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7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1检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2检验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样品进行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样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此进入检测器,由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3检验试剂甲醇(色谱纯)、乙腈(色谱纯)、纯水(高纯水)、磷酸等。
4供试品溶液制备取要测试的供试品适量,参照《药典》及《制剂规范》,用规定的溶剂适宜的提取精制方法,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注入色谱柱前要经适宜的0.45nm的滤膜滤过。
5对照品溶液制备根据供试品所要测定的成分取相应的对照品,用适宜的溶剂配制成相应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6流动相配制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水应为新鲜配制的高纯水。
配制好的流动相通过适宜的0.45nm 的滤膜滤过,用前脱气。
7操作7.1打开自动进样器、检测器、泵、柱温箱,进入工作站。
7.2自动进样器排气自动进样器排气用50%甲醇(用前脱气),点击自动进样器界面上的purge键,自动排气25分钟。
7.3泵排气分析界面中,设置方法参数,下载方法参数。
用流动相冲洗吸滤头,再把吸滤头浸入流动相中,逆时针旋转排气阀90-180度,点击purge键,排气3-4分钟,顺时针旋转排气阀90-180度,激活仪器。
7.4进样操作7.4.1.将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置于样品瓶中,盖上带有垫片的瓶盖,顺时针旋紧,7.4.2将样品瓶按顺序放置于样品瓶架上。
7.4.3设置方法参数,选择波长、柱温、流速、结束时间等,下载并保存方法文件,待色谱系统充分稳定,基线平直。
7.4.4设置批处理分析表。
分析界面主项目中,点击批处理分析,依次设置样品瓶号、样品瓶架号、样品名、方法文件、数据文件、进样体积,保存批处理分析表,点击批处理分析开始,开始数据采集。
7.4.5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和同一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应分别进样不少于5针。
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SOP(S tandard O perating P rocedure)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长度不少于1200字:一、目的和适用范围说明制定此操作规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例如适用于其中一种特定的样品检验。
二、相关参考文件列举与此操作规程相关的参考文件,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司内部文件等。
三、术语和定义定义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缩写词的含义,以确保操作规程的清晰和一致性。
四、仪器设备确定用于该检验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相关设备的说明和规格。
五、试剂和材料列出用于检验的试剂和材料,并提供其质量标准、存储要求和有效期等信息。
六、工作环境和安全要求确定进行检验时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要求,包括所需的实验室设施、通风要求、个人防护措施等。
七、样品准备详细描述样品的获取、保存、处理和制备方法,确保样品的准备符合标准要求。
八、标准曲线制备说明制备标准曲线所需的试剂和材料、操作步骤和相关参数设置,以确保准确测量样品。
九、仪器校准和验证指导操作员如何校准和验证高效液相色谱仪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方法操作步骤详细描述高效液相色谱检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进样器设定、流速设定、柱温设定、检测波长设定等,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十一、结果记录和数据处理提供一个记录表格,规定操作员如何记录检验结果,包括峰面积、保留时间等数据,并说明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读。
十二、异常处理列举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仪器故障、色谱图异常等,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纠正措施。
十三、参考范例和质量控制提供一些操作示例或参考范例,以及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四、操作员培训和授权确定操作员接受培训的要求和方法,表明完成培训后的操作员可以独立进行该检验,并进行检验授权和审批的规定。
十五、附录列举相关的附录,如计算公式、样品制备方法详解、有关仪器的文章等。
以上是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操作规程的编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标准操作程序,以使操作者正确使用。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标准操作。
职责:质量管理部QC化验员负责本文件的起草、修订及实施。
程序:1接通电源,打开电脑。
按LC-20AT 上“POWER”键及RID-10A上“POWER”键,接通电源。
接通柱温箱的电源,并设置柱温箱温度为40℃。
2 双击电脑桌面上“LC Solution”,点击“1”进入采集窗口。
3 点击“Advanced”进行高级设置。
在“Pump”项中选择“Flow”模式;流速设置为0.5ml/min,泵压0~1.5MPa;在“Detector A”中选择“Analytical”模式,柱温设置为40℃。
设置完成后点击保存图标。
4 点击“Download”下载该方法。
5 将LC-20AT上旋钮“Draw”逆时针旋转180°,按Purge键,仪器自动清洗泵头,约3分钟后听到提示音(轻微长鸣声)后,顺时针旋转“Draw”180°至原位。
6 按LC-20AT上“Pump”键启动泵。
7 点击“R Flow ON/OFF”图标,系统开始运行,约20—30分钟后,点击“Balance RID (Detector A)”平衡系统。
8 基线平稳后,点击“◇”进行样品信息设置,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
9 在进样器中吸入样品后插入手动进样口,将进样阀手柄调至“Load”位置,迅速将样品注入液相色谱仪,再将进样阀手柄调至“Inject”位置,开始采集数据。
10 分析完成后,点击红色的“〇”停止分析。
11 分析不同样品时,可重复“8-10”的操作,直至所有的样品均分析完毕。
12 所有的样品均分析完毕后,将流动相换成水继续运行至基线平稳,将色谱柱及系统中残留的物质清洗干净。
13 点击“R Flow ON/OFF”图标,系统停止运行,关闭采集页面。
按LC-20AT上“POWER”键及RID-10A上“POWER”键,关闭电源。
上海伍丰LC-100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LC-1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2.范围本规程LC-1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3.职责质检室仪器分析员负责LC-1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日常使用和维护。
4.规程4.1 系统组成:本系统由1个LC-100溶剂输送泵,Rheodyne 7725i手动进样阀、LC-100紫外检测器、WS-100工作站和台式电脑等组成。
4.2 准备4.2.1使用前应根据待检样品的检验方法准备所需的流动相,用合适的0.45μm滤膜过滤,超声脱气20min。
4.2.2 根据待检样品的需要更换合适的色谱柱(柱进出口位置应与流动相流向一致)和定量环。
4.2.3 配制样品和标准溶液(也可在平衡系统时配制),用合适的0.45μm滤膜过滤。
4.2.4 检查仪器各部件的电源线、数据线和输液管道是否连接正常。
4.3 开机4.3.1接通电源,依次开启泵、检测器前面板右下角电源开关,待泵和检测器自检结束后(检测器自检需3-5分钟),打开电脑显示器、主机。
4.3.2启动工作站4.3.2.1确认仪器自检通过后,打开计算机电源,双击电脑桌面WS-100图标。
4.3.2.2 进入实时控制及采样画面:4.3.2.3 打开泵的排液阀(逆时针旋180度),排气泡1-2分钟。
再关闭排液阀,待基线平稳(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数据采集参数设置请单击工具条按钮,进入数据采集参数设置对话框,如图所示:请您输入采集的自动停止时间,各项屏显参数,数据采集的文件名称,采集文件自动保存路径。
文件名称的设置:用户可以自定义文件的命名规则,请鼠标单击名称设置按钮,系统弹出文件命名规则对话框,如图所示:系统会以“前缀+时间”或“前缀+序列号”方式自动命名采样文件。
您还可以在数据采样中更改自动生成的文件名称。
保存路径设置:用户可以自定义文件的保存路径,请鼠标单击保存路径设置按钮,系统弹出保存路径选择对话框,如图所示:开始进样分析:待基线在零点走平后和数据采集参数设置好后即可进样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是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为了保证色谱仪的正常运行和准确分析结果,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a. 首先,确保色谱仪及其附件的电源已接通,并确认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 检查溶剂桶内的溶剂是否充足并无杂质,并确认管路连接正常。
c. 检查流动相液位是否正常,并调整泵的流速和梯度程序参数。
2. 样品制备和准备a. 样品应充分溶解并过滤净化,以避免样品中的杂质对色谱分离产生干扰。
b. 选择合适的进样方式(自动或手动),并根据进样方式调整进样器的参数。
3. 进样器操作a. 将样品注射器插入进样口,并注意不要损坏色谱柱。
b. 设置进样体积和进样速度等参数,并进行一次空白进样以清洗进样器。
4. 色谱柱准备a. 定期检查色谱柱是否损坏,并根据需要更换。
b.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并注意记录色谱柱的批号和使用次数。
5. 柱温控制a. 根据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柱温,并使用温度控制系统保持恒定。
b. 注意避免温度突变和波动,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6. 检测器操作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光检测器(UV-Vis)、荧光检测器、电导检测器等。
b. 设置检测器的参数,如波长、增益和灵敏度,并进行基线校准。
7. 数据采集与处理a. 启动数据采集系统,并设置采集参数,如采样率、数据类型和运行时间等。
b.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峰识别、定量分析和峰面积计算。
8. 清洗和维护a. 实验结束后,关闭色谱柱和进样器的阀门,并用溶剂清洗色谱柱和进样器,以防止堵塞和降低杂质残留。
b. 清洗完成后,注意关闭色谱仪的电源,并按照要求对色谱柱和进样器进行维护和保养。
总结: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样品制备、进样器操作、色谱柱准备、柱温控制、检测器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清洗与维护等。
遵守这些规程可以确保色谱仪的正常运行和准确分析结果,提高实验效率。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规范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范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
3. 术语或定义N/A4. 职责质量控制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 程序5.1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四部及2019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5.2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次进入检测器,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5.3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由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仪器应按现行国家技术监督局“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定期检定并符合有关规定。
5.3.1色谱柱最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
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填充剂,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如氰基键合硅烷和氨基键合硅烷等) 也有使用。
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
离子交换色谱系统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 分子排阻色谱系统使用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填充剂;对映异构体的分离通常使用手性填充剂。
填充剂的性能(如载体的形状、粒径、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含碳量和键合类型等)以及色谱柱的填充,直接影响供试品的保留行为和分离效果。
孔径在15nm(lnm=10A)以下的填料适于分析分子量小于2000的化合物,分子量大于2000的化合物则应选择孔径在30nm以上的填料。
除另有规定外,分析柱的填充剂粒径一般在3~10μm之间。
粒径更小(约2μm)的填充剂常用于填装微径柱(内径约2mm) 。
使用微径柱时,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需作适当的调整。
当对其测定结果产生争议时,应以品种正文规定的色谱条件的测定结果为准。
高效液相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使用流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同时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实验室人员。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a. 确保所有使用的试剂纯度符合要求,且无污染。
b. 检查并清洁色谱柱,保证无残留物影响分析结果。
c.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流动相,并调整至适当比例。
2. 仪器开机a. 打开电源,预热仪器至工作温度。
b. 检查并确保所有管道连接正确无漏液现象。
c. 启动色谱软件,进行系统自检。
3. 样品准备a. 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量并溶解样品。
b. 通过适当方式(如过滤或离心)去除样品中的不溶物。
4. 样品注射a. 使用适当的注射器抽取样品。
b. 打开注射口,准确注射样品,然后封闭注射口。
5. 分析运行a. 根据实验方法设置流动相流速、柱温等参数。
b. 启动分析程序,实时监控色谱图谱。
c. 记录并保存分析数据。
6. 结束操作a. 关闭分析程序,停止流动相输送。
b. 清洗系统,包括色谱柱和注射器。
c. 关闭仪器电源,清理工作台面。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适当的实验室防护装备。
2. 避免直接接触有毒或腐蚀性的试剂和样品。
3. 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遇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
五、安全措施1. 熟悉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
2. 操作过程中应使用防护眼镜、实验服和手套。
3. 对于易挥发或有毒溶剂,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
4. 紧急情况下,立即启动紧急冲淋设备,并寻求医疗救助。
六、记录与报告1. 记录所有操作参数和样品分析结果。
2. 对于任何偏离标准操作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并报告。
3. 定期对操作记录进行审核,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高分析质量。
WATERS高效液相的标准操作规程(SOP)1流动相的处理1.1过滤溶剂溶剂在使用前要用过滤器过滤,有机相和纯水相通常可以不过滤,如果使用固体化学试剂(缓冲盐)配制流动相,过滤特别重要,不能让固体微粒污染泵,阻塞进样器和柱头过滤片。
同时一些缓冲盐溶液过夜后易生菌,使用前要抽滤或者重新配制。
实验室应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过滤膜供选择(反光面朝上),过滤水相时,要先用1-2ml 水润湿过滤膜,有助于快速抽滤。
1.2保持储液瓶的清洁用普通溶剂瓶作流动相储液器应不定期废弃瓶子,最后一次应用HPLC级的水或溶剂清洗,不能在清洗过程中留下污迹。
流动相瓶子要保持清洁。
1.3保证溶剂的质量一定要用HPLC级的溶剂,水也应达到HPLC级,同样也要使用高纯度的缓冲盐。
1.4 故障及解决方法1.4.1 流动相脱气不充分流动相受热,或者流动相不同组分混合时会有气体产生,气泡进入泵内引起压力波动,增加噪音,色谱图上出现毛刺。
可试用下列方法解决问题:a、流动相再脱气;b、采用更有效的脱气方法(如抽滤)或两种方法配合使用;c、改系统内混合为系统外预混合。
1.4.2 流动相供给不畅流动相用完,管道中吸入气体引起泵压力不稳。
应经常观察储液器中流动相的量,加足流动相保证所有的样品分析完毕。
输液管道上装滤头沉至瓶底,储液器盖上留一小孔正好夹住进液管,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过滤器阻塞会引起管道和泵腔进气泡,压力不稳。
压力不稳时,如果已经排除流动相混合不均匀的状况,则观察滤头外部是否长毛(一般水相滤头易长毛),去掉过滤器后如果系统运转正常,说明已找出问题,是过滤器被微粒所阻塞或长霉。
解决方法:a、换上新的过滤器(滤头)。
b、将滤头拆下,先用纯水超声15min,再换50%甲醇水溶液超声,再换纯甲醇超声,如果是水相的滤头,在安装前还需要用纯水超声。
如果上述还不能解决问题,则使用10%稀硝酸水溶液超声滤头,可起到除去菌类微生物的作用。
1.4.3 检测器和流动相管路被污染由于污染,噪音越来越大,检测器被污染。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样品,准确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并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设备
1. 高效液相色谱仪
2. 注射器
3. 色谱柱
4. 移液管
5. 色谱仪软件
三、操作步骤
1. 打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电源并进行系统初始化,启动色谱仪软件。
2. 调整流速,进样量等参数,使得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3. 将样品通过移液管注入色谱柱中,注意避免样品泡沫和气泡的产生。
4. 设置色谱条件,如梯度洗脱,流速等,启动色谱分析。
5.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 清洗色谱仪,保持设备清洁。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色谱仪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严禁随意更改参数。
2. 在进行样品进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和样品泡沫。
3.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注意梯度洗脱条件的设置,保证分析结果准确。
4.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色谱仪,保持设备干净。
五、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得出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和纯度,并进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的学习,使我们更加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进行样品分析,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效液相⾊谱仪检验操作规程⽂件内容:1、⽬的 (2)2、范围 (2)3、职责 (2)4、正⽂ (2)5、相关⽂件与记录 (5)6、参考⽂献 (5)7、变更记载及原因 (5)发放范围:质保处、质控处⽂件复审:编审批过程:1、⽬的:建⽴⾼效液相⾊谱仪检验操作规程,以保证其检验⼯作完成。
2、范围:LC-20AT⾼效液相⾊谱仪。
3、职责:3.1化验员:负责按本操作规程使⽤该设备进⾏检验。
3.2化验设备员:按时维护设备,保证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
3.3质控处处长:负责本规程的审核,及设备按时校验的⼯作。
4、正⽂:4.1泵流量准确度、流量稳定性检验4.1.1⽤纯⽔清洗各溶剂管路,以⽔为流动相,设定流量为0.5ml/min,启动泵。
4.1.2待压⼒稳定后,在流动相出⼝处⽤事先清洗称重的50ml容量瓶收集流动相,同时⽤秒表计时。
4.1.3收集10min后,称重。
同法重复三次。
4.1.4流速分别调⾄1.0ml/min和2.0ml/min,按2-3步骤操作。
4.1.5计算Ss=(Fm-Fs )/Fs*100%S R=(Fmax-Fmin)/Fm*100%Fi=( w2- w1)/(ρ*t)其中式中:Fi=( w2- w1)/(ρ*t)—,流量实测值,mL/minW2—容量瓶+流动相的质量,gW1—容量瓶的质量,gρ—实验室温度下流动相的密度,g/cm3t—收集流动相所⽤的时间,minFm—同⼀组测量的算数平均值,mL/minFs—流量设定值,mL/minFmin—同⼀组测量中流量最⼩值,mL/minFmax—同⼀组测量中流量最⼤值,mL/min标准:Ss≤±2.0% Sc≤±2.0%4.2柱温箱温度设定值误差△T s和控温稳定性T c的检定4.2.1将数字温度计探头固定在柱温箱内,选择25℃和45℃进⾏检定。
4.2.2按仪器SOP操作,通电升温,待温度稳定后,记下温度计读数并开始计时,以后每隔10min记录⼀次读数,共计7次,求出平均值。
⾼效液相⾊谱法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效液相⾊谱法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1.程序1.1.仪器及性能要求:所⽤的仪器为⾼效液相⾊谱仪,由泵系统,进样系统,⾊谱柱,检测器和⾊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1.1.1.泵系统:HPLC泵系统通过⾼压⼒管和设备从溶剂瓶中吸取计量的流动相到柱⼦中。
现⾏的泵系统有⼀元或多元计算机控制的计量泵组成,这些泵可以按照梯度洗脱的要求改变流动相的⽐例或者是按等度洗脱的要求混合流动相。
1.1.2.进样系统:化合物被溶解在流动相或合适的溶剂中,可以通过⼿动进样器或定量环,或⾃动进样器转移到流动相中。
⾃动进样器由可存放进样瓶的卡盘组成,进样瓶的顶部有⼀个可以刺⼊的隔膜,进样针通过这个隔膜将样品转移到⼀个定量环中然后输送到⾊谱系统中。
1.1.3.⾊谱柱:最常⽤的⾊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
反相⾊谱系统使⽤⾮极性填充剂,以⼗⼋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基硅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如氰基键合硅胶和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
正相⾊谱系统使⽤极性填充剂,常⽤的填充剂有硅胶等。
离⼦交换⾊谱系统使⽤离⼦交换填充剂量;分⼦排阻⾊谱系统凝胶或系统⾼分⼦多孔微球等;对映异构体的分离通常使⽤⼿性柱。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
1.1.4.检测器:常⽤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分光检测器,⽰差折光检测器,⼆极管阵列检测器。
固定波长检测器在单⼀波长下运⾏,典型的波长是254nm,通过低压⼒的汞灯发射。
可变波长的检测器包含持续的能源,例如氘灯或⾼压⼒氙灯,通过单⾊器或⼲涉过滤器产⽣⼀定波长的单⾊光。
1.2.系统适⽤性试验1.2.1.为了确定最终运⾏系统的有效性,应当进⾏系统适⽤性试验。
整个系统可以⽤以下指标来评价:信噪⽐、理论塔板数,分离度,重复性,拖尾因⼦,其指标及计算⽅法应在相关分析⽅法中予以规定,如果没有专门的规定,按以下⽅法进⾏计算:信噪⽐:⽤于评价⾊谱系统检测微量物质的能⼒,美国药典的计算公式:S/N=2H/h,H为峰顶到基线的距离,h为基线中噪声峰最⼤值与最⼩值的差,该段基线需取≥5倍半峰⾼宽的距离,如果有可能,⽬标峰两侧取相等的距离(如图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操作规程一操作1.准备工作⑴流动相的准备应根据实验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所有流动相原则上应选择HPLC级别,水应选择超纯水,并应保持新鲜。
所有流动相在进行实验前应经过相应的脱气处理,脱气时间应根据流动相的量相应增加,但一般超声脱气不应少于20min。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流动相,流动相的量与流速、洗脱时间等有关,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备。
⑵样品的准备对于待测的样品,在进样之前应经过滤膜过滤,根据样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不同直径的滤膜。
2. 排气打开purge阀,键入stop→prime,直到无气泡停止stop。
B泵同样操作。
关闭purge阀。
3. 开机打开电脑主机和显示器,点击Galaxie,进入工作站。
选择系统,点击Agilent HPLC.点击overview,可观察仪器各部分状态。
打开泵及检测器的电源。
二 分析方法建立1.进入工作站系统界面。
点击数据,文件→新建→方法,出现视窗,点击前进即可。
键入方法名和相应描述→点击ok后出现方法文档。
2.210的设定点击控制→210图标→Elution。
选择流动相A和B的种类。
Compressibility、Pressure Constant以及Refill Time属于内置参数无需设定。
设置A、B流动相的比例,通过改变B的比例设定。
如需梯度洗脱,则根据方法对Equilibrium Time 和Hold Time进行设定。
点击Misscellaneous。
Start Mode选择Inject Trigger on Pump A。
End of Sequence 选择Leave Pump on。
210设定结束。
3.325的设定点击325图标,选择Signal。
其中Detector Bunch Rate建议设置成2(10Hz),Noise Monitor Length建议设定成64,Response Time建议设定0.5。
根据方法设定相应波长。
高效液相色谱仪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695-2996Allianee)标准操作规程,为了使操作者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695-2996Allianee)更规范,保证结果更精确。
2范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695-2996Allianee)标准操作规程。
3职责操作者。
4程序4.1开机4.1.1打开Allianee电源开关,仪器进入自检状态。
4.1.2打开检测器,“STATUS”闪烁,4分钟后“LAMP”亮,仪器正常。
4.1.3点击menu/Status进入“STATUS”界面,按direactfunction,选择dryprime后,选择“A/B/C/D”四个泵,点击“Enter”,管道快速充满液体。
4.1.4打开电脑,点击“Empower”登陆,输入帐户“system”,密码“manage”,进入“EmpowerPro”。
4.1.5在配置系统中新建一项目。
4.1.6点击“运行样品”,选择“项目”,3分钟后仪器进入运行界面。
4.2样品检测4.2.1点击“编辑”,编辑仪器方法并保存方法名。
4.2.2点击“新建方法组”,编辑方法组名。
(要求方法组与仪器方法同名)4.2.3标识样品名、进样品/进标准品、样品位置、进样体积、运行时间后,于“file”中保存参数4.2.4点击“准备”,仪器显示“准备进样”后,点击进样。
4.2.5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波长”和“正好运行时间”,保存参数4.3数据处理4.3.1点击“浏览项目”,于“进样”栏中双击所选的样品名,进入“通道”栏,双击所选的样品名,进入样品数据主窗口4.3.2选择波长,点击“提取色谱”后,积分或以处理方法向导处理数据,保存处理方法后,于“file”“保存”中保存“全部”。
4.4打印报告4.4.1于所选“浏览项目”结果栏中,选择已处理好的数据(如果没有,点击更新),点击右键,选择预览报告。
4.4.2选择报告方法,确定后,进入报告预览状态。
1.目的:规范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保证检验的质量。
2.范围:适于本公司原辅料、成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
3.责任:质量管理科、中心化验室、检验员。
4.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方法。
5.内容:5.1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由于应用了各种特性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
有的药品需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
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具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其他检测器有如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
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5.2 操作前的准备◆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可用超级纯水器制得或用重蒸馏水。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规程第一部分:进样前准备工作1.溶剂LC的溶剂包括:自己的流动相,超纯水,体积比为1:1的流动相与超纯水的混合溶液。
例如,如果你的流动相是甲醇:水=85:10,那么你需准备的溶剂如下:纯甲醇,超纯水,50%甲醇水混合液。
(以下以甲醇为流动相为例)1.1 过滤使用前,应将纯的甲醇(要求是色谱纯,最好是进口的色谱纯)用0.45µm的滤膜过滤。
50%的甲醇水溶液也用过滤过的甲醇和超纯水配。
注意:此不操作切不能省,尤其是国产色谱纯。
否则,很容易造成色谱柱的堵塞,造成柱压过高,从而使你的测定工作不能进行。
1.2脱气使用前所有的溶剂都要用超声清洗仪脱气15min.原因:液相色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流路不能有气泡,否则会造成峰分离不好,响应不理想等后果。
而使用的溶剂或多或少都会融入空气,所以使用前必须脱气。
2.样品样品包括标样和实际样品。
所有样品的最后性状都应是透明的液体。
为避免堵塞,样品同样得用0.45µm的滤膜过滤。
第二部分:仪器使用1.将吸液头放进相应的流动相中.通常标有A的放入纯水中,B泵放进纯有机溶剂中.没有任何标记的吸液头放进50%的有机溶剂水混合液中.2.开仪器.开启顺序为:CTO-20A,SIL-20A,SPD-M20A,LC-20AT.等待几秒钟后,开电脑.3.点击工作站图标,如图: .之后出现界面4.点击出现界面5.点击OK.可听到蜂鸣一声,仪器连接正常,进入工作站.6.设置方法.点击界面中的高级须更改的参数主要有:点击数据采集------输入所需的LC停止时间------点击应用于所有的采集时间点击泵-----选择模式里的低压梯度-----设置泵A总流速,溶剂B浓度.点击柱温箱------设置柱温箱温度.点击自动排气------选择流动相A,流动相B.方法设置完成.另存方法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里.保存完成后,点击下载(界面右上角).7.点击自动排气图标.出现排气界面.8.排气完成.点击仪器开关图标,泵开关图标,柱温箱开关图标.9.点击绘图.开始走基线.通常需走30分钟,视基线的好坏更改而定.基线不平,则需更长的分析时间.点击更该分析时间图标,输入所须的时间,点击确定.10.基线平衡之后,就可以进样.将样品放入样品架.如果是单次进样,就点击单次运行。
制药GMP认证文件
一目的:制定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便于操作者正确使用。
二使用范围:使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三责任者: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人员。
四正文:
1依次打开泵、检测器、工作站的电源开关。
2流动相经超声脱气后装入流路,设定工作压力、流速,打开排泄阀,清洗 5
分钟。
3开泵送液半小时左右,直至基线稳定,输入有关参数。
4注入样品,同时按下数据采集键,分析开始。
样品峰出完后,数据采集终
止。
5样品测定结束后,用相应液体冲洗流路和色谱柱半小时左右。
6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工作站、检测器、泵电源开关,切断电源。
如果长
期停用,应将色谱柱拆下装上螺帽,妥善收藏。
7待仪器冷却后罩上仪器罩。
8填写使用记录,清扫仪器室。
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4.1.2.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
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围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4.1.3.流动相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
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0.7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X—10%〜X+10% 。
2/h R W W t 、、()())(,2/,22/12170.1221212h h R R R R W W t t R W W t t R +⨯-⨯=+-⨯=若需使用小粒径(约2μm )填充剂,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应作适当的调整。
当对其测定结果产生争议时,应以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的测定结果为准。
当必须使用特定牌号的色谱柱方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可在该品种正文项下注明。
4.2.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等五个参数。
按各品种正文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要求。
4.2.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 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由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理论板数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物质或标物质的理论板数。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色谱峰或标物质色谱峰的保留时间R t 和峰宽(W )或半高峰宽(h W /2),按()()22/2/54.5/16n h R R W t n W t ==或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可用时间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
4.2.2.分离度(R ) 用于评价待测物质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分离效能的关键指标。
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的分离度,也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指标性成分(标物质或其他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度,或将供试品或对照品用适当的方法降解,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降解产物的分离度,对色谱系统分离效能进行评价与调整。
无论是定性鉴别还是定量测定,均要求待测物质色谱峰与标物质色谱峰或特定的杂质对照色谱峰及其他色谱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除另有规定外,待测物质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
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或式中 2t R 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1t R 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1h 05.02d W T2/h 22/121、、、及、W W W W h 分别为此相邻两色谱峰的峰宽及半高峰宽(如图)。
当对测定结果有异议时,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和分离度(R )均以峰宽(W )的计算结果为准。
4.2.3.灵敏度 用于评价色谱系统检测微量物质的能力,通常以信噪比(S/N)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或对照品溶液来测定信噪比。
定量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10;定性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3。
系统适用性试验中可以设置灵敏度实验溶液来评价色谱系统的检测能力。
4.2.4.拖尾因子(T ) 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
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式中:W 0.05h 为5%峰高处的峰宽;1d 为峰顶在5%峰高处横坐标平行线的投影点至峰前沿与此平行线交点的距离(如图)。
()RR S S c A c A f //=校正因子'S A ()''c /SS X X A A f c ⨯=含量以峰高作定量参数时,除另有规定外,T 值应在0.95-1.05之间。
以峰面积作定量参数时,一般的峰拖尾或前伸不会影响峰面积积分,但严重拖尾会影响基线和色谱峰起止的判断和峰面积积分的准确性,此时应在品种正文项下对拖尾因子作出规定。
4.2.5.重复性 用于评价色谱系统连续进样时响应值的重复性能。
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采用标法时,通常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至少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4.3测定法 4.3.1标法按品种正文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各精密量取适量,混合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
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
测量对照品和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髙,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式中 S A 为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R A 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S c 为标物质的浓度; R c 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和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式中 X A 为供试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X c 为供试品的浓度;为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S c'为标物质的浓度; f 为标法校正因子。
采用标法,可避免因供试品前处理及进样体积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3.2外标法()RXR X A A c c ⨯=含量BB A A A c A //c =校正因子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时,以手动进样器定量环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为宜。
4.3.3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在建立方法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待测物对照品和参比物质对照品各适量,配制待测物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下式计算待测物的校正因子。
式中 A c 为待测物的浓度;A A 为待测物的峰面积或峰髙;B c 为参比物质的浓度;B A 为参比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髙。
也可精密称(量)取主成分对照品和杂质对照品各适量,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绘制主成分浓度和杂质浓度对其峰面积的回归曲线,以主成分回归直线斜率与杂质回归直线斜率的比计算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需作校正计算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比,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必要时,调节纵坐标围(以噪声水平可接受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达满量程的10%〜25%。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含量低于0.5%的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含量在0.5%〜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 应小于5%;含量大于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 应小于2%。
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