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第六章劳动生活教育须引起重视的。
父母应适时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
要有意识地安排子女进行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
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于儿女的智力增长,体质增强、品德健全都有积极意义。
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道德品质。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需要从学会做家务劳动开始,从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
第一节让我们热爱劳动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
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
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许多同学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
那错了。
它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赠予人类许多骄傲,许多辉煌,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不少闪光的华章铭文,如司马迁多年努力编成了《史记》,李时珍寻寻觅觅终得《本草纲目》……再如神州五号、六号的成功发射是经过许多科学家几年的努力才换来的。
可见劳动价值之大。
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我们应付诸行动,相信只要肯刻苦劳动,那所得到的将是更宝贵的财富。
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
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把目光放长远,那样,在求学路上,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困难所打败。
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
同学们,热爱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
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都涌动着一群值日的同学,每天都有人在默默地打扫卫生,每天都有人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他们共同创造了整洁的校园环境,让我们得以在清新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
同学们,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轻轻放入筒内。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列举)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列举)1.课程综合化;2.课程信息化;3.课程个性化。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阐明)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发展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
为此,课程设计与实施要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联系,同时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动源头。
新课程体系要凸显课程的综合化,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和确保课程的均衡性。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意味着课程体系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一种整体意义的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因此,必须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改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其中需要特别关注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建设合格的教师文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阐明)1.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小学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课程代码:09001209(二)理论环节学时数:64学时实践环节学时数:8学时(三)学分:4学分(四)适用专业:适用于09、10初专、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普师、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的专科学生。
(五)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专业课程。
是培养小学教育师资力量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小学教师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规律,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为其他教育专业的学习、实践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六)课程类型:本课程属于纯理论课(七)课程目标: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教学观。
(八)先修后续课程: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基础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依据和基础;之后还有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各科教法等课程的开设和学习。
本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九)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1.推荐教材及使用教材指导性意见:(1)黄甫全,《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1版,2007年12月第2次印刷;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6次印刷。
黄济,《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一次印刷。
(2)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素养。
既要传授教育理论,又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育实践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避免理论脱离实际需要的现象,为学生工作和学习成长服务。
2、参考书目马健生,《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陈玉锟《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教学目标:了解教育的含义、发展历程;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关于教育的起源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属一级课程,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2、地方课程:省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学科课程,主要倡导者是是赫尔巴特、斯宾塞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奄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课程以社会为本位,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