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程中信赖利益保护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2,2012(CumulativetyNO.472)对纳税人的信赖利益进行保护是许多国家都有的行为。
在我国,由于税务行政机关出尔反尔的现象时有发生,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成为税收理论和实务的热点中问题。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诚信政府的历史背景下,对纳税人的信赖利益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的概念信赖利益是一种消极利益,对信赖利益进行保护是各个部门法上通行的做法。
民法上有信赖利益赔偿原则。
在我国《合同法》第42条中,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也说明了信赖利益保护在民法中有所体现。
在刑法中,存在“信赖原则”。
它是指行为人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如果可以信赖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当行为的场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对此不承担责任的原则。
在行政法上,信赖利益保护主要反映在信赖保护原则上。
信赖保护原则最先由德国学者提出,而后经日本传入我国。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主要体现在《行政法许可法》第八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综合各部门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可知,所谓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就是纳税人基于对税务机关合理的信赖行为而应该受到的保护。
二、我国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方面的不足(一)缺乏对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的法律在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中缺乏对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的明确规定。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我国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过,而且相关司法解释也不是从信赖利益保护的角度来规范相关问题的,涉及信赖利益保护的条文也散于不同规范性文件中,不成体系,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二)税收政策不稳定税收政策的不稳定会引起产权关系的不确定,经营者难以预期未来的利益,从而诱发经营者追求眼前利益。
纳税人对目前的法规信赖,并以此制定经营计划并进行经营活动。
文章编号:1001-2397(2004)02-0107-06・专题研究・缔约过失责任与允诺禁反言原则比较研究裴明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收稿日期:2003-10-28作者简介:裴明学(1968-),男,四川渠县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摘 要:缔约过失责任是大陆法系国家依据诚信原则,对于违反先契约义务的当事人所追究的民事责任;允诺禁反言原则是英美法系国家依诚信原则对无对价的允诺赋予法律约束力的一种制度。
这两种制度各有特点,但均以诚信原则为基础,来保护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的信赖利益,并分别在两大法系内发挥着平衡缔约当事人利益的功能。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这两种制度在产生渊源、理论基础、构成要件、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允诺禁反言原则;信赖利益;先契约义务中图分类号:DF 52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对大陆法系传统契约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的理论不独对大陆法系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亦为英美法系国家所吸收而形成了超越其传统对价理论的允诺禁反言原则。
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传统的契约法理论的冲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格兰特・吉尔莫在其名著《契约的死亡》中列为契约死亡的首要原因,对此,傅静坤博士在《二十世纪契约法》导论中有精彩的描述:“首先,以合意或(加上)对价为支柱构筑起来的契约概念在以诚实信用这一一般契约义务为基础而引入的缔约过失责任(或按英美法用语成为前契约责任)及信赖利益的广泛认同与司法实践上的应用下遭到瓦解,契约关系似乎已经开始向外伸展到与侵权法上的一般关系(不特定的人对特定义务的违反,而在契约关系中则表现为特定的人对不仅以合同为基础的义务的违反)难以截然区分的程度,从而使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之间的壁垒快将解体,并使十九世纪精心构筑起来的完整而封闭的契约法体系摇摇欲坠。
缔约过失责任,是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中,题为“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中首倡的,此后,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引起探讨,产生了诸多覌点。
其中,依实証法学家的观点,契约法上的责任只能因契约产生,当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契约法上的责任便无从谈起。
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合同并不都是有效的,而当事人一方常因此遭受到损害。
因此耶林提出,“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
立法上,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并未全面接受耶林的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没有将其作为一般责任要件予以规定,只是在某些条款上涉及到缔约过失责任。
日本、意大利、前苏联等国的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
到20世纪的1941年《希腊民法典》正式将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加以规定。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因缔约过失行为导致的损害赔偿纠纷日益增多,而《民法通则》和一些民事单行法又不足以调整这一类纠纷,面对这一现实,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一些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建立在契约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上的,它的产生是因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调整范围存在着缺陷,此种缺陷,使缔约之际当事人的信赖利益遭受到损害时而得不到救济。
因为,双方当事人为订立契约而从事磋商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需要存在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才有可能促成契约的达成。
但是,如果一方或双方因过错而致使契约未能成立或不能生效,当然就意味着破坏了这种相互信赖关系,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并因此有可能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为了弥补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调整范围存在的缺陷,而使缔约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得到救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法律制度运用而生,成为保护缔约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担当。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共同构成民法上完整的责任体系。
缔约过失责任体系中,诚实信用原则是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依据,信赖利益是当事人的权利内容,协力、保护、保密、禁止欺诈等先合同义务是当事人的义务内容。
论违约中信赖利益的适用作者:刘子敬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4期摘要: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对期待利益进行赔偿是最常见的救济手段。
期待利益虽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较全面的赔偿,但依然存在着证明难度高、证明责任大以及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当事人无法给予充分救济等问题。
信赖利益基于其是既存利益的特性,证明难度低,可以对期待利益进行补充。
对信赖利益进行赔偿,可以充分救济非违约方,保障交易安全,防止出现非违约方无法获得赔偿的不公正现象。
违约中的信赖利益赔偿主要适用于期待利益难以证明或难以确定,以及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期待利益无法弥补信赖利益的损失的情况。
如若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并存,二者不能得到同时赔偿,当事人只可择一主张。
关键词:信赖利益;违约救济;损害赔偿信赖利益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在大陆法系均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概念。
从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可以看出合同履行阶段我国常使用期待利益进行救济。
而信赖利益在我国则通常被适用于赔偿缔约过失责任等,对于是否可用于履约阶段的合同赔偿尚存在争议。
一、信赖利益的定义(一)信赖利益的主要学说自富勒教授的《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一文发表后,“信赖利益”这一概念便引起热议。
然而,直至今日,学界对于“信赖利益”仍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关于“信赖利益”的定义,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损失说。
损失说将信赖利益看作是一种“损失”或是“损害”。
王泽鉴教授认为:“信赖利益者,指当事人相信法律行为有效成立,而因某种事实之发生,该法律行为(尤其是契约)不成立或无效而生之损失,又称消极利益之损害。
”该学说可以较好地将信赖利益与期待利益作区分,并且从反面的角度确认了信赖利益的范围,明确了信赖利益与期待利益的范围与界限。
但此学说在逻辑上存在着一定的瑕疵:首先,损失说将信赖利益定义为一种损失或是损害,这种定义违背了最基本的逻辑学的种属关系,损失或是损害与利益是一对相冲突的概念,将某一种利益定义为一种损害必然将引起概念的矛盾与模糊。
法律上什么是信赖利益损失赔偿信赖利益是合同法的⼀种违约救济制度,主要是帮助受害⼀⽅的法律地位能恢复在订约之前,这样就能保护好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法律上什么是信赖利益损失赔偿?下⾯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法律上什么是信赖利益损失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赔偿,即《民法典》第五百条【缔约过失责任】当事⼈在订⽴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造成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假借订⽴合同,恶意进⾏磋商;(⼆)故意隐瞒与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为。
设⽴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主要⽬的在于维护交易安全,填补了⽆过错的当事⼈⼀⽅因对⽅的缔约过失⾏为⽽遭受损失确因没有法律明⽂规定⽽⽆法要求对⽅进⾏补偿的空⽩,保护了缔约当事⼈的合法权益。
缔约过失责任是⼀种民事责责任,其构成应当具备以下⼏个要件为:(⼀)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是发⽣在合同订⽴阶段。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基本区别在于,它发⽣在缔约过程中⽽不是发⽣在合同成⽴以后。
只有在合同尚未成⽴,或者虽然成⽴,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效要件⽽被确认为⽆效或被撤销时,缔约⼈才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先合同义务存在于要约⽣效后,合同有效成⽴前,在这段时间内,当事⼈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因为在要约⽣效前,双⽅只是⼀般⼈之间的关系,谈不上缔约双⽅之间的信⽤,因此也谈不上对该信⽤的违反;在合同成⽴后,双⽅当事⼈之间的关系进⼊了⼀种更加紧密的信⽤关系,在合同⽣效后,这种信⽤关系由合同义务及合同责任加以约束和调整。
(⼆)缔约过程中存在过错。
缔约过失责任中的过失,实质上应包括故意和过失两部分。
故意是指缔约⼈预见到⾃⼰的⾏为会产⽣合同⽆效、不成⽴或被撤销,能给相对⼈造成损失的后果,⽽仍然进⾏这种民事⾏为,希望或者放任违法后果的发⽣。
过失是指缔约⼈应当预见⾃⼰的⾏为可能产⽣合同⽆效、不成⽴或被撤销造成相对⼈信赖利益损失,因疏忽⼤意没有尽到告知、照顾、协助等义务,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其不会发⽣的主观⼼理状态。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摘要: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被称为“法学上的发现”。
缔约过失责任是从对缔约自由进行限制而逐步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过失性责任。
我国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本文着眼于我国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与认识,论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演变及构成,并针对我国现有的状况提出了完善缔约过失责任的途径。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信赖利益先合同义务司法案例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因自己的故意或过失给缔约相对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缔约自由是合同制度的基本理念这一理论都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在缔约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会不可避免地支出时间和金钱,而且也会产生因选择一方而放弃另外缔约方的机会损失。
如果在缔约阶段将缔约自由绝对化,则最终会使当事人因对交易安全的担忧而影响到交易的效率。
因此,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大陆法系国家就开始将诚实信用原则应用于缔约阶段以保护缔约当事人的信赖利益。
英美法系各国在裁判中也不乏保护缔约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案例及观点。
我国的合同法承继了大陆法系的观念,认可诚信缔约义务的存在并明文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认定缔约当事人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应具备下述条件:(一)行为人有行为能力缔约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是其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当事人只有具备行为能力,他才具备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条件与基础。
(二)缔约过失责任双方存在缔约关系缔约当事人在缔约协商之际存在一种特殊联系:双方是为了缔结合同而进行的磋商谈判,一方做出了某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使对方基于其行为对其产生合理的信赖,此时行为人就要依法受到其所为行为的约束。
(三)缔约一方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先合同义务包括以下几种:(1)不得实施致合同无效行为的义务;(2)不得实施致使合同不能成立的行为的义务;(3)对缔约条款、条件予以必要注意的义务,以防止合同发生重大误解或显示公平;(4)订立合同的附随义务。
论缔约过失中机会利益损失摘要:缔约过失责任基于现代债权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针对违反先合同义务而设置。
尽管我国立法界和学理界已建立了初步的缔约过失责任体系,但就信赖利益中机会利益的定位和损害赔偿一直鲜有论及。
笔者将通过分析、对比两大法系的司法实践和立法,针对机会利益损害赔偿问题,提出分阶段规划,灵活运用履约利益限制赔偿;并就具体量化损害赔偿的方法,呼吁强化法官自由裁量。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机会利益损失;履行利益;一、缔约过失责任中机会利益损失的确定缔约过失是由德国法学家耶林创设,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缔约人故意或过失违背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而向对方当事人承担的信赖利益的损失赔偿责任。
现今,机会利益损失,已成为独立的损害。
何谓损害?王泽鉴先生认为“系指权利或利益受侵害时所生之不利益”。
江平先生认为,“损害是指对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或权益在价值或用途上的减少。
”“有损害就有赔偿”,这不仅是侵权行为法“矫正正义”的题中之义,也是债法中缔约过失理论的立法宗旨所在。
谈及机会利益损失,无法绕开机会成本的概念。
在经济学上机会成本非常特别,既虚既实,指1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通俗理解,即:做一件事的成本可以被认为是他为此而失掉的可能用同样时间做成另一件事,或者是他为此而牺牲掉的闲暇。
这种被牺牲掉的其他的事被称为“机会成本”。
因为机会有成本,有法益属性,所以才使机会利益损失有探讨和保护的必要。
学理上,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是固有利益损失;违约责任赔偿范围是履行利益损失;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损失。
所谓“信赖利益的损失”是指一方实施某种行为,足以使另一方对其产生信赖,并因此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后因缔约过失方违反诚信原则,使守约方不能得到补偿。
信赖利益损失中的财产性损失包括财产利益损失和机会利益损失两部分。
机会利益损失指合同当事人因一方缔约过失行为而丧失某种获得利益或者避免损害发生的机会,并因此而遭受了最终的损害,丧失了从此机会中获得利益或避免、减少损失的可能性。
缔约过程中信赖利益保护的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讲求道义至上,看轻个人利益”的思想在经济大潮中有所淡化,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在市场交易中出现的多种欺骗行为给众多商家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扰乱了经济秩序,不利于诚实守信行为的树立,因此应迅速建立严格遵守合同规定,保障交易安全,尽快建立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秩序。
文章从信赖利益概念出发,列举信赖利益概念保护在各大法系中的理论,结合我国缔约中信赖利益保护现状,提出问题和完善的方法。
[关键词]信赖利益;缔约过失责任;现状;问题和完善
一、缔约阶段信赖利益的概述
(一)信赖利益的概念
何谓信赖利益、何谓信赖利益的损害,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凡属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相对法律关系”或“债的关系”,都存在着相互间的信赖问题。
因此,不宜将信赖利益仅仅局限于缔约过程中,而应该在更广大的视野里去考察。
有鉴于此,在本文里,笔者将信赖利益定义为:信赖利益是指民事主体固有利益在具有信赖关系的特定当事人间存在的特定形式。
(二)信赖利益的理论渊源
所谓的信赖利益保护,在缔约过程中,其实指的就是万一信赖利益受损,所应该承担的缔约过失责任的一种。
下面列举各大法系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1.缔约过失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
德国民法典在2001年修改后正式采纳了耶林的主张,并在立法上首先确立了该项制度,这主要表现为以下规定:民法典第122条,“意思表示撤销者,表意无效或者被撤销的,如意思表示对他人做出,表意人必须对相对人,否则,向任何第三人赔偿相对人或者第三人因信赖该意思表示有效而遭受的损害,但不超过相对人或者第三人在该意思表示有效时拥有的利益额,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无效或可撤销原因的不发生损害赔偿义务”;第179条第2款规定,“代理人不知道代理权的缺乏的,只有义务赔偿另一方因信赖该项代理权所遭受的损害,但不超过另一方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拥有的利益之额”;第307条第1款规定,“一般交易条款中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适当地使使用人的合同相对人蒙受损害的,他们没有效力”。
除了上述条款之外,还有309条、633条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如上规定,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契约因非真实意思表示或意思表示有瑕疵时,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2)
无权代理情况下的损害赔偿;(3)标的自始给付不能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
从上述内容来看,德国民法典仅仅将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作为个别判例来对待,就该制度并没有创造统一的一般性的规则,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构成要件、损害赔偿等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我们仅能够从诸多条款中勾勒出其大概的轮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契约自由受到限制,基于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保护考虑,德国司法实践越来越重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作用,时常运用其解决契约法和侵权法结合部出现的特殊案件。
随着判例与司法实践的推进,缔约过失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缔约阶段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也逐渐被纳入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之中。
法国法并未规定缔约过失责任,认为合同只有在成立生效时才受到契约法的保护,缔约阶段所产生的损害不受契约法保护。
基于侵权行为法救济的普遍性,法国法将缔约阶段的过失行为即作一种侵权行为来处理。
希腊民法典第197条和第198条分别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并且将磋商之际当事人应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及交易惯例作为一项明定义务,规定了违反这种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意大利民法典也明确规定了缔约和磋商过程中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未尽告知义务,使无过错相对方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缔约过失理论在德国提出之后,对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判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各国立法的承认:有的将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项原则予以立法规定,典型国家有希腊、意大利;有的或将其作为立法中的特别规定,典型代表是德国;有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该责任,但司法实践中予以适用,如日本。
总之,缔约过失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和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正一步步地迈向成熟。
2.缔约过失责任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发展
在英美法中,不存在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但是其“承诺禁止反言”原则与大陆法的缔约过失责任相似,着力于保护信赖利益。
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第90条确立了“允诺禁止反言”原则。
该原则主要赋予无偿约定以效力,从而保护信赖利益。
随后,美国法学家富勒在耶林的基础上发表了《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一文,文中进一步扩大了允诺禁止反言的范围,对契约缔结过程中一方违反诚信而给相对方造成损失的责任作了深入研究,强调了信赖利益保护的重要性。
英国受此影响,在一些判例中也扩大了对信赖利益的保护。
在英美法中,允诺禁止反言原则适用的效力不仅包括执行生效合同的效力,而且这种效力还扩大到对缔约中因合理信赖而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保护方面。
二、我国缔约中信赖利益保护现状
假设:甲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非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或甲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签订的合同。
合同已成立,但属《合同法》第47条、48条规定的“效力待定合同”,须经追认后方有效。
一方积极为合同生效所做的履行准备,属信赖利益损失,甲
对乙应负缔约过失责任。
其处于合同成立至生效阶段。
假设:甲、乙对合同生效有特殊约定,即附生效条件或生效期限。
所附生效条件、期限不可期待,或此间甲又将物转让予丙,此时,甲、乙合同已成立但未生效,一方积极为合同生效做履行准备,属信赖利益损失,甲对乙负缔约过失责任。
其处于合同成立至生效的阶段。
另外,《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成立后,一方因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致合同不能生效,另一方将产生信赖利益损失,负有责任的一方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法》的实施,表明我国已经对签约过程中的过错行为有了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关于债法的建立也日益清晰,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签约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可以说我国的法律建设前进了一大步。
可是此法的规定比较笼统,内容涉及地不是非常全面,具体运用起来还存在很多的缺点,所以此法的实用性不强。
三、我国缔约中信赖利益问题的完善
(一)合理信赖的认定
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善意缔约人对相对人所产生的信赖是不是合理的,相对人的承诺、行为是不是达到让缔约受害人足以信任的程度,是判断相对人用不用承担利益信赖保护责任的基础条件,是在实际过程中签约双方分别表明自己观点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根据第三方的道德判断,来断定意思表示是不是清晰,还有双方是不是存在使人产生误解的方面,由此断定意思表示是不是足以达到让善意缔约人信赖的程度。
(二)机会损害的断定
在断定机会损害时,要以“合理赔偿”为主要依据,不要随便扩大范围。
第二,要断定是不是真实存在“和第三方签订合同的行为”。
这里的“机会”是指善意缔约人如果不是基于信赖,是不可能与相对人订立合同的,绝对是与非相对人的第三方签约,而且要在依合同条款规定的区域内。
第二,断定是不是没有机会和第三方签订合同。
一是是否因为相对人过错而使善意缔约人没有订立相关合同;二是因为相对人过错,而使善意缔约人就相同标的丧失与另外第三人缔约的可能。
若善意缔约人仍然就相同条件相同标的寻找缔约可能,则过错相对人丢掉此时机。
第三,既然机会已经丢掉,那么由于机会产生的损失就应该运用第四人和第三人相同的条件签订合同可获纯利、善意缔约人履行合同可达到的程度以及行业标准断定
四、信赖利益的保护手段——损害赔偿
(一)现有利益损害的赔偿
现有利益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就是因信赖利益缺失导致财产权的直接损失。
不管财产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都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承担过失缔约责任时,现有利益应该全部予以赔偿,其性质相当于侵权。
(二)预期利益损害的赔偿
认定预期利益,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充分把握预期利益的三性即未来性、期待性、现实性:2.举证十分关键,只要受害方能够有证据证明其受损害之时,因为基于信赖,合同未成立给其造成直接损失外的见解损失,法院应该认定预期利益有效。
3.坚持可预见规则。
法律规定,运用预见性限制赔偿,预见行为存在三个必备条件:一是预见的行为人指的是违反合约的人。
二是预见的时间范围指的是签订合约时,并不是指的违反合约的时候。
三是预见的内容应当是签约时能够考虑到的各种损失,不能预见的经济损失,不进行赔偿。
4.在预期利益的具体计算中若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计算出数值,则可以采用直接利润法。
[参考文献]
[1]叶建丰.缔约过失责任研究[J].民商法论丛.(第19卷).金桥文化出版公司,2001.
[2]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22.
[3]姜淑明.先合同义务及违反先合同义务之责任形态研究[J].法商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