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60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讲义一、基本情况专业:语文班级:教师:课时:2学时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常识;2、掌握易读错、重点字词;3、了解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领会作者作品的思想内涵;2、通过语言分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珍惜珍惜古代文化,保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爱护古代文化遗产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五、讲义【教学过程】(导入)……(一)作者简介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
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他的多篇作品被编入义务教育教材中,如《珍珠鸟》、《日历》、《花脸》、《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摸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等小说或散文。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他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被誉为“民间文艺救生员”、“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二)创作背景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儿蜚声文坛。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本文作者冯骥才先生行走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雕像间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是如何“行走”在古希腊“已经满是裂痕和缺口”的石头间的?面对“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先生真的是遐想万千。
今天,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的文明。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1、中国文坛之子——冯骥才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化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和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中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被誉为“民间文艺救生员”“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