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1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2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3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

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2.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3.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完后自己静静的坐下来想,发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对于要求不明确。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发现了算式中从在一定的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在接着写两个,再让学生自己接着写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在跟着老师的要求写,而有的学生自己随意的写,使得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向,故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了,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 2、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如:在让学生计算给出的两组算式时,没有明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完成,使得有的学生就自己随意去完成,故让学生总结发现时,有的学生不明白而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再一个就是在引导学生探索变化规律时,就提的问题太多,使得学生没有独立分析和自主发现。 3、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大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了。 4、练习设计的不够全面和精细。在练习的设计中缺乏逆向思维的练习,可以设计当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这时积将如何变化的情形,而是在教学时只在拓展练习——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求积发现规律的题。 5、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应加强。本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只出示一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充分挖掘这组题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1)20×4= (2)6×20 =(2)10×4= (3)6×200=(3)5×4= 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9519157125.html,]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9519157125.html,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探究过程中,我出示了两组算式: 6×2= 12 80× 4= 320 6×20= 120 40× 4= 160 6×200= 1200 20× 4= 80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想归想,设计归设计,但教完这一堂课,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无尽的思索不满意。在课堂中,为什么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呢呢?自己在活动中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了吗?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吗?学生在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规律了吗?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静坐下来,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细细的回顾与反思。 1、要求不是十分明确。在要生观察第一组式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时,由于要求不明确,引导不到位,很多同学都只是关注口算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关注因数和积是如何变化的,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 2、鼓励性语言不到位。这节课的特点主要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好的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说课稿及评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__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一 第一轮“达标立标”课,已圆满的结束,经过三年级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从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课,在于主任的引领和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积的变化规律》的研讨。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而课堂也日趋完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成长并收获着。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老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生交流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老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按照先学后教进行学习了?在于主任的及时点拨下,我们没有灵活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该经历从“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提醒下,我们又对课进行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对课进行了调整,第二次上课是有毕老师进行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交流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历了学生大胆的猜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老师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跟踪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

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最新4篇)_1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最新4篇) 篇一:《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篇一 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改变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改变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改变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化。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简单,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须要利用积的改变规律就能很简单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便利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其次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爽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驾驭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相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改变

而改变的规律时,我让学生依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假如能让学生现场依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随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改变,这样会更有劝服力,学生也更简单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摸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探讨,发挥集体的才智,同心同德,让学生自己经验探讨问题的一般方法:探讨详细问题——归纳发觉规律——说明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子,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沟通。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订正,把思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篇二: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改变规律教案2021最新篇二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其次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相识四边形的学问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相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驾驭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依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探讨。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支配了一些练习,旨在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实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

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