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_王敬
- 格式:pdf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6
缝洞型油藏单井结构型剩余油识别与挖潜方式阶段探索
程露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年(卷),期】2024()12
【摘要】塔河缝洞型油藏开发已基本进入全面水驱、气驱阶段。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以缝洞集合体为主,缝洞组合形式以及结构,在近井或优势缝洞体附近随着长期的注水、注气以及提液(提高单井日产液能力,扩大动用范围)等手段导致剩余油减少,开发效果急剧转差。
为了扭转这一开发形势,针对缝洞型油藏的特殊性,总结出“四步四定”法对注水失效、注气失效、底水抬升等多种类型油井进行剩余油分析,在明确结构型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挖潜对策,改善油井生产状况,使得剩余储量实现二次动用。
【总页数】3页(P190-192)
【作者】程露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缝洞型油藏剩余油主要赋存方式及形成机制
2.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3.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N2替油的注气量优选
4.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5.某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气替油低效井治理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油藏类型,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区域及背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
这类油藏主要由一系列裂缝和溶洞组成,其中裂缝是油气的主要流动通道,而溶洞则为油气提供了储存空间。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具有独特性,需要深入研究。
三、流动机理分析1. 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渗流过程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渗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孔隙结构、裂缝的连通性、流体的物理性质等。
首先,流体在裂缝中渗流,受到裂缝宽度、长度和数量的影响;其次,当流体进入溶洞时,会受到溶洞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的影响。
因此,缝洞型碳酸盐岩的流动机理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2. 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运移规律缝洞系统中的流体运移规律受到多种力的共同作用,包括重力、毛管力、浮力等。
这些力在缝洞系统中的分布和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导致流体的运移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流体的粘度、密度等物理性质也会影响其在缝洞系统中的运移规律。
3. 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性对流体的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层特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这些特性对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度和渗透率决定了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速度和渗流路径;饱和度则影响了流体的相态和分布。
此外,储层中的流体类型、分布和连通性也会对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为了深入探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地质调查和岩石物理实验获取了详细的岩石特性数据;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流体的渗流过程进行模拟;最后,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
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地质特征、孔隙结构、渗流特性等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缝洞型油藏中流体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作为重要的能源储备之一,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渗流特性,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和预测油田开发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探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对于指导油田开发实践和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特性、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特征、流体流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然而,由于缝洞型油藏的复杂性,其流动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采用地质勘探、岩心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勘探和岩心分析,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孔隙结构;其次,利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流体在缝洞型油藏中的流动过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流体在缝洞型油藏中的流动机理和影响因素。
四、结果分析(一)地质特征与孔隙结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复杂的地质特征和孔隙结构。
通过地质勘探和岩心分析发现,油藏中存在着大量的裂缝和溶洞,这些裂缝和溶洞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孔隙网络。
此外,油藏中的孔隙大小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
(二)流体流动规律流体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发现,流体的流动规律主要受到孔隙结构、渗流特性、流体性质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其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储层物理特征,探讨流体的流动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揭示了流体的主要流动机理,旨在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随着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重要的一类储层类型,具有储层空间结构复杂、流动机理特殊等特点。
因此,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其流动机理,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地质特征与流体性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质构造中,其地质特征包括多期次构造运动、复杂的地层结构和孔隙-裂缝-洞穴的发育等。
储层中的流体主要为油、气、水等,其性质受到储层温度、压力和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基本特征是研究流动机理的基础。
三、储层物理特征分析储层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结构、渗透率、饱和度等。
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由于复杂的储层结构,其孔隙-裂缝-洞穴的连通性对流体的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储层物理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流体的流动过程和规律。
四、流体的流动过程与控制因素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体流动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和外部条件等。
在储层中,由于孔隙-裂缝-洞穴的复杂结构,流体在其中的流动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同时,储层的温度和压力对流体的流动也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流体的物理性质如粘度、密度等也对流动过程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流体的流动规律和控制机理。
五、流动机理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在流体流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流动机理:一种是毛细管力和渗流力共同作用下的多相流体流动机理;另一种是因缝洞连通性不同而导致的复杂流线型态的流体流动机理。
在分析这两种机理时,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储层因构造、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流动特征和规律。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采与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领域。
塔河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碳酸盐岩油藏之一,其缝洞型油藏的流动规律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区域概况塔河油田位于中国某地区,其油藏主要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该类油藏具有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其流动规律复杂多变。
因此,对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采成本。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规律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参数;其次,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油藏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油藏流动规律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生产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四、研究结果1. 缝洞型油藏的流动特征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导致油水流动力不平衡,使得原油在地下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复杂多变。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压力分布和驱替效率,以实现高效开采。
2. 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影响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规律的主要因素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生产制度等。
其中,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流动力平衡影响较大,而流体性质和生产制度则直接影响到原油的采收率。
此外,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油藏的流动规律产生影响。
3. 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油藏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油藏流动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整压力分布和驱替效率;在流体性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合理配置生产井和注水井的位置和数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制度,以实现高效开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与地质特性,成为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
了解并掌握其流动机理对于提升油田开采效率及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为石油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向。
二、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性碳酸盐岩储层以其多孔性、多缝性及复杂的洞穴系统为特点,这些特性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储层中的裂缝和洞穴系统为油气提供了流动通道,同时也影响了油气的分布与流动规律。
三、流动机理分析1. 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流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地质构造等。
流体的流动往往在裂缝和洞穴系统中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现出非线性流动的特点。
2. 毛细管作用力对流体的影响毛细管作用力是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储层岩石的多孔性,毛细管作用力在油水的运移和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毛细管力对采收率有显著影响。
3.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流体的物理性质、多孔介质的特性以及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对于预测油藏的产能及制定开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1. 实验室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
实验中可以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流体流动过程,观察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和流动规律。
2. 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建模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流体的流动状态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为优化开采策略提供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流动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流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地质构造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地质资源领域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其特有的储集与流动机理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该类型油藏不仅关系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关乎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其流动机理对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此类资源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详细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探讨其地质特性及流动过程。
二、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性缝洞型碳酸盐岩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矿物组成,具有多孔、多缝、多洞的复杂地质结构。
这些缝洞网络为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条件。
该类岩石多形成于古代的沉积盆地,并因后期地壳运动而暴露地表或深埋地下。
地质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和非均质性。
三、流动机理研究(一)流体的赋存状态缝洞型碳酸盐岩中的流体以气相和液相的形式存在,两者在岩石的缝洞网络中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复杂的流场。
其中,气相主要指天然气,而液相则主要为石油或与之伴生的水体。
这些流体在不同的缝洞网络中受到各种力的作用而流动。
(二)驱动力的研究1. 压力差驱动:油藏内部的压力差是流体流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地下油气分布不均时,高压力区与低压力区之间会形成压力梯度,驱动流体沿缝洞网络流动。
2. 浮力效应:油气与水的密度差异使得油气上浮、水下沉,这种浮力效应也会驱动流体流动。
3. 渗流作用:当流体通过岩石微小孔隙时,受到的摩擦力会驱动流体持续流动。
(三)流场特性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的流场具有多尺度性、非线性及非均质性等特点。
多尺度性指流体在不同尺度上的运动特性,如微孔隙的渗流、宏观的脉动等;非线性主要表现在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复杂的力学关系;非均质性则与地质条件及岩性差异密切相关,表现为局部流动速率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的渗流现象。
四、影响因素研究(一)储层地质结构储层的几何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流态和路径选择。
在裂缝或孔洞较发达的区域,流体的流通速度相对更快;而封闭性或岩石质地坚硬的区域则阻碍了流体流通或仅局部发生微小渗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作为一种特殊的储层类型,其流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以期为该类型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国内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研究对象,该油藏位于盆地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典型的缝洞型特征。
通过对该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基本情况。
三、流动机理分析1. 缝洞结构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受到储层中裂缝和溶洞结构的影响。
裂缝为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流通通道,而溶洞则成为流体储存的主要空间。
流体的流动受裂缝宽度、长度、分布密度以及溶洞大小、连通性的影响。
通过对储层裂缝和溶洞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体的流动规律。
2. 流体性质对流动机理的影响流体的性质,如粘度、密度、润湿性等,对流动机理具有重要影响。
粘度较大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而密度较大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分层现象。
此外,润湿性决定了流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程度,从而影响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3. 渗流与对流共存机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渗流与对流现象共存。
渗流主要发生在裂缝和溶洞内部,受孔隙结构的影响;而对流则主要发生在不同规模的溶洞之间或裂缝之间,受压力梯度和流体性质的影响。
这两种流动机制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流体的整体流动规律。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
数值模拟方面,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地质参数和流体性质,模拟了流体在储层中的实际流动过程。
实验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岩石物理实验设备,对储层的渗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流动受储层结构、流体性质以及压力梯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缝洞型油藏潜力评价分析某油田区块已经进入老区开发阶段,油水界面逐步抬升,水驱效果逐步变差,随着气驱轮次逐步增多,注气效果逐步变差,注气失效井逐步增多,通过对已实施注气井静、动态特征总结分析,刻画地质模型,总结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总结出一套定量-半定量化选井标准。
标签:注气三采;剩余油;气水比;采收率1 注气三采潜力评价1.1 注气三采机理不同油藏类型注气适应性不同,强底水与弱能量油井注气三采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强底水油藏,为实现有效驱替顶部剩余油、抑制油水界面目的,所需注气量一般较大,多轮次注气达到同样效果所需注气量更多,在注气量设计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补充油藏能量产生的压差,压低油水界面作用高于临界水侵压差,然后根据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标态下的注气量:V标=(Z标/Z1)*(P1/P标)*(T标/T地)*Vg1。
能量相对较低井,注气压低油水界面做功更小,且压缩因子小,注气更能发挥膨胀驱替作用,补充油体能量。
强底水油井注气抑制油水界面下移有限,多轮次注气达到同样效果所需注气量更多;能量相对较弱井注气压低油水界面做功更小,且压缩因子小,注气更能发挥膨胀驱替作用,补充油体能量。
1.2 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对已实施注气单井静、动态特征总结分析,刻画地质模型,总结归纳出单井剩余油分布的六种模式,统计表明:注气挖潜对动用残丘剩余油、水平井上部剩余油、底水封挡剩余油效果显著。
见图1:2 注气三采选井标准单井注氮气的影响因素有四大类,十四亚类,通过单因素对比,明确了单井注氮气影响因素,建立了单井注氮气选井标准。
见图2:2.1 注气时机1、断溶体强底水油藏自喷期末期提前注气保压针对主断裂水体能量强,自喷期后期水淹程度不断加剧,转抽高含水风险大的一类井,停喷后提前注气保压,一方面补充断裂油体能量;另一方面抑制区域底水抬升。
2、注水替油井注水失效前提前介入注气注水替油失效井预判标准:①方水换油率明显下降;②单位压降产油量明显下降;③注水动用储量明显减少;④初期排水周期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