研究动态

欧阳昌民(2004)“公司+农户”契约设计及价格形成机制一文中指出农户在谈判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公司在信息获取、资金状况、技术能力方面远优于农户,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公司+农户”契约关系的不稳定,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害。文章注重公司和农户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对称而造成的契约关系不牢固,却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政府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结论相对单薄。

蔡荣(2007)指出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顺畅、市场竞争有序,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是交易主体双方博弈的均衡价格。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效率问题,得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未从微观经济角度着手分析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过程中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定价

权利大小不同。

高云龙、肖坚(2014),通过对价格形成机制三个阶段的概括,总结每个阶段价格形成机制的优劣,从而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加快推进目标格试点进程、发展生态友好农业等措施。但是并未从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问题,过于简单化,有待完善。

综上所述,国外的学者多注重外部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形成造成的影响,却没从农产品本身价值上进行探讨发现问题。而我国的学者更加着眼于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市场交易中发挥的作用。

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

农产品价格是在市场交易环境中所形成的由其价值和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是农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通俗的说农产品价格就是人们在购买农产品时支付的货币量。农产品在定价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就是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供求双方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结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仅包括在定价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还包括一系列的市场关系。农产品价格机制对于市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二)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首次提出价格和价值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交易中,当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时,供给方便会减少供给量,如果该商品的需求不变,那么商品的价格则会升高;相反,当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时,供给方便会增加供给量,另外该商品的需求也会因为价格的增加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因此,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围绕价值波动的。

从供给角度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和运输成本。生产成本是基础,供给方只有在保证收回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才能盈利。供给方会根据采集的市场信息制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大价格,获取最大利润。从需求角度看,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给消费者带来的使用价值。由于消费者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相对局限,在影响农产品价格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微弱。

(三)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分为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自然环境因素

季节和气候状况也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一年四季不同,不同农业作物的生长季节也不尽相同,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比较大,南北方作物种类也差别较大。特别是在北方,冬季气候条件不太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造成冬季的农产品供应较少。再加上如果采用大棚种植,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就会相应增加。相对而言,秋季和夏季则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供应增加,农产品价格也趋于稳定。

2.社会经济因素

(1)农产品供求关系

农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当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农产品价格上升。近些年,我国人口不断增长,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食品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工业制成品呈现多样化,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还比较有限,生产效率不高,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整个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现状。

(2)物流成本

由于农产品的生长受到地域的限制,物流成本便成为了农产品价格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品种的丰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农产品种植具有地域性特点,要想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依赖物流行业。物流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农产品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特别是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运输过程中的贮藏保鲜尤其重要,但成本却很高,导致农产品从农田到超市的价格差距很大。所以来说,物流成本在农产品价格中的比重比较大。

(3)农产品市场竞争状况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中间费用信息并不是公开透明的,中间商为了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便会出现大量囤积农产品、哄抬物价的情况,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竞争是调节农产品价格的重要方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能

在市场的有效监管下健康有序的运行,就会出现恶意竞争,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消费者。总之,市场的竞争状况对农产品的价格影响也十分重要。

(4)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持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所向农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补贴。农业补贴政策在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劳动力缺失和大量的农田荒废,对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尽管我国政府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政策的局限,从而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并完善。归纳起来,目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有效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是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政府政策的适度干预。我国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如2005年的小麦等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以来,政府连续提高链式最低收购价格,保证农民收益。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产量。但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稳定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这就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使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依赖补贴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不断加大,财政负担日益严重

我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相关农产品的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与国际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在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收购价政策背景下,目前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相关农产品价格。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农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差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会给我国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价格政策一方面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也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更加严重。农民为了粮食产量,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4月17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问题突出。

(四)农产品的中间成本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致由生产成本和中间成本构成,中间成本一般包括包装成本、贮藏成本和物流成本构成。目前由于科技的进步,成产成本在不断地减少,但由于买卖双方与中间商获取信息的不对称,中间商从中谋取暴利,不断加价。一方面农户不仅要承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还得不到物价上涨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另一方面,居民要不断承受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生活压力加大。而从中不断获利的只有中间商。

为了研究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1.建立参数估计模型

本文所采集的是从2002-2013年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与CPI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数据,故建立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本文需要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设定为Y,把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设定为X,则可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为:

Y=β0X+β1+μ(3-1)

其中β0,β1表示的是参数估计模型的未知系数,μ为回归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数据来源: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建立的样本区间为2002-2013年,共有12个样本,其中收集了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并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对下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对居民消费指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4-2014)

年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年=100)

2004年99.2 99.7

2005年101.2 104.4

2006年103.9 113.1

2007年101.8 101.4

2008年101.5 101.2

2009年104.8 118.5

2010年105.9 114.1

2011年99.3 97.6

2012年105.4 116.5

2013年102.6 102.7

2014年102.6 103.2

2.农产品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指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建立的参数估计模型,其中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Y,被解释变量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X,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3.37516 4.308431 17.03064 0.0000

X 0.273512 0.040204 6.803118 0.0000 R-squared 0.822325 Mean dependent var 102.6250 Adjusted R-squared 0.804557 S.D. dependent var 2.174281 S.E. of regression 0.961227 Akaike info criterion 2.909799 Sum squared resid 9.239565 Schwarz criterion 2.990616 Log likelihood -15.45879 Hannan-Quinn criter. 2.879877

F-statistic 46.28241 Durbin-Watson stat 1.625370 Prob(F-statistic) 0.000047

通过回归结果可得出相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73.375 + 0.274X

(17.03)(6.80)

R2=0.822325Adjusted R2=0.804557 F=46.28241 D.W.=1.625370 通过对变量进行回归后,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2=0.8223,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值较高,说明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82.23%可由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解释。由于农民收入X的系数为0.274,则可以得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而也证明了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步性增长的趋势。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

(五)农产品价格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动较大

我国农业种植多以散户自主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的应用有限,受自然灾害等极端恶略天气的影响较大,一旦有自然灾害发生,农业生产便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南北方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每个季节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四、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措施

在大多数国家,政府出台农产品价格政策都是着重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比如:运用关税手段抵制其他国家低价农产品的倾销;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价格补贴;在农产品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组织收购和储备,或者对愿意减少种植面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使价格不致下降很多。不论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国家,许多措施一般都需要国家财政提供资金。

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不断解决和完善: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和国家政策相辅相成。市场具有调节生产、稳定物价的作用,根据市场竞争状况调节供求,从而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国家政策应当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制定适度的财政政策辅助农产品价格的健康有序形成。

(二)加快建设农产品价格体系,解决农产品倒挂问题

解决农产品倒挂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建设农产品价格体系,从市场规划、创新物流模式、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三方面入手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度。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使农产品市场朝着规范化道路发展,从而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不断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倒挂的局面。同时,改善农产品价格过度依赖国家政策补贴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农业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农业我国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发展和谐社会和改善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发展能源节约型农业;发展低碳型农业;发展绿色安全型农业;发展应用型农业。

(四)农产品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化,改善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现象

由于市场上买卖双方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特别是中间商掌握大量的行业价格信息,消费者却了解较少,只能被动的接受农产品价格,其中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管理好中间环节,及时发布相关行业信息,正确引导市场消费者导向,避免大量出现售价远大于成本价的农产品。另外,要保护好农户的利益,防止中间商恶意压低成本价,从中谋取暴利。

(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建设,提高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防范自然灾害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大棚种植和绿色环保农业生产方法,保证冬季农产品的正常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由于季节变化带来的波动,稳定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突出农产品进出口主体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要把握好时机,加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进口品种要有一定限制,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在粮食进出口方面,要制定科学的配额数量和相关的税收政策,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增强其科学性和预见性。在棉花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保护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防止过度进口冲

击国内的棉花产业,保护棉农的利益。在油料方面,要善于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本国进出口贸易,为我国油料产业的发展争取空间。

(七)加强农产品分类管理,健全市场调控机制

对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要引导市场,及时发布行业供求信息,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维持稳定有序的节奏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农产品的恶意炒作行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五、总结

农产品价格是整个社会价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每个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关系到居民消费的方方面面。现有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还不够完善,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我国政府也正在不断转变职能,根据国情的不断变化改变发展策略,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农产品价格也会更加稳定合理化,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川,黄敏. 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考[J]. 中国食物营养,2014,11:37-41.

[2]高云龙,肖坚.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研究[J]. 价格月刊,2014,09:17-21.

[3]蔡荣. 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

[4]金海水,梁敏. 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比较[J]. 商业时代,2013,07:85-87.

[5]张岑晟. 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2011,09:72-74.

[6]王学斌. 基于不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农产品定价权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

[7]陈波. 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8]蒋和胜. 论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价格机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3-10.

[9]李玉宝. 农产品价格机制作用及调控[J]. 山东社会科学,1994,06:33-35.

[10]刘绍吉.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波动影响及其稳定对策[J]. 商业时代,2014,25:24-26.

[11]徐涤非. 产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12]我国土壤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质量堪忧[J]. 北方园艺,2014,05

[13]李杰琼. 白色农业——发展新方向[J]. 中国农村科技,2014,05

[14]产业新闻.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J].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05

[15]王海燕,马捷,钱小平.我国电镀环保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议(Ⅲ)―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监测类标准[J].电镀与精饰,2014,11

致谢

回顾论文写作的过程,其中经历了许多,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论文的选题,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大体框架的编写,原本对论文写作一无所知,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对论文的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论文初稿完成后,送交老师进行初步审阅,由于写作结构的混乱,导致文章在思路不清晰,数据整理不严谨,在老师的仔细审阅和悉心指导下,对以上不足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初具规模。之后,在老师的建议和要求下,完成论文的写作。在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学的帮助!

影响价格因素教学设计

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吕梁市交城县第二中学校王文艳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影响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价格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供给变动及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与一系列量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抽象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 2、通过学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了解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形式, 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效率才能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学习这些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教学重点】 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讨论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涨时代: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苹什么”、“辣翻天”、“向钱葱”接力不断,如今“蒜你狠”卷土重来,今年一月份,有些城市大蒜卖到了13元一斤,江湖传言有人囤蒜发财了,据媒体报道,有大蒜经纪人通过收售大蒜赚取差价,4库蒜就赚了一千多万元。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农产品身价上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课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分析导致价格差异和变动的因素是什个材料,4多媒体演示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时间、气候、地域、生产都会影响价格的变化。还有。我们看到前面这些因素宗教也会影响(比如回民是不吃猪肉的)它们实际上是影响了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这也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供求影响价格一、影响影响气候、时间、地域、1

农产品加工现行优惠政策

附件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行扶持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2〕62号)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税收支持政策,给予相关金融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对示范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

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和推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保险、科技、用地、用电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

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截至目前,我国农产品中大豆较去年7月初的价格上涨了15%,玉米上涨了26%,白糖涨40%,小麦涨23%,而棉花则上涨了73%。在2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峰值时,大豆、玉米、白糖、小麦以及棉花的涨幅更是分别达到23%、30%、53%、35%和95%。同样,世界各国也普遍面临农产品价格飙升的挑战,如俄罗斯的小麦、美国的玉米棉花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白糖等,甚至于韩国的白菜和以色列的番茄都因为大量减产而供不应求,价格飙升数倍或数十倍。本文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金融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一、耕地资源趋于饱和 1.全球耕地增长潜力有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耕地面积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世界耕地面积由1961年的12.7亿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3.8亿公顷,仅增加了%。面积增长率更是从1988年就开始缓慢下滑,尤其是在1992年达到14.02亿公顷的峰值之后,全球耕地面积开始不增反

降。1988年之前,世界耕地总面积呈现较快增长态势,1988年之后虽然仍在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根据FAO统计数据,在1989—2008年的20年间,世界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 目前除巴西耕地面积尚有增长潜力之外,世界其他农业生产大国,如美国、阿根廷的耕地面积增长潜力非常有限,发展中的中国耕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尽管巴西有较多土地资源能够开发用于耕种,但若大规模开垦很可能会破坏其热带 雨林环境,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耕地是提供粮食的保证,耕地面积趋于饱和甚至减少,无疑为粮食生产埋下隐患。保护现有耕地不受侵占是保证世界粮食供应的基础,而要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还需要增加新的耕地,但就目前状况来看,世界各粮 食主产国有人耕种的耕地面积趋于饱和,通过提高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 较小。 2.我国耕地面积受多因素限制 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略大于美国,但当前 人口数量高达亿,相当于俄罗斯的近10倍、美国的4倍以上和加拿大的40倍。不仅如此,我国土地资源环境以及耕地资源都不尽如人意,其中可耕种地面积仅占全部国土面积的%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建国后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了第一 次大幅下降,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减少集中在1980—1988年,第四次耕地面积缩小始于1992年。“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年均减少1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5%。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从亿亩减少到亿亩,至2010年年末中国耕地面积仅为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作者: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一月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摘要:民以食为天,吃得物美价廉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品种、安全等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随着这些要求指数的提高,成本问题的提高随之而来。由于我国现在的物流效率低下,导致了生鲜农产品不能物尽其值,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严重,这样既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也是的消费者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为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增强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几个物流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到显著因素,从而通过对各因素的改善降低运输成本。 Abstract: the people,eat too cheap and fine is alway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people to fresh produce, breed, practicing the requirement of safety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high, but in the fresh produce transport process, as these requirements index rise, the costs of improving follows. Because our country now of the logistics efficiency is low, the lead to the fresh produce can't things out of its value, fresh produce in transport and severe losses, such already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pay is higher prices. To ensure tha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enhance the fresh produc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reduce logistics cost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several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cost .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计量经济学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econometrics

农产品销售政策

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产品销售政策 为更好地实现公司现阶段产品——青冈木段木灵芝、绿壳乌鸡蛋两个品类产品的销售,特制定如下销售政策。 一、产品及包装 现阶段公司产品主要是青冈木段木灵芝、绿壳乌鸡蛋两个品类。 (一)青冈木段木灵芝分两个品种: 1.老榆木原生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精装)包装为内装2个牛皮纸小盒灵芝粉共90克,每小盒内牛皮纸内包袋15袋、每袋装3克;水晶盒装灵芝1朵;外包装为牛皮纸手提袋,内附灵芝折页1份。 2.牛皮环保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简装)内装3个牛皮纸小盒灵芝粉共90克,每小盒内铝塑复合膜内包袋10袋、每袋装3克;外包装为牛皮纸手提袋,内附灵芝折页1份。 (二)绿壳乌鸡蛋目前只有一个品种:全家营养仓库30枚入绿壳蛋礼盒装。内装30枚绿壳乌鸡蛋;EPE珍珠棉抗摔蛋托1套2片;瓦楞纸外包装和1个;外盒封套1个;外包装为牛皮纸手提袋,内附绿壳乌鸡蛋折页1份。 二、产品价格 (一)产品公司指导价格:为公司官网及淘宝店铺标示价格。 1.老榆木原生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精装),公司指导零售价:1680元/盒。 2.牛皮环保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简装),公司指导零售价:

880元/盒。 3.全家营养仓库30枚入绿壳蛋礼盒装,公司指导零售价:180元/盒。 (二)经销商建议销售价格 为确保市场价格秩序,维护公司和经销商共同的利益,公司建议经销商对外销售执行以下价格: 1.老榆木原生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精装):880—980元/盒。 2.牛皮环保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简装):580—680元/盒。 3.全家营养仓库30枚入绿壳蛋礼盒装,公司指导零售价:140—160元/盒。 三、产品政策及折扣 (一)网络销售政策:网络目前阶段暂时主要作为价格标签的作用。 1.消费者网上下单,购买1盒灵芝礼盒产品,价格在灵芝产品公司指导价上享受折优惠。 2. 购买2盒产品,价格在灵芝产品公司指导价上享受折优惠,登陆公司网站注册成为会员即送30个装绿壳乌鸡蛋1盒。 3.全家营养仓库30枚入绿壳蛋礼盒装:在公司指导价上享受9折优惠 (二)直接销售政策 1.经销商价格按照销售量享受产品原价的4.3—5.4折的价格折让(不同产品详见下表)。 (1)老榆木原生礼盒装(公司内部简称:精装):一次性拿货10盒以内:780元/盒;10盒—50盒730元/盒;50—100盒:680元/盒。

农产品各环节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农产品各环节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流通环节减税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37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75号)规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这是继2012年初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之后又一惠民减税举措,税收优惠“扩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菜篮子成本。 自产农产品无税进入加工、消费阶段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作出细化,所称农业,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农产品,指初级农产品。无论是蔬菜还是鲜活肉蛋产品,其上道环节一般都是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相关税收,是我国税收政策的一贯做法。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自产农产品更是以无税成本进入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领域。

低税率优惠,收购农产品允许扣抵进项税额?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业产品增值税税率和若干项目征免增值税的通知》(财税字[1994]4号)规定,从1994年5月1日起,农业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7%调整为1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字[1995]52号)规定,涉及鲜活农业产品征税范围的有:蔬菜、茶叶、园艺植物、油料植物、糖料植物、其他植物、干姜、姜黄、水产品、畜牧产品、其他动物组织等。 为了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国家对收购农产品实行抵扣进项税政策。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农产品流通环节减税政策不断“扩围” 财税[2011]137号文件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具体规定: 1.享受免征增值税的对象,指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 2.享受免征增值税的蔬菜主要品种,参照《蔬菜主要品种目录》执行。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铁岭使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 苏桂荣 铁岭市调兵山第二高级中学 刘晓芹 (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俗话说“早晚市价不同”,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处于变化之中。仅就2006——2008年间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言,都经历了涨落的过程。价格为社么有涨有落?价格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就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在《经济生活》“内容标准”规定:“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提示与建议”:“供给与需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变化,影响供求的因素有生产、地域、时间、文化等”“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为此,教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即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关于供求影响价格,教材:“影响供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关于价值决定价格,教材:“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完全按教材内容分析,还不足以说明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也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供求影响价格”要全面分析 正如教材所述,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但影响供求的因素却不仅仅是教材所述的:“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还有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相关商品的价格、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这些因素在现实中都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这些因素也都是教材相关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或渗透出的。所以,我们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应该引导同学们归纳和分析。 1、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纸币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价值符号。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既增加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相当于增加纸币发行量。我们可以用教材中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来说明: 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变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次数 商品的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的数量

关于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doc 8页)

关于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doc 8页)

农产品整体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截至目前,我国农产品中大豆较去年7月初的价格上涨了15%,玉米上涨了26%,白糖涨40%,小麦涨23%,而棉花则上涨了73%。在2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峰值时,大豆、玉米、白糖、小麦以及棉花的涨幅更是分别达到23%、30%、53%、35%和95%。同样,世界各国也普遍面临农产品价格飙升的挑战,如俄罗斯的小麦、美国的玉米棉花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白糖等,甚至于韩国的白菜和以色列的番茄都因为大量减产而供不应求,价格飙升数倍或数十倍。本文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2010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飞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担忧。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应该是金融危机压抑后的价值回归,全球农产品尤其是中国长期受到耕地、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长期支持粮价高企的根本动力。 一、耕地资源趋于饱和 1.全球耕地增长潜力有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耕地面积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世界耕地面积由1961年的12.7亿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3.8亿公顷,仅增加了7.96%。面积增长率更是从1988年就开始缓慢下滑,尤其是在1992年达到14.02亿公顷的峰值之后,全球耕地面积开始不增反降。1988年之前,世界耕地总面积呈现较快增长态势,1988年之后虽然仍在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根据FAO统计数据,在1989—2008年的20年间,世界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1.4%。 目前除巴西耕地面积尚有增长潜力之外,世界其他农业生产大国,如美国、阿根廷的耕地面积增长潜力非常有限,发展中的中国耕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尽管巴西有较多土地资源能够开发用于耕种,但若大规模开垦很可能会破坏其热带雨林环境,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耕地是提供粮食的保证,耕

农产品价格研究--微观经济学学期论文

学期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 农产品价格研究 小组排名: 2012年6月4日

目录 内容摘要 (2) 1. 前言 (3) 2. 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与变动机制的分析 (4) 2.1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4) 2.2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机制 (5) 3. 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制度 (6) 4. 农产品市场出现大小年现象 (6) 5. 如何稳定产品的价格 (9) 5.1供给方面 (9) 5.2市场方面 (9) 5.3政府做好宏观调控 (10) 6.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但总体呈现上涨的趋势。即每年都会出现价格高点,随后又有所下降,但很难再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而这种价格的波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对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农业长效发展机制,对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变动机制、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了农产品市场的具体情况,向读者详细阐述了农产品在近几年的价格波动规律和整体的发展趋势。另外,本文还就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见解,从而可以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价格波动;大小年

1. 前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问题事关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大局。“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经济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是调节农产品,包括食品供需的主要信号1。农业生产由于地域、时间,市场信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异常波动,形成农产品市场的“大小年”现象。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上的供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还未形成现代化的规模生产,仍然难以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供给波动很大。同时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供需不平衡的恶性循环使得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 入世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休戚相关,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仅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传导的影响,生物能源发展计划、金融危机等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政府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稳定农业生产,对农产价格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使得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成为国内外市场,政府政策互相叠加的产物。农产品价格的“大小年”现象,不仅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诸多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收益的减少,很多农业生产者停止从事农业生产转为非农业人口,从而给我国的农产品供给甚至社会安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变动机制入手,深入剖析农产品价格“大小年”现象的原因,结合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寻找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出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1 胡延松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波动性 [J]. 经济导刊 2010年第09期.

我国农产品国家有关扶持政策

所谓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就是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储藏、保鲜、包装、商品化处理,以及其他的初加工过程。目前,超过农产品产量一半的产地初 加工,都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完成。 近些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精深加工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产后初加工环节非常薄弱、损失浪费十分惊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们为增产付出的努力。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从2010年6月份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来由农户储藏和进行初级加工的粮食占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后损失率高达7%~11%,而发达国家可以控制在1%左右。如果粮食产量按1万亿斤、农户储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计算,全国每年产后损失的粮食就达350亿斤以上。华北、东北、西北马铃薯产后损失率为15%~25%,农户贮藏马铃薯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算下来,每年仅北方各省马铃薯产后损失量就在400万吨以上。苹果产后损失率为15%~20%,总产量的50%由果农贮藏(另外有35%是应季销售,还有15%是商业储藏),按这个比例计算,我国两大苹果主产区———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每年苹果产后损失也达340多万吨。还有蔬菜,全国每年总产量7亿吨,近年来产后损失率超过20%,有专家认为应该在20%~35%之间。考虑到蔬菜品种繁多,各品种之间损失率差距比较大,我们用比较保守的数字,按20%计算,每年也有上亿吨的蔬菜在产后环节被损失浪费掉了。 算经济账,上述损失的粮食、马铃薯、苹果和蔬菜,即使按最低价格,粮食和苹果每斤1元,马铃薯和蔬菜每斤0.5元计算,每年农民因产后损失,就要减少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农产品产后损失这么大,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产地初加工大部分由一家一户的农民完成,由于多数农户没有条件应用新技术,没有力量建设新设施,只能 依靠一些传统的、原始的加工方法,一些自然的、简陋的储存设施,所以损失较大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二是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很强,决定了加工储藏设施的使用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果搞规模化的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量大,设施利用率低,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政府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 总结起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后,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影响了有效供给。大家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稳产增产,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由于收获后加工储藏不当,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消费领域。这些损失,势必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构成巨大压力。二是减少了农民收入。前面已经讲过,这几个品种的损失加起来,农民每年就要减少收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三是浪费了资源。我国只有18亿多亩耕地,大约有21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水资源也十分有限,这是现实的国情。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近年来粮食、马铃薯、苹果和蔬菜的平均单产进行反推,要生产400多亿斤粮食、400多万吨马铃薯、340多万吨苹果和1亿多吨蔬菜,需要占用1.4亿亩耕地。也就是说,仅这几个品种,由于产后储藏加工不当,就相当于每年1.4亿亩耕地没有了收成,投入的种子、肥料和水资源也白白浪费掉了。四是污染了环境。数量巨大的鲜活农产品腐烂变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不仅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增加城乡环境治理的负担,同时还造成地下水源和河流的污染。五是形成了质量安全隐患。一些农产品腐烂变质后,经过简单处理加工成食品或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许多大宗农产品,除了应季销售和其他市场主体必要的储藏加工外,占产量50%以上的部分是由农户自行储藏,粮食、马铃薯、苹果都是这样。例如粮食,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 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 成因和国家有关扶持政策 于延申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130033) ·34·岁月花开花落,蔬菜科技带你走向致富之路! 专家论坛 蔬菜科技 服务新农村致富百姓

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及后果分析

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及后果分析 摘要:近年以来,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大幅上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供给不平衡。如果这种价格的大幅上涨得不到有效地控制,那么农民、消费者乃至我国的宏观经济都将深受其害。我们将在这里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的探究并分析它所带来的后果。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后果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最早是绿豆,从往年最高6.8元每公斤一度上涨到24元每公斤,后来是大蒜、生姜、棉花、大豆油的价格,都在成倍的上涨,“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不得”、“盐王爷”、“棉花掌”相继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些戏谑深深的夹杂着百姓的无奈。农产品是每个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与绝大多数公众生活成本密切相关。因此,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公众对这类商品价格的感知更为敏感,更为关注。农产品价格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内容,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社会来说,首要的问题,都应当是弄清原因,即这种上涨是属于市场正常活动还是人为操纵导致的市场扭曲。 对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国内的学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麻志周(2004)、苏振生(2004)、夏建周(2005)、以及蒋平、陈锡文(2006)等学者认为,国内粮价上涨的原因在于农产品供给量减少,而农产品供给量的减少是由于耕地面积减少,根底面积减少在于耕地的减少;刘正山(2006)等人则通过OLS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不能简单将农产品产量与播种面积或耕地面积挂钩,不能认为保有了一定的耕地面积或保证了一定的播种面积就必然保障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产量,从而主张通过农产品补贴、技术进步等手段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 一、我本人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归根结底还是有效供给、需求不平衡造成的。现在对供给、需求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加以分析。 1.供给方面 ①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流出,造成供给不足。近年来第二、三产业GDP中的贡献率不断攀升,而农业的地位在持续下降。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引发的工业产品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已经日趋扩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资本的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进而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对生产资料的依耐性增强,上游产品价格上升,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成为农产品成本的主体。政府虽停征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甚至还对农业提供了大量补贴,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却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上涨了10.6%和8.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率达到了82.38%。我国农业是以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市场集中程度低,产业内数量众多的农户市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在销售中讨价还价的能力不

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当今多数发展中国家运用最多、应用 范围最广的农业政策。乌拉圭回合以后,虽然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手段,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推进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市场导向改革。本文在介绍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并进行国际比较和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政府干预农民收入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正式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政策以来,价格支持的手段不断完善,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状况呈现出基本稳定状态,为我国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为顺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仍需调整完善。一、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经历了自由市场价格到政府指令性定价再到市场调节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方向,既符合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转变的总趋势,又顺应我国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要求。1.购统销制度。建国初期,我国确定了在一个农业基础薄弱的国家里,“以农养工”高速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以及能从农业集中相当数量的资金给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从1954 年开始对农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是以严重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妨碍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代价的。当然,在当时也有积极作用。从1979 年夏粮上市开始,国务院大幅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进一步按照市场化方向对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5 年,在农业生产连年增长和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的基础上,政府决定彻底改革实行了30 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2.农产品价格双轨制。从1986 年起,我国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传统的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状态,矫正了传统的农产品价格严重脱离市场的不正常现象。但由于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存在利益冲突,导致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3.保护价与最低收购价。1992 年,我国在1991 年提高城市粮食销价的基础上,实行购销同价,即顺价销售。以此为基础,国家于1993 年宣布放开粮食经营和粮食价格,并决定从1994 年起实行“保量放价”的粮食收购政策。由于1993 年底粮食市场情况发生突变,暂时搁置这一设想。1994 年,国家再次启动粮食定购制度,但定购价格大幅提高。从1995 年起,粮食生产供求关系再次发生反方向变化,市场价低于国家定购价。从1997 年起,对市场议购粮食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1998- 2003年,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我国开展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2004 年,我国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时,由国家委托企业直接收购,以稳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二、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较高,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实施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种粮比较收益不合理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仍偏低。以黑龙江省水稻最低收购价为例,为保护农民利益,2008 年初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并未执行,实际执行的是国家临时收储价格每千克1.84 元。国家公布2009 年黑龙江省粳稻最低收购价为每千克1.90 元。但是,对农民来说,2009 年比2008 年实际每千克提高0.06 元,调价幅度只有3.3%,明显低于国家公布的提高16%的比例。按照国家公布的2009 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千克1.90 元和2008 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测算,农民生产水稻的成本利润率只有21.55%,明显低于2004 年按保护价收购的成本利润率30%的水平。 (二)流通领域补贴效率偏低 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的现实情况是,对农民直接补贴数额偏低,而对市场流通环节的补贴偏

2.1《影响价格的因素》教案

2.1《影响价格的因素》教案 长乐一中宋家旺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把学情放在首位,即要把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四个要素有机整合。 (二)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根本理论,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三)设计特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现代现实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构建和谐课堂。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主要内容及要求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高一《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这一课主要讲述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及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力求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下,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教材内容共分为两目,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第一目主要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①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实现的;③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升高;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降低。第二目主要从四方面来理解:①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④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影响价格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劳动生产率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及表现形式。 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运用: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能力目标:解释生活中导致某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由生活中不断变动的价格深入到价值理论,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学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难点: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上长乐本地民营经济活跃,学生们实践较多,有一定的经济判断能力,但是经济理论基础单薄,较难深刻理解经济生活背后的理论支撑。本堂课主要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讲解教材的基本理论,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

农产品批发市场优惠政策

农产品批发市场优惠政策(一)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用地支持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选址建设采取特事特办原则,打破常规,或将其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作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列入专项用地指标,或享受产业集聚区用地优惠政策,或通过土地功能置换等给予重点支持,也可以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市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市场建设用地,并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规划批准设立的市场选址,国土部门要积极调整落实用地指标,简化各项审批程序。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用地可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47号)中“在土地招拍挂出让前,可参照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的政策执行。依法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建设土地出让金的政府财政收益部分,应作为政府市场建设基金,用于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共事业,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关于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的相关要求,各县、区“要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

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免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8号)文件精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市区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之日起,三年内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政府奖励形式,用于该项目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及维护。县城范围内建设的农产品市场由当地政府给予奖励支持。 (五)对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由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标准收取,也可按工业企业同网同价标准执行。 (六)对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农产品市场,符合相关标准并验收合格的,除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市财政奖励外,县、区财政也要给予适当奖励或补助。 (七)县、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自检性农产品农药残留等安全检测机构,建成后正常运转及管理由市场投资方负责,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

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探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历来对农业采取保护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对农业加以支持和保护。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曾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以及当今多数发展中国家运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农业政策。乌拉圭回合以后,为符合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削减农产品价格补贴,虽然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手段,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推进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市场导向改革,以改善价格补贴资金漏损严重、补贴效率偏低等缺陷。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政策,价格支持的手段也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为顺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产生和基本内涵是: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乔治?约翰逊等人提出此举。其目的是争取工农产品之间有一个合理的“平价”比例,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也就是说,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指政府为使农民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农产品或得到 一、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内涵、目标、手段与效应 合理的农产品销售收入,以期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农业生产等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生产干预措施。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政府通过作用于农产品市场来为农业提供支持的,属于市场干预型手段。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一般只在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时才使用。当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时,农民已经能够以较高的价格销售农产品,得到合理的收入,因此无需政府使用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通过作用于农产品价格或农产品市场而使农民获取更多的销售收入,不是直接给农民提供收入补贴,因此属于间接收入补贴措施。 依照不同的标准,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压抑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支持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非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根据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农产品市场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压抑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支持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压抑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指政府为扶持工业发展,压低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或称为负价格支持政策。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初期往往运用这种政策。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如此。支持性农产品价格政策是指政府为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以工补农时,政 府往往会运用这种手段。我国现阶段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范围或对象,其可分为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非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指农产品价格支持的范围仅为部分农产品,或作用对象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户。非倾斜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指农产品价格支持的作用范围涉及到所有农产品以及作用对象涉及到所有农户。政府运用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保护价收购或支持性收购,农产品投入品价格补贴,差价补贴或差额补贴,缓存储备。 保护价收购或支持性收购,是指政府事先确定一个支持价格,规定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时,农民可以支持价格将农产品卖给政府。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政府不用干预市场,农民直接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我国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收购就属于此类。支持价格,也称干预价格或保护价格,相当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下限,一般会在农产品收获之前确定并公布。政府可通过调整支持价格的高低来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农产品投入品价格补贴是指政府向购置农用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要素的农民,提供财政补贴使农民以较低的价格支出来购买农用生产要素,或向农用 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探究 □赵地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