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48.03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工商银行历史版本
中国工商银行的历史版本如下:
1. 建国初期:中国工商银行于1948年1月1日成立,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有商业银行。
2.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
中国工商银行等大部分银行遭到严重破坏和瓦解,银行业务停顿,人员大量减少。
3. 改革开放初期: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商
银行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并通过引进外资和开展与外国银行的合作,加强了国际业务。
4. 1990年代:中国工商银行在1996年成为会员商业银行,提
供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包括个人存款、贷款、结算、外汇业务和公司金融服务等。
5. IPO上市和改革重组: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
海同时进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IPO,募集资金516亿美元,
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
6. 国际扩张:中国工商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设了大量的分支机构,拓展了国际业务。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千个分支机构。
7. 数字转型: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推出了多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以上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历史版本的简要概述,旨在展示其成立以来的主要阶段和发展历程。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分析姓名:杨萍学号:201001040123(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
上证A股:工商银行(601398)。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8月27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工行继续蝉联“中国最赚钱公司”。
一.工商银行标志整体标志是以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表达了深层含义。
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
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的。
设计手法的巧应用,强化了标志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二.工商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由于政府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而将84年1月1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手中的个人及工商企业存款划拨出来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全国工行总部分布图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地域分布表三.工商银行的发展简史(一)国家专业银行阶段(1984---1993)企业化经营的国家融资渠道和金融调控工具1、主要任务:筹集资金(存款),供应资金(贷款),支持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2、经营范围4个领域:、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技术改造、居民储蓄4种对象: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居民个人3、经营特点:初创期,快速成长与大幅扩张机构:19199个(1984)---34002个(1993),增长77.1%(仅乡镇2853个)人员:366248人---554931人,增长51.5%。
工商银行的发展历史工商银行的发展历史一、工商银行的成立背景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成立于1984年,是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初期,工商银行作为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使命。
二、工商银行的成立时间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
三、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1.早期发展阶段(1984-1993):这一时期,工商银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开展储蓄存款、外汇业务等多元化服务。
2.重组与上市(1994-2005):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进行了重组,将原属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出来,成为了现今的工商银行。
2005年,工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步上市,标志着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3.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3):这一阶段,工商银行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
4.数字化转型(2014至今):近年来,工商银行积极应对金融科技挑战,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向数字化银行的跨越。
四、工商银行的业务发展工商银行始终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和拓展业务领域。
目前,其业务范围涵盖了个人和企业金融、银行卡、国际业务、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客户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工商银行的改革创新自成立以来,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例如,工商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创新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此外,工商银行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发展等战略方向,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工商银行的国际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商银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工商银行发展历史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08亿元,总资产3,333亿元。
1985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成为正式会员。
1986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不再设立董事会,实行行长负责制。
1987年11月确立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营运体制,在沈阳和广州进行了“目标经营责任制”试点。
1988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主办了第三次储蓄银行国际研讨会。
1989年10月首次发行,“”迅速成长为同业领先的银行卡品牌。
2002年5月,国内首家银行卡机构——牡丹卡中心成立。
199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全国正式运行,联网城市达91个。
1991年10月《》杂志对1991年世界500家大银行按资产进行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名列第8位;若按和排序,则名列第一。
1992年3月第一家境外分支机构新加坡代表处开业。
1994年1月在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0周年之际,、亲笔题词表示祝贺。
1995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伦敦代表处开业,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设立的第一个机构。
1996年1月下发《关于实行中国工商银行法人授权制度的通知》正式推行法人授权制度。
1997年12月工行网站建立。
1999年9月,正式推出全国统一号码“95588”。
2000年2月、8月分别开通和。
1998年2月与以收购形式合资组建,占75%的股份;2000年4月,收购香港上市银行一友联银行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
1999年9月数据大集中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南、北数据处理中心,实现了全行经营数据的集中。
200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CB2000)对公子系统在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嘉兴)、山东、福建、广东投产成功。
2001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开始在全行开展一次自建行以来最大规模的依法合规经营情况检查。
2002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聘请对上海、浙江两地分行进行外部审计,这在中是第一次。
制定下发《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工商银行发展史一、早期阶段1.1 创办背景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内外经济问题的严重困扰,急需建立一家国家级银行来推动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
1.2 成立过程1894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工商银行正式成立。
创办初期,工商银行主要以国有企业、外商和政府部门为主要客户,提供贷款和储蓄服务。
1.3 发展壮大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工商银行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开设了更多的分行和营业网点。
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金融服务,如存款、贷款和汇款,还开展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业务,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改革开放时期2.1 经济改革的兴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自身改革。
2.2 业务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工商银行开始积极创新业务。
它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企业融资服务、信用卡等。
这些创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便利。
2.3 国际合作与开放工商银行在改革开放时期还加强了与外国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全球化发展3.1 国际业务扩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设了一系列海外分行和代表处。
同时,它还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3.2 全球化战略合作工商银行与许多国际知名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双方在金融产品开发、跨境支付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合作。
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工商银行的国际声誉,也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四、未来展望4.1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未来,工商银行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4.2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工商银行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它将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扶贫和公益事业的支持,积极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商业银行是跟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
中国在鸦片战争从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 年)1.银行业发展概略(1)第一家近代银行: 1847 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建立的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盛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独大的场面。
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
钱庄、票号等近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盛行、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 1897— 1949 年)(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建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允许刊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
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逝。
钱庄拥有必定的适应性,仍旧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建立:大清银行建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08 年,建立交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均采纳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的形式。
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建立。
(三)华商银行的盛行和中国银行业的繁华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商业银行。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迅速成长( 1920 年— 1930 年)民族工业兴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国有四大银行国有四大银行是指中国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这四家银行是中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银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本文将介绍这四大银行的背景、历史、业务范围以及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和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
该银行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北京。
工商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持者,工商银行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业务网络和客户群体。
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简称ABC)是中国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该银行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北京。
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农村信贷、国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
农业银行的使命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并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简称BOC)是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之一。
该银行成立于1912年,总部位于北京。
中国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对外汇金融服务、外汇资本项目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等。
作为中国最早的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上具有广泛的网络和经验。
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简称CCB)是中国最大的建设性银行和第二大商业银行。
该银行成立于1954年,总部位于北京。
建设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金融、城镇化金融、国际贸易融资等。
建设银行通过为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提供贷款,支持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这四大银行因其庞大的业务网络和丰富的金融产品而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贷款和融资渠道,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它们通过国际业务支持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
同时,它们还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个人储蓄、信贷、支付和投资等,满足了中国国民的金融需求。
工商银行历史明细摘要:一、工商银行简介二、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1.成立初期2.改革开放后的发展3.加入全球银行业竞争三、工商银行的业绩与地位四、工商银行的历史明细1.重大事件2.重要人物五、工商银行的未来展望正文:一、工商银行简介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根据资产规模、市值和利润等指标排名在世界前列。
二、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1.成立初期工商银行成立之初,主要为我国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国家经济建设。
在那个时期,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工商银行充分发挥了金融支持的作用。
2.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商银行逐步拓展了国内外业务,为各类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
在此过程中,工商银行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3.国际化战略进入21世纪,工商银行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收购、新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此外,工商银行还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工商银行的业绩与地位工商银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截至2023,工商银行的总资产超过30万亿元,市值位居全球前列。
同时,工商银行在国内外各大评级机构的评级中均获得较高评分,彰显其在银行业的领导地位。
四、工商银行的历史明细1.重大事件(1)2000年,工商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银行。
(2)2005年,工商银行成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进入非洲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分析姓名:杨萍学号:201001040123(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
上证A股:工商银行(601398)。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8月27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工行继续蝉联“中国最赚钱公司”。
一.工商银行标志整体标志是以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表达了深层含义。
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
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的。
设计手法的巧应用,强化了标志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二.工商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由于政府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而将84年1月1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手中的个人及工商企业存款划拨出来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全国工行总部分布图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地域分布表三.工商银行的发展简史(一)国家专业银行阶段(1984---1993)企业化经营的国家融资渠道和金融调控工具1、主要任务:筹集资金(存款),供应资金(贷款),支持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2、经营范围4个领域:、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技术改造、居民储蓄4种对象: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居民个人3、经营特点:初创期,快速成长与大幅扩张机构:19199个(1984)---34002个(1993),增长77.1%(仅乡镇2853个)人员:366248人---554931人,增长51.5%。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
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
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
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
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
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自1983年下半年起,在一系列文件的指示下,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之间分设及相关机构、业务和人员等划转工作有序展开。
1983年10月,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工商银行总行内部机构设置为14个,人员编制为500人。
同月,人民银行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分行下发《关于加挂中国工商银行牌子等一些具体事项的通知》,确定了从1984年1月1日起,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及分行以下各级人民银行机构加挂中国工商银行牌子,采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资金分开,两套账目”的过渡办法。
同时,对机构分设工作,人民银行要求有步骤、分层次、分地区地进行。
自1984年开始,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始了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分设工作。
经过一年的积极努力,至1985年初,全国除青海、海南(当时尚未建省)两省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都完成了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的机构分设任务。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人民银行开始向新成立的工商银行划转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截至1983年末,人民银行划转工商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划转工商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的%,划转工商银行的城镇储蓄存款约占同期国家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的%。
此外,划转给工商银行的工商企业存款余额达亿元,并完成了相关资金账户的划转工作。
当时考虑到工商银行成立后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是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为了保证业务持续开展,实现“边营业边建行”的目标,在总行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上,采取了“人随业务走”的办法。
经国务院决定,由当时人民银行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朱田顺担任工商银行董事长,人民银行主管储蓄和会计业务的副行长陈立担任工商银行第一任行长、党组书记,人民银行储蓄局局长尹志海、工商信贷局副局长张肖、科技局局长田同五同时调任工商银行副行长。
还决定,人民银行相应业务司局的副司局长调任工商银行总行各部室主任,工商银行总行各部室的工作人员,则由各部室主任与人民银行各司局长协商调剂,从人民银行的相关司局中抽调人员来充任。
至于各省、市分行领导班子的配备,各地大多抽调人民银行分行主管业务工作的第一副行长担任工商银行分行行长,抽调人民银行分行主管信贷、储蓄、会计及财务的副行长担任工商银行分行副行长。
人、工两行分家之际,各级人民银行的办公用房都比较紧张。
工商银行总行机关成立时,只能另外寻找办公地点。
经过多方联络,租下了北京市西城区服装公司新建的一栋6层小楼的3至6层的闲置厂房,面积为2800平方米(现位于三里河月坛南街32号)。
因时间紧、任务重,只是对闲置厂房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改造。
经过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工作,前后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装修、改造和引热力等事宜,从而保证了总行成立大会召开之际,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
有人曾戏称,工商银行总行机关的办公地点是一所“租来的指挥部”。
当时总行机关200多人就挤在这个临时租来的办公场所里工作,利用服装厂的地下室作为临时食堂,条件非常艰苦。
建行之初,工商银行各级分支行的营业办公条件也和总行相似,没有一家分支行新建营业办公大楼,都是因陋就简,能挤则挤,能省则省,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业务的开拓创新上。
(三)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1983年12月30日,工商银行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来自财政部、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原人民银行已离退休的老行长也前来祝贺。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和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张劲夫首先代表国务院对工商银行的成立表示祝贺。
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工商银行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
工商银行肩负着支持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重任。
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迅速发展起来,为国民经济发展集聚更多资金,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商银行成立大会开得很简朴,但却非常隆重。
当时借用了中国科学院的小礼堂,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总行机关来了两三百人参加,没有鲜花,没有纪念品,也没有举行宴会,总共花了几百元钱。
陈立老行长后来回忆称:“创业艰难啊,简朴一些是应该的,但遗憾的是当时连一份小小的纪念品也没有准备,开会的场景现在只留下了一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了。
”工商银行正是凭借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勤俭办行的优良作风,在改革中诞生、起步、成长,一步步走向辉煌。
198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每日电讯都发表了重要消息,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显着位置发表了题为《银行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的社论,祝贺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指出“工商银行的成立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银行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四)工商银行成立的历史意义工商银行的成立,在我国金融改革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级银行制度最核心的一环,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最主要的成就之一。
由于工商银行的成立,使人民银行最终摆脱了具体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营,完成了向中央银行的飞跃,实现了我国银行业组织制度上的第一次政企分离。
第二,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建立。
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后重建农业银行,分设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拉开了金融组织体制改革序幕的话,工商银行的成立则为这项改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可以说,1984年1月1日工商银行的正式诞生,是新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得以确立、国家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间处在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坚持“择优扶植”信贷原则,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开拓,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成长为中国第一大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从无到有,电子化建设初见成效,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任务和政策性贷款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一)积极实施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环节的企业化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确定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人民银行在广州联合召开沈阳、广州、重庆、武汉、常州等5城市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座谈会,正式部署了专业银行等的企业化改革。
此后,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国家专业银行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以“企业化”为目标方向的管理体制改革。
从 1986年起,工商银行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下放“六权”(业务经营权、信贷资金调配权、利率浮动权、干部任免和奖惩权、劳动组织和工资奖金形式的决定权、利润留成支配权),实施了以搞活城市行为中心环节的管理体制改革。
在管理机制上开始尝试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责任约束机制以及以“目标经营”和“利润留成”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开始建立自我约束的资金管理体制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
建立了会计管理基础和财务预算体系,开始讲求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
初步建立了稽核管理基础,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检查制度。
经营机制开始向企业化转变。
(二)各项主要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工商银行各项主要业务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金融需求,以范围、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全方位渗透为特征,存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快速发展,资金实力迅速壮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1984年成立当年,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当年利润亿元。
经过10年发展,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1984年至1993年,10年共实现纯利润亿元,年平均实现纯利润亿元;截至199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存款总额的%,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银行业贷款总额的 %,获得并保持了中国第一大银行的地位,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机构人员不断增加,营业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银行服务的需要,工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人员规模不断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