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是过敏性紫癜最重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其病程和预后。
临床表现除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属于中医“血证”、“紫斑”、“尿血”、“水肿”等范畴。
近年来,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就近6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文献报道予以综述。
l.辨证分型治疗周柱亮将本病分为6型:①风热夹瘀型:方选消风散合小蓟饮子加减;②脾肾气虚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③气阴两虚型: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④阴虚内热型: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⑤脾肾阳虚型:方用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⑥肝肾阴虚型:方以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刘宝厚认为紫癜性肾炎宜首辨病期,分清急性活动期还是慢性缓解期,然后再进行辨证治疗。
急性活动期以紫癜始发为主要特征,以标实为主,分为①风邪夹瘀型:方用银翘散加白花蛇舌草、紫草、茜草、山豆根、玄参等;②湿热伤络型:方用肾复康I号方加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穿山龙、益母草、石韦、莪术、青风藤、蝉蜕、金银花、紫草等)。
慢性缓解期紫癜多已消退,应根据水肿、尿血加以辨证,以正虚为主,分为①阴虚火旺型:方用肾复康Ⅱ号方加减(太子参、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茜草、地锦草、山茱萸、丹参、益母草等);②脾肾气(阳)虚型:方用肾复康Ⅲ号方加减(生黄芪、党参、熟地黄、山茱萸、盐锁阳、巴戟肉、菟丝子、茯苓、山药、益母草等)。
孙郁芝认为毒、瘀、虚是紫癜性肾炎的主要病机所在,本虚标实是其病机特点,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多为瘀血、热毒、水湿、湿热。
将本病分为8个证型:①风热夹瘀型;②里热炽盛,血溢成瘀型;③阴虚血热,络阻血瘀型;④气阴两虚,湿热夹瘀型;⑤脾肾两虚,水湿夹瘀型;⑥湿热蕴结夹瘀型;⑦气虚兼湿热夹瘀型;⑧肝肾阴虚兼湿浊夹瘀型。
邓立武等认为肺系病灶可循经传给肾脏,肺又与大肠相表里,邪毒也可从大肠侵犯肾脏,似乎与现代医药描述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食物过敏)相一致,从肺论治本病,将其分为5型:①风热犯肺。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轻型的住院患者。
一、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肾。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CD-10编码:D69.0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第9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诊疗方案(2019年版)”。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常见证候:热伤血络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兼证:湿热证瘀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者。
2.蛋白尿定量<1.0g/24h的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严重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尿红细胞形态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电解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eGFR;肝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蛋白电泳;免疫全套(IgG、IgA、IgM、C3、C4、RF、ASO)、CRP、ESR;腹部超声、胸部X线片、心电图;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 等)。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心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儿科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属儿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
由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可改善肾功能,故从祖国医学中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
中医认为热、毒、瘀为其基本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为血热、血瘀之象,早期实热夹瘀,后期虚火夹瘀。
辨证要点抓住风、热、毒、瘀,尤以热、毒、瘀为重,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大法,以疏风、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止血、化瘀成其证治之主则。
标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基本病变是全身弥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
本病肾脏受累率各家报道从20%~100%不一,常规检测尿液,发现其肾脏受累率多在40%~60%,尿检正常者肾活检也能发现肾小球炎症病变。
伴肾脏损害者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
本病好发于儿童,据国内儿科报告,HSPN占儿科住院泌尿系疾病的8%,仅次于急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率居肾脏疾病第3位。
由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应用激素虽可缓解胃肠道和关节症状,但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可改善肾功能,所以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积累了一定经验,今总结如下。
中医学并无紫癜性肾炎之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散见于“发斑”、“肌衄”、“紫癜”、“水肿”、“血尿”等范畴,出血明显时,可归属“血证”。
中国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论述颇详。
《证治准绳·疡医》指出:“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癜,搔之皮起而不痒者是也。
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营卫否涩,风冷在于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葡萄疫篇》云:“此证多因婴儿感受疠疫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1)皮肤瘀点瘀斑;(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二)证候诊断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
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
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
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
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搏结证治法:疏风清热,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荆芥、防风、生地黄、丹皮、金银花、连翘、赤芍、柴胡、水牛角、竹叶心、紫草、小蓟等。
紫癜性肾炎的中医治疗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方法,以中药为主对不同证型的紫癜性肾炎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以典型病例予以说明。
标签:紫癜;肾炎;辨证;治疗1、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1.1现代医学:儿童紫癜性肾炎,过去称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于2009年12月制定了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统一使用紫癜性肾炎的病名〔1〕。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所导致的肾损害,主要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所引起,属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皮疹紫斑,关节肿痛、水肿等〔2〕。
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引起,或为植物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引起。
多发生在皮肤紫癜1-6个月以内,有的仅是无症状的尿异常,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西医治疗上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严重的肾脏损害常用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常有不错的疗效,但西药的副作用普遍比中药大,中药在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上有其优势和特长,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紫癜性肾炎的疗效。
2.2祖国医学:祖国医学虽无紫癜性肾炎病名,但就其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机理等方面属于中医学的“血证”紫癜、紫斑、肌衄、尿血“水肿”“尿浊”等范畴。
依据主要为“血证论”和“络病学”“水液代谢”理论三方面。
血证理论认为由多种原因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溢于肌肤则为紫癜、肌衄;溢于肾络则为尿血。
如《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3〕。
络病学认为久病必瘀,病久入络,肾络损伤则见尿血,如《三因极-病证方论、失血叙论》〔4〕”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注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发生。
”水肿原因较为复杂,它与血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肺主气,朝百脉;脾统血,运化水湿,肾藏精,温阳化气,三脏均与水液代谢,血液的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科普:过敏性紫癜六种辨证治法!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以14岁以下的⼉童为主,⼀般起病较急,可反复发作。
我国著名的中医紫癜⾎液病专家胡桂⽣教授说,中医将过敏性紫癜分为六型:风热伤络者,湿热蕴结者,热盛迫⾎者,阴虚⽕动者,⽓虚不摄者,瘀⾎阻络者。
风热伤络者见起病急,紫斑⾊红,⾼出⽪⾯,此起彼伏,有瘙痒感,可伴发热微恶寒,或咽痛腹痛,关节游⾛疼痛,⾆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袭表证;治法清热解毒,凉⾎祛风。
处⽅银翘散合消风散。
常⽤药银花、连翘、⽵叶、⽜蒡⼦、荆芥、防风、⽣地、蝉蜕、通草、⽢草、仙鹤草、侧柏叶、紫草、柴胡、黄芩。
湿热蕴结者起病较缓,见⽪肤紫斑,伴关节肿痛灼热,肢重疲乏,脘腹闷痛,纳呆⼝腻,或⾝热不扬,尿黄,便秘或溏⽽不爽,苔黄腻等湿热内阻证;治法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处⽅四妙散合槐⾓丸。
常⽤药苍术、黄柏、苡仁、川⽜膝、槐花、地榆、防风、枳壳、桑枝、紫草、茜根、滑⽯、⼤蓟、⼩蓟、⽩癣⽪、地肤⼦、⼟茯苓。
热盛迫⾎者起病急,见紫斑⾊鲜红或深红,可伴⿐衄、尿⾎、便⾎等,或⾝热夜甚,⼝渴,⼩便短⾚,⾆红绛等⾎热妄⾏证;治法清热解毒,凉⾎化瘀。
处⽅清营汤或犀⾓地黄汤。
常⽤药⽔⽜⾓、⽣地、丹⽪、丹参、⽞参、银花、连翘、⽵叶、通草、紫草、川连、⾚芍。
阴虚⽕动者起病较缓,紫斑时作时⽌,⾊鲜红,或有⿐衄、尿⾎、五⼼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痛,⾆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凉⾎消斑。
处⽅茜根散合⼆⾄丸。
常⽤药茜根、⽣地、阿胶、鸡⾎藤、知母、黄柏、地⾻⽪、丹⽪、⼥贞⼦、旱莲草、紫草、侧柏叶。
⽓虚不摄者,病程较长,紫斑⾊淡红,遇劳则发,⾯⾊苍⽩,神疲乏⼒,纳差便溏,⾆淡胖有齿印,苔⽩,脉细弱;治法健脾益⽓,养⾎摄⾎。
处⽅归脾汤。
常⽤药黄芪、党参、⽩术、当归、茯苓、侧柏叶、红枣、鸡内⾦、枳壳、⽢草、紫草、茜根、乌贼⾻、三七、棕榈炭、⾎余炭、升⿇。
瘀⾎阻络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紫斑⾊紫暗或⾊紫红,关节痛,肌肤甲错,唇甲紫暗,⾆紫暗,脉细涩或弦涩。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思路探微紫癜性肾炎是小儿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以青少年多发。
过敏性紫癜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如何预防及减少肾脏损伤尤为重要。
传统医学认为风、热、湿、毒、瘀、虚为影响本病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本病的治疗常获得较好疗效。
标签:紫癜性肾炎;小儿;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全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可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等多个系统器官,临床上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6个月以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即可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约为2%~60%,如以肾活检为准则,90%以上有不同程度肾损害[1]。
关于紫癜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关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斑疹、“溺血、“葡萄疫范畴。
本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约12%可发展至终末肾功能衰竭,所以如何减轻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率显得极其重要。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小儿体质特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方面入手,在不同病程阶段采取分阶段辨证论治,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1.1 外感风热小儿脏腑娇嫩,外邪易侵,风邪入里,化火化热。
所谓“血受寒则凝,受热则行。
风热之后,气血相搏,迫血妄行,血不循经而成紫癜,甚则及肾而出现蛋白尿、血尿。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血溢论》首先提出“血溢的病名,其云“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
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止。
指出小儿血溢与热邪相关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是紫癜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符合中医风热的特点。
可症见紫癜色红,出没反复,身热面赤,咽红,口渴,或小便鲜红,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数。
本证多见于起病早期,皮疹反复出现,并伴瘙痒,符合中医“无风不作痒、“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观点。
1.2 湿热内蕴本病多热,热则气散,津不得布,必兼湿。
补虚活血清热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理论探微摘要: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及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气虚热瘀为紫癜性肾炎发病的重要病机。
正虚为发病之本,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热邪为不可忽略之因素,补肾活血清热法是治疗紫癜性肾炎的重要治法。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补肾活血清热法;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的坏死性小血管炎,损害累积肾脏时会导致紫癜性肾炎(HSPN)[1]。
中医学认为紫癜肾的发生发展多责之于“热、虚、瘀”等多种因素,故补虚活血清热法在本病的治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追本溯源话病因,祖国医学关于HSPN的疾病范畴的认识祖国医学中无过敏性紫癜病名,关于“紫癜”概念提出,最早见于《圣济总录诸风门》。
古代中医文献中对“过敏性紫癜”相关记载,可见归属于“葡萄疫”、“肌衄”、“斑疹”、“血证”、“紫斑”中,如果并发肾脏损害,也就是紫癜性肾炎,则参考“血尿”、“尿浊”、“水肿”论治。
历代众多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一,大体认为热、虚、瘀参与其发病。
热为阳邪,易耗血动血,从而成瘀,如《金匮要略》云:“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叶天士亦曰“外感热病入血分易致血热血瘀”,王清任“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更形象的说明了热邪导致瘀血过程;同时,王清任于《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提出“气虚致瘀”的观点;《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紫癜肾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疾病日久不愈耗损正气等所致体虚不足密切相关。
因此,气虚、血瘀、热邪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循序渐进论病机,中医对HSPN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紫癜性肾炎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在紫癜性肾炎急性进展期,热毒灼伤脉络,或热盛迫血妄行,而致血溢脉外,火热之邪煎熬津液致血液黏稠,血行不畅而成瘀热,故此期证属热毒血瘀者多见。
到疾病中后期,由于紫癜性肾炎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易出现气虚之象,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成瘀或气不摄血溢于脉外亦致瘀;更有甚者,久病及肾,或因过度使用药物而致肾阴亏耗,阴虚而致络瘀,故疾病中后期以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证多见。
紫癜性肾炎的偏方关于《紫癜性肾炎的偏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紫癜性肾炎归属于肾炎的在其中一种,主要是因为肾炎病人人体身体的血管坏死造成人体皮肤会出现相对的紫癜症状,这时候称为紫癜性肾炎。
这类病症通常是因为外地人病毒感染造成的人体变病,需要我们开展细胞外液调养。
在用药治疗的全过程中,我们能够将小秘方做为平时的輔助医治。
小偏方一:紫癜肾合剂: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5g,黄芩15g,党参10g,丹皮10g,炙龟板15g,犀角6g,白茅根10g,炒栀子10g,木通6g,车前草10g,阿胶糕10g(烊化),甘草6g。
水煎空腹吃,日1剂,分2次服。
医治该病属下焦湿热者。
小偏方二:祛班汤:生地10g,丹皮9g,川芎10g,赤芍12g,紫草10g,蝉衣9g,防风10g,白茅根30g,炒蒲黄3g,金银花茶10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医治该病血尿显著者。
小偏方三:五草消毒杀菌饮:白花蛇舌草15g,益母草颗粒15g,紫草30g,旱荷叶15g,仙鹤草15g,野菊花30g,地肤子30g,白茅根15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医治该病见血尿水肿者。
小偏方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益母草颗粒30g,白茅根30g,荠菜花15g,金银花茶9g,莲翘9g,尺寸蓟9g,王不留行籽12g,三七粉(吞食)2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医治该病属血热挟瘀者。
如今医药学上针对紫癜性肾炎关键确保身体的水净化设备和细胞外液平稳,那样能够非常好的确保血管已不坏死。
肾炎病人需要在平时提升锻炼,增加抵抗力是减轻病症的关键确保。
小偏方医治只有做为平时的輔助医治,需要依据不一样病况来挑选的。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1) 热伤血络证: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药: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
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 蛋白尿加益母草。
(2) 瘀血阻络证: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
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3) 气虚血亏证: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
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味。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全方共奏具有气血双补之功。
可适当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强凉血解毒之功效。
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验方:紫草根30g每日煎服。
红枣10~20个,煎汤服用或食用,每日 3 次。
中成药:(1) 银黄口服液:每次10~20m1,每日3 次。
主治热伤血络证兼咽红肿痛热盛者。
(2) 银翘解毒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
适应证同上。
(3) 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3次。
适用于热伤血络证伴发热恶寒、皮肤瘙痒、关节肿痛及大便燥结者。
紫癜性肾炎的中医医治进展【关键词】紫癜性肾炎医治综述紫癜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致使肾脏损害的一种疾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和某些脏器出血,如显现腹痛、便血、尿血,西医医治要紧采取预防感染,抗组胺药及改善血管通透性、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对症医治等,成效一样。
最近几年中药医治本康复来愈受重视。
现就近2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该病的医治及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医治原那么西医对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熟悉尚不明确,目前中医对此病病因病机论述也不一,但大多熟悉病因为感受风热湿毒之邪,或误食异物,以致风热湿毒入营动血,脉络损伤,血不循经,溢出脉络,渗于皮肤,内迫胃肠,乃至于肾络。
病变位于脾、肝、肾等脏腑[1-2]。
总的病机为热、虚、瘀、毒。
针对其病因病机,总的医治原那么应为:风热邪甚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湿邪盛者,渗湿解毒;热毒内蕴、闭阻经脉者,治以凉血活血解毒;气不摄血者宜益气摄血,健脾养心,佐以和血之品抗毒;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活血清利,在解毒的同时养阴以减轻热毒对阴分的损伤,或使毒邪下泄膀胱,从尿而解[3]。
2 辨证分型医治于家菊[4]教授以为血瘀证—瘀血阻络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故将活血化瘀为医治本病的大体法那么,以益肾汤加减。
麻金木[2]教授对该病证型的熟悉:初期多为实证热证,迁延日久,耗气伤阴,损及肝肾之阴,脾肾之阳,故分热伤血络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进行论治,用药为:热伤血络型治宜解毒凉血,散瘀止血,清营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肝益肾、凉血散瘀,予自拟滋肾祛瘀汤:生地、牡丹皮、山茱萸、丹参、泽兰、泽泻、知母、女贞子、旱莲草、山药。
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予自拟健脾温肾汤:生黄芪、制苍术、白术、太子参、茯苓皮、山药、续断、杜仲、牛膝、泽兰、泽泻、丹参、当归、凤尾草、土茯苓。
盖国忠[5]教授以为湿毒内伏血分为其病机关键,医治要紧为利湿解毒法,自拟体会方消斑复肾汤,组成:土茯苓、苍术、淮牛膝、黄柏、商陆、防己、牛蒡子、穿山龙、炙甘草。
紫癜性肾炎中医辩证论治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一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
如果蛋白丢失过多,亦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果血尿、蛋白尿长期持续存在,亦可伴有肾功能减退,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过敏性紫癜导致肾受累的比例为20%~100%,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过敏性紫癜出现的肾脏损害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由于其肾脏损害的程度决定着过敏性紫癜的预后,所以紫癜性肾炎受到中西医广泛重视。
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肾损害的治疗和阻止肾脏损害的进展方面,一般均认为无益,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也不肯定,所以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紫癜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多数医家强调血热和血瘀的重要性,其诱因多认为与感受风热毒邪有关,或感受阴邪化热;疾病后期,病久不愈,可内舍脏腑,病及于肾。
中医理论认为,湿热毒邪最易耗气伤阴,故疾病后期肾阴虚的病机受到大多数医家的重视。
【病因病机】中医文献中对皮肤出现紫色斑点等,一般归属于“斑疹’门中,由于过敏性紫癜在病初常有外感,因过敏引起,故其病因多与风、湿、热、毒邪有关。
紫癜性肾炎其病机可以认为是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物有动风之品,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如灼伤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迫胃肠,甚则及肾,故有下肢皮肤紫癜、腹痛频作,甚则便血、尿血。
如属虫咬后,局部红肿水泡,为虫毒浸淫所致,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亦可出现紫癜,甚则尿血。
如寒邪外侵,内滞于血络,亦可发为紫癜,气不摄血或虚火灼络,均可出现尿血。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机体本身的高敏状态有关。
但病因一直未能明确。
有的患者有过敏的历史。
病前部分患者(约1/3)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但未能证实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有的患者发病与药物(四环素、阿司匹林、奎尼丁等)、食物或预防性注射有关,但在绝大多数患者未能明确过敏原。
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紫癜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发布,2016年)[1]。
1.诊断标准在过敏性紫癜病程6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其中血尿和蛋白尿的诊断标准分别为:(1)血尿:肉眼血尿或1周内3次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HP;(2)蛋白尿:满足以下任一项者:①1周内3次尿常规定性示尿蛋白阳;②24h尿蛋白定量>150mg或尿蛋白/尿肌酐(mg/mmol)>0.2;c.③1周内3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
(3)极少部分患儿在过敏性紫癜病程6个月后,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者应争取进行肾活检,如为IgA系膜区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则亦可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2.临床分型(1)孤立性血尿型;(2)孤立性蛋白尿型;(3)血尿和蛋白尿型;(4)急性肾炎型;(5)肾病综合征型;(6)急进性肾炎型;(7)慢性肾炎型。
3.病理分级(1)肾小球病理分级Ⅰ级:肾小球轻微异常;Ⅱ级:单纯系膜增生。
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Ⅲ级: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Ⅳ级:病变同Ⅲ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Ⅴ级:病变同Ⅲ级,>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Ⅵ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级:间质基本正常;(+)级:轻度小管变形扩张;(++)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20%,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占20%~50%,散在和(或)或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50%,散在和(或)或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08年)[2]。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
(1)皮肤瘀点瘀斑;
(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
(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二)证候诊断
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
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
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
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
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搏结证
治法:疏风清热,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荆芥、防风、生地黄、丹皮、金银花、连翘、赤芍、柴胡、水牛角、竹叶心、紫草、小蓟等。
中成药:雷公藤多甙片、火把花根片等。
2.热毒内炽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黄芩、二花、连翘、白茅根、小蓟、甘草等。
中成药: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3.湿瘀互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血。
推荐方药:三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通草、法半夏、生蒲黄、滑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小蓟等。
中成药:正清风痛宁、黄葵胶囊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黄芪、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白术、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甘草等。
中成药: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山药、黄芪、熟地、山茱萸、杜仲、当归、枸杞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肾炎舒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6.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1.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瘀血证。
2.参麦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气阴两虚证。
3.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功效,适用于紫癜
肾急性期。
(三)其他疗法
可根据病情适当选择以下疗法:(1)中药熏蒸药浴、中药保留灌肠,可选择应用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熏蒸床、结肠透析机等设备;(2)针灸疗法,取肾俞、气海、复溜、三焦俞穴,急性期加肺俞、合谷、风池、大椎;慢性期加脾俞、中脘、足三里;(3)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疗法。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包括:(1)对原有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予以减量维持治疗;(2)采用控制血压及对症支持治疗;(3)针对贫血、感染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软食。
避免香燥、辛辣之物及鱼、虾、蟹等易于诱发过敏的食物。
2.皮肤护理:严密观察出疹的部位、颜色及消退时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擦伤感染。
3.生活护理:预防感冒,劳逸适度,节制房事,忌食烟酒。
4.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缓解: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红细胞消失,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g,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显效: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减少≥50 %,尿红细胞减少≥50 %,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红细胞减少≥25%,尿蛋白减少≥25%,肾功能改善或维持原水平,持续3月以上。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二)评价方法1
2.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尼莫地平法)
3.实验室检查指标
包括尿液分析、尿沉渣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肾功能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