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精读课文内容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八单元教材分析美好的品质是黎明初升的太阳,赐予大地新生的希望;是黄昏时天边的夕阳,为回家的人们把归途照亮;是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给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
美好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土壤,在爱和善良的滋养下,它将育出馥郁的灵魂之花,结出甘甜的美德之果。
走进本单元,你将认识举石砸瓮、救出落水的孩子的司马光;你将理解让忧郁自卑的小女孩鼓起生活的勇气的两次掌声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你将结识用爱与宽容引导小男孩改错的列宁;你将走近危急关头依然坚守手术台的无私大夫白求恩。
让我们从这些人的优秀品质中汲取养料,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进行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美好品格和伟大精神,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
同时,初步了解记叙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学会叙写一件简单的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时要注意,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默读效率;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三是不要拔高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司马光2~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及与现代文的差异。
掌声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灰雀2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体会列宁和男孩对。
第八单元分析第八单元是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编排了四篇风格各异的文章,反映了中外的传统文化:浅显的《古文两篇》,讲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两个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
《巨人的花园》事故是英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王尔德最具影响力的童话作品,通过巨人对孩子们的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和帮助,才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快乐。
《景德镇的瓷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景德镇瓷器色彩的艳丽和品种的丰富。
略读课文《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歌颂了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行。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外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要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大意,把握古文主旨;通过归纳和概括段意来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批,读懂句子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积累和运用》的内容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温故知新”是由古代故事引出的成语,既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又对学生进行概况能力的训练,“诗海拾贝”是积累《论语》中的学习名言,“互动平台”是对课文学习方法的总结,“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做事的习惯,“习作百花园”重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阅读园地”篇幅较长,可以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阅读方法——概况段意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学习,由于课文体裁较多,因此要根据每一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每一个训练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Unit 8Surprise endingsReading课文注解1。
Threetimes Della counted it、德拉数了三遍、Three times置于句首,起强调作用,强调其连续数了三遍。
该句句子得一般语序就是Della counted it three times。
2.Jim and Delta hadtwo possessions whichthey were both proud of。
吉姆与德拉有两件引以为豪得物品。
be proud of意为”为……感到骄傲;为……感到自豪"。
如:Your achievements are something to be proudof、您得成就就是值得骄傲得。
He was proud of himselffor not givingup. 她为自己没有放弃而感到骄傲。
3.Della put m her old brown jacket and heroldbrownhat、德拉披上了她那件掠色得旧外套,戴上了那顶棕色得旧帽子。
put on, in,wear, dress与have on都含有"穿;戴"之意,但用法不同。
1) put on强调”穿;戴"得动作,后接衣服、鞋帽等。
如:I want you to put on this coat and this hat、我要您穿这件外杳,载这顶帽子、2) in就是介词,后接表示衣服或颜色得词,着重于服装得款式或颜色。
它所构成得短语只能作表语或定语。
如:He isin a black jacket today、令天她穿着黑色夹克衫。
(in a black jacket在这个句子里作表语)This isa picture of a young man in black、这就是一张穿着黑色衣服得年轻人得照片。
(in black就是 young man得定语)3) wear表示状态,宾语可以就是衣帽,也可以就是饰物、奖章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思路】《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精读课文,起着以篇带篇、引领的作用,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
《巨人的花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有一个很美丽的花园,当巨人把孩子们拒之园外时,花园里就只剩冬天,而当巨人再次把孩子们请到花园里玩耍时,花园又恢复了生机,处处都是春意盎然。
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快乐要与别人分享;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园景色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词语“洋溢”、“叱责”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3.了解巨人的花园景色的变化过程,想像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出花园的变化,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明白快乐要与别人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词语“洋溢”、“叱责”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教学难点:了解巨人的花园景色的变化过程,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卡、贴图、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板贴“童话”二字,都读过哪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的童话故事,齐读课题《巨人的花园》。
2.这个题目真有意思,一看就知道是篇童话,从哪知道的呢?“巨人”说说理由(预设:像于老师一样高吗?高大、凶猛)3.看插图,这就是巨人,把他和身边的孩子比一比师:童话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呀,事物呀就是这样奇妙。
Unit 8 Surprise endingsReading课文注解1. 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 德拉数了三遍。
Three times置于句首,起强调作用,强调其连续数了三遍。
该句句子的一般语序是Della counted it three times.2. Jim and Delta had two possessions which they were both proud of.吉姆和德拉有两件引以为豪的物品。
be proud of意为"为……感到骄傲;为……感到自豪"。
如:Your achievements are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你的成就是值得骄傲的。
He was proud of himself for not giving up. 他为自己没有放弃而感到骄傲。
3.Della put m her old brown jacket and her old brown hat.德拉披上了她那件掠色的旧外套,戴上了那顶棕色的旧帽子。
put on, in, wear, dress和have on都含有"穿;戴"之意,但用法不同。
1) put on强调"穿;戴"的动作,后接衣服、鞋帽等。
如:I want you to put on this coat and this hat. 我要你穿这件外杳,载这顶帽子。
2) in是介词,后接表示衣服或颜色的词,着重于服装的款式或颜色。
它所构成的短语只能作表语或定语。
如:He is in a black jacket today.令天他穿着黑色夹克衫。
(in a black jacket在这个句子里作表语)This is a picture of a young man in black. 这是一张穿着黑色衣服的年轻人的照片。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单元分析一、大单元设计理念统编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的阅读,不同表现手法的品悟,不同资料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而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二、大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
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先看人文主题——走近鲁迅。
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
《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
这样的编排,既是为了从不同文体、不同视角和不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最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愿意继续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鲁迅作品及其人的伟大,从走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认识鲁迅到读懂鲁迅。
再看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作者:杨丽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20年第12期一、要点解读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司马光》《掌声》《灰雀》和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
四篇文章风格质朴、叙事平实,脉络清晰。
《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瓮救伙伴的小故事;董保纲在《掌声》中真情地叙述了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英子,因同学们鼓励的掌声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的感人故事;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夫的《灰雀》,讲的是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错误而主动放鸟归园的温暖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的作者周而复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三天三夜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对默读的要求呈现递进式上升。
二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做到不指读。
本单元对默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圈画标记,边读边思考。
本单元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和同学交流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让学生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养成交流的习惯。
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是“请教”,引导学生学习向别人请教的基本要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回应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训练,旨在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建议第一,要突出语文要素的落实。
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要求教师在精细解读文本后结合课后思考题或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默读。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忆读书》是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忆读书》是冰心老人回忆自己读书经历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悟,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好书的推崇。
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忆读书》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阅读经典的大门,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本文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通过冰心老人的回忆,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书籍特点和阅读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中冰心老人对读书的感悟和建议,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整体设计思路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读书感悟。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会写“舅、津”等14个字,正确读写“津津有味、豪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找出作者读书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好书的推崇。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多读好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好书的推崇。
1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
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善于 擅长 鼓:弹
志:心里想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善哉:好啊,妙啊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想
谓:认为 世:世上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称赞道:“妙
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
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
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资料袋:
我国的古诗中也常有提及他们的传说如:1、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2、高山流水
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3、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月光曲》
2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
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
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
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洒满阳光。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
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 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升高,天空出现微云。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
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
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
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我的舞台》
作者是 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
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
真演戏”的道理。
必背内容
1、伯牙绝弦
3、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4、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 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
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
《合唱》。
5、交流平台:《月光曲》,写盲姑娘兄妹听贝多芬弹琴时,具体地写了他俩想象中的情景。《蒙娜丽
莎之约》在具体描述画像时,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