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特别的石头-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877.50 KB
- 文档页数:16
21 一块特别的石头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1)从上学起,小红对读书就产生了兴.(xīnɡxìnɡ)趣。
当看到《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时,她兴.(xīnɡxìnɡ)奋得两眼闪闪发光。
(2)小明提了一个古怪的问题,小伙伴们也纷纷起哄.(hònɡhǒnɡ)。
于是老师教育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哄.(hōnɡhǒnɡ)骗他人,更不能自欺欺人。
2.看拼音,写词语。
hōng xiàodiēniángzákāichán ràoshèn zhìyíjì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产生( ) 张开( ) 推翻( ) 发现( )4.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 )(2)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起来。
..跑开躲藏( )( )(3)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
( )(4)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
(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哥哥说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2.为下列句子选择相应的朗读语气。
(填序号)A.感叹B.吃惊C.疑问D.非常肯定(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2)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课文围绕一块特别的石头,写了李四光小时候玩,向和请教石头从哪里来的问题,后来,他经过认真和,终于在太行山东麓、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
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
他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的品质。
抄写有关求学、思考的谚语。
示例: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21 一块特别的石头字词训练营 1.(1)xìng xīng(2)hòng hǒng2.哄笑爹娘砸开缠绕甚至遗迹3.兴趣双臂断言遗迹4.(1)有名(2)快速隐藏(3)满足(4)萦绕句子七彩虹 1.(1):“, , ‘’。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自然科学、美术等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石头的特点和分类,知道化石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触摸、敲击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石头的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石头的用途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石头的特点、分类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观察、体验、讨论、小组合作等。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头标本、化石标本、石头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察日记、小组合作讨论报告。
第一章:认识石头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特点。
2. 讲解:介绍石头的分类,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
3. 体验:学生触摸、敲击石头,感受石头的质地。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1. 导入:展示化石标本,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如生物遗体、矿物质填充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化石在地质演变中的意义。
第三章:石头的用途1. 导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石头用品,如建筑材料、装饰品等。
2. 讲解:介绍石头的广泛用途和价值。
3. 体验: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石头的其他潜在用途。
第四章:保护自然资源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
2. 讲解:介绍保护石头资源的重要性。
3. 讨论: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石头资源。
第五章:石头艺术欣赏1. 导入:展示石头艺术品,如印章、雕塑等。
2. 讲解:介绍石头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3. 创作: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石头艺术品,培养审美情趣。
六、石头的分布与采集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石头的分布情况。
2. 讲解:介绍不同地区的石头种类和特点。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石头采集,了解石头的生态环境。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石头特点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块特别的石头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书写。
学生通过实际情景运用生字词,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关于石头特点的描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本课时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深入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3.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特别石头,并描述其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布置关于课文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四、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合作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
板块:教学设计
—课件
21 一块特别的石头
我会读
du7 h4ng bei
di8 l)
草垛哄笑呗陈二爹捋胡子
y^n z1 guō wù
陨石砸进沙锅突兀
ch1n shèn l& y!
缠绕甚至东麓遗迹
我会读
草垛哄笑呗陈二爹捋胡子陨石砸进沙锅突兀
缠绕甚至东麓遗迹
比一比,再组词
哄()爹()锅()迹()洪()爸()窝()奕()
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出语气。
(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2)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
我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
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
红颜色的词该怎样读?
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
课外拓展: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花篮上。
(2)写一写: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
(3)阅读‚学习链接‛,继续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南街小学白丽英关键词:特别细观察勤思考执著追求要点:一块特别的石头,引起了李四光长达数十年的思考和研究。
本单元课文,教学时重点注意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设计理念:课文围绕特别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有什么不同,比较之后,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学生对课文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拓展李四光的资料,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
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执著追求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地质学专业知识。
教学准备:1、课文中重点句子的课件。
2、李四光图片及资料的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
1、师在黑板上画一块大石头,提问:这是什么?(石头)这块石头怎么样?(大)2、(师)这块石头除了大之外,其实还很特别。
今天,我们来研究它的特别之处。
3、板题,读题21、一块特别的石头。
4、(师)我们应该把课题哪个词重读?(特别)5、“特别”是什么意思?(不同一般与众不同……)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
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
约250万年前至今。
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
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一块特别的石头
时间:2018-05-27 09:55:12 | 作者:应荭秋妤
公园里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山上有形形色色的岩石,还有许许多多的形状各异的石头出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今天我却见到了一块很特别的石头。
这块石头黄中带粉,呈鹅蛋形,但比鹅蛋小了很多,大概和普通话梅差不多大。
它很硬,怎么砸都砸不碎。
仔细看,它又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颗粒组成,阳光下还会闪闪发亮。
你一定奇怪,这块石头特别在哪?不买关子了,告诉大家吧,这石头可是医生从我外婆的肚子里拿出来的呢!它在外婆的胆管里已经呆了整整十年了。
是外婆实在忍受不了它了,才去医院把它取出来的。
记得外婆在我家的时候,她总是说,肉不能吃,蛋不能吃,糯米更不能吃了。
“外婆,这些东西为什么你都不能吃呢?”我总是这样问外婆,她都会摇摇头,无奈地回答:“因为外婆的肚子里有一块石头在作怪!”
虽然要忌口,但有时候,外婆也会忍不住吃上一些解解馋。
每当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她都会捂着肚子喊疼。
直到今年清明节时,她吃了一个青团,就痛得站不起来,连视力也模糊了。
这次,外婆终于下定决心,请医生把石头取了出来。
现在,这块石头就乖乖地躺在外婆的病床边,它再也不会折腾我可怜的外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