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6
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前言色谱分析法是现代分析化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
在教学中,色谱分析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针对大学本科分析化学课程的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设计目的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色谱分析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色谱分析原理及常见分离方法;2.色谱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操作方法;3.色谱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数据处理方法;4.色谱分析应用案例的讨论。
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通过PPT课件的形式,介绍色谱分析原理、分离方法、色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等内容。
时间约为3课时;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色谱分析样品的制备、进样、分离和检测方法。
时间约为2课时;3.案例教学:通过讨论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色谱分析法在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
时间约为1课时。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通过PPT课件讲授,含有图表、视频等辅助材料;2.操作演示:通过色谱仪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色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3.实验操作: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色谱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4.案例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推动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学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教学设计要求:1.学生要预习和复习教材;2.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3.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操作;4.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评价方法本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如下:1.成绩占比:理论考试(50%)+实验考评(30%)+课堂表现(20%);2.理论考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3.实验考评: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及质量;4.课堂表现:包括听讲、笔记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色谱分析法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案例讨论,提高学生对色谱分析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气相色谱教案教案标题:气相色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步骤;3. 能够解读气相色谱图谱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1. 课程教材:包含气相色谱原理和应用的教材;2. 实验设备:气相色谱仪、气瓶、样品注射器、色谱柱等;3.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样品溶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气相色谱的概念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气相色谱的兴趣;2. 提出问题:你知道气相色谱的原理是什么吗?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包括样品的蒸发、分离、检测等过程;2. 解释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3. 介绍气相色谱图谱的解读方法,包括峰的识别、峰面积的计算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展示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开启、样品的准备、色谱柱的安装等;2. 演示样品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和样品的进样过程;3. 展示气相色谱图谱的生成和保存。
四、实验操作实践(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样品溶液,进行气相色谱实验;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生成气相色谱图谱;4. 学生根据气相色谱图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不同样品的色谱图谱差异;2. 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交流和解决。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气相色谱相关的科学研究,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2. 组织学生参加气相色谱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对气相色谱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报告,评估学生对气相色谱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2. 学生讨论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3. 学生答疑情况评估: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的第二节“色谱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的实验操作以及色谱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知道气相色谱的实验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色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的实验操作步骤。
难点:色谱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气相色谱仪模型、色谱柱、样品瓶、注射器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色谱纸、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警察利用气相色谱仪抓犯罪分子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色谱分析的兴趣。
2. 探究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观察气相色谱仪模型,了解色谱柱、检测器等组成部分,并通过PPT讲解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气相色谱实验,观察不同样品在色谱柱中的运行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色谱分析的原理,讨论色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 色谱柱:分离混合物的主要部分2. 检测器:检测分离后的组分3. 流动相:携带样品运行色谱柱4. 固定相:吸附样品中的组分气相色谱实验操作步骤1. 样品制备: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2. 样品注射:用注射器将样品注入色谱柱3. 色谱运行:打开气源,观察样品在色谱柱中的运行情况4. 数据记录:记录色谱峰的位置、大小等信息七、作业设计答案: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不同分配系数,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样品注射、色谱运行和数据记录等。
2. 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色谱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色谱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广泛应用,如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薄层色谱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原理;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学会运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化合物。
教学重点:1.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薄层色谱法在化合物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技巧和分析结果的判读;2.学会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化合物分离和鉴定。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薄层色谱仪、薄层色谱板、样品溶液、色谱柱等;2.学生准备:实验笔记本、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概念(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柱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2.介绍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3.分析薄层色谱法相对于柱层色谱法的优势和特点;4.使用实验案例说明薄层色谱法在分离和鉴定化合物中的应用。
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0分钟)1.介绍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所需实验仪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2.运用实例演示样品处理、样品施加和样品扫描等操作步骤;3.强调样品施加量和扫描速度对分离和鉴定结果的影响;4.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讨论。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的应用实例(40分钟)1.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析实例,选定明确的分析目标和分析方法;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4.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四节:实验结果的判读和讨论(20分钟)1.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化合物分离和鉴定的关键因素;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3.总结薄层色谱法在分析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反思:1.布置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讨论内容;4.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整理成笔记,为下一次课的教学做准备。
仪器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本章是《仪器分析》课程的介绍。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联系与区别,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它的发展情况,介绍仪器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重点在于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几项指标。
学时计划为1学时。
内容提要: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与联系、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授课方式:讲授【板书】一、定义: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由于这类方法通常需要使用较特殊的仪器,所以称“仪器分析”.二、分类——表1-1;方法适用于各行各业.三、特点:仪器分析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易于实现自动化.四、发展:a.多种仪器联用分析;b.计算机技术对仪器分析的发展影响很大.五、局限性:1.准确度不够高,相对误差通常在百分之几以上;2.时常要用化学方法对试样进行预处理.所以: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讲解】一、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状态和结构的科学,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测定时需使用化学试剂、天平和一些玻璃器皿。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
仪器分析的产生为分析化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如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的mL、mg级降低到仪器分析的&61549;g、&61549;L级,甚至更低。
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
选择性好:很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相对误差较大。
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
色谱分析法课程设计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气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以及分析手段的制定与结果的判读。
2. 实验内容2.1 色谱柱的装填1.准备好需要装填的色谱柱及填充物。
2.将填充物用干燥的吸液纸吸干。
3.将填充物均匀地装填进色谱柱中,插入压盖并旋紧。
4.测试柱头的紧密性。
2.2 样品制备1.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样品及溶液。
2.对于液态样品,需要稀释至适当浓度。
3.对于固态样品,将样品粉碎并进行适当稀释。
4.对于挥发性样品,需要使用气相屏蔽罐。
2.3 仪器操作1.打开气相色谱仪电源,并将色谱柱装配至气相色谱仪上。
2.对柱头进行交流焕发(AC conditioning),并进行静态测试。
3.打开柱箱并废气(conditioning gas),待柱中的残留空气排尽。
4.储备好内标物,并进行标定。
2.4 实验操作1.将制备好的样品注入进气相色谱仪中,经过分离后,将各组分分别记录下其出峰的时间。
2.根据标定结果确定各分子量比例,并对各组分进行计算并标注。
3.记录下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本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样品编号Peak 1 时间(min)Peak 2 时间(min)Peak 3 时间(min)分子量比例SampleA3.054.18 6.02 1.00SampleB3.234.09 6.25 0.85SampleC3.344.28 6.35 0.69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各组分的分子量比例,如下:所含分子Sample A (g/mol) Sample B (g/mol) Sample C (g/mol) 分子 1 50.92% 43.44% 35.67%分子 2 27.89% 33.46% 29.45%分子 3 21.19% 23.11% 34.88%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样品的分子量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检测程序,得出正确的样品组成和浓度值。
高效液相色谱法教案
一、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1 | 液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
2 | 实验工艺要求及操作细节介绍
3 |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及实验步骤;
2. 学会如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物质的实验方法;
3. 能够正确评价液相色谱的结果和数据分析;
4. 掌握液相色谱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及实验步骤:
介绍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原理,建立色谱柱,确定检测射入方式,调节pH值,控制升温排量率,调节流速等步骤;
2. 实验工艺要求及操作细节介绍:
通过理论讲解及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和实验注意事项;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
通过给出的数据让学生灵活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实验的成果是否达到要求,进行正确评价。
四、活动组织
以理论讲解结合实实操作的方式,依次完成操作过程和检测结果,批改数据分析结果,综合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成果。
高中化学利用色谱法分析染料组成教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而色谱法是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在化学教学中,了解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十分重要。
本教案将探讨高中化学中利用色谱法分析染料组成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色谱法的原理,并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能够:1.了解色谱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色谱法分析染料组成的方法和步骤;3.学习使用色谱仪进行分析实验。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色谱仪;2.色谱柱;3.色谱纸;4.待测染料样品。
三、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待测染料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制备待测溶液。
2.色谱纸预处理将色谱纸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然后用纯净的溶剂将其浸泡,并在纸上绘制标线。
3.进样操作将待测溶液使用微量注射器等工具,沿着标线的底端点滴于色谱纸上。
4.上色操作待沉浸时间大约为10分钟后,可以用滴管将适量的显色剂滴于色谱纸的上端,标记样点。
5.色谱操作将色谱纸放入色谱槽中,槽中的溶剂使溶剂从槽底缓慢上升,直至至少达到样点的3/4处。
6.染料分离随着溶剂的上升,不同染料成分会在色谱纸上分离出来,形成带状图案。
7.结果分析观察带状图案,根据不同染料成分的颜色和位置,分析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溢液或碰撞等意外情况。
2.实验结束后要将使用过的器材和废液进行妥善处理,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在进行色谱操作时,要注意控制溶剂上升速度,避免溶剂溅出或溢出。
五、实验结果分析观察带状图案并记录结果后,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染料成分的颜色和位置,对染料组成进行初步分析。
同时,可以使用已知染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认待测染料的成分。
六、拓展实验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拓展。
比如,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色谱纸,比较其对结果的影响;或者使用不同溶剂,观察不同染料成分的分离程度。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色谱法分析染料组成的方法和步骤,并深入理解了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分析法教学目的:1.了解色谱分析法特点及其发展与分类2.理解并掌握色谱分离过程与基本术语重难点:基本术语及其用第一节概述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法。
是根据各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溶解或吸附的能力)不同而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它集分离与分析为一体,是目前最重要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分析过程:将合物样品从柱头加入,同一时刻进入色谱柱的各组分由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溶解、吸附、渗透或离子交换作用的不同,随流动相在色谱柱中运行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地分配,使得原来分配系数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产生了保留能力明显的差异,进而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长度的色谱柱后,彼此分离,最后按顺序流出色谱柱而进入检测器,至此各组分浓度转变成电信号显示于荧光屏。
色谱法的本质在于:色谱柱高选择性、高效能的分离作用和高检测技术的结合。
特点:1.高选择性:采用高选择性的固定相,使各组分间的分配系数产生较大的差异而实现保留值不同,可以分离那些性质极为相似的物质,如同位素、同系物和烃类异构体等。
2.高效能:通过具有足够的理论塔板数的色谱柱可以改善哪些沸点极为相近的多组分混合物及其复杂的多组分混合物的峰形;3.高灵敏度:利用检测器可以检出10-11~10-13g的物质量。
因此,在痕量分析中大显伸手,可以检测超纯气体、高分子单体、半导体、高纯试剂中的痕量杂质;大气污染中的痕量毒物;农、副产品、蔬菜、水果、食品、水质中的农药残留物等。
4.分析速度快:一般较为复杂的样品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中内完成,在已实现了计算机化、自动化并配以高速分离的色谱系统中,分析速度更快。
一.色谱法的发展1.色谱技术(1)色谱技术的创立由俄国植物学家M.S.Tswett创立。
1901年,一生致力于植物色素分离于提纯工作的植物学家M.S.Tswett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分会会议上发表了题为“On a new category of adsorption phenomena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biochemical analysis‖的研究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1906年,他命名这种方法为‖色谱法,这种简易的分离技术,奠定了传统色谱法基础。
色谱分析教案8第一节色谱分析法概述一、色谱法的定义及用途1定义:色谱分析法简称为色谱法或称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其分离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离。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分离方法沉淀法:蒸馏法:萃取法:2色谱法的用途:色谱法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
因此,对于复杂的药物分析的,首选是色谱方法,在各国药典中都大量收载色谱法。
现在色谱法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广泛的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
二、色谱法的起源1.创立:1906 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 发现色谱分离现象(植物色素分离见图示)。
在碳酸钙上出现了具有不同颜色的色带,并将由此色带组成的谱图命名为“色谱图”。
2.现状: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教学要求、方法及时间分配三、色谱法的特点1 优点:“三高”、“一快”、“一广”2 缺点:四、色谱法的分类1.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类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3 按分离机制分类色谱法简单分类:五、色谱法的发展1、历史2、在我国的发展3、展望第二节色谱过程和基本术语10一、色谱过程、分离原理及特点㈠色谱过程㈡色谱分离原理㈢色谱分离特点1.不同组分通过色谱柱时的迁移速度不等→提供了分离的可能性2.各组分沿柱子扩散分布→峰宽↑→不利于不同组分分离。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㈠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1.流出曲线(色谱图):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2.基线:无样品时的电信号(二)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1. 保留时间tR:2. 死时间tm(或t0):3.调整保留时间tR':4.保留体积VR:5.死体积Vm (或V0):6.调整保留体积VR':7.相对保留值ris(选择性系数α):调整保留值之比(三)色谱峰高和峰面积1.峰高h:2.峰面积A:(四)色谱区域宽度:1.标准差σ::2.半峰宽W1/23.峰宽W :4.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㈠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相平衡参数1.分配系数K(平衡常数):2..容量因子k (容量比,分配比):㈡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与保留时间的关系第三节色谱基本原理12一、塔板理论(一)、塔板理论的提出(二)、塔板理论的假设1、将塔分成若干小段,每段相当一块塔板,用n 表示,在每块板上组分瞬间达到气液平衡。
2、所有组分开始时都处在柱中第零号塔板上。
3、流动相以脉冲形式进入,每个脉冲相当于一个塔板体积。
4、组分在所有板上线性吸附或分配,分配系数是一常数(三)(四)、塔板理论的评价二、速率理论(一)、范氏方程的提出(二)、速率理论的模型组分分子在柱内的行为大致是:组分分子由载气携带向前走,而固定液分子将其回拉,由于载气分子的连续流动,逐渐释放,由于各组分与固定相分子作用力不同,在柱中滞留时间不同,运行速度不同。
组分分子还受到载体阻力,浓差扩散、传质阻力等影响。
速率理论方程 H = A + B/u + Cu(1)涡流扩散项(2)分子扩散项(3)流动相传质阻力(4)固定相传质阻力(三)、范氏方程讨论1、颗粒大小与粒度范围2、u 对H 的影响3、 k’、 T c 对H 的影响三、色谱分离度(一)、理论板数与有效板数的关系(二)、相对保留值与T 的关系(三)、分离方程 R s = 2112)(2W W t t R R +-R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题目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8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的速率理论方程,掌握气相色谱的工作系统,了解色谱柱柱效的评价方法,掌握色谱条件的选择方法和色谱新技术的进展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1.色谱法定性;2.色谱法定量熟悉内容 1.色谱柱的填充与制备2. 组分与固定液作用力关系了解内容填充柱气相色谱系统教学重点色谱柱的填充与制备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教学难点组分与固定液作用力关系内标法定量教学进程第一节填充柱气相色谱系统1学时第二节气固色谱固定相1学时第三节气液色谱固定相2学时第四节色谱定性分析2学时第五节色谱定量分析2学时教学手段注意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适当提问,以加深学生对某重点知识的印象。
部分内容学生课后自学。
讲解气相色谱分离模式时注意两种模式分离原理的比较深化、拓宽讲解气相色谱分离模式时与第三章液相色谱分泌模式比较和呼应。
习题见讲稿参考资料[1]《色谱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现代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3]《现代生物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
第一节填充柱气相色谱系统一、系统流程图14二、分析单元(一)气路系统1、作用2、构成3、常见气路系统4、载气流速的测量与校正(1)测量方法:(2出口(二)进样系统(三)色谱柱1 形状2 规格:3 材质(四)检测器1作用:将色谱柱分离后的各组分的浓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种类:(1)热导池检测器:(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电子捕获检测器:(4)火焰光度检测器:(5)质谱检测器:(五)记录仪1作用:2注意:。
3要求:(六)温度控制系统:第二节气固色谱固定相一、气固色谱的优点和缺点二、常用固定相1、炭:活性炭、碳分子筛2、氧化铝3、硅胶 S i O2 xH2O4、分子筛5、GDX高分子多孔微球第三节气液色谱固定相一、液色谱载体固定相=载体+固定液(一)对载体的要求(二)载体的分类1硅藻土载体:由天然硅藻土锻烧而成,主要成分无机盐。
根据制造工艺和助剂不同,分为红色与白色硅藻土两类。
2非硅藻土载体(三)载体的表面处理1、处理的原因2、处理的方法(1)酸洗:(2)碱洗:(3)硅烷化:(四)载体的选择二、气液色谱固定液(一)对固定液的要求(二)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组分之所以能够分离,是由于它们在柱中k’不同,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力不同,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1、定向力:2、诱导力:3、色散力:4、氢键作用力:(三)固定液的分类1、按极性分类(1)按相对极性分类A规定B计算方法(2)相特征常数法1966年,Rohrschneider提出了相特征常数法,常称为罗氏常数。
选用五种不同性质的组分来表征一种固定液的特性,每种组分与固定液间作用力类型不同;用五种代表物在多种固定液柱上的保留指数,与在非极性固定液柱上保留指数之差,来代表固定液的相对极性,使极性的表达更加完善。
16P = ΔI = I P - I S2、按固定液的化学类型分类烃类聚硅氧烷类醇、醚类酯类有机皂土、液晶、手性固定相(四)固定液的选择1、已知样品(1)按相似性原则(2)按主要差别ΔT b或极性差。
(3)按麦氏常数选择固定液(4)特殊样品选特殊固定液(5)混合固定液2、未知样品(1)毛细管柱初分离(2)几种最佳固定液三、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1、根据样品选择固定液、载体。
2、根据固定液选择溶剂。
3、根据配比和所需固定相的量,计算所需固定液的量、载体的量。
4、涂渍5、柱的填充(1)柱的清洗:(2)柱的填充:(3)柱的老化:第四节色谱定性分析一、一般定性1、已知物直接对照法定性(1)利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定性(2)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3)用比保留体积定性(4)已知物峰高增加法定性(5)双柱定性2、保留值随分子结构或性质变化规律定性(1)碳数规律(2)沸点规律(3)LC中的保留值规则二、保留指数定性(Kovats)12、X在Z3、测量方法二、联用方法定性四、化学方法定性第五节色谱定量分析色谱定量的依据是:组分的重量或在载气中的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成正比 W i = f i A i一、峰面积的测量1、对称峰面积2、不对称峰面积3、峰高乘保留时间4、自动积分仪法5、峰高在定量分析中的作用一定的样品,二、定量校正因子意义为什么提出?1、校正因子的表达式(1)质量校正因子 f mf(2)摩尔校正因子'Mf(3)体积校正因子'V2、相对响应值3、峰高定量校正因子三、百分含量的计算1使用条件特点2、内标法18特点3、外标法(校正曲线法)特点4100)'AiAi 'Ai 'Ai (m mi 'AiAi 5气谱中使用的一种定量方法,将被测组分在进入检测器前利用催化剂转化为同一组分,一般转化为CO 2或CH 4,使定量工作简化。
第一节概述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液相色谱法,根据固定相形式不同,可分为纸色谱、20薄层色谱和柱色谱,柱液相色谱。
根据分离原理又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色谱、排阻色谱等,目前,液相色谱主要指柱液相色谱。
一、发展简况几十年来,色谱学科不论在色谱工作者人数、发表著作的数量、所分离样品的种类和复杂性,以及分离速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这期间有几次飞跃:第一次,四十年代分配色谱纸色谱;第二次,六十年代早期凝胶、排阻色谱。
预计还会有更大发展,现代液相色谱技术使柱色谱不论在分离效率、分析速度还是在操作自动化方面都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HPLC的特点1、可分离分析高极性、高分子量和离子型的各种物质。
2、柱效很高,每米可达3万块以上,一般用20 -- 25cm的柱子,由于固定相的不断改进,最短的只有3cm,板数可达3000--4000,能满足一般分析的需要,有很高的分析速度。
3、柱子短,对压力要求低。
过去高压,现在高精度、高稳定性。
4、一般在室温下操作,样品不需预处理,操作方便,容易掌握。
5、流动相的作用比气谱中大,流动相的选择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6、HPLC不仅用于分析目的,还可用于制备纯样品。
7、柱子昂贵,消耗大量溶剂,仪器价高,缺高灵敏度、通用的检测器。
三、HPLC装置(一)、HPLC流程(二)、各部件构成及作用1、储液器2、过滤器3、梯度洗脱4、高压输液泵5、进样装置6、检测器(1)作用:(2)种类:紫外检测器、电化学、极谱、电导、库仑、离子选择电极最常用的是紫外检测器和折光检测器。
第二节液谱过程的理论影响谱带展宽也主要由涡流扩散、分子扩散和传质三部分组成,但是,由于流动相物理性质的差别很大。
(一)溶质在流动相流动中的涡流扩散(二)径向分子扩散(三)固定相颗粒表面滞流层对扩散的影响(四)颗粒内滞流层对溶质扩散的贡献(五)动力学阻力三、柱效和板高方程12、折合参数3、板高方程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柱一、固定相1作用:强调固定相的选择---选择最佳分离方法,并不排除某些化合物可通过流动相的改变,使用通用固定相实现特殊组分的分离。
2类型(1)薄壳型微球(2)深孔大颗粒(3)小颗粒二、柱型常用的标准柱型:发展方向:主要材料:三、柱的选择性在气谱中,固定相的种类很多,选择固定相是分离的关键,在液谱中不同,虽然固定相的种类不少,但是,除柱效外,其它性质无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