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儿科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0
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严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监护仪所显示的波形及时发现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结果 3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病人均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在医生的指导下34例得到了及时控制。
结论细致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情况,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静脉推注时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婴幼儿护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为儿科疾病中的一种,在婴幼儿的发病率不低,如不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导致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
我院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心电监护仪监测等措施,及时的发现了室上速病人的发作和复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其发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35例病人均为我院2008.07-2010.06内科住院的患儿,年龄为0.1岁-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男21例,女14例。
室上速为首次发作的有30人,有既往发作病史的5人。
均有心电图证实。
2.方法2.1 临床观察包括:精神、面色、呼吸、外周循环及脉搏搏动。
2.2 监护仪的观察:是否有心率的明显增快(婴儿心率>250次/分,幼儿心率>200次)。
2.3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及应用方式:①三磷酸腺苷针剂:剂量为0.2-0.4mg/kg.次,不稀释,采取“弹丸式”推注[2]。
②心律平针剂:剂量为1-1.5mg/kg.次,用10%葡萄糖稀释后应用注射泵方式在10分钟内均匀泵入[3]。
③胺碘酮针剂:剂量为2.5-5mg/kg.次,应用注射泵方式在30分钟内均匀泵入,并以5-10ug/kg.min持续静脉泵入[4]。
④西地兰针剂:剂量为0.02-0.04mg/kg.d,首次应用饱和量半量,余量分2次,每4-6小时一次[5]。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均有心电监护。
怎么治疗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概述
儿子四个月了,最近这段时间总是发现儿子怪怪的,脸色很苍白,随后便出现了四肢凉和气促的现象,某同事感觉不对劲,就带他去做检查,检查说儿子是得了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医生对他进行了治疗之后,现在终于康复了。
二、步骤/方法:
1、去了医院,医生看儿子的四肢很凉而且脸色也很苍白,便带
儿子去做了心电图,结果奇迹发现儿子的心跳居然达到260次每分钟,这让大家都很惊讶,医生说儿子这是得了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医生告诉某同事,只要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儿子的病是可
以治愈的,随后就告诉某同事一个方法。
医生说,如果下次再次发现儿子不对劲,心跳加速很快的时候,就用大拇指在他的颈椎方向进行压迫,以按摩为主,不过每次的时间不能超过10秒,如果按摩了他
的心律开始平常了的话,就可以停止按摩了。
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手指刺激儿子的咽部让他恶
心呕吐,这样一来也有注意他的心律调整正常,不过提醒一下,用手指之前切记要先把手洗干净哦。
4、医生说,这只是最简单的物理方法,还可以给儿子服用普鲁
卡因胺和奎尼丁,这两种药都能够降低儿子心脏起搏点的自律性,奎尼丁一开始每天吃30mg/kg,分4~5次,每2~3小时就吃一次,而
普鲁卡因胺每天50mg/kg,分4~6次服,药吃到儿子的心动过速停止就可以了。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及治疗近年来随着小儿电生理学的开展、介入治疗的增加及对小儿心律失常诊断水平的提高,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前升高。
本文主要就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诊治进行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常见,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发作>24 h,易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婴儿可表现为拒食、气促、不安、多汗、苍白等。
儿童可表现为头晕、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心率160~300次/min,快而整齐,心电图QRS波时限正常,伴逆传型房室折返、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阻滞时可增宽。
QRS波后可见逆行P′波,或融于QRS波中。
治疗刺激迷走神经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延缓房室传导,从而终止发作。
兴奋迷走神经应在心电图持续监护下进行,可用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用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脸15~30 s。
婴儿亦可用温度计刺激直肠以终止发作。
对于年长儿,可嘱患儿吸气后屏气15~20 s。
颈动脉窦按摩不可用于儿童。
药物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无法转复心率,可在监测心电图情况下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后静脉滴注或口服药物维持疗效。
①普罗帕酮:每次1mg/k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缓慢静脉推注,如首剂无效,间隔15~20 min可予第2剂,总剂量<5mg/kg。
如有效可予4~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
有传导阻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
②腺苷:三磷腺苷首剂40~50μg/kg,于2 s内快速静脉注射,如首剂无效,可隔3~5 min加倍递增剂量再次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50μg/kg。
不宜用于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及哮喘患者。
③维拉帕米:每次0.1 mg/kg静脉注射,加入10mL葡萄糖注射液缓慢注射,每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5 mg。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概述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
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发病率约占1/2500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容易反复发作,但初次发病以婴儿时期为多见。
表现为突然发作和骤然停止。
二病因可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基础上,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原因不明。
感染为常见诱因,但有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导管检查等诱发。
三临床表现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或灰白,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
年长儿还可自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
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为160~300次/分,多数>200次/分,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数日。
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
此外,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绝对规则为本病的特征。
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若同时有感染存在,则可有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四检查1.X线检查取决于原来有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心力衰竭。
透视下见心脏搏动减弱。
2.心电图检查P波病态异常,往往较正常时小,常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以致无法辨认,P波与QRS波有固定关系,QRS波形态同窦性,发作持续时间较久者,可有暂时性ST段及T波改变。
部分患儿在发作间歇期可有预激综合征表现。
五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可作出相应诊断,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1.R-R间隔绝对匀齐,心室率婴儿250~325次/分钟,儿童160~200次/分钟。
2.QRS波形态正常。
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增宽,呈右束支阻滞型;若为逆传型旁路折返,则呈预缴综合征图型。
3.逆行P波大约半数病例可见逆行P波(PⅡ、Ⅲ、aVF倒置,PavR 直立),紧随QRS波之后。
4.ST-T波可呈缺血型改变,发作终止后仍可持续1~2周。
六治疗可先采用物理方法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如无效或当时有效但很快复发时,需用药物治疗。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治疗回顾
何海燕;吕兴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5例(PSVT)临床表现及药物复律情况.结果 15例中,男7例,女8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结果确诊为PSVT,予心律平或三磷酸腺苷(ATP)静脉注射,均能复律.结论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儿科急症之一,应尽快复律,心律平,ATP是有效终止PSVT发作的药物.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何海燕;吕兴
【作者单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021;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5例临床治疗分析 [J], 俞蓓蓉;张建萍;张圆玉;邱海燕;郭培成;徐本元
2.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治疗回顾 [J], 何海燕;吕兴
3.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治疗回顾 [J], 何海燕;吕兴
4.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治疗分析 [J], 岳国晶
5.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临床治疗分析 [J], 吴霞;鄢晓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科普宣传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儿心脏电生理紊乱疾病,对小儿的心脏功能和健康有一定影响。
了解并正确处理这种心脏疾病对于保护儿童的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一、什么是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由心室上部的传导组织异常活动引起的心率加速。
它通常在儿童时期发作,但可以继续到成年期。
该病发病率约为每千儿童中1-3人。
特征是突然起初和结束,表现为心率加快和不规则,心房和心室的收缩节奏紊乱。
二、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几种与它有关的因素。
其中最常见的是结构异常,如心脏肌肉病和先天性心脏畸形。
此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引发该病,如儿童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和吸入刺激物等。
三、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四、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五、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电生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病情,而电生理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插入心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六、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防措施针对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孩子进行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的激动。
其次,定期进行心脏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心脏疾病。
最后,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对减少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结: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心脏电生理紊乱疾病,对儿童的心脏功能和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该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I47.113)。
行药物复律或直流电复律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病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50%以上为预激综合征患儿),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如Ebstein畸形等。
多数发作时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
小婴儿表现可不典型,无特殊症状或仅有纳差等。
持续发作较久者可有休克、心力衰竭。
2.临床特征:突然发作与突然终止,心率常在160–250次/分之间,心律绝对规则,刺激迷走神经的机械方法和药物可终止发作或使心率减慢。
3.心电图检查。
(1)快而规则的QRS波群。
(2)心律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之间。
(3)可见直立或倒置的异位P波,或难以辨认。
(4)部分病例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
当伴有预激发生逆传型室上速、心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阻滞时,则QRS波宽大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室上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如洋地黄类等)。
3.刺激迷走神经。
4.药物治疗或直流电复律。
5.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7.11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上性的方式。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血压不稳定
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上速。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给予刺激迷走神经,如无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初步筛查引起室上性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1)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等诱因的患者,室上性终止后给予补充电解质、停药观察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
(2)无心内畸形及电解质紊乱等,发作频率较少终止后可门诊随访。
(3)反复发作但年龄较小不适于射频消融(RFCA)或伴有心肌病、心肌炎等进入药物治疗流程。
(4)年龄大于7岁且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或者药物控制困难的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流程。
(七)住院后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12导联心电图;
(2)胸部正侧位片;
(3)心脏彩超;
(4)血电解质、心肌酶和肌钙蛋白。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
(2)凝血功能;
(3)柯萨奇病毒抗原或抗体等。
(八)选择用药。
(1)普罗帕酮:为PSVT常用的复律药。
1–2mg/kg 缓慢静脉推注,无效者可于20min后重复1–2次。
累计剂量不超过5mg/kg。
对有心肌炎等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及传导阻滞者慎用,严重者禁用,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慎用。
(2)洋地黄类:首剂量用饱和量的1/2(饱和量为0.03–0.04mg/kg),余量分2次,1次/4–6h。
主要用于新生儿、小
婴儿和有心功能不全者。
(3)三磷酸腺苷(ATP):常用剂量0.2–0.4mg/kg,不稀释,快速“弹丸式”推注。
有心肌炎或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慎用。
需心电监护并备有阿托品。
(4)胺碘酮:为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静脉注射治疗PSVT时,负荷量5mg/(kg·次),30–60min缓注;然后胺碘酮静脉维持5–15μg/(kg·min)。
(5)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对房室结折返和顺传型房室折返PSVT显效,0.1–0.2mg/(kg·次),<1mg/min缓慢静脉注射。
因有明显负性心肌作用,年长儿可选用,<1岁婴儿禁用。
慢性或频繁反复发作的室上速在儿童少见,常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脏扩大,联合用药治疗此类心律失常疗效较好。
(九)复查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复查项目:心电图。
2.根据病情需要复查血气、电解质等。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心律转为窦性或24小时心电图仅短阵室上速发作,不影响血流动力学。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感染等,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I47.11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