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传统与反传统研讨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
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一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
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
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
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的主要源头。
而且,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通过建制得以实现思想的政治化、世俗化。
政治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与一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儒家礼仪安排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儒家的仁、忠、义等观念安排君臣等角色关系。
而世俗化则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社会,全面渗进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秩序之中。
世俗化依赖政治化以确立。
只有政治权力的承认与推崇,甚至从制度上加以鼓励——例如晋代推荐贤良为官,主要就是以儒家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儒家思想几乎无孔不入的渗入民间社会。
文化学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古代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便包含了传统的政治制度、观念模式与价值模式。
反传统文化(反传统文化思潮)今天给各位分享反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反传统文化思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2、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3、为什么近代中国掀起了反对传统文化的浪潮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扎根于人们的脑海中,并且根深蒂固。
但是要注意,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绝对地反对传统文化,它更多的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僵化,缺乏活力,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更是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读书人更加深刻意识到文化革新的重要性。
所以,五四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就是这场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到就文化,宣传新文化。
为什么近代中国掀起了反对传统文化的浪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僵化,缺乏活力,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更是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读书人更加深刻意识到文化革新的重要性。
当西方列强制造各种枪支和大炮的时候,清朝还是在封建科举。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科学和技术比较重要,社会教育比较重要,社会进步比较重要,所以反对传统文化当然是要做的事情之一。
所以,近代中国掀起反对传统文化浪潮,打倒旧文化,宣传新文化。
关于反传统文化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多关注百度文库。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传统的批判与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庞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开始对传统进行批判和颠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在他们的笔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被颠覆和重新解读。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疯狂的主人公讽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朽。
这种反传统的态度不仅是对旧有观念的批判,更是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二、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碰撞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潮流。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主观体验。
这两种潮流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革,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一些作家开始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线性结构,他们追求语言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其夸张的叙事和多重的时间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完全排斥现实主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对话的关系。
一些作家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力量的作品。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哀。
这种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更让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上,更表现在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建筑运动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股重要的建筑潮流,它对传统建筑风格进行了颠覆和革新。
这一运动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现代建筑运动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一、起源现代建筑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受到包豪斯学派等先锋派别的影响。
这一运动呼吁摒弃传统建筑的束缚,推崇功能主义、简洁性和现代科技的应用。
它在设计理念上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二、特点1. 极简主义风格现代建筑运动倡导简洁、几何的线条和结构形式,追求建筑的纯粹性和几何美。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舍弃了装饰性的细节,追求简洁、直观的建筑风格。
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态成为了现代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建筑的现代性和科技感。
2. 功能主义理念现代建筑运动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以人为中心,追求舒适、便利和高效。
建筑师们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科学的布局,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3. 现代建筑形态的新探索现代建筑运动推动了建筑形态的创新。
建筑师们摆脱了传统建筑的束缚,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玻璃幕墙的兴起等都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成果。
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度,使得现代建筑形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三、对当代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运动对当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革新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还推动了建筑观念和审美理念的更新。
首先,现代建筑运动推动了建筑设计向更为实用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建筑的能源利用、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提倡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理念。
其次,现代建筑运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创作空间。
建筑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背景,选择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材料,灵活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化。
最后,现代建筑运动对建筑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现代主义建筑(5篇)总结现代主义建筑(精选5篇)总结现代主义建筑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总结现代主义建筑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总结现代主义建筑(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总结现代主义建筑篇1标题:现代主义建筑:从工业革命到全球影响一、引言现代主义建筑,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其设计理念和风格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建筑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简洁、高效和功能性的设计,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被认为是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建筑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一批设计师开始尝试打破旧有的建筑模式,创造一种新的、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设计理念。
他们主张建筑设计应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如采用标准化的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追求建筑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倡导简约主义,注重形式的简洁和内在的逻辑;追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四、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包括: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loydWright)、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赖特的“草原教堂”(TheUsonianHouse,1935年)、勒·柯布西耶的“巴黎住宅”(LeCorbusier'sUnitéd'Habitation,1952年)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BarcelonaPavilion,1929年)。
五、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比较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差异
首先,形式上来说,现代陶艺突破了传统陶艺拘谨的形式,它们更多地呈现出反传统、反正统的多样性,使艺术家们可以在他们创作中运用更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设计创造新的艺
术形象。
其次,材料层面上,现代陶艺融入了行业外的科技成果,不仅可以使用各种材料来进
行艺术制作,还可以采用电脑技术对作品进行改革,比如增强作品的光泽度、粗糙度等,
从而获得更抽象的艺术效果。
此外,现代陶艺更加注重表现形式,尤其是形式主义,重视形式而不是内容,打破空
间限制,把艺术繁琐的部分简化,以构建新的视觉感受为主,让更多人能够理解艺术想表
达的原意。
最后,对于作品的要求也不同。
现代陶艺在概念、创造性、精细度等方面更加具有挑
战性,作品更加强调创新和尝试新的技术,而传统陶艺则更加注重流程以及传统工艺,更
加凝聚传统文化。
建筑师的传统与反传统研讨
在国外,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
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代理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
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 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
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
吧!
1“反传统”的建筑师
在这里传统是指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即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
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
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传统”建筑师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而
是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澍先生同样是这样一位“反传统”的建
筑师。对于这样一位建筑师,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各种各样的评论。在
《设计的开始》一书的序言中对其的评论也许是比较准确和完整的——
—“王澍,一个 60 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生长的年代
一样矛盾而敏感。他拒绝理论,但他的建筑文章超越一般理论论文而成
为某种关于建筑的‘写作’;他抨击专业建筑学,但他的所谓‘业余建
筑’活动超越一般而言的设计而指向某种关于建筑的建筑;他坚持感悟
建筑本身,执着于功能解读,贬低造型艺术的重要性,但他的作品具有
某种超越风格争论的艺术力量;他反对关于建筑的文学化叙事,但无论
他的设计还是写作,都具有某种难以辨别其来源的文学气质;他强调建
筑师首先应是一个文人,秉承某种批判使命,但锋利的矛头不仅指向自
己之外,更始终指向自己,甚至以嘲讽与自嘲消解着‘批判’的戾
气”(见图 1)。
显然王澍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有很大不同,那么他在应对一些
当今建筑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时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策略与方法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