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3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8
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离子色谱法
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和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的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水样和其他液态样品中这两种有机酸的含量。
该方法通常使用离子色谱仪进行分析,以下是其基本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按照标准操作进行预处理,如必要时进行稀释或萃取,以得到适合进样的液态样品。
2.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具体分析要求,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和流动相,以实现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分离和检测。
常用的色谱柱可以是阴离子交换柱或亲水性柱。
3. 校准曲线制备:使用已知浓度的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标准品,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根据浓度与峰面积的关系,构建标准曲线。
4. 样品进样:将待测样品通过进样装置引入离子色谱仪,控制进样
量和流速。
5. 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离子在色谱柱中发生分离,根据各自的保留时间确定其含量。
通过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检测色谱峰的信号强度。
6. 数据分析:根据样品的峰面积与标准曲线的对应关系,计算出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离子色谱法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样品的制备和分析条件的控制。
因此,在进行分析前,应确保实验室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样品制备过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此外,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步骤可能因实验室的具体设备和分析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参考相应的离子色谱法分析标准或相关文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
32学术论坛 / Academic Forum1 前言ABS 树脂是丙烯腈(Acrylonitrile)、1,3-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3种单体组成的不透明、非结晶、无定型的热塑性塑料,也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
A 代表丙烯腈,B 代表丁二烯,S 代表苯乙烯。
1,3-丁二烯属低毒类,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人吸入一定浓度的1,3-丁二烯可引起头痛、头晕、口干、恶心、嗜睡等,并伴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1,3-丁二烯,有头痛、头晕、全身乏力、易激动、失眠、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鼻及咽喉不适、心悸、嗅觉减退等。
气体丁二烯偶尔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液体可造成皮肤冻伤。
研究表明,低水平接触1,3-丁二烯可能导致职业接触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
近年来,ABS 被广泛应用于接触食品的制品中,如白酒的瓶盖内塞、一次性餐饮具等。
为了避免材料中的1,3-丁二烯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监控,气相色谱法就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2 实验部分2.1 原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经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或分散于顶空瓶中,加热使待测成分达到气液平衡,然后定量吸取顶空进行气相色谱测定。
根据保留时间定性,n-戊烷作为内标物,以内标法定量。
2.2 1,3-丁二烯色谱图图1 1,3-丁二烯色谱图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ABS 中的1,3-丁二烯 摘要: 验证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ABS 中的1,3-丁二烯的方法的实用性,给出了此方法的检出限、精密性和准确度,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 食品接触材料ABS 1,3-丁二烯 ◆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李 真Academic Forum/学术论坛2.3试剂及试剂配制2.3.1 试剂a)N,N-二甲基乙酰胺;b)1,3-丁二烯:浓度为2 000 mg/L;c)正戊烷:纯度≥99.5%。
3种色谱参数的详细说明
1、色谱柱柱效参数:
色谱柱的柱效通常是用理论塔板数或有效理论塔板数来衡量,而它们的大小又与区域宽度有直接关系。
区域宽度:这个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大小反映色谱柱与所选色谱条件的好坏,从色谱分离的角度着眼,希望区域宽度越窄越好,通常度量色谱区域宽度有三种方法:标准偏差,峰宽以及半峰宽。
2、色谱的分离参数:
塔板数和塔板高度:色谱分析的前提是待测组分的分离,而无论柱效参数还是选择性参数均反映不出分离效能的高低,为此引入了一个衡量色谱柱综合分离能力的指标-分离度。
分离度又称分辨率,它是以组分的分离情况来制定的,当两组分色谱峰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两峰不互相重叠,即保留值有足够的差别,且峰形较窄时,才可以仍为两组分达到了较好的分离,因此色谱图上相邻两峰的保留时间之差与峰宽均值的比值称为分离度,其定义式为:
式中tR1,tR2分别组分1.2的保留时间;W1,W2分别为组分1.2的峰宽,分离度作为两相邻色谱峰分离程度的量度,其值也大,表明两组分的分离情况越好,对于等面积的两色谱峰,当R=1时,两峰有5%的重合,两峰的分开程度为95%,而当R=1.5时,两峰的分离程度达99.7%,可认为两峰完全分离,如图所示,因此R=1.5可作为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志。
不同分离度时两峰分离情况
用色谱图上得到的信息,利用定义式可直接计算分离度,但并不能提现出影响分离度的因素,其影响因素将在色谱方程式中做具体阐述。
3、相平衡参数: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混合物中的两个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两组分色谱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大,也就是说两组分保留值的差别要足够大。
以上关于色谱的三种参数介绍,更多内容后期会更新,如果需要可以关注或者查
阅更多资料。
3-(环己氨基)-1-丙磺酸钠纯度测定方法纯度是指化合物中所含目标物质的含量百分比。
下面是一种测定3-(环己氨基)-1-丙磺酸钠纯度的方法:1. 基本原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含量。
2. 仪器设备:HPLC仪器和相关附件,如固定相柱、梯度溶剂系统、检测器等。
3. 样品制备:a. 将3-(环己氨基)-1-丙磺酸钠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成待测样品溶液。
b. 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浓度标准品溶液。
4. 样品处理:a. 使用过滤器将待测样品溶液过滤以去除悬浮物。
b. 样品稀释:将待测样品溶液适当稀释,以保证在测定范围内的浓度。
5. 操作步骤:a. 打开HPLC仪器,并进行初始化。
b. 设定适当的流动相和流动相梯度。
c. 将样品注入到进样装置中。
d. 启动自动进样器,将样品进入分离柱进行分离。
e. 设置适当的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以检测目标化合物的吸光度。
f. 根据分离柱和检测器的性能,选择适当的流速和检测波长。
g. 记录峰面积或峰高作为目标化合物的信号。
h.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
6. 数据处理:a. 使用标准曲线图绘制样品中目标化合物信号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b. 根据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信号,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目标化合物的含量。
c.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和样品总质量,计算出目标化合物的纯度。
以上是一种常用的测定3-(环己氨基)-1-丙磺酸钠纯度的方法。
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和要求,可能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并且,该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