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镉的化学行为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0.91 KB
- 文档页数:2
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一、引言土壤镉污染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镉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尽管其在自然界中存在,但由于工业活动、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镉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镉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土壤镉污染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镉污染现状土壤镉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其中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是主要的污染源。
农业生产中,过量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以及土壤酸化等因素导致土壤中镉元素的积累。
而废弃物处理中,不合理的垃圾填埋和废弃物焚烧释放了大量的镉。
目前,国内外各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存在,中国的农田土壤镉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以江苏、湖南、广西等地为代表的部分地区。
这些土壤镉污染区域对农民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土壤中的镉可以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三、土壤镉污染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为了解决土壤镉污染问题,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理措施:1.土壤修复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修复土壤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土壤镉污染的方法。
例如,物理技术包括土壤覆盖和土壤深翻等,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化学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和土壤酸碱调节等,可以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生物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可以通过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土壤中的镉。
2.农业措施农业生产是导致土壤镉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取一系列农业措施可以减少土壤镉的积累和迁移。
例如,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理选择施肥和农药使用时机、调整土壤pH值等,可以减少土壤镉的积累。
3.废弃物管理合理的废弃物管理是减少土壤镉污染的重要手段。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管理、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废弃物焚烧过程中对镉元素的控制等,都可以减少土壤镉的释放和积累。
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一、引言土壤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土壤镉污染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污染类型,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土壤镉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土壤镉污染的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镉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土壤镉污染的形成原因和现状分析1. 形成原因土壤镉污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肥料的施用、燃煤和燃油燃烧排放等。
这些活动通常会导致镉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且长期存在。
2. 现状分析目前,全球土壤镉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普遍存在。
镉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镉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在工、矿区周边、农田区和城市建设用地。
特别是农田区,由于农药和肥料的长期施用,镉的含量普遍超过安全阈值,严重威胁着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三、土壤镉污染的危害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土壤镉被吸收后,会积聚在人体内,对肝脏、肾脏和骨骼等重要器官产生毒性影响,引起多种疾病,如骨质疏松、肾病、癌症等。
尤其是对于长期接触土壤镉污染的农民和农民工,健康风险更高。
2.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镉污染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产生毒害效应,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土壤镉也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造成生物富集,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土壤镉污染的治理策略1. 预防措施预防是土壤镉污染治理的首要环节,包括严格控制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限制工业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等。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壤镉污染的发生,减少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2. 修复技术土壤镉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主要是采用土壤剥离、堆肥等方式,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化学修复主要是通过添加吸附剂或化学还原剂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生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修复能力来降解和分解土壤中的镉污染。
镉污染土壤治理的研究进展吴双桃(韩山师范学院环境化学应用技术研究所,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简述镉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植物的作用机理,从调控措施、工程治理和生物修复三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镉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及最新进展,就其原理、实例、优缺点和合理应用等问题作了阐述。
另外,还着重阐明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机理、影响因素、优势及可行性。
指出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水平下,植物修复技术应是处理镉污染土壤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土壤;镉;污染;治理;植物修复The Latest D evel op m ent about the Re m edy of Cd Conta m i nated SoilW u Shuangtao(Research I nstitute o f Env ironm ental Che m istry and Techno l o gy ,H anshan T eacher s 'Co llege ,Chaozhou 521041,Ch i n a)Ab stract :T his paper gave a de tail descr i pti on on m oda lity o f Cd i n so il and its e ffect m echanis m s on plants ,and i ntroduced syste m a tica ll y the re m edia lm ethods of po ll uted so ils w ith Cd and their deve l op m ent at home and abroad fromt he three aspects :ag ricu lt ure measures ,eng i neeri ng m eas ures and biolog i ca lm easures .Some questions such as pri nc i ples ,cases ,advantages ,d isadvantages and correct appli cation we re a l so d i scussed .In additi on ,it s expla i ned the con cep tion and m echan i s m of phy tore m ed iati on ,i nfl uence factors ,adv antage and feasibility o f appli cati on .T he paper po i nt ed out that phy tore m ed i a ti on shoul d be the firstl y choose m et hod to rem edy Cd conta m i nated so il under the currentl y eco nom ica l and techno l og ical l eve.lK ey w ords :so i;l Cd ;contam i na te ;remedy ;phytore m ediati on[收稿日期]2005-03-10[作者简介]吴双桃(1976-),女,湖南益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壤污染治理与水处理研究。
《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被排放到环境中,如何合理利用和处理这些污水成为当前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污水灌溉作为一种水资源利用方式,在农田灌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部分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镉等有害物质,其灌溉农田后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安全。
因此,对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关于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污水灌溉与土壤镉污染污水灌溉作为一种水资源利用方式,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常见。
然而,由于工业废水中常常含有重金属镉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这种污水灌溉农田可能导致土壤镉污染。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一旦进入土壤,难以被生物降解和去除,长期积累后可能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三、研究进展(一)镉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显示,镉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
不同类型土壤对镉的吸附和固定能力存在差异,这决定了镉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研究表明,土壤pH值的升高有助于镉的固定,减少其生物有效性;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则具有较好的镉吸附能力,能够降低镉的迁移性。
(二)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监测与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被应用于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研究中。
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壤污染监测成为可能。
此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生态风险评价、健康风险评价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土壤镉污染的程度和影响。
(三)土壤镉污染的修复技术针对土壤镉污染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修复技术。
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如换土、客土等;化学修复技术如化学固定、氧化还原等;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篇一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水灌溉农田所引起的土壤镉污染问题,综述了土壤镉污染的来源、现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并对当前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
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灌溉已成为农田灌溉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部分污水未经有效处理或处理不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镉等会进入农田土壤,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作物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研究进展。
二、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及现状镉是一种具有较强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等。
其中,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电镀、电池、冶炼等行业的废水常含有较高的镉浓度。
生活污水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镉,主要来源于洗涤剂、化妆品等的使用。
此外,农业活动如过度施肥、农药使用等也可能导致农田土壤镉污染。
目前,国内外众多地区的农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土壤镉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三、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1. 影响因素:土壤镉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污水水质、灌溉方式、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其中,污水中的镉浓度、灌溉频率和灌溉量是影响土壤镉含量的主要因素。
此外,土壤的pH 值、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条件等也会影响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
2. 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田的调查和监测,了解了土壤镉污染的现状和分布特征。
另一方面,针对影响土壤镉污染的各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防治措施及展望针对土壤镉污染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污水处理和监管,确保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灌溉;二是改进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镉进入土壤的机会;三是采用农艺措施,如施用石灰、磷肥等,降低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四是进行土壤修复,如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降低土壤中镉的含量。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中镉(Cd)的吸附行为,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有机质含量以及不同pH值对镉吸附能力的影响,为土壤镉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包括黑土、红壤、黄壤等。
(2)镉标准溶液:浓度为1000 mg/L的镉标准溶液。
(3)实验试剂:HCl、NaOH、NaCl、KCl、KNO3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碎、过筛(粒径小于0.25 mm),备用。
(2)镉吸附实验: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50 mL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镉标准溶液,设置不同的pH值(5、6、7、8、9),在室温下振荡一定时间(如24小时),然后用0.01 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值至7,过滤,测定滤液中镉的浓度。
(3)吸附等温线实验:在一定的pH值下,改变镉的初始浓度,进行吸附实验,绘制吸附等温线。
(4)吸附动力学实验:在一定的pH值下,改变镉的初始浓度,进行吸附实验,测定不同时间点的镉浓度,绘制吸附动力学曲线。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对镉吸附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对镉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
其中,黑土对镉的吸附能力最强,红壤次之,黄壤最弱。
2. 不同有机质含量对镉吸附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镉的吸附能力也随之增强。
这是因为有机质中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可以与镉形成络合物,从而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
3. 不同pH值对镉吸附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对镉的吸附能力有显著影响。
在pH值为5时,镉的吸附能力最强;在pH值为9时,镉的吸附能力最弱。
这是因为镉在不同pH值下,其存在形态不同,从而影响其吸附能力。
4. 镉吸附等温线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镉吸附等温线,发现实验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说明镉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
5. 镉吸附动力学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镉吸附动力学曲线,发现实验数据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镉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作用控制。
《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灌溉作为一种水资源利用方式,在农田灌溉中逐渐普及。
然而,污水中的重金属如镉等元素可能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研究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镉污染的成因及危害镉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矿山开采和城市污水等。
在污水灌溉过程中,镉元素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土壤,进而被农作物吸收,造成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
镉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研究方法与进展(一)研究方法针对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问题,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土壤化学分析、植物生理学实验等。
其中,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是了解镉污染现状和成因的重要手段;土壤化学分析和植物生理学实验则是探究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研究进展1. 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学者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实地观测,发现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类型、pH值、氧化还原条件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镉的吸附、解吸、沉淀和溶解等过程,进而影响镉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
2. 镉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表明,镉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镉还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防治措施:针对镉污染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
包括改善灌溉水质、合理施肥、种植抗性作物、土壤修复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镉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危害。
四、治理对策与建议(一)强化政策支持与监管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污水灌溉活动,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二)推广先进技术与方法推广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高污水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田土壤修复效果。
土壤清洗修复镉污染研究进展土壤清洗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将受到镉污染的土壤中的镉浓度降低到安全标准以下,并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近年来,土壤清洗修复镉污染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目前针对土壤镉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
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进行污染物的提取和稳定化处理。
可以利用各种强酸和强碱提取土壤中的镉,然后通过加入稳定化剂将提取出的镉稳定在土壤中。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作用去除土壤中的镉。
可以利用耐镉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镉,然后将植物进行处理或燃烧来去除土壤中的镉。
而物理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来分离和去除土壤中的镉。
可以利用离心机、滤纸或电荷交换树脂等方法进行土壤中镉的分离和去除。
一些新型的修复材料也被应用于土壤镉污染的修复研究中。
一些纳米材料,如氧化铁纳米颗粒和氧化铈纳米颗粒等,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活性,可以用于去除土壤中的镉。
一些改良剂,如石灰和有机物等,也被用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镉的迁移和降解。
一些新的修复技术也被开发用于土壤镉污染的修复。
电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电解原理将镉离子迁移和还原为金属镉,从而去除土壤中的镉。
超声波和微波等物理技术也被用于提高土壤的有效性,促进镉的迁移和去除。
一些研究也关注土壤镉污染修复的生态效应。
一些研究发现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植物重金属耐受机制和根系分泌物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土壤清洗修复镉污染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修复方法、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性和生态效应,并制定更加系统和可行的修复策略。
科技
综述
土壤中镉的化学行为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颜明娟 (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50013)
收稿日期:1999-03-26
摘 要 简述了镉在土壤中化学行为及其污染状况,综述了土壤镉常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
高土壤保护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 镉 化学行为 检测技术 镉(Cd )是一种危险的环境污染物质,毒性强,在动植物体内有很强的积累性。
在人和动物体内即使含量很低的Cd 也会与含硫基、羟基和氨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从而抑制一些酶系统的活性,引起贫血、肝、肾脏病变等许多疾病。
因此,镉污染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已成为一种常规的重要分析项目。
本文就近年来Cd 的土壤化学行为和土壤中镉常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进一步改进土壤Cd 检测技术,提高土壤环境保护水平提供参考。
1 Cd 的土壤化学行为及其污染状况
作物能通过叶片直接吸收Cd 或通过根系从污染土壤中摄取后进入体内,后者为植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了解Cd 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转化平衡关系和对作物有效性等土壤化学行为是正确选择土壤Cd 测定方法的主要依据。
Cd 在土壤中一般以+2价形式存在。
主要有矿物态、有机络合态和土壤吸附态。
土壤中矿物态Cd 主要有Cd 3(PO 4)2、CdS 。
Cd 3(PO 4)2的形成较为复杂,由土壤中磷酸盐的浓度控制着土壤中Cd 磷酸矿物的形成及其溶解度,当土壤中SO 42-的浓度为10-3mol/L 时,pe +p H 小于4174时能够形成CdS ,同时与其它硫化物的存在也有关。
土壤中吸附态Cd 是植物主要的有效态,其活度大约为10-7mol/L ,在p H 大于715时,取决于CO 2浓度,其Cd 的活度为CdCO 3所控制,在CO 2的浓度为304Pa 时,每增加1个p H 单位,则Cd +的活度将降低100倍。
Cd 的络合物主要是以腐殖酸-Cd 络合物形态存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性质都会影响土壤中Cd 的形态及含量。
据陈怀满(1983)研究,未解离羧基和酚羟基可能是腐殖酸-Cd 的主要络合位,该络合物的稳定性随腐殖酸芳构化程度增加而增加,
这一结果表明施用泥炭等芳构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物质对减少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有重要意义。
Weaet (1969)研究认为,镉在地壳中平均浓度为0115mg/kg 。
Lindsay (1982)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基础上指出土壤中Cd 的含量范围为0101~0170mg/kg ,平均值为0106mg/kg 。
因此,在正常条件下,Cd 在土壤中实际上是一种痕量元素,但随着近代工业技术上Cd 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冶炼厂、电镀、电池、颜料等工业废水的排放,使Cd 在土壤中积累以至形成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受镉污染的农田已有18万hm 2,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南方粮油产区。
据福建省农业厅环保站监测,我省沿海地区水稻土镉检出率为65183%,含量范围在0102~0160mg/kg ,其中霞浦县城关、宁德市新厝和漳浦县城关等地镉污染较严重,福州郊区的部分菜园土也受到Cd 的污染,土壤Cd 含量范围在01123~01351mg/kg ,尤其是白马河的荷泽,其污染指数Pi 达到1193。
2 土壤Cd 检测方法211 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中镉总量的测定有熔融法和酸消煮法,采用较多的是酸煮法。
一般用王水+HClO 4(国标),王水+HF +HClO 4消煮。
近年来,
Langmyhr (1982)提出一种只用HF 在厚壁的聚四氟乙烯容器中进行消解的方法;J 1Opydo (1997)报道了
用微波辐照湿煮解样品;J 1C 1Vonlovn (1992)介绍用
家庭高压锅可加热6个增压溶样消解器,一般加热1~115h 可得到很好的效果;胡静(1997)等用密封增压微波消化样品只需3min 。
这些改进使煮解样品大大缩短时间,同时避免了操作时的损失和污染,消解时无酸蒸气逸出,对分析人员健康无害,成为有前景的消化技术。
212 土壤有效态Cd 的提取方法 由于Cd 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并不取决于土壤中的总量,而主要取决于有效态含量。
从土壤化学观点看,它不仅包括水溶态、酸溶态、螯合态和吸附态,而且还包括能在短期
7
2福建农业科技 1999年第4期
内释放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某些形态,如某些易分解的有机态,某些易风化的矿化态等。
目前对有效态Cd 测定仍然是选择提取剂法。
主要的提取剂有NH4OAc、DTPA(二乙三胺五醋酸)、HCl、CaCl2等。
熊礼明(1992)研究认为,提取剂从土壤胶体上交换出来的H+(或Al3+)能与土壤Cd起置换,同时,提取剂阳离子本身也能对土壤中Cd起直接置换作用,因此,提取剂的提取机制直接影响土壤有效态Cd的提取率。
贺建群(1994)认为,NH4OAc是一种弱代换剂,具有较强缓冲能力的中性盐,主要是置换和络合水溶态和交换态Cd。
而DTPA和HCl均属较强的代换剂,可将土壤中部分非有效态的Cd提取出来。
马建军(1998)研究认为,温度对有效Cd的提取未产生明显影响,提取时间在60min能提取有效Cd量的95%以上。
测定含Cd量较低的土壤宜选用较大的土液比。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适应范围较广的DTPA为有效Cd 的提取剂。
213 Cd的检测方法 对Cd测定方法主要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原子发射法、原子荧光法、极谱法、镉电极法、传感器检测法等,以及各种方法的联合应用。
本文主要综述土壤环境学科中应用最普遍的原子吸收法的进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金属元素已成为许多标准和法定的检测方法。
土壤中Cd的火焰AAS测定的特征浓度(产生1%吸收的试样浓度)为0102 mg/L,最低浓度可达01005mg/kg。
采用石墨炉AAS 法灵敏度更高,可检出016μg/kg。
由于土壤中镉的浓度较低,基体比较复杂会造成不可控制的干扰,时常采用溶剂萃取法来富集和分离,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基异丁酮(MIB K)、乙酮、乙酸乙酯等。
如镉碘络阴离子MIB K萃取体系,双硫醇-乙酸丁酯体系,近年来在镉的分离富集上又有许多新的改进方法。
E1Ivaouova(1996)介绍以Dowex1×8阴离子交换柱富集消煮液中Cd后,以HCl洗脱,火焰AAS测定Cd 检出限可达0101mg/kg。
张勇(1997)研究了以邻菲啉为螯合剂,高氯酸钠为配体,在一定酸度下用1,2 -二氯乙烷萃取,火焰AAS测Cd,检出限为010019 mg/L,回收率在9218%~105%。
孙昕(1995)用碳酸锶作为载体共沉淀富集消煮液中Cd,使火焰AAS 测定Cd的灵敏度大幅度提高。
H1A1J urbergs(1997)将聚L-胱氨酸固定于控制孔玻璃上,可从p H大于5的溶液中富集Cd。
此外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快速富集Cd,巯基棉、黄原酯棉分离富集Cd,这些新技术都使火焰AAS测定灵敏度和检出限得到改善。
由于Cd易被原子化,也有人用舟技术和Delve’s装置来进行火焰AAS测定。
由于舟中Cd被迅速定量地原子化,使检出限提高20~50倍。
Delve’s装置起到原子捕集器的作用,使测Cd的灵敏度比常规火焰AAS有了很大的提高。
Cd的高挥发性给石墨炉技术带来一些困难,人们研究了各种基体改进剂,可以应用高至800℃的热预处理温度。
Slavin(1993)等采用磷酸二氢铵为基体改进剂,从稳定温度的石墨炉的L’vov平台原子化可以达到无干扰的情况下测定Cd。
王再娟(1997)采用磷酸为基体改进剂进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Cd,检出限为0107μg/L。
邬家祥(1998)在无基体改进剂条件下,以塞曼GFAAS测Cd,该法缩短了升温周期,提高了分析速度,校正曲线范围0115~1010μg/L。
马玉平(1998)等使用最新研究的多用石墨炉微量固体进样装置,并采用L’vov平台基体改进剂以及预热时通入空气等手段,直接测定土壤中Cd,初步解决了试样中基体干扰背景扣除等疑难问题,取得满意结果。
目前,随着Cd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Cd的化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改进,联用技术的发展,土壤Cd的测定正朝着快速、直接测定和多样品成批测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45篇略)
82福建农业科技 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