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短文两篇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8
《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夸父与日逐走() (2)饮于河、渭()(3)怒而触不周之山() (4)地维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从这两篇短文可看出夸父和共工性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答案1、(1) 跑 (2)到 (3)碰、撞 (4)断 (4分)2、(1) 他丢下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分) (2)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
(2分)3、他们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分)《短文两篇》阅读附答案2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夸父与日逐走欲得饮2、翻译句子。
(4分)(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3分)答:5、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1、竞跑,赛跑想要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短文一:雪中的足迹冬天,大地白茫茫一片,仿佛被一层银装素裹着。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铺满了街头巷尾。
走在雪地里,踩着蓬松的雪,发出沙沙声,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迹。
我独自走在雪地里,心情宁静而平和。
回头看,落下的脚印在后面连成了一条直线,仿佛是一段追寻的过程。
每一步的足迹都有着不同的深浅,记录着我前进的每一分每一秒。
有的足迹深邃有力,像一座坚定的信仰;有的足迹轻盈浅薄,像一次浅短的停留。
每一步,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都是我成长的痕迹。
站在雪地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和伟大。
雪花在空中飘舞时,多么脆弱,却能坚持到最后,落在地上,变成坚实的足迹。
正是因为这些坚定的足迹,我们才有了一个世界,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轨迹。
每一步都有价值,每一步都在推动自己的前进。
雪地里的足迹带给我勇气和启示。
勇气,是在每一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坚强的往前走;启示,是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时找到前进的方向。
踏着雪地里的足迹,我明白了,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而我正是旅行者。
有时会迷茫,有时会迷失,但是只要心存勇气,脚下永远会有一条自己坚定的足迹。
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季节里,让我们不怕旅途的坎坷,不惧风雪的寒冷,勇敢地踏着自己的足迹,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短文二:梦想的翅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是人生的引路人,是人生的翅膀。
有了梦想,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飞翔。
小时候,我梦想着成为一名科学家。
看着电视上的科学家从事着各种实验和研究,他们的眼神充满智慧和探索的欲望,我感到无比向往。
于是,我开始研究各种科学知识,做实验,尝试解决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我那高尚的梦想。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我发现自己对艺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天赋。
绘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形式渐渐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是,我的梦想从科学家变成了一名艺术家,我渴望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力来影响他人,成为一个能够传达情感和灵魂的艺术家。
然而,梦想永远是需要努力去追求的。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1、《答谢中书书》的语言:
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
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
“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齐,最后以长句结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情感: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了他和友人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悠闲宁静,随意豁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短文两篇——谈读书第一篇:短文两篇——谈读书课题:《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3、找出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四、将文章中有关读书的经典名句积累下来,看谁背的又快又多。
五、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第二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短文两篇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①“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品味】飞蛾虽是一种渺小美丽的生物,但是它却可以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最终得到热。
生物虽小,却有着执著的追求。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③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品味】画线句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品味】提出设想。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品味】此处没有了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品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忧愁的、沉重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短文》课文简析《短文两篇》课文简析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短文两篇的课文简析,希望能帮到广大的同学老师们!《陋室铭》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短文两篇》的课文赏析《短文两篇》的课文赏析一、《谈读书》1、思路明晰: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阐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了知识的价值,谈了求知的目的,谈了学习的态度,谈了读书的方法但思路很明晰,且语言非常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开门见山,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用比喻阐述读书和经历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可以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考虑,反对成心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阅读,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只读【摘要】:^p 。
在分析^p 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鼓舞人们去读书;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笔法灵敏:作者的笔法很灵敏,说理方法多样,语言生动。
第一,运用比喻说理。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组比喻,来证明读书补天然之缺乏,经历又补读书之缺乏的观点。
这样写,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阐述语言生动形象。
第二,运用排比阐述。
如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等,这些语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拟不同事物,使一样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辩有力,气势贯穿。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
德馨(xīn 新):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老师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
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
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