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6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发表时间:2020-09-24T15:18:38.8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5期作者:周璇[导读]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周璇冷家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主要任务,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以及开发效果。
高含水区油藏中的油水关系非常复杂,尤其是复杂断块油藏内的剩余油研究难度非常大。
利用数字模拟技术预测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有效预测油田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合理地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全方位的动态描述和预测。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1)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
(2)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
(3)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
(4)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剩余油概念及检测方法剩余油是指石油储量中的剩余可采油量。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石油都能被开采出来,一部分油气会由于地质构造或岩石性质等原因无法被提取出来,这部分无法被开采出来的石油储量就是剩余油。
剩余油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石油储量的评估和开采效果的判断。
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准确估计剩余油量是十分重要的。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评估剩余油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钻探、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油藏的地质信息,对储层状况、含油性、岩石性质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估计剩余油的数量。
2.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剩余油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地质特征、结构和流动规律等,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和规模。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值模型、统计模型等。
3.地球物理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磁性、电性等,来分析和判断剩余油的问题。
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
4.采油工程方法:采油工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经开采的油田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推断剩余油的大小。
抽采油田的开采历史和生产数据,结合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剩余油的储量。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虽然多样化,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以提高剩余油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剩余油的检测对于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评估剩余油的大小,既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可以为能源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剩余油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质勘探、数学模型、地球物理探测和采油工程方法等多种手段,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多种方法,并根据矿田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灵活选择合适方法,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剩余油数据。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淹层测井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测井工艺,是探测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率高低、预测地下剩余油的重要技术。
目前,该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个技术系列,成为为高含水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水淹层测井技术有自然电位测井、激发极化电位测井、电阻率和介电测井、核测井以及复电阻率测井等。
其中,复电阻率测井技术是目前国内油田较常使用的一种先进的水淹层测井技术。
石油企业呼唤水淹层测井技术我国绝大多数油田为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不足,主要采用注水方式开采。
我国是世界上注水开发油田比例较高的国家之一,注水开发的储量占总储量的60%以上。
长期的注水开发,使得许多油田的含水都比较高。
以中原油田为例,目前,该油田80%以上的区块都处于高含水状态。
高含水的特点,使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高含水区域与低含水区域分布无序,使得剩余油调整挖潜难度增大,措施效果变差,也使得调整井的井位难定。
要克服这两个困难,必须要搞好控水稳油,在此基础上打好高效调整井。
无论哪种对策,前提都是要弄清地下油水的分布情况,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来说,测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水淹层的解释精度。
水淹层的动态过程十分复杂,加之多层合采合注、清污混注,使得水淹过程变得较为复杂,加大了对水淹层的解释难度。
预测地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主要有测井、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物质平衡、生产动态分析等,其中测井是通过井筒采集地层信息最多、覆盖面最广、采样密度最大、最能实时反映地层条件下各项参数的技术,是监测静态和动态含油饱和度的主要手段。
在此条件下,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区内的测井技术———水淹层测井技术应运而生。
剩余油挖潜的“火眼金睛”为搞好注水油田开发,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水淹层测井研究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近10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除了较系统地开展了水淹层岩石物理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及解释方法的研究外,各油田还建立了适合自己油田特点的水淹层测井系列。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剩余油类型及分布欧阳静芸;尹太举;吴志超;刘晓【摘要】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采注水时间长,现已处于高含水阶段,储层内部的油水分布日趋变得复杂,其运动规律越来越难以预测.利用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测试和生产资料,研究其高含水时期油层内部的剩余油分布,认清油水运动规律,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平面上研究区剩余油有5种分布类型:①好砂层砂体边角部位零散分布的剩余油;②好砂层主砂体边部连续分布差砂体中的连片分布的差油层;③差砂层中由于层间屏蔽形成的连片分布剩余油;④差砂层由于砂体孤单注采不完善形成的连片分布剩余油;⑤差油层砂体过于孤单注采不完善形成的零散剩余油.从垂向上研究区剩余油呈以下5种分布类型:①剖面中的低渗层中的剩余油;②剖面中的高渗层中的低渗层段的剩余油;③剖面中厚层砂体中的剩余油;④剖面中的砂体尖灭区的剩余油;⑤砂体射孔不完善的剩余油.【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剩余油类型;剩余油分布;萨北地区;大庆油田【作者】欧阳静芸;尹太举;吴志超;刘晓【作者单位】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1 地质概况大庆油田萨北地区位于萨尔图油田北部背斜构造的西端,研究区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属于碎屑岩储油层,其上白垩统发育萨尔图油层(S)、葡萄花油层(P)、高台子油层(G)等3套油层,是在松辽盆地整体拗陷时沉积填充形成的,即青山口组(K2q)水退旋回沉积晚期至姚家组(K2y)-嫩江组(K2n)水进旋回沉积早期,沉积总厚度约380m (图1)[1]。
从1964年至今近50年,研究区块的主力油层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调整,目前共有7套井网,现今该区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地下油水分布更加复杂,剩余油难于预测。
剩余油的分布预测方法矿物S121 汤乃千 201271472剩余油分布预测的方法摘要:目前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6个方面。
本文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从本质上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机理。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机理;发展趋势;饱和度一.前言在石油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1],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是油田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3],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方法很多,包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这也就表明了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难度及其重要性。
二.国内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可谓百家争鸣 ,各有千秋[3]将有关剩余油分布归纳为“微观分布研究”,“宏观分布研究”和“饱和度研究”三部分。
文献[1]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分为“取心技术”等6个方面,本文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
1.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技术是在对不同储层、井网、注水方式等条件下, 应用流体力学模拟油藏中流体的渗流特征, 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手段[4]。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的定量研究,但实践证明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并没有完全体现出研究人员所期望的实用价值。
数值模拟技术从其模型本身来讲是比较完善的, 但其研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建模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