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格式:docx
- 大小:46.84 KB
- 文档页数: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与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有时难以区别,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心动过速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则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
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在所有室上速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约占90%以上,其中AVNRT 最常见。
AVNRT和AVRT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一般认为形成折返激动需要同时存在以下条件:(1)至少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功能上(或解剖上)的传导途径,并在近端和远端形成闭合环;(2)其中一条具有单向传导阻滞;(3)有足够长的传导时间,使得单向传导阻滞路径的不应期得以恢复其应激性。
有规律的、突发突止的阵发性心悸(常指阵发性室上速)通常是由AVNRT 或AVRT引起;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终止的心动过速,则提示该折返有房室结参与。
一、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阵发性室上速,多发生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频率常常为140~250次/min。
阵发性心悸、头晕和四肢乏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AVNRT的折返环位于房室交界区,由房室结自身和结周心房肌构成的功能相互独立的快径路和慢径路组成。
(1) 典型的AVNRT以慢径路前向传导、快径路逆向传导,故称为慢-快型AVNRT;由于快径路逆向传导至心房的时间较短(40ms),心电图上P波多位于QRS波群中或紧随QRS波群之后(R-P间期< 70ms),而在V1导联上显示“伪r波”。
(2) 约5%~10%的AVNRT其折返运行方向与上述类型相反,以快径路前向传导,慢径路逆向传导,亦称为快-慢型或少见型AVNRT;慢径路逆向传导时间较长,心电图上P波位于下一个QRS波群之前,表现为长R-P心动过速。
(3) 少见情况下,AVNRT的折返环由两条传导速度较慢的径路组成,亦即慢-慢型VNRT;心电图上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其R-P间期>70ms。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指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房性早搏(artial premature beats)或房室交界性早搏(prematur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beats)所组成的异常性心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亢病人,其特征是心动过速突发突止,轻者感心慌胸闷,重者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出现头昏,甚至意识丧失。
症状体征: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常表现为突然发作,心率增快至每分钟150-250次,可能持续数秒,数小时或数日,心悸可能是唯一的症状,但如有心脏病基础或心率超过每分钟200次,可能表现无力,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或昏厥,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低血压,少尿和昏厥,其诊断主要靠以下三点:(一)病史,症状:症状突发突止,可由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多有反复发作史,病史应询问以往是否进行过心电图检查,结果如何,非发作期的心电图表现,是否应用过异搏定,西地兰等药物,疗效如何。
(二)体检发现:发作时心率多在160-240次/分,快而整齐,心音有力,多无心脏杂音,血压正常或稍低。
(三)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可确诊,QRS波呈室上形,快而整齐,房室折返(含显性和隐性预激综合征)者多在QRS波后见到逆行的P波,而房室结折返性室上速者QRS波后无P波,当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或室上速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时心动过速的QRS波宽大畸形,食道调搏在多数病人能诱发室上速,明确诊断,并可初步分型。
治疗方法:应避免发作的诱因。
诱因包括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妊娠、饮酒或吸烟过多等。
同时应注意此病在没有根治前不能从事特殊职业,如驾驶、潜水等,以免突然发病时出意外情况。
1.预防诱发因素常见诱因: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
一、定义
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静息心率超过100bpm的心律称为室上速。
---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 指南
二、分类
广义分类: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动过速
狭义分类:特指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这两者一般在心电图上难以区别,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三、机制
折返机制
四、病因
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各种年龄均可发生。
五、临床表现
1、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2、大部分有心悸、心慌、胸闷
3、少数有胸痛、晕厥
4、心衰、休克
六、心电图特点
1、节律规则,频率150-250次/分
2、P’波不易辨认
3、QRS波形态正常
七、治疗
1、迷走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是12对颅神经中的第10对神经。
迷走神经占主导而心率降低。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它所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胆碱能M受体。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及减少Ca2+内流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延缓,甚至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效应。
迷走刺激主要作用在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及减慢传导。
1、诱导恶心在舌咽神经的下方有许多附于延髓的根丝集合成干。
2、按摩颈动脉窦迷走神经经颈静脉孔颅腔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每次5-10s,按摩前需要先听诊,确保无杂音
3. 乏氏动作憋气声门10~30秒,相当于胸内压增加30~40mmHg,摒气期间由于胸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心脏回流减少.使心排出量及血压下降。
此即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及血管收缩;在停止动作后,心排出量回复正常,血压则因血管收缩而短暂地较动作前升高,并伴有反射性心率减慢。
用力呼气,此时腹肌应是收缩的
4、眼心反射可将冰冷的湿毛巾放在面部,或让患者面部浸入10℃的水中,也有终止室上速的
作用。
5、因压迫眼球的方法有潜在危险,故已屏弃不用。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室上速的成功率为27.7%,而做乏氏动作比颈动脉窦按压更为有效。
2、用药
腺苷ATP三磷酸腺苷给药剂量:首次6mg腺苷,快速推注并盐水冲洗,观察1~2分钟无效时,再给12~18mg的腺苷快速推注。
原来已有一度以上的房室阻滞、病窦者,或预激者禁用腺苷。
此外,腺苷不能和地高辛或异搏定合用。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维拉帕米
胺碘酮
洋地黄类毛花苷丙
低血压者间羟胺
食管心房调搏术
经食道心脏调搏是一种无创性的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
它包括经食道心房调搏through esophagus atrial pacing(TEAP)和经食道心室调搏through esophagus ventricle pacing (TEVP)。
食道和心脏解剖关系密切,都位于纵隔内,心脏在前,食道在后,食道的前壁与左心房后壁紧贴在一起。
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应用食道调搏仪,经放置在食道的电板导管,间接刺激心房和心室,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这样便可以对人体心脏各个部位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测量,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诱发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心律失常,为体表心电图某些图形的分析、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并可终止某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
食管调搏仪选用苏州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
设定输出电压约为(10~25)V,脉宽10ms,以能够完全夺获心房的最低电压为佳。
行心动过速的诱发终止检查者
根据需要给予分级递增刺激(S1S1)、程序早搏刺激(S1S2、S1S2S3)、高频短阵猝发刺激(Burst法),直至诱发心动过速或出现明显房室文氏传导。
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发作者给予高于发作频率(20~30)次/min的短阵刺激终止发作。
1、检查前停止使用心脏活性药物三天以上。
2、检查当日禁用咖啡饮料或油脂食物。
心脏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电复律胸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一2j/kg从低能量开始递增有效连续电复律累积不超过3次室上速终止,心室率<100 ,将两块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一肋间和心尖部,两块电极板至少相隔,紧贴患者皮肤并稍加压力,此时应协助医生选择同步方式和电击能量的输出, 开启电复律器电源,置电复律器“工作选择”为波同步,检查其与患者波同步的准确性,充电到预定电复律功率一,将电复律电极板均匀涂满一层导电糊或用层湿盐水纱布包裹,并压紧,按“放电”按钮进行电复律〔' 。
,复律后应立即记录心电图。
如复律未成功, 可间隔2一3后再次电复律,以50一100次递增,一般不超过3次。
复律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心律、心率、面色、呼吸、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 并作好记录。
一旦出现表情、意识、心率、血压等变化,应立即停止操作,配合医生现场抢救。
导管射频消融
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15万次的高频振动,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
当射频电流流经人体组织时,因电磁场的快速变化使得细胞内的正、负离子快速运动,于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细胞内的其它分子、离子等的摩擦使病变部位升温,致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之一。
该手术是在X光血管造影机的监测下,通过穿刺血管,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先检查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位置,然后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在很小的范围内产生很高的温度,通过热效能,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干燥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扎实的电生理知识食精确的标测靶点和消融电极与消融点贴靠紧密食消融技巧是增加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率食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复发的原因,一种情况是原先的病灶又恢复,另一种情况则是新的病灶,当时在术中没有显现,而在术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
妊娠者即使没有基础心脏病,妊娠本身也能增加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时的
危险,给予治疗时还要考虑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包括致胎儿畸形,对母体与胎儿的各种不良影响等。
因此,室上速妊娠患者属于一组特殊人群。
指南认为,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至少在妊娠三个月后才考虑,因妊娠前三个月是发生胎儿畸形的重要时期。
导管消融除应避开妊娠前三个月外,治疗的适应证比一般心律失常更严格。
消融时,应对胎儿采取更多的防范X线辐射的措施。
药物治疗中,以β受体阻滞剂及地高辛为一线药物。
此外,氟卡胺和心律平对母体与胎儿发生各种心动过速的治疗均有效,但仍只用于无基础心脏病、无结构性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先用迷走刺激方法,如无效可行静脉腺苷治疗, 通常是安全的。
如腺苷无效,可静脉应用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
维拉帕米静脉注射可引起母体低血压及胎儿灌注降低。
直流电复律在妊娠各阶段都是安全的,必要时可应用。
2. 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表7): 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为一线药物。
洋地黄类可安全用于妊娠妇女,但其疗效不够确切。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通常是安全的,但最好不要在头3 个月内使用, 有报道其可引起子宫内生长迟缓等不良作用。
胺碘酮应严格限制,在对其他药物无效或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中才应用。
表1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中各项生化结果的影响
所有受检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等含量的值在溶血的前后具有较大的差异,经过统计学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该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尿素氨、肌酐、血清葡萄糖等含量值的差异,经过统计学方法的研究与分析,不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PT、AP TT 、T T较溶血前有显著升高, F g较溶血前有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