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块特别的石头
- 格式:ppt
- 大小:12.04 MB
- 文档页数:46
《一块特别的石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故事。
它通过讲述一个稻田工人发现一块石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培养观察力,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育中,培养观察力和提升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一块特别的石头》正是一篇优秀的教材,它可以被用来教育学生们如何应用这些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精神故事的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稻田工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一块石头。
虽然他的同事们认为石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他相信这块石头是不同寻常的。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在石头上刻下了一个特殊的标志,并在假期期间回到稻田再次检查石头。
他的观察表明,这块石头确实非常特殊,而这让他成为了一个科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才能了解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观察力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培养观察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观察不仅可以看到物体的外表,还可以尝试了解它们的本质方面。
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物体,感受它们的内在美。
观察并不仅限于物体,它也包括周围的环境、其他人的行为和一切影响我们的因素。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当我们学习如何观察并尝试理解物体的本质时,我们也在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综合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思维。
通过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考。
在我们学习这些技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开放心态,接受新的观念和想法。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拥有开放心态和乐于接受新想法时,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观察力和提升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班内和班外获得不同的观察经验,并鼓励他们总结经验和发展更强的观察力。
学校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提供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和机会,以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项目、课程和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思维。
《一块石头特别的石头》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中的第一课《一块特别的石头》,本单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块特别的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石头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地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特点写具体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因此,在设计《一块特别的石头》一课的教学时,我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质疑解疑细读感悟以演促思以读促感合作探究多读多想朗读体会课件展示直观教学《一块石头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都爱藏到什么地方呢?(学生反馈)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李四光。
(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3、李四光小时候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他每次都爱藏到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对于李四光来说,这是一块特别的石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一块特别的石头》。
二、走近一块特别的石头1、出示图片,观察,这块石头究竟特别在哪?2、学生反馈,重点理解“巨石”、“孤零零”“很不相称”。
3、你看到这样一块特别的石头,心情怎样?4、齐读课文,读出好奇,惊讶的语气。
课时1一块特别的石头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蒙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
有的躲在草垛(duò)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句导读:“蒙”“叫”“躲藏”等动词的连用,说明了捉迷藏游戏的玩法,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做游戏的过程。
]3[①从“每次都”可以看出什么?]段导读:这段写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他总爱藏在一块大石头背后。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4[句导读:“兴趣”不是一次就产生的,而是需要有个过程,是长时间的积累。
李四光从游戏中发现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一步步地探索,为下文的叙述作了铺垫。
][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
[句导读: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这块石头体积非常大。
]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❷。
[③为什么说是“一块特别的石头”?]5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6[④李四光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1 ☜2❶蒙,这里读ménɡ。
3 ①李四光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很喜欢这块石头,这也为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4②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❷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
5③“巨大”“孤零零”“不相称”说明它的特别之处。
段导读:这段讲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7 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
小伙伴们哄(hōnɡ)笑❸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bei)!”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
陈二爹捋(lǚ)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
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8[⑤这位老人怎样解答李四光的疑问?]段导读:这段讲李四光请教村里的老人来解答,老人没有正面回答。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块特别的石头1. 背景介绍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以《特别的石头》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特别的石头》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三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捡到一块特别的石头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 了解故事《特别的石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 学习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提高对故事中语言细节的敏感度;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故事中抓取主要信息; -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写作一篇简短的故事。
3. 教学准备•课本: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投影仪•学生练习册•石头模型(可选)4. 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题引导导入课堂: - 你们有没有见过特别的石头? - 你们觉得一块石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4.2 学习故事《特别的石头》(15分钟)教师课前将故事内容准备好,呈现给学生,可通过投影仪展示或者口述给学生。
教师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
4.3 学习标点符号(2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可通过黑板或投影仪呈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
4.4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4.5 创作一篇故事(2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特别的石头》为题材,写一篇简短的故事。
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可告诉学生故事应包含哪些要素,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4.6 小结和展示(5分钟)教师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故事读给全班听,并对他们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通过读故事书等方式,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5.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如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或写一篇关于特别事物的作文等。
《一块特别的石头》习题一、基础过关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游戏高兴地()干得()伤心地()2.从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四周()家乡()二、综合训练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序号。
()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玩捉迷藏。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他总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三、拓展应用阅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
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
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伙伴小伙伴们哄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
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
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
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
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1.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李四光对那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他都问了哪些人?他满意他们的回答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给文中欠缺标点处加上标点。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绿叶的梦2.因为“我们”在采集绿叶时能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我们”还能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秋天一到,“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装饰教室,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
★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回忆自己的童年,从有趣入手。
说话要有条理,口齿要清楚。
说起自己的童年,我就觉得好笑又好玩,它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让我午休,我偏偏不听,和亚强一起到邻居家的枣树上去偷枣,枣摘得不多,却摸着了马蜂窝,蜇得我俩脸都像馒头一样。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东跑西颠了。
2芦叶船2.“我们”在竖河里放芦叶船时产生过这样的联想:有的找不到了,联想到它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联想到它进港了。
联想到的原因是他们见过真正的船是怎样航行的,又是怎样远航和进港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们”联想芦叶船开到长江里,开到东海里,这是对芦叶船充满了希望,也是“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3.在第一组里,第二句“那里的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较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在第二组里,第二句“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这里的“顺着风,顶着浪”,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能使人想到“我”的表哥确实“更会”做芦叶船,进而能理解“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3一只贝2.要从可怜和可敬两方面来考虑。
可怜是因为外表不漂亮,又不被人喜欢,它还忍受着沙粒的折磨。
可敬是它默默地忍受着屈辱,因为它深深懂得自己虽然外表不漂亮,但是很有用,因为壳内有一粒闪亮的珍珠。
答案供参考:因为一粒沙钻进了它的壳内,它忍受着内在的折磨。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定稿兴隆九义校马芬一.教材简析:《一块特别的石头》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事件顺序)讲述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得出我国有第四季冰川遗迹的重大科学成就,表现李四光爱提问、善思考、执着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疑问句、设问句。
2.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通过抓关键词,具体事例,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爱观察,善思考、执着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学生读。
(1)三排词语中有一排能概括主要内容,你们能发现吗?(2)学生结合词语说一说文章主要内容。
2.出示一块石头的图片,学生观察,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二)识特别之石1.这块特别的石头,“特别”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勾画出描写这块石头的句子。
2.指名读。
3.理解关键词“巨大”、“孤零零”,学生手拉手做动作,感受石头之大。
4.学生齐读。
(三)识特别之人1.这块特别的石头,引起了谁的注意?(板书:李四光)2.李四光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时,每次都爱藏在这块大石头的背后,时间一长,李四光有疑问了,他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石头从哪里来的呢?)(1)这是他的疑问,因为不知道,有疑惑而提出的问题,像这样的句式,我们称之为“疑问句”。
(2)谁能读好这个句子?3.为了解决自己心里的疑问,李四光是如何做的?(1)生回答。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块特别的石头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是如何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是如何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一块特别的石头》,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吗?
2、能读一读题目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
3、李四光对这块特别的石头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一个疑问,谁来读一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研究,这个经过是怎样的?自己默读课文进行概括。
三、细读体会,感受品质
1、读课文中李四光和小朋友对话的段落,分析理解。
学习生字“哄”
2、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课文第5自然段。
读陈二爹的话,说说感受
3、学习课文6—8自然段,说一说李四光是个怎样的人。
4、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主要理解“断言”,通过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1、最后李四光成功了,你认为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这块石头什么地方特殊?
总结、希望
五、快乐导读。
《一块特别的石头》资料李四光介绍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湖北黄冈人,汉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首创地质力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采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
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
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中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坚硬、形状、表面、颜色、质地等。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口头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之心,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和应用。
2.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如何发散想象,培养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课文《一块特别的石头》。
2.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3.石头、纸片、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旅游或户外活动中,有没有见过或捡到过特别的石头,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出示一块石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它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
阅读1.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一块特别的石头》,然后思考问题:–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小男孩为什么喜欢那块石头?–最后小男孩把石头放在了哪里?2.细读课文,让学生填写阅读笔记,记录关键词和句型。
讲解1.介绍生字词:坚硬、形状、表面、颜色、质地等,让学生拼读、理解和应用这些词语。
2.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加深阅读印象。
感悟1.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描述自己采集赏析的石头,借此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传递环保理念。
课后练习1.回答课后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爱护自然?2.练习仿写: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一块特别的石头,并描述它的颜色、形状、质地、用途等信息。
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欣赏和赏析,并通过细致认真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课堂引导下,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对特别石头的感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体现出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情感教育和素质培养。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一块特别的石头》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本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取得巨大研究成果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数十年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从课文结构上看,综观全文,围绕一块特别的石头,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将捉迷藏产生疑问,向老人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回国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
事件都很简单,通俗易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课文并不难,但在体会李四光是怎样动脑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上则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疑问句、设问句。
2、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爱观察、善思考、执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阅读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直奔“特别”1、揭题、齐读。
2、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不同感觉吗?A、多少特别的石头?B、一块怎样的石头?C、一块特别的什么?3、抓特别,导学法,再读,突出特别师:题目中哪一个一下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引起你了的阅读兴趣?(生答)师:特别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瞧,一个新颖的题目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我们习作时也要学会拟题哟!好,我们再一起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别”(一)特别的石头1、也许,此时你心中已画起了小问号,这块特别的石头究竟特别在哪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到描写这块石头特别的句子,勾画下来。